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灵魂的叙事,人心的呢喃。由刘静好编著的《但为君故》是“深圳新锐小说文库”系列其中一本。这些小说的内容丰富,故事精彩,情节感人,发人深省,回味无穷。本书包含了《两只黄鹂鸣翠柳》、《我的家庭我的生活》、《每天都在等死》、《像雨像雾像风》、《没有快乐只有痛》、《你给我一场戏》、《换届》等文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但为君故/深圳新锐小说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静好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学是灵魂的叙事,人心的呢喃。由刘静好编著的《但为君故》是“深圳新锐小说文库”系列其中一本。这些小说的内容丰富,故事精彩,情节感人,发人深省,回味无穷。本书包含了《两只黄鹂鸣翠柳》、《我的家庭我的生活》、《每天都在等死》、《像雨像雾像风》、《没有快乐只有痛》、《你给我一场戏》、《换届》等文章。 内容推荐 深圳青年作家刘静好中短篇小说集。《但为君故》收集刘静好中短篇小说15篇,刘静好擅长创作以都市为背景的世情故事,命意虽无特异之处,语言表达上却尽显聪灵机智,难掩风情。小说里修辞密布,却毫无矫揉造作之弊,仿若天然浑成;其叙述流利滑畅,却又质感鲜明,并不轻飘浮艳。鲜妍别致的描述,绵里藏针的机锋,错落有致的句式,明暗、疾徐、轻重、张弛都恰到好处,风韵摇曳,令人拍案叫绝。 目录 编外爱人 换届 无氧呼吸 晚了二十年 两只黄鹂鸣翠柳 玻璃樽 我的家庭我的生活 每天都在等死 耳光 对手 麻花 像雨像雾像风 没有快乐只有痛 你给我一场戏 但为君故 后记 试读章节 编外爱人 1.徒然的一座空城 通过安检后,李卫再一次回过头来,对黄线外站着的申月挥挥手,说道,回去吧。申月挤出一团古怪的笑,手舞在胸前,也朝他高频率、小幅度地挥了挥,旋即转身,迈步离去。 申月乘机场大巴原道返回。她拣了二排靠窗的位子坐下。车厢内的座位很密,空间显得局促。饶是她,不胖,也不高大,坐下后,膝盖也不可避免地顶着了前座的靠背。但这一刻,她很乐意这样待着,她甚至想,最好能缩成一团。蜷曲,似乎是人类在防御侵害时最本能的姿势。而此时,并没有外力要伤害她,她要抵御的,是她自身。 她双臂互抱,目光缥缈地落在窗外。窗外的景致时时在变。蓝天,云海,起降的铁鸟,整齐划一的电缆电杆;两岸有树、花卉,有辉煌的立交裤裆一般架在头顶,有气宇轩昂的高层建筑次第闪过,还有模型般你追我赶、无言穿过视野的一台台车。而她竟然觉得,眼前的城市,什么也没有,徒然的一座空城。 最近半年,她每月接待一次李卫。相见欢,明知不过是一晌之欢,却是欲罢不能的牵引。开端是雷同的,程式是既定的,收梢是老套的。事先付出满腔的期待,事中投入饱胀的激情,事后坠入无尽的煎熬。有多少繁华就有多少折坠。不得不信,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两极,都乃相克相生。她掐指倒数他的到来,享受短暂的甜蜜,再含苦忍悲地把他送走。送走他后,她的心就是潮湿的,如同梅雨季节晾在檐下的一块抹布,怎么也干不透。 李卫这次来,待了三天。她觉得三天也够了,他们也玩不出新花样了,但一旦他确凿地要走,她就止不住犯心绞痛。她不知道她是在不舍他的离去,还是为他们之间不知所终的关系痛楚。 有一次,他走后,她久久不能复原。她找一个有些交往的同事聊天,也没什么聊,就反复地叹气,同事见此,建议她去看心理医生,并帮她找到一个电话。她根本不相信心理医生这门行当,她的问题不复杂,复杂的是她不能按心中所想的去解决。但有个晚上,她实在扛不过内心的波涛汹涌,下意识地就翻出那个电话。她打电话也不是本着请人指教的心,她只是想找个人排遣一下情绪而已。她由此认识了阿蒙。 初次问诊发生在电话里。申月以忧伤唯美的叙述基调,避重就轻地道出了自己的故事概要。只说两人很相爱,却不能结合。阿蒙可不管她开了个什么头,走上来就为这一事件定了性。 阿蒙说,姑娘,我很难相信你的爱情。申月说,无论如何,我的确爱他,不然……阿蒙说,婚外恋?申月说,是的,各有婚姻。原本……阿蒙说,我跟你讲姑娘,婚外恋是你一个人的事,对男人而言,不过是婚外性。申月一下子就被击晕了,思维不得不跟着强悍的阿蒙转动起来。婚外性?她顿时觉得,没错呵,李卫热衷的,不正是与她交流身体么? 这样的定性对申月来讲并不愉快,相当于对她个人魅力的当头一闷棍。她很快放下电话,并决定不再打这电话。但隔天夜晚,她和李卫通了几条短信后又悲伤又愤怒,骂了几百个去他妈的,问候了李卫家的祖宗八代,情况仍无好转,电光火花一闪,她想到阿蒙,她马上就兴奋了,她要找阿蒙合作,把李卫分析推定成这世上最卑污猥琐的无耻人渣以绝后爱。结果她没能如愿以偿。阿蒙用一句话就打发了她。阿蒙说,姑娘,你不如离开他吧,你离开他,你也好受,他也好受。 上海宾馆有没有下?申月忽然听到乘务员在叫,马上从冥想中回过神来。阿蒙的家就在上海宾馆附近。申月想也没想就站起身来,仓促地叫了一声,有下。 大约一个月前,阿蒙和申月互相确认了朋友的地位。这里面有个可笑的误会值得一提。申月的同事当时是把阿蒙的电话当成心理专家的电话报给她的,所以申月理所当然地以为阿蒙是个心理医生。申月第一次通过电话联系摸上门来找阿蒙时非常惊奇,忍不住问道,呵,你就在这儿接待你的病人呀? 阿蒙一头雾水的样子,病人?什么病人?这儿是我的家呀,我就住这儿。 找心理医生看病的也叫病人吧?申月以为只是定义上出现差异。她之前打的那些电话,她一锤定音地想,一个心理医生的热线电话,收费肯定是声讯价吧。 阿蒙了解情况后大笑不止。她说谁他妈是心理医生啊,哀家自己还是个病人呢,还要看心理医生呢。我写专栏,情感类的,最欢迎情感困兽们找过来提问,这样我才有文章可做。我跟你们是互相利用的关系,打我小灵通收的是全城统一的话价。哈哈,看来我以后就算不写稿了也还有活路。 申月眼里,阿蒙无异人精,洒脱不羁,却又深谙世道人心,名牌院校金融系毕业,得自家亲戚扶持,挺进令人眼热的银行系统学以致用,她却不耐钱庄生活的繁复沉闷,不出两年就起身离席,扬长而去。目前,申月与阿蒙的认识不能算深入,但是,好感已经在各自心里明显种下了。 申月下车后沿路走了一段,拐进一条生活气息浓厚的小巷,路面油腻,一望而可知是条食街。她迷路了,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地方。她继续前行,看到一个岔口,内心仍然悬疑万分,拐是去哪里,不拐又将去哪里?她终于掏出手机,拨通阿蒙的电话。很快她理清了方向,并与阿蒙敲定了见面的地点。 半小时后,她们在绿野仙踪坐下。 放下包,阿蒙就问,把你的爱人送走了? 申月撇撇嘴,有些难为情地说,是啊。 又不痛快了吧?阿蒙边问边掏出烟盒,自顾自点上一支。 是啊,申月说,所以赶过来送给你做心理辅导。 哈哈,阿蒙大笑,说,别迷信我,我们可以互导,我活得也不是那么明白的。 申月关切地看着阿蒙。P1-3 序言 序言 主编这套文库,是一种享受。 阅读十二位青年作家的作品,更是一种享受。 还有鼓舞。 边鼓边舞——兴奋! 十二位文学新锐,是从几十位符合条件的作家中推选出的,也许并不能代表深圳文学的高度,却能真切地感受到深圳文学滋养、生成的元气、生气、意气。有这三气在,新的高度是可以预见的——不仅是将来深圳文学的高度,也许还是将来中国文学的高度。 三十多年,能聚集如此整齐的文学集群——我实在不愿使用“新军”这个词,文学实在不是因为利益或信仰而生发的战争,文学群体也实在不是军事组织——也只有深圳能够。 我从来都认为,“文化沙漠”是对深圳的误判。面对这种误判,深圳以它包容开放的胸怀和着眼未来的视界,踏实、稳健地建设着自己的文化。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人,携带着他们各自的文化之根,就地栽培。移民,遗民,夷民,互不嫌弃,互不抵牾,欣然接纳,不拒杂交——深圳就是这么任性!养性之后的任性。现在完全可以说,深圳不仅是个经济奇迹,也创造了文化培育、积累和健康生长的奇迹。 文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并处于文化最敏感、最精致的部位。深圳文学曾有过短暂的浮躁。浮躁是一种内在焦虑导致的精神和行为变形。很快,这种浮躁就成为浮云而升天,留下的是平稳的文学耕耘。而且,这种文学耕耘的主流是非职业的民间写作。本文库中的十二位小说新锐,都不是所谓的专业作家。仅凭这一点,不仅这十二位,整个深圳文学的生态,也可以是未来中国文学生态在当下的一个试水,或者说是一个示范也成。这就是深圳的见识。也是深圳的性格:有健康理性为根基的见识,就付诸行动,创造成果。 琛圳有“打工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但以为这就是深圳文学的标志,也是一种误判——对深圳文学的误判,正如“文化沙漠”说对深圳的误判一样。每一位作家都是打工者;许多作家都可能以“打工者”作为他们的文学形象。每一位作家都有或有过青春期;过了青春期的作家也可能叙写“青春”。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位作家都不可能或很难拒绝网络,“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瞬间现象,已经成为过去时。深圳文学将不在所谓的“打工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等等标签的框定里打转。文学就是文学,不是别的。文学和“打工”“青春”“网络”遭遇,将是日常性的。深圳文学要的不是有形无义的标签,而是真正属于文学的品相。这品相既是深圳的,也是中国的、人类的。福克纳以一块“邮票大的地方”为文学地盘,写出了人类的精神境遇,以及充盈于胸的悲悯情怀。鲁迅以“未庄”为文学地盘,塑造出了可与堂吉诃德相媲美的人类精神形象。本丛书中的十二位作家,性格不同,文笔各异,却都有着不甘平庸的文学野心。他们守着深圳,一个现代与后现代并存、移民与遗民甚至夷民杂居、物质与精神厮杀、灵魂与肉体纠缠、解构与建构时刻都在发生的地盘上,文学野心能否成为文学现实,我不敢妄言,但深圳应该有着它足够的耐心,等待和期盼。 说得似乎高亢了点。那就降低调门,轻声说几句:由于先天性营养不足——比如,长期缺乏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后援与支持;比如,白话文写作至今也不足百年的实践,等等——从整体来说,中国的叙事文学,包括小说艺术的家底,并不丰厚。五千年中华文明固然伟大,但仅以此作为现代小说艺术的滋养,我以为是不够的,因为小说艺术要抵达的是整个人类。 鲁迅是清醒的:“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以汲取营养论,鲁迅是母奶和狼奶通吃的。正因为清醒,还在中国现代文学起步的时候,他的心血书写,创造了中国文学的高标。 精神荒芜,思想枯竭,是人的穷境,文学的死境。 在生命的关口,守住了人的底线,也就站在了人的高点。在文学的关口,守住了写作的底线,也就守住了文学的高地。 我愿以此与年轻的同道们共勉。 末了,还有几句说明: 本“文库”又称为“12+1”,即十二位文学新锐的作品,并一本文学批评专著。相信批评专著能对十二位青年作家作品——或许还有深圳文学,有精到的解析。 本“文库”由邓一光先生提议,他和尹昌龙先生任总策划,由我担任主编。具体的联络、协调及编务工作,是由工作室的几个年轻朋友做的。 本“文库”的作家年龄均在四十五岁以下(含四十五岁)。吴君、盛可以诸位应在此列,因事先议定的原则,未进入本文库,是一个遗憾。 本“文库”由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全额资助,海天出版社独家出版发行。 为深圳文学祝福。 杨争光 2015年6月26日 后记 我很早就开始了以回忆为生,像一只依赖反刍的食草动物,也可能是我本身的精神状态结合我后面过于风平浪静的生活,以至于我作为一个写作的人,渐渐成了一个曾经写作的人。我曾经的写作,基本上都结集在这里,分十几年——跨世纪地——分散地发表在一些刊物上。这次,得所有星球的相助,我的这些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诞生的孩子们,流离失散多年之后,来了一个小团圆。不容易。懂的人懂的,不懂的就不用懂了,毁三观。最后借星爷的台词(我喜欢这句台词,但其实并不太代表我的心境)——不要叫我死跑龙套的,我有名字——向不幸被我的书误了宝贵时光的读者说一声,谢谢你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