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研究大家”侯宜杰先生,十年磨一剑。有人说袁世凯骨子里浸透着无赖恶棍习气,心黑手辣,心机深沉。也有人说袁世凯敢作敢为,提得起放得下,堪称天下奇才。有人说袁世凯只会夸夸其谈,厚颜无耻,也有人说袁世凯办事认真,不徇私情,机智多谋。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曾经有过怎样辉煌的时刻。洋洋百万字的作品展现了一代枭雄丰满、曲折、传奇的一生。这是一部集兵法谋略、政略宝典为一体的人物大传。智慧与杀伐、谋略与权术、天道与玄机。非常时期粉墨登场的众多面孔,道尽历史深处的玄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袁世凯三部曲(共3册)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侯宜杰 |
出版社 | 线装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袁世凯研究大家”侯宜杰先生,十年磨一剑。有人说袁世凯骨子里浸透着无赖恶棍习气,心黑手辣,心机深沉。也有人说袁世凯敢作敢为,提得起放得下,堪称天下奇才。有人说袁世凯只会夸夸其谈,厚颜无耻,也有人说袁世凯办事认真,不徇私情,机智多谋。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曾经有过怎样辉煌的时刻。洋洋百万字的作品展现了一代枭雄丰满、曲折、传奇的一生。这是一部集兵法谋略、政略宝典为一体的人物大传。智慧与杀伐、谋略与权术、天道与玄机。非常时期粉墨登场的众多面孔,道尽历史深处的玄机…… 内容推荐 袁世凯,一个有血有肉,兼具隐忍、智慧、多情、梦想并曾经胸怀天下的盖世英雄,同时又是一个急躁、残忍、狡猾、狐疑,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惜置人于死地的乱世枭雄。 有人说他骨子里浸透着无赖恶棍习气,心黑手辣,心机深沉。也有人说他敢作敢为,提得起放得下,堪称天下奇才。 有人说他只会夸夸其谈,厚颜无耻。也有人说他办事认真,不徇私情,机智多谋。 甚至有人特地亲题对联以赠:凡秀才,当以天下为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在一个群雄并起、英雄辈出的时代,他也曾脱颖而出,并带给中国巨大的影响。 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曾经有过怎样辉煌的时刻。洋洋百万字的作品展现了一代枭雄丰满、曲折、传奇的一生,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与杀伐、谋略与权术、天道与玄机!它不仅是上上乘的史学经典,更是兵法谋略、政略宝典。在曲折生动,卷帙浩繁,墨香四溢的巨著中,体味袁世凯那真实的一生…… 目录 第一部 逞威属邦 一、弃书学剑 如鱼得水 二、属邦传警 整饬军纪 三、诱擒太公 剿除余党 四、头角崭然 狂妄跋扈 五、蜜云欲雨 锋芒毕露 六、灰心请假 充光调人 七、走马上任 正名定分 八、穷究附俄 建言废王 九、窃玉偷香 兄弟反目 十、压制自主 风刀霜剑 十一、暗纳小星 贷款示惠 十二、防制日本 智绝力穷 十三、屡乞回国 仓皇逃归 第二部 宦海浮沉 一、附和维新 夤缘钻营 二、督练新军 有惊无险 三、观察行情 叛卖求荣 四、剿团保教 晋升直督 五、推行新政 改换门庭 六、窥测风向 左摇右摆 七、鹊巢鸠占 参与立宪 八、狼狈为奸 排除异已 九、两面三刀 罢官回籍 十、貌似隐逸 野心不死 十一、东山再起 待价而沽 十二、翻云覆雨 只为权势 十三、无情逼宫 清朝寿终 第三部 总统皇帝 一、拒绝南下 嗾使兵变 二、逼走总理 组阁生波 三、枪毙张方 礼迎孙黄 四、赣下碰壁 沪上流血 五、否认谋刺 悍然用兵 六、胁迫选举 摧毁共和 七、集权复古 态度暧昧 八、对日交涉 原形毕露 九、强奸民意 接受帝位 十、内外交困 众叛亲离 十一、撤销帝制 呜呼哀哉 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光绪七年(1881年)四月。 天空蔚蓝,阳光灿烂,和风频吹,带来一股湿润的海洋气味。 一辆马车出了烟台西门,沿着近海的官道向西疾驶。车上坐着三个人,其中一位二十三岁左右,五短身材,略显粗壮。头戴一顶青色瓜皮帽,身穿一袭青绸夹袍,外罩蓝缎大褂,脚蹬一双轻便布鞋;长方脸形,五官端正,二目炯炯有神,脑后垂着一条辫子,看上去倒也不俗,但却掩饰不住纨绔子弟的轻浮气质。此人就是袁世凯。 另外两人都比他年轻,一个是他的家仆王成,一个是乡邻赵国贤。 袁世凯字慰庭,别号容庵,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公历1859年9月16日)出生于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袁寨,所以后来人们也称他为袁项城。 在咸丰、同治和光绪初年,袁家楼房瓦舍连成一片,拥有良田五十多顷,开着几处典当铺,广有财产。他的二叔祖袁甲三官居漕运总督,堂叔保恒在朝中做到侍郎,富贵显赫在项城乃至陈州府一时无两。 他的父亲名叫保中,叔父名叫保庆,属于长房。 袁保中有一妻一妾,都姓刘,元配生子世敦,后来得病去世。他又把侧室扶正,作为继室,继室生了世昌、世廉、世凯、世辅、世彤五个儿子。 袁世凯呱呱坠地的时候重达七斤多,刘夫人的奶水不够他几口吃的,没有了就哇哇大哭,任怎么哄也哄不好。刘夫人为此愁了好几天,忽然想起来弟媳妇牛氏的孩子刚死不久,奶水未回,极其充足,便让牛氏代奶。由于没有儿子的缘故,保庆夫妇喜欢得不得了,待之如同亲生儿子一般,照顾得无微不至。世凯能够吃得饱饱的,就不再哭闹了。 如此过了五年,保中见弟弟深爱世凯,年龄已近四十,仍然没有儿子,恐怕他绝了后,断了香烟,便把世凯过继给他。从此,世凯就随保庆夫妇一起生活了。同治五年(1866),袁保庆奉旨以知府发往山东补用,后来调到江宁(南京),都给世凯聘请了有名望的老师,让他好好读书。但他从小过惯了娇生惯养、寄生安逸的生活,到了歌舞繁华的大城市,更是目迷五色,心猿意马,加以性格喜动不喜静,不论老师如何督促,也不好好学习。同治十二年(1873)袁保庆病故,他便同母亲牛氏等人扶柩返回项城老家了。 以后他跟着堂叔保恒、保龄在北京读书,仍不认真,学了很久,文章尚不入门。光绪二年(1876)秋天举行乡试(清代三年举行一次的考试,考中者为举人),他回河南应考举人,结果落第而归。同年九月,他在家乡结了婚,娶了一位沈丘县的富家女儿于氏为妻。 过了两年,袁保恒在开封帮办赈务,不幸得了传染病去世,这个大家庭的矛盾日渐突出,便各自分居。世凯分得了一份相当可观的财产,成了一家之主,像匹无羁的野马,愈益放荡不拘。为了沽名钓誉,附庸风雅,他还发起组织了两个文社。光绪五年(1879)秋天,他再次参加乡试,还是名落孙山。他又羞愧又气愤,赌气把过去所作的诗文全部付之一炬。向人扬言:“男子汉大丈夫应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怎么能够龌龌龊龊地长久困在笔砚之间,自误大好光阴呢!”他感到通过科举向上爬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决心另外寻找一条升官发财的途径。 在家待了两年,他一事无成,并且得罪了族人,与妻子于氏也成了一对怨偶。正在极端苦闷的时候,上个月忽然接到继父的盟弟吴长庆的来信,要他前去山东登州,他便毅然离开家乡,带着家仆王成和愿意投军的乡邻赵国贤北上,先到天津见了在北洋办理海防营务的堂叔袁保龄。叔父同意他去投奔吴长庆,临行给了他四十两银子。他们三人坐船去了烟台,在烟台下来,吃了早饭,又乘坐雇来的马车,驶向登州。 下午三点多钟。 登州水城提督署内的花厅中,一张漆得发亮的红色桌旁,围坐着六位身着便服的人,他们很随便地喝着茶,吸着烟,说着闲话,气氛无比的融洽。 坐在上首的那位就是这里的最高军事长官、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吴长庆字筱轩,安徽庐江人,身体颀长,面孔白皙,唇边蓄着浓密的短须,五十出头的年纪,风度潇洒,眉宇间透着几分威严和刚毅。别看他外表像个恂恂儒士,却是一位能征惯战的虎将。 他早年读书,在家乡办团练,不久为湘军统帅曾国藩收编,后来为淮军统帅李鸿章的麾下。光绪六年(1880)奉调帮办山东防务,亲率六营从江宁移驻登州府,将行辕设在了府治所在地蓬莱县的水城。来到这里已经两年,重要的军务早已布置就绪,平时除了日常公事,他不是读书,就是同幕僚谈古论今,下棋品茗,今天在座的五位均是文案上的夫子。 坐在东面的那位瘦高个儿,额头宽阔,鼻直口方,两道浓眉下生着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姓张名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幼年读书聪颖过人,十二岁的时候,一天先生看见有个武官骑马从门前经过,遂出上联“人骑白马门前去”,命其对出下联。他不假思索,顺口吟诵“我踏金鳌海上来”,先生大喜,从此有神童之名。他中了秀才,县里府里各种考试,无不名列前茅,但说也奇怪,就是考不中举人。后来因为家中贫困,应聘为江宁发审局孙云锦的书记。爱才礼士的吴长庆发现了他的才华,想方设法把他邀到了军幕,只让他办理机要文书,别的事情一概不管,以便让他有时间读书应举。并特别在堂后盖了五间茅屋,作为他读书兼办文书的处所,每月给二十两银子的薪俸,极为优礼。他对吴长庆也投桃报李,尽心竭力出谋划策。现在他只有二十九岁,已经成为幕僚中的首要亲信。他的三哥张詧也在庆军,主管支应所,负责钱物。 坐在西面靠北的那位,中等个儿,浓眉大眼,姓周名家禄,字彦舁,江苏海门人,文才声名,跨县越州。 靠南的那位叫林君实,字怡庵,福建人,三十八岁,在幕府中年龄最大,因怀才不遇,才入军幕。 并坐在南面的两位,一位肤色较白,名叫朱铭盘,字曼君,泰兴人。另一位肤色较黑,名叫束纶,字畏皇,江都人。都是张謇的同乡,要好的朋友。 他们已经闲谈了一会儿,话题是知人难,交友也不易。 吴长庆吸过水烟,喝了口茶,感慨良深地讲了他如何与袁保庆结交的故事。那是咸丰四年(1854)八月,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攻占了安徽大部。吴长庆的父亲招募了三千乡勇,乘太平军不意,一举克复了庐江城,但立即又陷入了太平军的包围。坚持了几天,粮饷乏绝,岌岌可危。吴长庆奉了父亲之命,单人匹马闯出重围,向统领大兵的袁甲三求救。他好不容易到了袁甲三的庐舒大营,把危急情形讲了。袁甲三即问儿子保恒和侄子保庆有何意见。保恒认为面临强敌,兵贵集中,不宜分散,否则大营危险,何况援救未必济事,不主张出兵。保庆则认为绅士力弱不支,孤城垂危,前来求援,理应发兵相救。袁甲三听了他们的话,反而拿不定主意,迟迟不发救兵。结果庐江失陷,吴长庆的父亲阵亡。从此他对保庆的朴实厚道,深明大义,急人之难,衷心佩服,并与保庆换了帖,结为异姓兄弟,赤诚相待。以后他们同在江宁,来往日密,情谊日笃。保庆病逝的时候,其子世凯年纪尚幼,他代为料理了后事。 诸人听了都很感动。 稍停,吴长庆又说:“说到这里,兄弟还要告知各位一件事情。前时我给世凯去了封信,让他前来,以报答盟兄的隆情高谊。他若前来,想必就在这几天了。”张謇说:“大帅对世凯加意栽培,克尽朋友之道,袁保庆英灵有知,当可告慰于九泉了。” 吴长庆微微摇头:“我不想让世凯在营中效力,只想叫他安心攻读,博得一第。”束纶接着说:“如此更好了。” 环顾大家一眼,吴长庆说:“世凯来读书,全靠诸位指教。不过也用不了这么多先生,有两位足够了。兄弟想请啬翁、彦翁偏劳,未知肯赏脸否?” 张謇忙说:“大帅吩咐,理当效劳。只恐才疏学浅,误人子弟,有负重托。” 周家禄也谦逊了两句。 吴长庆朝二人拱拱手,表示谢意。说:“二位不必过谦,就请费心教诲。世家子弟多不上进,管教应当严一些,切勿顾及情面。” 这时护勇头目曹正明走进,向上屈膝躬身,右手下垂,打了个千:“禀大帅,有个河南项城来的袁世凯带着两个人求见。” “领他们进来。” “喳。”曹正明躬身退出。 朱铭盘笑道:“说着曹操,曹操就到。” 大家都笑了,起身欲退。 P1-4 后记 我是个史学工作者,根本不具备文学创作的条件,从未萌生过从事文学创作的念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考虑到人们平时获得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文艺作品,而充斥荧屏的历史剧等又多歪曲捏造,搞得历史面目全非,误导受众,我便一时心血来潮,不自量力,试着搞起历史文学来了。 为了省些力气,我选择了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袁世凯。 历史是客观存在,任何人都无权改写。历史文学虽然允许虚构,然而既称历史文学,就必须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之上进行创作,使人从中获得正确的历史知识;绝对不能为了追求卖点,任意杜撰。基于这种认识,我确定书中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乃至家庭生活,细微末节,皆以史料为根据,做到实有其人其事。只有少数故事情节、心理活动和个别底层人物,为史籍所不载,而又觉得很有必要,才采自野史笔记,或加以虚构,但也要做到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行为和历史的趋向、氛围、环境。 初学创作,难免要吃许多苦头。开始写第一部时,我将所有的资料都堆积上去,足足有八十万字。左看右看,松松散散,乱七八糟,气馁得几欲搁笔。后来总觉弃之可惜,又不厌其烦地删改,一直删改了十几遍。后两部虽说顺手一些,但仍困难重重。 研究历史,事事讲求真实,平时养成了依赖史料写作的职业习惯,一旦脱离史料虚构时,即深感无法适应,处处缩手缩脚。因而写出来的作品自然也与专业作家的有别。 写作此书,整整用去八个春秋。如果加上往昔搜集资料和研究的时间,那就更多。我不知它是否会受读者欢迎,不过可以告慰的是,它尊重历史,忠于历史(非指某些细节),没有糟蹋历史。 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得到梁尚贤和雷颐先生的关心鼓励,王也扬和李洪岩先生对前两卷的书稿提出过宝贵的意见。他们的热心帮助给我以勇气和信心,他们的诚挚友情我会永远铭记。 承蒙中国青年出版社大力支持,尤其是责任编辑裴海燕女士,为书稿的进一步完善付出了无数心血,本书方能顺利问世。谨致以最衷心的谢意! 敬请批评指正。 侯宜杰 2004年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