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出生农家 降生出异象
朱五四的祖籍原是沛县,与汉朝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是同乡。不知道哪一个朝代的祖先由沛县迁到了句容县。
他的曾祖名字叫做朱百六,百六生下了两个儿子,长子名为四五,次子名为四九。
四九又生了初一、初二、初五、初十这四个儿子。
长房初一,便是朱五四的父亲。五四有一个哥哥名叫五一,在至元十二年(1275年)时出生。
宋元以来,没有执事的百姓,一般都不起名字,以父母年龄之和,或者弟兄的行辈顺序作名字。
五四出生的那一年,父母的年龄加起来就是五十四岁,于是便叫他为“五四”。
不用说,他哥哥五一出生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年龄相加之和为五十一岁。
就在那一年,忽必烈派将军率二十万大军南下。
拔襄阳,攻汉口,沿江东下,直扑建康(今江苏南京)。
第二年二月,攻破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南宋丞相文天祥,忠臣张世杰、陆秀夫等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节节败退。
文天祥不幸战败被俘。张、陆等南宋忠臣,在广东新会崖山,作了最后的壮烈搏斗,最终没能挽救南宋政权的灭亡。
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中原百姓成了听凭元朝驱使的顺民。
他们被编入固定户籍:民户、军户、匠户、灶户(煮盐)、儒户、矿户等,分别承担不同的赋税和劳役。
朱初一被编为矿户中的“淘金户”,每年被逼着交纳一定数额的黄金。
初一不会淘金,句容县也不出黄金,只得全家逃亡。一路乞讨,辗转来到泗州盱眙(今安徽盱眙)。这里有大片因兵祸而抛荒的土地。
初一在这里安顿下来,垦荒种地,日子渐渐有了起色。五一、五四两个儿子先后娶上了媳妇。
朱五四的媳妇比他小五岁,姓陈,父亲曾经在南宋名将张世杰的麾下充当亲兵。
崖山之战惨败之后,侥幸留住了性命,历尽艰险逃回了老家扬州。为了躲避元军的搜捕,老家显然已经待不住了,偷偷迁到盱眙县津里镇,靠巫术和占卜为生。
他结婚之后一直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长女嫁给季家,二女便嫁给了朱五四。
按照元朝规定,淮河两岸百姓要交纳田税、丁税和科差。
田税每亩三升,丁税每人三担。丁税是田税的一百倍!
税粮要由税户自己收纳入仓,每担再加鼠耗三升。
科差包括:丝料、包银、官吏俸钞。即每户要交纳丝一斤四两,包银四两,官吏俸钞一两。
此外,民户还要负担筑城、修河、造船、运粮、打马草、造甲杖等徭役。
富裕户还要负担里正、社长、看守仓库等职役。这些职役的费用,往往又摊派到小户头上。
如此沉重的负担,平民百姓哪家吃得消?
初一夫妇亡故之后,五四兄弟已是家徒四壁,只得再次流浪。
兄弟俩先逃到五和县,后来又到虹县停留了一阵子,最后,来到钟离县东乡暂住下来。 俗话说,破衣虮子多,穷人孩子多。
这时,老大五一已经有了四个儿子:重一、重二、重三和重五。
老二五四生了三个儿子:重四、重六、重七和两个女儿。
一家七张口,已经使五四无力应付,如今老婆又生下个“重八”,岂不是黄连树上挂猪胆——苦上加苦!
难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一听说添丁的“喜讯”,便像祸事临头似的,抱头恸哭,再加上这孩子一出生就引来一场大火,五四非要把孩子摔死……
“五四,你一定要摔死儿子,就先把俺打死!”陈氏搂紧儿子,放声大哭。
正吵得不可开交,围观的人群中走出一个须发皤然、仙风道骨的老人。他进了屋子,冲着气势汹汹的莽汉笑道:
“嘿嘿!朱五四!我在外面听得明明白白,你想摔死自己的儿子,是吧?好嘛!虎毒不食子,莫非你比老虎还狠毒?早知如此,当初何必造这孽?”老人近前瞥一眼仰卧在床上的婴儿,回头说道:“朱五四,你近前好好看看你儿子的相貌。”
朱五四根本没有在意儿子是啥模样,一听老者的话,近前俯身一看,立刻大嚷起来:“老天爷呀,吓死人——一个丑八怪呀!”
“嘿嘿,庄稼人懂什么!你再仔细看看。”
老者指着孩子,露出一副惊骇的样子,“你看这脸面:天庭高昂,地廓前仰,眉骨高耸,鼻翼横展,双耳外翘,脸庞修长——此乃世所罕见、大福大贵之相也。”
说到这里,老者伸出右手,掐起了手指头:“今日是天历元年——戊辰年,九月十八日。‘天历元年’,乃是新纪开元之年;这戊辰,乃是龙兴之期;九月十八,乃是难寻难觅的黄道吉日。孩子选在三祥并臻的吉年吉日吉时降生,尔后,即使不出将人相,也是富贵尊荣不可限量也!”
“算是你老人家说的在理。那……”
朱五四根本听不懂老者所说的一大套吉凶阴阳的话,只觉得人家是远近闻名的大学问人,大概不会胡乱欺骗自己。
“那,为什么这孩子一落草,就给俺带来一场大火呢?要不是乡亲们救得急,俺这个家早没了!照俺看,这是个满斤足两的丧门星!”
“嘿!这怨不得天,尤不得人——怨你自己家里有邪气!”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