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虚记》是清末女作家汪藕裳(1832-1903)创作的一部弹词体小说巨著。主要描写文玉粦忠孝两全、出将入相,以及赵湘仙女扮男装、得遂功名的故事。全书主题鲜明、思想进步、内容丰富、场景阔大、情节曲折生动、语言清丽流畅,被学者认为是可与《再生缘》《笔生花》相媲美的名著,自成书以来,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于各地。本书整理列入《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并在高校古委会立项。此次点校整理,以国家一级文物汪氏手稿本为底本,参校以南京图书馆等处收藏的抄本补足缺漏。本书的出版,不仅可为我国弹词小说的研究提供不可多得的资料,而且作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可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享受。
由汪藕裳著的《子虚记》假托明孝宗朝为时代背景,着意叙述了忠臣孝子的典型文玉粦和具有叛逆性格的巾帼英雄赵湘仙的故事。文玉粦文武双全,智勇兼备,刚柔相济,威德并重。在刘雄作乱、唐王发难、英王篡位、云昌入侵、孝宗朝风雨飘摇之际,他支将倾之大厦,挽狂澜于既倒,一匡天下,中兴明朝,自己也封公入相,位极人臣。赵湘仙秀外慧中,机伶果敢,精明强干。她女扮男装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夺得头名状元。她作为钦差大臣奉旨巡按天下,平反冤狱。国难之中,她襄理政务,延揽人才,
力御奸佞,功勋卓著。孝宗复位后,她官拜宰辅,爵至列侯。后来真相暴露,她拒不奉复妆婚配之诏,绝食而死。赵湘仙的悲剧结局,突破了《再生缘》续书者对孟丽君、《笔生花》对姜德华命运安排的传统模式,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艺术魅力。该书囊括了二十多个家族,塑造了一百五十多个人物形象,其主要人物各具个性,神采飞扬。全书结构巧妙合理,场景宏伟壮阔,情节曲折生动,语言清丽流转。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它都为《天雨花》、《笔生花》所不及,而能与《再生缘》并驾齐驱,在中国弹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前言
序及题词
卷之一 文仲明设帐授徒 赵湘仙改装寻父
卷之二 逼赴试裴子湘及第 议勤王文学院提兵
卷之三 救金陵褒功晋爵 平皖省振旅还朝
卷之四 化蛮夷词臣出使 总朝政宰相专权
卷之五 尅军粮营中絶饷 题画扇院内吟诗
卷之六 张公子犯法收监 文臬台挂冠归里
卷之七 裴代巡翻案释张端 文元帅设计降尚德
卷之八 陆翰苑公府造私书 梁孝廉尼庵弃丑妇
卷之九 薛钦差矫诏杀功臣 文元帅题诗吊武穆
卷之十 赏花筵萧侯中毒 思美色皇叔求亲
卷十一 避奸贪君王出猎 仗忠义巡抚迎銮
卷十二 战商丘美女调营 助临安中丞借饷
卷十三 荐书记才女从军 招士卒英雄换剑
卷十二 战商丘美女挑营 助临安中丞借饷
卷十三 荐书记才女从军 招士卒英雄换剑
卷十四 孙凤藻奉旨排纷 牛国华率兵避敌
卷十五 困连营虎女闯重围 征远省牛公差刺客
卷十六 卫星垣救亲亡命 羊守信夺子败兵
卷十七 擒战将郭震投诚 送降书虎班中计
卷十八 文抚院计斩陈贤 裴尚书智识王义
卷十九 败牛卒贵主定长沙 诱番王翰林归故国
卷二十 番国主纳贡归降 大将军班师奏凯
卷二十一 求故剑娇娥欺俊杰 托良媒俗子娶佳人
卷二十二 乔将军山庄受辱 明天子宝殿封功
卷二十三 集宾客梁永娶前妻 宴公侯张端婚贵主
卷二十四 诸姐妹洞房嘲上相 众公卿大厅醉尚书
卷二十五 大行台奉旨兴师 女中书立盟守志
卷二十六 钓金鳞苕华寻乐 医乳母文炳得封
卷二十七 思倾国才子赋无题 射名园英雄施巧计
卷二十八 梁玉映矫情呈妩媚 郑紫烟任意逞娇痴
卷二十九 赏幽兰都尉责嘉宾 开绮宴将军娶嫫母
卷三十 依姊丈蒋女托侯门 见姑娘沈郎投相府
卷三十一 却美妾兄妹含讥 结良绿夫妻反目
卷三十二 梁小姐锦帐怀胎 许太君华堂祝寿
卷三十三 解谤语宰相分花 识中肠金吾诈醉
卷三十四 文芳姿秦台引凤 梁玉映画阁育麟
卷三十五 触痴情再逢绝色 听暗语强纳倾城
卷三十六 放主考房中生口角 会新亲席上论婚姻
卷三十七 信阳侯怒斩厉家儿 永平公惊逢俞氏妇
卷三十八 凤仪堂相公还帕 留仙馆修撰嗔妻
卷三十九 蛮性人生非惹事 多才女应召修文
卷四十 卫国公杖儿追隐事 凉郡王送女认乾亲
卷四十一 送美赠姬乔夫人泼醋 怜才爱貌王郡主怀私
卷四十二 奉回书裴相定姻缘 讨旧婢乔娥争曲直
卷四十三 消怨恨隔窗讥表妹 匿形踪别榻守前妻
卷四十四 状元宰相斋中描古迹 贤姐慈亲园内诫书生
卷四十五 正心亭夫子责淫邪 大观楼宾朋射雕覆
卷四十六 文丞相引见宿缘人 郑紫烟撮合多娇婢
卷四十七 猜灯谜乔松庆寿 上本章文绍辞官
卷四十八 陶邦彦贪花遭舅责 沈凤池娶婢受人欺
卷四十九 愁多变怨詹事来京 乐极生悲仙姬入梦
卷五十 趟夫人救弟旦兀臣 王郡主得儿寻宰相
卷五十一 知踪迹趟良臣一本陈情 罢威权裴子湘三朝抱恙
卷五十二 永昌伯宛转论前因 信阳侯从容归极乐
卷五十三 贬严氏奉旨为尼 遣亲王代君致奠
卷五十四文相国勾来新孽障 蒋祭酒撮合旧姻缘
卷五十五 鸡摆布花下含愁 尽殷情楼中劝嫁
卷五十六 假夫妻合葬鸳鸯塚 真伉俪不叶瑟琴音
卷五十七 解前嫌姑和媳顺 完宿愿女嫁男婚
卷五十八 求美女方郎纳宠 觅情人裘氏大归
卷五十九 乔慧芝堂前争口舌 文兆粦轩内论姿容
卷六十 爱芳容桃姬詉吉日 生谤语文相拾香罗
卷六十一 为避嫌疑相门逐客 难消愁恨记室辞宾
卷六十二 韩老公生子开宴 文太守寄书告病
卷六十三 震麟胎蒋公鞭美妾 登虎榜文氏喜佳儿
卷六十四 圣天子褒功加宠渥 永平公归结大团圆
附录
心中的瑰宝——关於《子虚记》点滴
汪藕裳年谱
逼赴试裴子湘及第 议勤王文学院提兵
按下文家给事中,回书今要说裴公。自从收继螟蛉子,爱惜亲生一样同。为彼聪明真绝世,胸藏学问贯五冬。常称跨竈麒麟种,老父难如小子通。许氏夫人尤爱惜,见时总自展眉峰。绿芳待若亲兄弟,阖家中,谁敢相轻小主翁?公子现今已成人,天生的,风流儒雅美姿容。锦心绣口才如海,作文章,每每先生拜下风。一任良辰和美景,等闲不废读书功。
却说裴嘉澍因秋闱已近,不及送裴云回乡应童子试,便也与他捐了监生,以备入场。裴云因自身
是女,不愿应试,又不敢违裴公之命,只得告诉夫人说:「孩儿年幼,读书未多,才学浅薄,必不能中,不
若待孩儿再用几转功夫,那时一战而捷,岂不更妙?」夫人不忍有拂其意,即将此语告与裴公。
裴公听了皱双眉,说了声,为父之言竟敢违?命仆速呼公子到,恰值那,绿芳小姐出香闺。上前问候双亲毕,侍坐於旁彩袖垂。良久裴云方自至,登堂施礼见庭帷。躬身立近严亲侧,太仆裴公怒目窥。厉色严声开口问,因何不肯人秋闱?才华满腹文章好,当奋功名怎自卑?须晓读书因甚事,无非望汝占高魁。裴云见问多惊惧,半晌低头把话回。只为孩儿年太幼,恐防鸡夺锦标归。裴公听了心逾怒,一派胡言却对谁?况汝文章真中得,不思应试意何为?却将年幼来搪塞,语四言三敢乱推!太仆说完连扑案,裴云惊得面如灰。夫人忙向裴公道,皆我无端起是非。此语云儿和我说,相公何用怒如雷?绿芳也把严亲劝,太仆迟迟略霁威。复问一声乡试否,裴云无奈告亲闱。
爹爹有命,孩儿怎敢不遵?
儿非不欲望功名,惟恐文章欠老成。既是父言能考得,谨遵严命入场门。裴公见说方乎怒,点首连称此正应。小姐绿芳旁首坐,玉容含笑叫严亲。并非二弟违亲命,不考皆因年太轻。欲待数年诚有理,爹爹何故便生嗔?夫人接语言称是,汝父由来急性情。回唤云儿身畔坐,裴公带笑不开声。凝眸看看佳儿面,含笑方观爱女云。前接姑苏朱府信,尔翁引见要来京。若青女婿相随至,闻得他今岁春间已采芹。顺便随亲来应试,与同二弟是同庚。如何他便能来考,怎麽说,汝弟还该待几春?小姐闻言红粉面,夫人笑把相公称。此言怎向闺娃说,为父绿何没正经?太仆笑言无所碍,自应告诉女儿听。正言未毕人来禀,到了苏州朱府尊。更有姑爷同到此,两封名帖上前呈。
裴公听得亲家已到,即欣然立起身来,看那两封帖上,一封写着“姻愚弟朱筠顿首拜”,一封写着
“门下子婿朱明绶顿首百拜一。看罢,同了裴云换了袍服,出外相迎。
当时接进大厅中,宾主相逢礼鞠躬。见罢方观明绶上,婿山朝谒丈人峰。罗袍轻拂行全礼,面带红霞叫岳翁。太仆裴公忙进步,含欢垂袖挽乘龙。殷情扶起朱公子,细看东床喜满胸。态度安详人秀丽,恍然玉树欲临风。分明昔日潘安貌,又似当年卫蚧容。太仆看完心甚悦,呼儿来见太亲翁。裴云拜见苏州府,太守朱筠答礼同。太仆即言当不起,连忙趋近挽朱公。裴云又见朱明绶,郎舅相谦各打恭。礼毕朱筠容带笑,便向着,裴家公子道情衷:
有烦贤侄,带领小儿到内中,拜见令堂。
裴云答应面含欢,先令家人进内言。方共朱家公子人,大厅中,二人对坐叙寒暄。裴公便把亲翁叫,一别光阴已数年。记得当初行聘日,令郎才自发披肩。而今如此成人了,潇洒风流更胜前。闻说才华高八斗,寒门何幸结良缘?苏州太守微微笑,此乃亲翁过爱怜。小于虽将书史读,他竟是,不求甚解似陶潜。反将战国孙吴略,用意留心在此篇。这等东床何足誉,说来足使彼生惭。虽然随弟来京考,不过是,逐队观光试一番。我看子湘清秀极,入闱稳稳夺秋元。几时生此佳公子,俊雅尤其胜子兰。愚弟为何全不晓,原来有,两株玉树碧参天。裴公一笑忙言道,此乃姬人所产男。一向未曾随弟任,在家同母管田园。前年弟上皇都日,始带他来到此间。太守听言方晓得,内中来了两青年。家人伺候掀帘入,太仆呼奴摆酒筵。更命裴云邀姊丈,另将宴设小东轩。裴公问起南中事,风俗人情可似先?太守朱筠听此问,停杯不觉皱眉端。
P39-41
弹词是自明代以来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说唱艺术,其文本属于叙事为主韵散结合的小说体。如今流传下来的弹词作品达五百余部,其中传播最广最为著名的当数陶贞怀的《天雨花》、陈端生的《再生缘》、邱心如的《笔生花》。上世纪八十年代,汪藕裳的弹词巨着《子虚记》被学界发现,不少学者惊叹说这部作品是完全可以与弹词三大名着相媲美的杰作,可惜因为全书一直没能公开出版,不为广大读者所了解,长期湮没无闻。
汪藕裳生活在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晚清时期,有着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她年轻守寡,漂泊他乡,寄人篱下,唯一的女儿又英年早逝,在极端困苦的处境中致力于弹词创作,以二十多年时光创作了《子虚记》,在此后的二十年中又不断对它进行修改、润色,可以说这部作品凝聚了她大半生的心血。《子虚记》诞生后,就以钞本的形式流传开来,而其手稿则随其后裔度过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动荡的岁月。一个多世纪以来,兵荒马乱血雨腥风的岁月让这部手稿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围绕这部手稿,几代人殚精竭虑,演绎了一则则曲折动人的传奇故事。
汪藕裳《一八三二——一九○三》,名蕖,字藕裳,清代安徽泗州直隶州盱眙县《今属江苏》人。因盱眙别称都梁,自称都梁女史。她出生于盱眙县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汪云任,进士出身,曾任苏州知府、陕西按察使及布政使等职;父亲汪根敬在河南许昌、开封等地任知县、知府;叔父汪根恕担任过苏州织造兼浒墅阅监督,兄弟及侄儿辈从政为官的有好多位。汪藕裳自幼天资聪颖,博闻强志,父亲视为掌上明珠,最为疼爱。她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于经史子集无不广泛阅读,文史功底极为深厚。作为大家闺秀,她早年生活安定、富足,无忧无虑。可是,就在她十七岁待字闺中时,父亲在彰德《今安阳》知府任上突然病逝,年仅四十一岁。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全家陷入困顿之中,被迫返乡,汪藕裳随即出嫁。咸丰三年(一八五三),太平军攻占桐城,她同丈夫到盱眙避难,依靠娘家生活。六年后,捻军又攻占盱眙县城,她家园被摧毁,同家人一起逃难到苏州,投靠担任知县的堂兄汪祖绶。惊魂未定,次年四月,苏州就被太平军攻克,秋天丈夫病死,遭国破家亡双重打击的她悲痛万分地离开了苏州,在兵荒马乱中又仓皇逃到宝应,投奔大哥汪祖茂。她育有一女,丈夫死后倍感孤独,在颠沛流离中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心情十分压抑。她在小说中记下了自己的遭遇:二自故园兵乱后,流离无所叹涂穷。钗分镜破深秋裹,托足安宜(今宝应)类转蓬。二《子虚记》卷:可见处境十分艰难。
……
实际上火子虚记》一书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一九八二年八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出台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一九八二——一九九○),其中列入的包括《天雨花》、《笔生花》火珍珠塔》等名着及《子虚记》在内的弹词着作共十一部,实际出版了十部,至今只有《子虚记》尚未出版。一九八五年,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灵年和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顾复生,曾根据南师大图书馆所藏钞本着手点校《子虚记》。李灵年、陈敏杰还发表了相关论文,这是《子虚记》诞生百年来首批发表的介绍作者及作品的文章。可惜,李、顾二位先生的整理工作因多种原因半涂而废。笔者自九十年代初在《盱眙县志》及《盱眙报》上看到介绍《子虚记》及其作者的文章,就怦然心动,十分神往,二十多年来一直为不能见到作品而苦恼。二○○九年与汪藕裳第五代外孙女肖熔璋结识後,蒙其慨然惠示其家五代人接力相传的家藏稿本,得以一睹为快,多年的心愿得以满足。笔者又拜访了汪藕裳侄重孙汪毓葆先生,在其家中见到了躲过一文革」劫难的十分珍贵的《盱眙汪氏家谱》钞本,获悉了汪藕裳家世的第一手资料。二○一一年五月份,我以《弹词巨着《子虚记》稿本整理》为名,向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递交了项目申请,有幸获准立项,即着手以《子虚记》稿本为底本的整理工作。本次整理,尽量保持稿本原貌,除将异体字、俗体字、简化字统一为通行繁体字外,原稿中一些习惯用字,如男女第三人称一律用。[他],感叹词一律用[阿],[理]常作[礼],[赔]多作[陪],[谐]多作[偕],[采]多作[彩],[襟]多作[衿],[弊]或作[蔽]等等,均不作改动。原稿的明显错讹,依文意改正,卷末出校;疑误处不作改动,只在卷末出校说明。残缺、遗漏的文字主要参阅南京图书馆「清宁泉馆」藏本(简称南图本》、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钞本(简称南师大本》补足。此外,原稿不分段,行文中韵文前标有小字[唱]散文前标有小字[白],现将韵文和散文以大小字分段另排以示区别,[唱]、[白]字样不再保留。笔者还查阅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及南开大学图书馆中的钞本,发现它们与稿本内容相同,只是在传钞过程中文字稍有改动和增删。
在整理过程中,我得到了汪藕裳後裔及亲友的鼎力支持,没有他们无私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除前面提及的肖熔璋夫妇、汪毓葆先生等人外,我还要特别提出的是现旅居加拿大的汪藕裳第六代外孙女施宁女士及其丈夫王志勇先生、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李跃乾博士、南京大学博士生王泽京、南京师大博士生王爱军等人为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责编刘彦捷女士精心审读,指讹纠谬,润色良多。俞国林主任十分关心本书的出版。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