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越明:祖籍山西,生于上海,资深媒体人、作家。先后获复旦大学新闻系文学学士、法学硕士、夏威夷大学传播学硕士;曾在复旦大学任教,在美国《侨报》、《星岛日报》主管采访和编译。现任澳门《商讯》月刊执行社长、总编辑。
这本《书里书外》是其读书笔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书里书外 |
分类 | |
作者 | 贺越明 |
出版社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贺越明:祖籍山西,生于上海,资深媒体人、作家。先后获复旦大学新闻系文学学士、法学硕士、夏威夷大学传播学硕士;曾在复旦大学任教,在美国《侨报》、《星岛日报》主管采访和编译。现任澳门《商讯》月刊执行社长、总编辑。 这本《书里书外》是其读书笔记。 内容推荐 《书里书外》收录了《黄裳与周氏兄弟》、《一段虚构的历史“佳话”》、《繁体字“申遗”的迷思》、《美国总统的“谦卑”》、《风雅岂止在“签名”》、《乔冠华魂归故里的遗憾》、《君子之交非“神交”》、《偶访骆家辉岳家》、《香港“才子”缘何撞板》、《似幻似真曹聚仁》等作品。 《书里书外》的作者是贺越明。 目录 王韬及其“歿园”著述 梁启超的“报章体” 严复的政论特色 传记文学的新收获——《杜月笙正传》、《哈同外传》读后 谭嗣同对报章文体的探索 革命史上的丰碑 ——《徐铸成新闻评论选》编后絮语 有关《红都女皇》的两种说辞 一个人和一本书的命运 ——顾准和他的遗著《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关注中国变化的洋学者 “私生女”的弥天大谎 也谈“正体汉字与中华文化” 两岸四地“同字”不是梦 繁体字与正体字 战士本色是书生——夏征农印象点滴 解读关于鲁迅的一个假设 黄裳的“旧账”及其他 黄裳与周氏兄弟 一段虚构的历史“佳话” 错把“旧梦”当“新梦”——有关徐铸成一本港版书的辨误 繁体字“申遗”的迷思 美国总统的“谦卑” 风雅岂止在“签名” 乔冠华魂归故里的遗憾 君子之交非“神交” 偶访骆家辉岳家 “盖棺”还不能“论定”?——也谈有关“高陶事件”回忆著述的出版 香港“才子”缘何撞板 似幻似真曹聚仁 《伤痕》作者的人生感悟 “海归”的推手 简体字不可承受之重 “文革”与文人 “春桥体”何以乏人间津 “另册”里的三六九等 莎翁巨作:话剧还是诗剧? 《宋诗选注·序》“修改之谜”别解 曹聚仁可曾踏足涵碧楼 《李宗仁回忆录》的版本 “历史”和“新闻”的学科归属 “穿凿”和“附会”之例 “虎责”的寓意和余韵 “我曾承认了我没有犯过的罪”——读李慎之佚文《向党、向人民请罪》 关于郭、于恋与安娜 各方折冲樽俎之地——对澳门史著的一点补遗 蓝衣社的名与实 郑清文和“桐山奖” “交际花”的名衔 “中国通”,但非“最后一个” 小说史上新奇观 博士文凭的成色 钱伟长何以执掌三流大学? 并非无足轻重的补笔——略谈新旧版《傅雷传》的“反右”叙事 《一层楼》的“红楼”印记 “太史公”笔下的史评 给洋人算八字的女士 《西厢记》主题之议 “解铃还须系铃人”——解读《蒋经国传》解除“报禁”的简述 “张学”的难解之谜 钱穆全集需“适当订正”? 《水浒》须读百回本 《三字经》的英译者 解读陈布雷之死 美国“言论自由”的边界何在 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中国报刊评论史上,王韬是一位有着开拓性贡献的人物。 中华古国,文人辈出,华章绚烂,尤其是论辩文,源远流长,代有名篇。这种“其源实出于孟庄”的论辩文体,从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确立后,被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用于探求真理,抒发政见,获得了蓬勃的发展。然而,在古代的“邸报”、“朝报”以至《京报》上,却始终未曾出现论辩文章或者说是评论文体。清代早期的改良主义思想家龚自珍、魏源等人,要揭露时弊,畅所欲言,仍然只能“避地暇日,笔之于书”。可见,评论文体在本质上,与封建性的专制统治是天生不能相容的。报刊评论文体真正意义上的演进,是在王韬主持的香港《循环日报》上发轫的。 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当时的社会条件与王韬的个人素质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在这方面,有三个值得注意的因素。其一,是王韬政治思想转变的完成。青年时代,他受聘到上海墨海书馆任编辑,与外国传教士、学者合译《格致西学提要》、《泰西著述考》等西方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著作,“虽未能明其语言文字,而于舆图格致之学,略有所知矣”,并对“泰西百余年来盛衰强弱之故,沿革战争之事,情伪纷乘,支离迭变,嘹然如掌上螺纹”(《弢园尺牍·拟上合肥相国书》)。在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太平天国革命的风暴中,他目睹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对比欧美各国的日益强盛,不免时时“内愤”和“外感”。1862年,他因向太平天国献策遭到清廷通缉,只得远走香港。因此,得以游学英国三年,两次途经法国,“所见奇术异巧,格致气机,殆不可以偻指数”(《弢园尺牍·代上丁中丞书》)。并且,他还留心考察了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尤为赞赏,认为它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弢园文录外编·重民》)。至此,他接受了西方文明,思想上从爱国、忧国升华到渴望以变革救国,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观点。其二,是王韬办报论政的强烈愿望。他在上海结交、共事的外国传教士和学者中,颇有几个成功的报人。他自己也先后参与过《六合丛谈》、《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积累了间接和直接的办报经验。旅英期间,他注意到《泰晤士报》“人仰之几如泰山北斗,国家有大事,皆视其所言以为准则,盖主笔之所持衡,人心之所趋向也”(《弢园文录外编·论日报渐行于中土》)。他十分向往这种文字生涯,认为办报就要“指陈时事,无所忌讳”,并痛感国内有些报纸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却“狭私评人,自快其忿”。在他看来,“日报立言,义切尊王,纪事载笔,情殷敌忾,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弢园尺牍·上潘伟如中丞》),才是应有的办报宗旨。在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中,像王韬这样既有办报经验又有办报志向的真如凤毛麟角。郑观应也是一位改良主义思想家,哲学观的某些方面还比王韬进步,对报纸和报纸评论也不乏认识,但终究以经营工商为业,在思想宣传上则通过著述“略陈时弊”,只是偶尔在报上发表时论,数量和时效均稍逊一筹。其三,是香港作为殖民地社会_的特殊地位。在1874年《循环日报》创刊前后,内地中国人自办的《昭文新报》、《汇报》、《新报》和《广报》等,或因内容涉及政事,或因触怒地方官员,或因销路不佳,都难逃夭折的厄运。在仍有诗书偶语之禁的封建专制高压下,知识分子绝无办报论政的可能,而中国知识分子参与笔政的《申报》,也只能以“慎勿品评时事,臧否人物,以撄当世之怒”与同业共戒。所以,王韬之能够放胆高论,与清廷鞭长莫及的殖民地社会的天然荫庇不无关系。 上述种种因素,使得王韬赋予评论文体以战斗性,从而在中国开创了文人办报论政的先河。王韬自任《循环日报》的主笔,发表了许多评论文章,其中不少被辑人《弢园文录外编》一书。不过,长期被人袭用的戈公振介绍《循环日报》“即冠首必有论说一篇”的说法,以及王韬发表这些评论时用“遁窟废民”、“天南遁叟”等笔名的说法,并不确切。该报未设评论专栏,评论均刊于第二版的“中外新闻”一栏,也没有任何署名。然而,仅从《弢园文录外编》中也可以看出,王韬确实是中国知识分子敢于在报纸上纵论天下大事、横议治国方略的第一人。他在《变法》、《变法自强》等文中指出,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变再变、屡变屡进的历史,只有变法,.才能“图自立”、“致富强”。为了让“变法自强”的观念深入人心,他还撰文驳斥了地主阶级顽固势力阻挠变革的言论,并提出了改革的具体设想和措施。他倡言:“今日之当变者有四:一日取士,二曰练兵,三日学校,四日律例”;“四者既变,然后以西法参用乎其间”(《变法》),进而“如开矿铸银,尚机器,行纺织,通商于远许,贸易于国中者,皆得以轮舶,而火轮铁路电气通标,亦无不自我而为之”(《变法自强》),由此达到强中驭外、御侮睦邻的目的。王韬不仅呼吁向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增强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实力,而且公开抨击清廷的腐败、官吏的昏庸以及社会的黑暗。清朝当局鼓吹“同治中兴”,他却在《用兵》一文中剖析这个“中兴”的王朝“上则因循苟且,曲相掩护;下则挟寇自重,因而制其上”。对甚嚣尘上的洋务运动,他在《上当路论时务书》中辛辣地嘲讽“其外庞然嚣然,而实则无所有者,能为民祸而不能为民福,能为民害而不能为民利是也”,无异于“求末逐本”,荒唐至极。像王韬这样站在民族救亡的立场上,大胆泼辣地议论敏感、紧要的政治问题,在以往的报刊上可谓闻所未闻,绝无仅有。 在表达新的思想内容的推动下,这些评论在文体上突破了《申报》八股评论的水准。就内容而言,王韬“知文章所贵,在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所在”(《弢园文录外编·自序》),极少引经据典,并不以孔孟程朱为“圣哲遗训”,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在《达民情》中论述治国之道:“天下虽大,犹一人之身也。治天下之事,犹治人身之疾病也。善治病者,必先使一身之神气充足,血脉流通,然后沉疴可去。”他在《洋务》中分析外交事务:“盖国强,则公法我得而废之,亦得而兴之。国弱,则我欲用公法,而公法不为我用。”这都是独抒己见,不人云亦云,也不代圣立言。就表达而言,他“于古文辞之门径,则茫然未有所知”,宣称“无所师承”,反对泥古,“喜即为之下笔”(《弢园文录外编·自序》),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因而,他的评论不事雕琢,骈散自如,清畅明晰,自然可喜。且看他笔下的洋务派官员:“例可获优缺,擢高官,而每为上游所器重,侧席咨求;其在同僚中,亦以识洋务为荣,嚣嚣然自鸣得意。”而且,“其能识英国语言文字者,俯视一切,无不自命为治国之能员,救时之良相,一若中国国无足当意者;而附声吠影者流,从而嘘其焰,自惜不能置身在洋务中而得躬逢其盛也”(《洋务》)。寥寥数笔,把这一类人骄横跋扈而又令人作呕的形象和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挖苦得体无完肤。P1-4 后记 按照粗略的划分,本书应当属于随笔文集。其中,早期的几篇学术味较浓,实际上也是读研究生时所研究课题的一部分;大部分篇什,主要是书评或是与书有关的文字;还有一些,虽然与书并不直接相关,但大致不出文史话题。总体上,可以说是阅读中有感而发的结晶。故此,名之以“书里书外”,希望这个较为宽泛的书名能涵盖所涉及的范畴。 书中收入的六十五篇文章,最早的发表于1986年5月,而最迟的则在今年2月刊出,时间跨度达四分之一个世纪!这正是作者从青年步人中年的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其间从大学教师、留学生、记者到媒体主管,身份数度变化,唯有写作未辍,本书即是从已刊发的上百万言中选撷的一部分。 刊发这些文章的报纸或刊物,涉及地域很广,既有中国大陆,也有美国,还有港澳地区,恰好记录了本人在海内外工作、深造和工作的变动历程。不过,为了便于阅读,各篇文末仅注明发表的日期或月份,未涉及题目改动或内容补正。 贺越明 2011年4月20日手澳门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