杰克·伦敦编著的《野性的呼唤(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收录了杰克·伦敦的两篇经典性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牙》,两者相映成趣。《野性的呼唤》主要讲述一条家狗变成一只野狼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是一条名叫“巴克”的狗,在被拐卖前,它是法官米勒家中一条养尊处优的驯养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在被拐卖到严酷的北方之后,它不得不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极其恶劣的现实环境中,它显示出了强烈的生存欲望,并由这种欲望主宰,设法克服一切难以想象的困难,成为一只适应荒野生存规律和竞争规律的雪橇狗,最终还响应荒野的召唤,回归了自然。《白牙》的故事则截然相反,讲述的是一只名叫“白牙”的小灰狼最终变为斯科特家中一条驯养犬的故事。
杰克·伦敦编著的《野性的呼唤(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主要讲述一条家狗变成一只野狼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是一条名叫“巴克”的狗,在被拐卖前,它是法官米勒家中一条养尊处优的驯养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在被拐卖到严酷的北方之后,它不得不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极其恶劣的现实环境中,它显示出了强烈的生存欲望,并由这种欲望主宰,设法克服一切难以想象的困难,成为一只适应荒野生存规律和竞争规律的雪橇狗,最终还响应荒野的召唤,回归了自然。该小说体现了自然主义创作手法。《野性的呼唤(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通过从遗传和环境两个角度,揭示了作者自然主义的写作风格,阐述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动物生存的双重影响,及作者对人类社会生存现状的认识。
巴克可是这块地盘的统领。它四岁了。出生在这儿,四年来又一直住在这儿。不错,还有其他狗。这么大一块领地,不可能没有其他狗,可是那些狗都无足轻重。它们来了又走,常挤在一个拥乱不堪的狗窝里,或者悄无声息地躲在房屋的某个角落里,和日本哈巴狗图茨以及墨西哥无毛狗伊萨贝尔是一路货色——都是足不出户,憋在屋里的怪东西。另外,还有至少二十只猎狗。它们狂叫着吓唬图茨和伊萨贝尔,这两只狗只敢从窗口看它们,还要让一群女仆手持扫帚和拖把保护着。
巴克不是看家狗也不是恋窝狗,而是整个领地的主人。它可跳入游泳池中玩水,同法官的儿子们一起打猎;还陪同法官的两个女儿莫莉和艾丽丝在暮色黄昏或黎明时分长时间漫步;寒冷的冬夜,它还在书房里,守着烧旺的暖烘烘的炉火,依偎在法官的脚下;还把法官的孙子孙女们驮在背上,一起在草地上打滚;或是跟在他们后面保护他们做各种大胆的冒险,比如会跟他们到马厩所在院子的泉水旁,或更远一点到驯马的围场或园圃中去。在群狗面前,它高傲地昂首阔步,完全不把图茨和伊萨贝尔放在眼里,因为它才是大王——是米勒法官地盘上所有地上爬的、四条腿跑的、以及天上飞的动物的大王,包括人类在内。
它的父亲埃尔莫是条大个儿的圣伯纳德狗,曾是法官形影不离的伙伴。巴克以父亲为榜样,处处效仿。但它没有父亲体形大——只有一百四十磅重——因为它的母亲谢普是条苏格兰牧羊犬。然而,一百四十磅的体重,加上养尊处优和众星捧月的尊敬养成了它的尊贵,使得它一举一动都透着十足的王者风范。从出生到现在的四年时间里,巴克过的都是一种心满意足的贵族生活,对此,它有些引以为豪,甚至有点自负自大,唯我独尊,就像一个与世隔绝没见过大世面的乡绅。幸好,它没有任由自己变成一只娇生惯养的看家狗,打猎及类似的户外活动控制了脂肪的增长,锻炼了肌肉的强健。巴克和所有喜爱冷水浴的人类一样喜欢玩水,对水的喜爱就像一副灵丹妙药,保持着它的健康。
这就是这条叫巴克的狗在1897年秋生活的写照。那时克朗代克淘金热把世界各地的人吸引到天寒地冻的北极,巴克并没有读报,也不知道园丁的助手之一曼纽尔是个背信弃义、不可信赖的人,这人有一个积重难返的恶习——酷爱玩中国式赌牌。赌钱时,他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执著地相信自己那套下赌注的方法;这就注定了他会倒霉。因为坚持一种下赌注的方法要有赌本才行,而一个园丁助手的工资能养活妻子和一群子女已属不易了。
在曼纽尔做出背叛行为的那个难忘之夜,法官正在一个葡萄种植协会参加会议,孩子们也正忙着组织一个运动俱乐部,没有人注意到曼纽尔和巴克一起穿过果园走了出去。巴克认为那只是出去散散步。除了一个人谁也没看到他们来到了一个叫“学院公园”的小站站旗下,这人同曼纽尔耳语了几旬,之后便是钱币在他俩之间叮当作响的声音。
“你该把‘货’绑好了再给我,”陌生人粗鲁地说。曼纽尔把一根结实的绳子在巴克颈圈下的脖子上套了两圈。
“只要一拉,就会把它憋个半死的。”曼纽尔说。陌生人哼了一声,表示赞同。
巴克安安静静而又不失尊严地接受了那根绳子。无疑,那让它感觉不大对劲儿,但是它一直信任它认识的人,认为他们比自己聪明。但是当绳子那头交到陌生人手里时,它还是发出了威吓的低吼声。这只是暗示了一下自己的不满情绪,因为它一直骄傲地认为:暗示就是命令。然而让巴克吃惊的是,绳子紧紧地缠在了它的脖颈上,使它窒息。巴克勃然大怒,一跃而起,向那人扑去,那人却在半道上迎着它紧紧地掐住了它的喉咙,熟练地把它扭倒在地,之后就把绳子无情地勒紧了。巴克狂怒地挣扎着,舌头耷拉在外面,巨大的胸脯徒劳地急速起伏着。它一生中从未受过如此恶毒的对待,从未有事情让它如此气愤难耐。然而,挣扎了一会儿,它的力气开始减弱,眼冒金星。火车什么时候进站,两人怎样把它扔进行李厢,它统统不知了。
接下来它知道的,便是隐隐约约感到舌头生疼,被装在一辆运输车里颠簸着前进。火车头在交叉路口发出嘶哑刺耳的鸣笛声,这向它表明了自己目前身在何处。它过去经常跟法官外出旅行,自然知道坐车的滋味。巴克睁开双眼,喷射出两道只有被绑架的国王才有的那种难以遏制的怒火。那人扑向它的喉咙,但巴克闪得很快,反口一下紧紧咬住了他的手不放。双方都不肯放松,直到它被掐得再次昏死过去。
“是,这狗疯病又发作了。”那人说着,把咬伤的手藏起来,不让那个被打斗声吸引过来的列车员看见。“我奉老板之命把它带到旧金山去,那里有一位妙手兽医有把握治好它。”
在旧金山沿海一家酒馆后面的小屋里,那人口若悬河地神侃了一通那晚乘车旅行的事。
“一共才拿了五十块,”他咕哝着,“下次给我一千块现金我也不干了。”他的手包在一块血迹斑斑的手绢里,右裤腿从膝盖到脚踝撕裂开一条大口。
“另一个家伙得了多少?”酒馆老板问道。
“一百,”他回答,“一分也不肯少,这可是千真万确。”
“那一共是一百五十块,”酒馆老板计算了一下,“不过这条狗还值这个价,不然我可是个十足的笨蛋了。”
那狗贩子解开了沾有血污的手帕,看着自己被咬破的手。“要是我得了狂犬病——”
“那是因为你该死,”酒馆老板笑着说,“喂,先别走,帮我个忙。”他又加了一句。
巴克感到头晕目眩,喉咙和舌头疼痛难忍,生命已窒息了一半。它想极力对付折磨它的人,却一次次被甩翻在地,一次次被掐得透不过气,最后他们把沉甸甸的黄铜颈圈从它脖子上取了下来,绳子也解了下来,又把它一下扔进了笼子样的板条箱里。
P4-6
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他于1876年1月生于旧金山,是一个私生子。母亲弗洛拉·韦尔曼性情不定,喜怒无常。生父钱尼教授是纯血统的爱尔兰人,一直不承认杰克·伦敦这个儿子。养父约翰·伦敦家境贫寒,幼小的杰克不得不在ll岁时就外出做童工。他卖过报纸,当过水手,抢过牡蛎,从小就尝遍了人间的饥饿、寒冷、贫穷和辛酸;稍大一些后又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卑微和苦难,其中还曾因“流浪罪”被监禁过。1896年春,克朗代克的淘金热把杰克·伦敦吸引到天寒地冻的北极,在那里,他因为患上了败血症,淘金的梦想破灭。然而,极地的恶劣环境却让他积累了一笔比黄金更宝贵的财富——丰富的创作素材。在个人生活方面,他豪放不羁,曾用二十七个月的时间自驾帆船游历南太平洋,却因用人不善,让这艘计划进行七年环球旅行的巨轮在所罗门群岛搁浅。他还曾两次出任战地记者。1913年,杰克·伦敦耗费八万美元巨资建造“千年豪宅”——“狼舍”,不料在竣工前夜被人付之一炬。这一切让杰克·伦敦对人与人之间的爱与信任产生了怀疑,内心陷入了极度的空虚和孤独,不时产生自杀之念,并最终于1916年11月21日晚服毒自尽。出身卑微、受尽磨难的杰克·伦敦对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以及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想推崇备至,认为只有适应社会,做生活的强者才能生存。同时,杰克·伦敦对尼采的“超人”哲学也佩服至极,其绝大多数作品都体现了这几种思想。杰克·伦敦从1899年以系列短篇小说“北方故事”步入文坛,至1916年服毒自杀,总共创作了十九部长篇小说,一百九十七篇短篇小说,三部剧作,另外还有一批随笔、特写、论文及纪实文学作品。其中有不少作品,如《狼之子》(1900—1902)、《野性的呼唤》(1903)、《深渊中的人们》(1903)、《海狼》(1904)、《白牙》(1906)、((铁蹄》(1908)以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1909)等等,都已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为亿万读者深深喜爱。
在杰克·伦敦的作品中,有一组以动物为主角的小说颇为引入注目,尤其是《野性的呼唤》和(《白牙》。动物小说,或者说以动物为主角的小说,在西方文学史上并不鲜见,其直接文学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2世纪古罗马时期的《金驴记》。长期以来,文学批评家都习惯把动物小说归属为儿童文学。但其实,动物小说不仅有写给儿童看的,也有写给成人看的。这类成人动物小说并不以动物喻人,也不完全模糊人兽之间的界限,其最大特征是重视动物生存处境的客观呈现,注重人与动物关系的真实揭示,让动物的真实面貌得以还原。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加拿大的写实性动物小说家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杰克·伦敦也属于写实性动物小说家,但他的动物小说又有着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独到之处,正是这些独到之处显示出不可抵挡的艺术魅力。事实上,杰克·伦敦文学大家地位的确立,很大程度是凭借其动物小说的魅力。
(《野性的呼唤》和((白牙》是杰克·伦敦的两篇经典性动物小说,两者相映成趣。《野性的呼唤》主要讲述一条家狗变成一只野狼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是一条名叫“巴克”的狗,在被拐卖前,它是法官米勒家中一条养尊处优的驯养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在被拐卖到严酷的北方之后,它不得不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极其恶劣的现实环境中,它显示出了强烈的生存欲望,并由这种欲望主宰,设法克服一切难以想象的困难,成为一只适应荒野生存规律和竞争规律的雪橇狗,最终还响应荒野的召唤,回归了自然。《白牙》的故事则截然相反,讲述的是一只名叫“白牙”的小灰狼最终变为斯科特家中一条驯养犬的故事。它原本是荒野中的一只狼,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历经种种磨难和曲折,最后遇到了慈爱的主人斯科特,并在斯科特爱的感化下,最终走出了荒野,过上了驯养的生活。
这两部动物小说的情节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体现着杰克·伦敦独特的艺术手法,具体表现为:
其一,狼的情结。本来,狼是残忍、狡猾的动物,但在杰克·伦敦的笔下,却成了强者、征服者。它既是野性以及自由的化身、强悍生命力的艺术符号,又是自然界和人类文明社会最原始、最刚健、最具活力的生命的象征。不仅如此,杰克·伦敦还用“狼”字给自己的书命名,如((狼之子》、《海狼》等,他还把自己毁于大火的豪宅命名为“狼舍”,甚至在写给他尊崇的一位诗人的信末,也直接署名为“狼”。可以看出,杰克·伦敦丝毫不掩饰自己对狼的偏爱。对狼的这种异乎寻常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他的“狼的情结”,其狂放不羁的性情也是这种情结的反映。
其二,生存意识。杰克·伦敦生活的时代正值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以及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盛行。受这些社会思潮的影响,杰克·伦敦对“强者生存”的观点深信不疑,其绝大多数作品都以饱含激情的笔触涉及了生与死的根本问题,描写入或动物为了维护尊严和荣誉,与环境作生死存亡的斗争。无论是动物小说还是人的小说,他都将主人公置于生死攸关的险恶境地,与此同时,又把主人公塑造成有着铁一般坚强意志和信念的“超人”或“超狗”形象。《野性的呼唤》中的“巴克”和《白牙》中的“白牙”都是两只典型物的形象中融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生活感受和强烈的思想情感。正如一位传记作家所说:“在杰克·伦敦的想象中,他自己就是巴克。”也正是因为这样,杰克·伦敦的动物小说才显示出丰盈的思想内涵和持久的艺术感染力。我们反对把太多人性的因素掺入到动物小说的写作中,如果加入了太多的人类情感、思绪、感情以及价值观,那就与传统的拟人化动物童话和寓言并无区别。在这方面,杰克·伦敦曾遭到罗斯福总统和约翰·伯勒斯的批评,被指责为“伪自然者”。对此,他在《其他动物》(TheOtherAnimals)中为自己作了辩解。他说:“我在小说中反复强调,我的动物主人公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受到抽象思维的引导,而是靠着本能、感觉、情绪以及一些简单思维的指引。”现代科学家认为动物具有一定的智能水平,而智能水平的高低与神经系统的复杂程度有关。杰克·伦敦笔下的动物都是智能动物,它们有一些本性的心理活动,如痛苦、饥饿等,但这一切并没有超越低级思维的界限,它们的行为特点只是接近于而不是等同于人的思维方式。人的抽象思维、逻辑分析以及最富代表性的外在特征——运用语言的能力,作品都是极力回避的。
其五,荒野之爱。爱和死亡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如果一部作品里没有了爱,有的只是斗争、死亡,我们会觉得过于血腥,过于冷酷。动物小说也只能在与人的关系的框架内来写,才能获得所期待的艺术魅力。杰克·伦敦最重要的两部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牙》,都描写了感人肺腑的爱。巴克和白牙的不同归宿都源于一个“爱”字,前者是因为深爱的主人被人杀死,自身与人类的关系纽带被切断,而后者是源于主人威登·斯科特的感召。《野性的呼唤》第六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桑顿有个经常性的动作,会猛然抱住巴克的头,将自己的脑袋靠到巴克的头上前后摇晃,同时还用脏话去骂巴克,这些在巴克听来都是深情的昵称。巴克觉得再也没有比这粗鲁的拥抱和叽里咕噜的骂声更让它快乐的了。每一次来回摇晃,它都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极乐之感,仿佛心都要从身体里跳出来一样。桑顿一松手,它就跳起来,嘴上带着笑,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充满深情,未发出的声音在喉咙里颤动……”这是何等感人的“爱”的场景!
其六,语言幽默。1992年出版的《文学幽默研究》曾专门讨论杰克·伦敦作品中的幽默问题,但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而在此之前,留意者更是寥寥无几。许多人认为,杰克·伦敦的作品不仅具有幽默感,而且表现形式独特,其调侃的笔触以及卡通式的人物塑造都别具一格。如《白牙》第四部第二节“疯神”,有一段是这样描写帅哥史密斯的:“他的脑袋从头顶往后一直斜伸到脖颈,往前则直挺挺地与一个又矮又宽的前额相连。从这儿开始,造物主好像对自己的小气感到了不好意思,于是塑其五官时可谓运用了大手笔,给了他一双大大的眼睛,两眼相距很宽,还有一张大得惊人的脸。为了显示一下他脸部的面积,造物主又给了他一个又大又凸的下巴,这个下巴既宽厚又结实,向前向下突出,几乎要触着前胸。下巴之所以长成这样,很可能是因为那柔弱细长的脖颈无力支撑起如此巨大一张脸的负担吧。”看到这里,读者想必都会“哑然失笑”。
杰克·伦敦的朴实粗犷、充满阳刚之气的硬汉般的创作风格直接影响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迷惘的一代”作家,如安德森、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等等。他的作品展现了上世纪初美国工业化转型时期的社会现实,对人的本性和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作品中有着过于强调自然环境,强调生存竞争的弊端,从而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相信读者有鉴赏力,能对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