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全球100位名人与中学生谈名利/读品悟大家讲谈系列
分类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初中语文
作者 刘英俊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凡人都会追求名利,这是无可厚非的。名利也确实是个人见人爱的好东西,它就像悬挂在高塔之巅的宝石,向人们散发着诱人的光芒。然而,为什么世间因为名利而生出许多人生浮沉?为何有人说名利是一把双刃剑?

名利究竟为何物?是激人奋进的荣耀,还是引人迷狂的诱惑?追求名利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怎样才能将名利轻松揽入怀中,让名利成为我们人生中不朽的光荣,让美名永远留存世间?

刘英俊主编的《全球100位名人与中学生谈名利》汇集了古今中外各界名人的论述名利的精彩文章,中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认识、了解名利,懂得正确对待名利、获取名利的态度和方法,对自己的学习、成长、人生增添积极的力量。

内容推荐

刘英俊主编的《全球100位名人与中学生谈名利》汇集了古今中外各界名人的论述名利的精彩文章,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的卓越人士对名利的独到观点,犹如来自人类历史各个山洞的清澈溪流,在《全球100位名人与中学生谈名利》中汇聚成一片营养之海。细细品味,中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认识、了解名利,懂得正确对待名利、获取名利的态度和方法,对自己的学习、成长、人生增添积极的力量。

目录

第一辑 名誉,不可承受之累

 名人也是普通人

 还我自由自在身

 面子和荣誉

 声名 

 荣誉即等级:我拒绝一切荣誉

 名声是一件太重的行李

 名誉的轻重

第二辑 高贵的名誉

 荣誉与爱荣誉 

 荣誉感

 责任——荣誉——国家

 自由、幸福和荣誉 

 荣誉·梦想·成长

 本雅明的身后名

 德行的嫁妆

 论荣誉 

第三辑 名声的获得

 成功和成名是两回事

 人想出名猪想壮

 表演的光荣(节选)

 大师的由来

 名气、名声和名誉孰重

 论荣誉

 论个人荣誉和国家利益

 名声的获得

 “名”的断想

 以性命与名誉对算

第四辑 名誉无价

 关于名誉

 高尚与卑鄙的组合

 名人丑效应

 名人的名誉

 名声

 名誉问题

 名节

 像爱护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名誉

 珍重你的声誉

 想清高

 美好的声誉

 名望的重要性

 让孩子懂得珍惜名誉

第五辑 虚名是雨后彩虹

 名人

 求名六字真言

 忘名·立名·窃名

 借名、盗名和拜名

 说“挂名”

 排名战争

 名誉是把双刃剑

 说“面子”

 个人信用与社会印章

第六辑 道·名利

 清高与名利

 名与利

 不要过早地涉足名利场

 闲话名利

 “知名度”

 “名”的危机

 小丑

第七辑 品德比名望更重要

 事关荣誉

 你只有一次机会丢失好名声

 论人间荣耀之虚渺

 名声

 “成名”之后的思考

 小有薄名不入流

 名声比金钱更有价值

 品德比名望更重要

 荣誉和美德

 荣誉与美德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

第八辑 在荣誉面前保持清醒 

 毁誉

 在荣誉面前保持清醒 

 “名人”的断想

 梦想悠悠

 名声在外

 谈名

 谈浮名

 逛“名”市

 “恨富笑贫”病

试读章节

还我自由自在身

季羡林 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临清市)。著名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作家,梵文、巴利文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其一生致力于东方学,特别是印度学的研究工作,被誉为东方学大师。著述主要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印度简史》、《印度古代语言论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等,散文作品有《季羡林谈人生》、《牛棚杂忆》、《病榻杂记》等,翻译作品主要有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一般人的印象是,我比较淡泊名利。其实这只是一个假象,我名利之心兼而有之。只因我的环境对我有大裨益,所以才造成了这一个假象。我在40多岁时,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当时所能追求的最高荣誉,我已经全部拿到手。在学术上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后来的院士。在教育界是一级教授。在政治上是全国政协委员。学术和教育我已经爬到了百尺竿头,再往上就没有什么阶梯了。我难道还想登天做神仙吗?因此,以后几十年的提升提级活动我都无权参加,只是领导而已。假如我当时是一个二级教授——在大学中这已经不低了——定会渴望再爬上一级的。不过,我在这里必须补充几句。即使我想再往上爬,我绝不会奔走,钻营,吹牛,拍马,只问目的,不择手段。那不是我的作风,我一辈子没有干过。

我现在想廓清与我有关的几个问题。

辞“国学大师”

在某些比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头顶上出现“国学大师”这一灿烂辉煌的光环。这并非无中生有,其中有一段历史渊源。

大概十几二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大见成效,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建设方面也相应的活跃起来。有一次在还没有改建的大讲堂里开了一个什么会,专门向同学们谈“国学”,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毕竟是保留在所谓“国学”中的。当时在主席台上共坐着五位教授,每个人都讲上一通。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说了些什么话,现在已忘得干干净净。队民日报》的一位资深记者是北大校友,“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报上写了一篇长文《国学热悄悄在燕园兴起》。从此以后,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内,就被称为“国学大师”。他们三位的国学基础都比我强得多。他们对这一顶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这一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这情况引起了一位学者(或者别的什么“者”)的“义愤”,触动了他的特异功能,著文说,提倡国学是对抗马克思主义。这话真是石破天惊,匪夷所思,让我目瞪口呆。一直到现在,我仍然没有想通。

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的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借用京剧女角词)!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

辞学界(术)泰斗

这要分两层来讲:一个是教育界,一个是人文社会科学界。

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泰斗”。泰者,泰山也;斗者,北斗也。两者都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东西。

先谈教育界。我一生做教书匠,爬格子。在国外教书l0年,在国内57年。人们常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天天运动,花样翻新,总的目的就是让你不得安闲,神经时时刻刻都处在万分紧张的情况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

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说我做出了极大的成绩,那不是事实。说我一点儿成绩都没有,那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呢?

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学界(术)泰斗”的桂冠摘下来。辞“国宝”

在中国,一提到“国宝”,人们一定会立刻想到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这种动物数量极少,而且只有中国有,称之为“国宝”,它是当之无愧的。

可是,大约在八九或十来年前,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洋洋乎盈耳矣。我实在是大惑不解。当然,“国宝”这一桂冠并没有为我一人所垄断,其他几位书画名家也有此称号。

我浮想联翩,想探寻一下起名的来源。是不是因为中国只有一个季羡林,所以他就成为“宝”。但是,中国的赵一钱二孙三李四等等,也都只有一个,难道中国能有13亿“国宝”吗?

这种事情,痴想无益,也完全没有必要。我来一个急刹车。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露出了真面目,自己是不是就成了原来蒙着华贵的绸罩的朽木架子而今却完全塌了架了昵?也不是的。

我自己是喜欢而且习惯于讲点儿实话的人。讲别人,讲自己,我都希望能够讲得实事求是,水分越少越好。我自己觉得,桂冠取掉,里面还不是一堆朽木,还是有颇为坚实的东西的。至于别人怎样看我,我并不十分清楚。因为,别人写我的文章我基本上是不读的,我怕里面的溢美之词。凭自己那一点儿自知之明,考虑自己学术上有否“功业”,有什么“功业”,我尽量保持客观态度。过于谦虚是矫情,过于自吹自擂是“老王”,二者皆为我所不敢取。

P4-7

序言

采摘一篮鲜美馨香的草莓

有一次读一本书,在上面看到了诺贝尔说的一句令人惊心动魄的话,他说:“我唯一的愿望就是不要被人活埋!”掩卷沉思,我知道,他所说的“活埋”不是指被黄土活活掩埋,而是指因为自己的庸碌无为而被人忽略,被人遗忘,所以,他倾其一生,时刻与想来“活埋”他的因素奋勇搏战,也时刻与想来“活埋”其他卓越人士的因素奋勇搏战。在我看来,他更像个战士。当无情的光阴的黄土在他头顶纷纷落下时,他始终以昂然挺立的姿势勇敢地将那层层黄土踏在脚下,由此,他的生命获得了一种令人仰视的高度,他的名字至今不朽。

不忍心独吞了这句极具分量的哲言,当即将它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发给了远在欧洲读书的儿子。我快慰地拟想着儿子读到这句话时的强烈震撼,同时也快乐地预测着这震撼将会带给儿子的深刻昭示和积极引领。

——几乎总是这样,当我读到一则启人心智的故事或是引人深思的箴言,我会长久地思量、玩索。我庆幸自己读到了它,同时,又为它进驻我的心房太迟而嗟呀不已。我愿意奋力去拦阻一些可能在日后发生的遗憾,我愿意让心灵在最适合培植奇迹的时候去殷勤撒种。

我曾在自己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压了一幅摄影作品,画面是一篮诱人垂涎的草莓。这幅摄影作品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标题——《让我在鲜美的时候遇上你》。那当然是草莓的内心独语,它渴盼着在自己拥有百分百香醇美艳的时候与需要它的人相遇。我常在那篮草莓前发呆,很想让那些草莓知道:其实,那也正是热爱草莓的人的内心独语啊!不要早一步,也不要迟一步,在应该遇上的时候美好地相遇,从此,彼此窖藏一份芬芳记忆,没有幽怨,没有懊悔,没有叹息。

生命是这样吝啬,我们的舞台是这样狭小!一生一世,我们被安排在无限时空的一个小小的坐标点上。我们穷尽自己的目力与脚力,也不可能望到远古的花开,走遍人心的角落。拘囿的感觉让我们这么不甘!

好在,我们可以在书页上倾听智者的殷殷叮嘱!那些“活得值、活得赚”,不曾被“活埋”的名人,带着他们至真的人生体悟,从岁月深处走来,从遥迢天边走来,聚拢在一起。和你娓娓而谈,将他们的黄金人生法则悉数告诉你。他们感悟了很久才悟透的人生道理,他们探索了很久才探索到的成功道路,你只需拿出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将它转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你的生命,从此将被注入一股神奇的力量。你拥有了借助成功人士的头脑思考自己的人生课题的可能。虽然你不曾伸手到那些富豪的钱袋里去拿钱,但是,有一种丰赡的馈赠,比金钱更为金贵!

我教过许多将写作视为畏途的学生。因为头脑中的“内存”实在少得可怜,所以,他们往往“笔端甚窘”,整节课整节课地对着一页作文纸发呆。沉重的课业负担,导致了同学们的阅读量过小;而阅读量过小,必定使同学们写起作文来感到力不从心。我们都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如果山里没有大理石,我们就不能够期待雕像的诞生。写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啊!“内存”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外化”就难于上青天。“读”永远是“写”的第一步。读得入眼,读得入心,让感人的故事和动人的妙语长进你正如软软春泥般的心壤上,谁说它不能长出好看的枝叶、结出打眼的果实?

“读·品·悟”大家讲谈系列可以帮助中学生解决“做人、做事、作文”的问题,相信它的出版,一定会受到学生、老师、家长的欢迎。

我愿意猜想那一篮熟透的草莓在最鲜美的时候遇到了她最企望遇到的那一个人。我愿意猜想那幸运地拥有了这篮草莓的人唇齿留香、爱意悠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