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座无字碑,一代女强人
乾陵巍巍,石碑无言
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分布着不计其数的皇家陵墓,这些陵墓规模宏大,工程复杂,耗资巨大,很多比埃及金字塔犹有过之,而在这些皇陵中,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的乾陵尤为引入注目。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墓,因为武则天生前也曾自立为皇帝,所以这座墓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埋葬着两位皇帝的墓葬。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因为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在位时间占去了大唐繁盛时代近一半的时间,仅高宗在位时此墓就修了23年,所以乾陵一直被后世考古学家、盗墓者所关注,此墓工程之浩繁,规模之宏大,让人叹为观止。
乾陵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造,气势雄伟壮观,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走过537级台阶后,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又称司马道,在道路的两侧是石刻群,在道路尽头的西侧,便是唐高宗的陵墓,墓前耸立着一座高大古朴的石碑,即“唐高宗陵墓”碑,该碑又称“述圣记碑”,碑高6.3米,宽1.68米,重61.6吨,上有庑殿式顶盖,下有线刻兽纹基座,中间为5段,共7节,也称“七节碑”。是为了纪念李治的“功绩”而立的,碑文即《述圣记》,是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李显楷书上去的,大约5600字,因字体“填以金屑”,至今部分文字仍是金光闪闪。
述圣记碑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碑刻,因为其上的文字和雕刻,使此碑具有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书法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此碑的名声和影响力与武则天墓前的石碑比就差得远了。
武则天的碑由一块巨大的整石雕成,是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比唐高宗“述圣记碑”还要高大,此碑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量达98.9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头雕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首,饰以天云龙纹。根据乾陵建筑对称布局的特点,这座碑很可能是由武则天在高宗去世时与“述圣记碑”同时主持竖立的。“述圣记碑”是唐高宗李治的功德碑,那么这座碑就应该是武则天预先为自己准备的“功德碑”。但是让人不解的是,此碑上竟然空无一字,这是为何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打的什么算盘,后世人为之已疑惑了干余年。
无字石碑,意涵多多
要探究武则天无字碑之谜,必须先探究无字碑本身所包含的意义,那么无字碑到底有何意义和秘密呢?众说纷纭,我们不妨先看一看我国历史上一些知名的无字碑,看看它们都包含了怎样的历史内蕴和价值。
1.泰山登封台无字碑
泰山登封台无字碑坐落在泰山玉皇顶的大门下,登封台的北边。碑高5.2米,碑身上段稍细,顶上有覆盖,碑色黄白,两面无字。有人说它是无字碑,但也有人说它是石表或石函。所以有人说:“秦始皇泰山立无字碑,解者纷纭不定。或以为碑函,或以为镇石,或以为欲刻而未成,或以为表望,皆臆说也。”
关于这座无字碑的来历,自古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秦始皇立的,明朝张铨说:“袖携五色如椽笔,来补秦王无字碑”。他认为是秦始皇所立。其原因又有两种说法,一是因秦始皇的功德之大,难以用文字形容,故无字;一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无人会写字了,故无字。两种说法中第一种的可能性大些,秦始皇“焚书坑儒”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摧残固然是很大的,但也远没有到无人会写字的地步,不过这两种说法都无据可考。
第二种说法是汉武帝刘彻立的,但也一直没有定论。《岱览》的编者唐仲冕,引用了《考古录》中顾炎武的一段话。顾炎武在阅读了《史记·封禅书》和《后汉书》以后,说:“岳顶无字碑,世传为秦始皇立。按秦碑在玉女池上,李斯篆书,高不过五尺,而铭文并二世诏书咸具,不当又立此大碑也。考之宋以前,亦无此说。因取《史记》反复读之,知为汉武帝所立也。”(选自《日知录·泰山立石》)郭沫若在1961年登泰山时,在他写的《观日出未遂》一诗中说“磨抚碑无字,回思汉武年”,也肯定了是汉武帝所立。
2.谢安无字碑
谢安无字碑位于南京梅岗,为东晋谢安(也称谢太傅)的墓碑,“有石而无其辞,人呼为‘无字碑”’。原因是“以(谢)安之功德,难为称述,故立白碑”(选自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所谓白碑即言碑上无字。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以八万之众胜前秦苻坚的近百万大军,使东晋又偏安38年,也因此之故,为谢安之墓竖一通无字碑,盖“伟绩丰功不胜记也”。另一说法为谢安临终之前,问他请谁撰写碑文,他不语,也有人提到陶潜和王献之,他摇头,直到死也未确定谁写碑文,只好立无字碑了。还有一说是谢安功高盖世,褒既难,贬又不该,只好空着了。
3.秦桧无字碑
秦桧无字碑位于南京牧牛亭,是南宋权臣、卖国贼秦桧的。其碑“有其额而无其辞,卧一石草间”(选自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
秦桧是妇孺皆知的大奸臣,他残害岳飞,干尽了坏事,老百姓用各种方式方法诅咒和鞭挞他。他的无字碑不会是他自己设计的,应该是在他死后,人们,“奉送”给他的。所以无字,当是人们觉得他确实无颜以对世人,更是无字可写。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说秦桧66岁病死后,其家人还请了不少人为其撰写碑文,由于他“阴险如崖阱,深阻竟叵测”,“晚年残忍太甚,数兴大狱,而又喜谀佞,不避形迹”(《宋史·本传》),所以没有一人为秦桧撰写碑文,于是只好立一块没有碑文的无字碑。P1-5
作者撰武则天无字碑文
有感于武则天生平事,本书作者以小小说形式为其撰写了无字碑文,如下:
大唐神龙元年十一月初一日,东都洛阳上阳宫内,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坐于案前,神情落寞。时为昭容的宫中才女上官婉儿跪于地上,手捧一纸文章献日:“大圣则天皇帝,陵碑之文已成,请过目。”
这老妇人便是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时年已82岁,因张柬之神龙政变,她实已被废掉皇帝称号,时唐中宗在位,她幽居于宫中,终日只枯坐,思平生之事,忽如朝闻道,只觉造恶太多,将死之际,每念及此,追悔不己。
武则天接文阅览,却见婉儿满篇皆是赞美之辞,不由边读边笑,一目十行,读毕言道:吾斗天斗地斗人皆能胜,唯斗不过伦理纲常,罢了罢了。武氏话未说完,便将文章从中间一撕两段,叠起又撕,直撕了个粉碎,然后双手一扬,纸屑满室飞舞,把上官婉儿看了个目瞪口呆。撕毕,武氏对婉儿说:“此文所述不妥,我将自写碑文,拿笔墨来!”
婉儿退去,笔墨少时备上,武氏拿起笔,面对一页帛纸,却又不知如何下笔,不由长叹一声,默然无语,两眼呆滞,神情恍惚,只觉老景颓废,万般难挽回,何可言之哉?复又陷入了深思之中,良久,复又叹息,然后才执笔写道:
皇天后土,国之中枢,皇家帝室,擎天之柱,为帝宜显扬正教,为后宜轨正人伦。陵下所栖者,武周之圣神皇帝,李唐之则天皇后是也。自名武曌,并州人氏,应国公女,十四入宫,得封才人,赐号武媚。慕太宗之风度,更衣入侍,恨先皇之不宠,落发为尼。感业寺古佛青灯,谁人垂怜?石榴裙洒泪赋诗,君恩眷顾。复得高宗厚爱,又入唐宫之门;扼喉绝襁褓之儿,夺皇后之位,菹醢碎椒涂之骨,开帝业之基。
人常谓: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然其肆施不义之威,坐制群生之命;以粗暴为能,奉凶残为法。昔有掩鼻之谗,难比其心之毒;戚姬人彘之酷,未过徐萧之冤;血洗后宫,岂止娥眉善妒?诛杀朝臣,实为消灭异己!建国号周,未施三母兴周之德;临朝称制,却行吕后篡汉之径;盗唐室国柄,改李家天下;牝鸡司晨,夺攘神器,燕啄皇孙,秽亵皇居;以酷吏为利刃,一手遮天,用杀戮为手段,成悉不言。
显扬正教,轨正人伦,俱是做人功夫。叹圣人所教,不入耳目,先贤所奉,弃如敞屣。夫妻结义,人伦至大,夫妇好合,如鼓如瑟。然事夫而失关雎之情,空自看朱成碧;为后而夺夫君之位,不与执手偕老;虽有死生契阔,违负与子成说。欺君柔弱,至其先绝,自守失德,何以言贞?养面首于后宫,施尽私欲;效贾后之淫威,过其浊秽。
兄弟姊妹,棠棣共华,鹤鸽在原,桃李高义。然寻衅以诛家兄,因妒而戗亲姊,手足尽斩,同室遭戳,燃萁煎豆,萁焦豆烂。
母子连心,人伦至亲。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然手扼襁褓可怜女,鸩杀弱冠亲生子,比虎毒百倍,蛇蝎犹不及。思如种瓜黄台,未熟而摘,一摘而少,再摘而稀,三摘将尽,抱蔓而泣。
溯往察今,叹自天地开辟,女娲抟人,未见有如此恶女。野心似海,背圣贤淡泊修身之要义;权欲熏天,争女主改朝称帝之霸图;不知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只得满腹;皇陵如山,身占不过七尺;龙躯凤骨,终剩一把寒灰。虽营盖世功业,不过欲望所驱,纵能登宝座以御八极,开疆土于万里之外;承贞观而靖天下,宣国威于宇内八荒,亦为诈谋剩技,为人不齿。
回味平生,总而言之,乃一嗜杀之淫妪,贪权之毒妇尔!胡为穹昊,生此夔魑?题碑以记恶,留骂于万古。
武氏写毕,只觉胸中太快,仿佛平生悔事尽数有了交代,遂召上官婉儿前来,让其着人照文刻碑,并嘱其日:务须将此文刻于墓碑之上,也算向亲友故人及后人来者有所交代。但婉儿观文后冷汗淋漓,不敢做主,拿给中宗过目,中宗阅毕,叹息一声说:此文虽诚,终不能刻成碑文传示后人,罢了,还是不要写碑文了。
于是,乾陵巍巍,石碑无言,武望功过是非,留于后人评说。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大约有三百余人,却只有一位女性,就是武则天。李唐王朝一共有28位帝王,共历时二百九十年,而武则天一人执政就近半个世纪。
武则天,名武媚娘、武曌,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卒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她是中国历史正统王朝中唯一一位女皇帝,也是继位时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为“周”,并尊号“圣神皇帝”,定都洛阳,号称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之后唐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武则天一生既创立了声名显赫的历史功绩,也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可以说功过难评,是非难断。武则天死后葬于乾陵,墓前屹立一座巨大的石碑,但石碑上却未着一字,那么武则天立下此碑,到底是警示世人什么呢?本书将为您解答乾陵无字碑之谜的问题。
在中国封建社会,从来都是男尊女卑,龙主凤从,不管女人的地位如何显赫、尊贵,都逃不过附属于男人的命运。但武则天却偏偏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跻身到一直被男人主宰的帝王的行列,并且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女皇,这不得不让人为之惊叹。
了解武则天生平事迹的人,大都会做出这样的评价:好事做绝,坏事干尽。她从不被先皇宠幸的小才人,到坐上大周皇帝的宝座,有许多反对派和无辜之人死于她的手下。在执政期间,她采用了许多残酷甚至卑下的手段,但她始终驾驭着中华帝国这驾马车跃过了许多坎坷与曲折,保持着统一与强大。在此过程中,她实行了许多进步的开明政策,如提高了妇女地位,加强对外交往,实行开放自由的文化政策,为国家的强大不停地开拓进取等,这些都为她身后的开元盛世的到来创造了条件。她在国家大事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果决干练的风度和舍小求大的清晰思路还是值得称道的。
但自古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多少人为了留名,费尽心机为自己树碑立传。而武则天显然无须作此考虑,就其中国第一位女皇帝的身份,历史就会记住她的,而她一生的所作所为,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评说,正如一首词中说:“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回望历史,大唐的风尘依旧在飘洒,武则天主宰了风云的变幻,将她的印记深深地刻在了历史之碑上,而她的墓碑有字无字,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或许我们应该宽容甚至感谢武则天留下的是无字碑,因为正是由于其无字,才让人们更加关注那段扑朔迷离的历史,好奇于历史背后的故事,让人从中真切地感受历史的神秘、空灵与浪漫。
但无论怎样,神秘的乾陵无字碑,都还在向人们诉说着关于武则天的传奇,并让人们一直为之诉说下去……
武则天一生既创建了煌煌赫赫的历史功绩,也干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恶,可说是功过难评,是非难断。武则天死后葬于乾陵,墓前屹立一座巨大的石碑,但石碑虽然高大,却未着一字,那么武则天立下此碑,到底想要告诉世人一些什么?蒋焱兰、刘明军编著的《武则天无字碑之谜(典藏版)》将为您解答关于武则天的乾陵无字碑之谜。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大约有三百余人,却只有一位女性,就是武则天。李唐王朝一共有28位帝王,共历时二百九十年,而武则天一人执政就近半个世纪。武则天,名武媚娘、武曌,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卒于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她是中国历史正统王朝中唯一一位女皇帝,也是继位时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蒋焱兰、刘明军编著的《武则天无字碑之谜(典藏版)》将为您解答关于武则天的乾陵无字碑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