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创意脑(用脑科学激发创造力)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日)茂木健一郎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创意脑》来自日本脑科学应用第一人茂木健一郎的通俗读物。茂木健一郎是日本著名脑科学家、脑科学创意经济的领跑者,现年五十岁的茂木经常在日本四处演讲,以轻松有趣的方式指导人们善用大脑的优越机制,在他的个人网站也可以看到他教小孩子如何活用大脑、快乐学习的照片,广受大众的喜爱。

创造力=体验深度×热情强度。茂木认为,感动是孕育创造力的种子,让自己不断获得感动的体验,激发改变的欲望热情,灵感才会源源不断,生活才有无限变化的可能,即“创造力=体验深度×热情强度”。运用这一法则,每个人都可以激发自己与生俱来的创意本能,改善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内容推荐

《创意脑:用脑科学激发创造力》的作者茂木健一郎是日本脑科学应用第一人,近年来以脑科学权威之姿席卷日本,以擅长将复杂严肃的脑科学知识融入生活化的体验而闻名,其系列作品销量已突破100万册。创造力=体验深度×热情强度,“体验”孕育创意,“热情”激发创造力。在《创意脑:用脑科学激发创造力》一书中,茂木健一郎从脑科学的角度讲述创造力的故事——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落,头脑中便有了万有引力定律;海明威亲历西班牙内战,于是写出了《丧钟为谁而鸣》;爱因斯坦因为好奇指南针永远指着同一个方向,而开始思考时空理论;达尔文在偏远的海岛上遇到从未见过的奇妙生物,从而提出了进化论……脑科学专家茂木健一郎认为,只要方法得宜,每个人都可以养成出走向成功之路的创意脑。

目录

前言 创意之心寄于脑

第一部分 认识你的创意脑

人人都有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用脑方式决定大脑的进化方向

一辈子都在发育的大脑

创造力是如何产生的

从不休息的大脑

年老未必心衰

人脑和电脑的区别

第二部分 创造力=体验深度×热情强度

体验——孕育创造的种子

不会感动,无异于行尸走肉

瞬间感动改变人生

多留心未知的世界

保持童心体味每一个“第一次”

宽容地看待新事物

寻找感动的种子

走出户外,体验真正的实物

不确定的环境更能激发感动

体味每一次喜怒哀乐

体验不在大小,重在与人分享

热情——激发创造的动力

重要的是“欲望热情”

好学生与创造天才的区别

提升你的欲望层级

我们的社会为什么出不了比尔·盖茨

世界级学者是如何炼成的

训练自己“下决定”的神经

带着好奇心迎接每一天

第三部分 创意脑的养成

大脑的状态是可以调整的

大脑的“诱导现象”

摆脱消极循环的方法

“安全基地”给你信心和勇气

找到自己的“安全基地”

任何时候都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

消除社交恐惧症的方法

先给大脑一点“没来由的自信”

掌握“头脑转换”的开关

多找别人的优点

“无记”的境界

天山童姥的思考方式

进化你的大脑

美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创造欲

像跳高选手一样想象自己越过栏杆的画面

动动手,对付“无聊”的大脑

男性脑与女性脑的差异

完美大脑介于男性脑和女性脑之间

恻隐之心与镜像神经元

体贴别人的心情

大脑中的读心构造

同情心与学习能力成正比

给心灵留一处空白

给心灵留白,为新的感动预留空间

刻意制造一些闲暇

间隔年:有用的“空白”

源自间隔年的世纪大发现

最大化利用空白的时间

人生可以有多种可能性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曾说:“谁要是不会感动,谁要是不再对世界有好奇心、不再有惊讶感,就无异于行尸走肉。”一生之中,你会经历无数次美丽的邂逅: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漫步初次到访的城镇、饱览街头巷尾的风景、试吃从未品尝过的美食……每次邂逅都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感觉,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美妙的感觉与印象将人生装点得熠熠生辉。

假如我们不能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与各种感动失之交臂,缺少创意的灵感,人生也将黯然失色。不会感动的人没有灵魂,只剩一副躯壳,活着也只是浪费生命。

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或者说这个宇宙,充满了无数新奇的事物,吸引着我们眼球。同时,它也赐予了我们用新视角审视它的机会。这就是“感动”,有创造力的人就会获得感动。如果你丧失了创造力,你就会觉得人生不再美好,世界不再美丽,人与人之间也不再有令人动容的美妙奇遇。世界上依靠创造力生存的只有人,能体会到感动的独特滋味的也只有人。感动是孕育创造力的土壤。

我们经常围绕创造力进行讨论,谈到教育孩子时也总是强调“要开发孩子的创造力”。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创造力呢?

不少人以为,只有艺术家和小部分才华横溢的人才有创造力,平凡的普通人则不具备这种能力。错!人人都有创造力,但不一定每个人都将其发挥出来了。创造力不分种族、不问性别、无关年龄!创造力是上帝送给我们每个人的礼物。

生命的起源足以印证上述观点。生命源于最简单不过的构造,从最初的单细胞生物逐渐进化成多细胞生物。后来,地球上出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距今约5.3亿年前一个被称为寒武纪的地质历史时期,地球上突然不约而同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动物),这一戏剧性的转变导致地球上的物种急剧增加并迅速进化。P5-6

序言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脑。不少人从科学的角度对大脑进行解密,而更多的人希望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潜能,从而创造更好的生活。

大脑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心灵的主宰,大脑也可以被看作人类存在的标志。过去,人们认为心存在于心脏之中,现在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心在我们的胸中。

喜怒忧思悲恐惊,人受到刺激时,心脏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难怪人们都认为心存在于心脏。

但科学表明,真正让人感受到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其实是大脑。大脑接收到的刺激经由神经系统传遍全身,于是身体就产生了相应的反应。心脏扑通扑通地跳也好,紧张得汗如雨下也好,这些反应归根结底都是大脑受到刺激的结果。所以说,我们对大脑感兴趣真是再正常不过了。应该说,了解大脑就是了解人类自身。

过去人们对大脑的评价标准是聪不聪明。特别是那些孩子即将参加高考的家长,他们更关注该如何提高计算能力、增强记忆力。

但是最近,据我从讲座中整理出的提问记录来看,人们对大脑的兴趣点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比起计算能力和记忆力,人们更想了解感情和心理层面的问题。

例如:“我干什么都没心情,怎样才能打起精神来?”“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找不到活下去的动力。”“我和父母关系不好,不知该如何与他们沟通。”“我总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想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自卑。”

单从问题本身来看,大家讨论的好像是人生哲学,而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从科学的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现代脑科学的发展趋势不是用鼓励的方式或道德说教催人上进,而是用理论知识给人答疑解惑。

在此,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脑科学的发展趋势。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人脑就像电脑一样,是掌管智力的器官。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研究者为主的科研团队开展了一项名为“脑的世纪”的计划。其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者们不再将大脑视为电脑,而是用更为开阔的视野发掘它的潜能。

日本科学家曾讨论过情商的问题。部分研究者认为,情商和智商一样,对人的发展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大脑拥有记忆、计算和逻辑思考等能力。这种观点自然不错,而实际上,感情的发生与情感的表达也和大脑有着深层次的联系。目前,这一说法已经成为当今脑科学家们的主流观点:大脑的感情孕育创造力。

置身于复杂的社会,面对不可预知的生活,我们应该运用大脑与情感的联系,培养更出色的创造力,把人生变得快乐而充实。

本书的问世得益于两位友人的鼎力相助。纲中裕之先生整理了我在PHP研究所所做的发言,小川充先生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在此,我真诚地感谢他们为本书的出版所付出的努力。

后记

假期之际,我南下访友。朋友生活在一个以繁华和繁忙著称的大城市,毕业后我们虽然常常通过网络保持联系,可真的见面还是第一次。

她还是那么漂亮,而且比上学时成熟了不少,像极了电视剧里的精英女白领。她的气质和形象已经和这个城市融为一体了。和她聊天时,她略显疲惫地感叹:“其实在大城市生活也没啥意思,累死了。我现在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每天上下班,见到的是一样的人,干的是一样的工作,再剩下就是吃饭睡觉。唉!干什么都无聊,太没劲了。我都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得熬多少年,啥时候才能老!”

这才毕业几年啊,她已经盼着自己老了。看着她每天上班之前要化妆近半个小时,我知道她并不是期盼真正的衰老,只是羡慕老去的闲散生活。可是,心如果先于年龄老去,即使到了真正老去的一天,她也得不到想要的快乐。

想必她是处于缺乏感动的状态吧。没有感动的人就品不出生活的滋味,没滋味的日子谁过着都是一种折磨。越觉得无聊就越没兴趣体味生活,活得没滋没味就愈发无聊。久而久之,大脑就成了消极脑,陷入了生活态度消极的恶性循环。

其实大城市生活本身并不是让人厌倦的根源,觉得无聊与厌倦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干什么。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觉得日子过得浮躁,小乡镇的人觉得没发展就往大城市跑。人们在忧愁与烦恼的纠缠中荒废了大好光阴,蹉跎了宝贵的人生。

本书的作者说感动生于心灵的空白之处,想要给心灵留白就得先静下来。心静下来人才能自由地思考。常言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整天忙于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是没法感动的,只有回头静心反思,才可能获得久违的感动。生活节奏快,就要学会把自己的脚步放慢,磨刀不误砍柴工,慢下来的你也许会收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山重水复中仔细观察明暗的变化,能体会到变化、有所发现,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感动。

虽说静下来才有机会感动,但也不能终日冥思苦想,还是要尽可能地多和人交流。佛教把世界分成无情世界和有情世界,有情世界更容易带给我们感动的素材。游山玩水、和朋友说说笑笑、陪宠物嬉戏打发时间,这些事都能让我们感动,有感动生活才有乐趣可言。希望大家能把握住生命中的分分秒秒,利用积累下来的感动让生活更精彩。

最后感谢翻译期间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王佳璐女士、刘宝娣女士以及袁立军先生。

书评(媒体评论)

人类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是以肢体的不断发达取胜,而是靠大脑取胜。当今社会人们更是依靠脑力获取成功,然而我们日常很少关注大脑,对于它的了解和研究还远远不够,本书不仅启发了人们善用大脑,更是一本生活艺术的指导书,在开启大脑潜能的同时,把握美好的人生。

——戴林龙(银河证券营业部总经理,资深心理咨询师,数十年“幸福禅——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倡导者)

在正声,我们经常带孩子们出去写生,在大自然中亲身感受缤纷的色彩、各异的形态,小眼睛仔细地观察着,描人、摹景、状物,一幅幅生动的画作跃然纸上。正如《创意脑》中所说,体验是创造力的根源,每一次体验就像一粒创意的种子,只有不断收获新的感动,灵感才会随之而来。

——熊磊(正声儿童艺术创始人之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6: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