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卫平所著的《生活在真实中》以充满思辨的智慧语言,照亮生活、文学、哲学、艺术……对社会广泛关注的十多位国内外诗人、作家、哲学家进行了生动的评论,刻画了一系列的人物,讲述了艺术家的艺术人生,阐明了文学和思想的前卫性来自其不断回归真实的勇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活在真实中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作者 | 崔卫平 |
出版社 | 外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崔卫平所著的《生活在真实中》以充满思辨的智慧语言,照亮生活、文学、哲学、艺术……对社会广泛关注的十多位国内外诗人、作家、哲学家进行了生动的评论,刻画了一系列的人物,讲述了艺术家的艺术人生,阐明了文学和思想的前卫性来自其不断回归真实的勇气。 内容推荐 崔卫平所著的《生活在真实中》是一本难得的饱含哲思和灵性的书。崔卫平是一位充满智慧和正义感的思想者,她的《生活在真实中》对我们广泛关注的十多位国内外诗人、作家、哲学家进行了生动的评论,她的文字间充满了反复的思辨和诘问,闪耀着智者的光芒,她的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学创作有很多指导意义。 目录 被禁锢的头脑 米沃什:一出道德剧的罪人 米沃什:黑格尔式的蜇伤 赫伯特:站在现实和虚构之间 海子神话 郭路生 文明的女儿——陆忆敏的诗歌 孤独的狂欢 狂欢、诅咒、再生——关于《黄金时代》的文体 西蒙娜·德·波伏娃:双刃的言辞之剑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沉默和言语之间 托马斯·曼的愤怒 以赛亚·伯林:承担做不同的犹太人 谁是亚当·米奇尼克 无权者的权力:哈维尔小辑 分享哈维尔,分享共同的底线 围绕布罗茨基和哈维尔的一场争论 潜在的危机和希望 政治家应该担负更多的责任 人在做,天在看——读哈维尔的《狱中书简》 被压抑的良知:阿伦特小辑 汉娜·阿伦特:亚里士多德绝望的女儿 为阿伦特一辩 新的开端——阿伦特的行动理论及其“回声” 试读章节 米沃什:黑格尔式的蜇伤 在某种意义上,米沃什的这本《被禁锢的头脑》,比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更加伟大和富有意义。奥威尔的那本是预言幻想小说,重在描写人们在巨大的外部压力及恐惧之下,如何思想变形,完成了从属和归顺的过程。身在英国的奥威尔,并没有亲身经历俄式极权主义,没有看见它是如何从一个社会内部成长出来。实际上,任何被称之为“怪胎”的东西,都不可能仅仅是外来的,“被植入”的,而是有其自身深刻的历史、文化及人性的根源。米沃什写在1951年的这本,重心放在了当时人们如何从自身的处境、困厄及个人野心出发,自觉并入强势力量,最终变成了压力的一部分。书中所见所闻,为作者本人亲身经历。 切斯瓦夫·米沃什(1911—2004),波兰诗人。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他在美国伯克利大学斯拉夫语系教书,在波兰故乡他的作品不能出版,不能在课堂上被提起,只能以地下的方式加以流传。曾经有人运用气球,将这本《被禁锢的头脑》从美国降落在他母语的土地和山峦上。他被隔离的原因在于开始写作这本书的早些时候,他从波兰驻法国使馆文化参赞的位置上离任出走。 巴黎很少有人理解和接受他。时值冷战初期,巴黎的知识分子如萨特、波伏娃正陷入与斯大林主义的调情,这书被视为“美帝国主义的宣传品”。巴黎的波兰侨民不相信“新信仰”的建立,不是出于恐惧和投机,而是由于有人真心相信了某些“真理”,指责他在为共产主义“作宣传”。一位巴黎的心理医生认为,一个人已经在现有体制中拥有体面的位置,居然还要流亡他乡,一定是疯了。在几度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给予他支持的人中有两个光辉的名字:法国作家加缪和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后者为他这本《被禁锢的头脑》的德文版写了序言。 他本人之倔还在于尽管饥寒交迫,都不拿自己的故事和身份去赚钱。他是唯一一个不给“自由欧洲”写稿的流亡作家。很多年里他为自己出走的选择感到“罪过”和“羞耻”,这种感觉伴随了他一生,认为那是一个灾难,而不是别的。1960年,他去了美国,一待就三十年,一边教书,一边坚持波兰语写作。“忠实的母语啊/我一直在侍奉你。/每天晚上,我总是在你面前摆下你各种颜色的小碗。……命运铺开一面红地毯,在一出道德剧的罪人面前。”(《我忠实的母语》,绿原译) 冰冻解除之后,米沃什于20世纪90年代初回到波兰,病逝于克拉科夫。他的诗歌与其他散文作品在中国一直有出版。20世纪80年代末,老诗人绿原译出了米沃什诗选《被拆散的笔记簿》,成为许多中国诗人的最爱。近些年,陆续有《米沃什诗选》《米沃什词典》《诗的见证》问世。这本《被禁锢的头脑》,在人们翘首以盼很久之后,终于有中文版面世。 “被禁锢的”一词在波兰文里,有“使信服”、“使信任”,以及“被奴役”的意思。如果存在奴役,它也并不仅仅是强迫的,而是有着心甘情愿的意味。新信仰也许带着迷人的微笑,令人折服而不仅是压迫,这使得这本书拥有了极为丰富的阐述空间。 这本书也会让年轻的中国读者,在面对四五十年代那批人的时候,有一个平行的了解。 米沃什出生于立陶宛一个贵族家庭,他出生的年代,立陶宛属于波兰。他的家族属于说波兰语的上层社会。当时的立陶宛首都维尔诺是一个十分国际化的城市。米沃什有一位堂兄,是立陶宛驻法国外交官员,用法语写诗。米沃什与他的年轻同伴之间,也有一个先锋诗歌的小圈子。他后来回忆道:那时候一个维尔诺的年轻诗人头脑中所想的问题,与一个法国年轻诗人没有什么分别。在当时国际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青年米沃什为自己的富有家庭感到羞惭。 如此美丽的一个地方,却再三被外来强权占领与蹂躏。米沃什在书里“伽玛,历史的奴隶”这篇的开头写道:“最近半个世纪它曾轮流属于不同的国家,人们在街道上见到各国的驻军,每改变一次政权,油漆工的工作量就会增加很多,因为他们要把政府门前的牌子和名称刷上新的官方语言,城里的居民叉得换上新的护照,努力适应新的法律和法令。维尔诺的统治者依次为俄国人、德国人、立陶宛人、波兰人,而后叉为立陶宛人、德国人、俄国人。” 1936年,米沃什便出版了诗集,在当地享有文名。他与他的朋友们把自己的诗歌流派叫作“灾祸派”,年轻人已经清晰地感到灾祸就在不远处。1939年,德国与苏联的《里宾特洛甫一莫洛托夫条约》,瓜分了波兰,立陶宛归属苏联,红军开进了维尔诺。1940年。米沃什从维尔诺逃到华沙,参加了左派的地下抵抗组织。1941年。这个地方被德军占领。1944年,苏联军队从德军手中重新夺回和占领了这个地区。两次目睹苏联军队占领,米沃什将某种看似势不可当的力量称之为“压路机”。“它沿途粉碎了一切,也粉碎了每个国家人民的希望,使其产生悲观失望的宿命情绪。” 维尔诺的命运是整个波兰国家命运的一个缩写。今天的人们想要在脑海中再现那种场景是很困难的:一方面,是战争结束之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另一方面,是前进中的歌声、旗帜。这一回,闯入者最擅长的是将自己描绘成历史进步的代表,有一套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学说,以“新信仰”的名义,要求人们服从。即使在黑格尔那里,历史仍然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在演进,处于当事人的视野之外,而新信仰则把客观发展的“历史”替换成了“第一人称”,声称他们这些人正好代表着历史运行的方向。P15-18 书评(媒体评论) 崔卫平老师的这本书就像一只手电,照亮这些自我放逐的写作者。与其说她刻画的是一系列人物,不如说她刻画的是一个立场:文学和思想的前卫性来自其不断回归真实的勇气。 ——刘瑜 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如何免除恐惧,从各种禁锢走出来,追求良知与自由,“生活在真实中”。 ——张铁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