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罗素传--孤独的精神(1872-1921)(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作者 (英)瑞·蒙克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瑞·蒙克是罗素的传记作者中唯一理解罗素专业著作的人……一本引人入胜的书。

《罗素传--孤独的精神(1872-1921)(精)》不仅描述了思想家罗素的个人生活和内心世界,还展现了罗素与当时的思想界和英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本质联系。与作者同负盛名的《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相比,这本传记无疑更加激动人心。

内容推荐

罗素是20世纪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在哲学和逻辑学方面有划时代的贡献,其思想对公共领域也有深远影响。

瑞·蒙克|的《罗素传--孤独的精神(1872-1921)(精)》是迄今为止最优秀、最好读的罗素传记,讲述其1872—1902的成长、学习及研究历程。

目录

鸣谢

引言

第一部 1872—1914

第一章 幽灵

第二章 剑桥

第三章 货物中的尸体

第四章 整体与部分

第五章 痛苦的宗教

第六章 长夜

第七章 重新唤醒的理想

第八章 艰难而枯燥的思考

第九章 困惑

第十章 破碎的波浪

第十一章 外部世界与内心之火

第十二章 阿珀林纳克斯先生

第二部 1914—1921

第十三章 与众不同

第十四章 打开硬壳

第十五章 E.太太

第十六章 靡菲斯特

第十七章 厌世者

第十八章 重返哲学研究

第十九章 监狱

第二十章 自由之路

第二十一章 回归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试读章节

“我永远无法摆脱身为幽灵的感觉”,罗素曾在写给他的情人奥托琳‘莫里尔的信中这样说。他告诉她,当他感到“痛苦”时,例如,在第一段婚姻期间首次感到自己不幸福的那个时刻,这一信念尤其强烈。当时,他和妻子以及她的家人一起,坐在室外,一种感觉突然以压倒一切之势,支配了他的身心——他其实不在那里,可以这么说,他已经失去了与周围那些人的接触。他“和他们在一起,但是突然脱离了他们”。他老年时告诉女儿卡特,他过去常常进入的梦境也体现了同样的被孤立和疏离的感觉:

我觉得,自己站在一块玻璃后面,就像水族箱中的一条鱼儿,或者说变成了人们看不见的幽灵;我痛苦挣扎,希望与人接触,但是无济于事,我知道自己注定永远处于孤独的无能状态。在有孩子之前,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成为父亲之后,它们便很少出现了。

罗素有第一个孩子时将近50岁。在那之前,这种身为幽灵的感觉,这种与周围人隔绝开来的感觉,在他的个性中占据核心位置,是他的生活中具有决定作用的特征。在他与身边的人交往时,这种感觉表现出来,是令人恐惧的冷漠态度的根源,也是形成紧张、粗暴的人际关系倾向的根源。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罗素希望克服自己的冷漠态度,希望最终与人互动。但是,他担心自己的努力将会再次以失败告终,因此这种一厢情愿的希望常常难以如愿。在很大程度上,至少他前半生的经历可被视为一个接一个的艰难努力,其目的旨在缩短他感觉到的自己与其他人之间的距离。

正如他给奥托琳·莫里尔讲述的,他在孩提时期经历了大量痛苦,也许超过了可以忍受的限度。他后来的幽灵式逃避既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反应。他2岁时,母亲死于白喉;几天之后,姐姐死于同一种疾病;父亲遭到毁灭性打击,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念头。一年半之后,父亲去世,罗素那时年仅3岁。在这种情况下,他被送到祖父家抚养。罗素6岁时,祖父也去世了。那天晚上,罗素彻夜难眠,担心奶奶会接着撒手人寰,把自己留在这个世界上。罗素儿时面对的确实是一个幽灵游荡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中,死者与生者共存;在那样的世界中,人的情感依附对象被反复证明是并不可靠的东西,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在那样的世界中,冷漠看来是唯一可能出现的反应。

然而,在罗素出生时,根本没有任何迹象,暗示将会出现那样的情况。他于1872年5月18日出生在一个令人愉快、生活舒适的家庭之中,名字叫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父亲安伯利子爵是爵位继承人,妻子名叫卡特。那幢房子位于蒙默思郡,当时人称雷文斯克罗夫特庄园(现在叫克勒顿庄园)。

罗素家族当时是最著名的辉格党望族之一,父母给罗素取了“伯特兰”这个不同凡响的名字,旨在纪念那个家族特有的传奇之一。与辉格党王朝的大多数家族的情况类似,罗素家族的地位和财富源于亨利八世的眷顾。那位国王向修道院和传统的天主教贵族发起攻击,利用获得的大量战利品,册封了新的贵族。罗素家族分享了那批数额较大的奖励,其中包括沃本修道院、塔维斯托克修道院,以及分散在德文、科恩维尔和多塞特三地的大片地产。此外,罗素家族还获得了几个世袭封号,其中最著名的是贝德福德伯爵的头衔(在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贝德福德升格为公国)。然而,与许多这类名门望族类似,他们沉迷于古老、辉煌的过去之中,那些岁月把他们与诺曼征服联系起来,与古老的法国贵族家庭联系起来。到了19世纪初期,在贝德福德公爵六世(伯特兰’罗素的曾祖父)的指导之下,历史学家兼家庭图书馆馆长J.H.魏芬为其撰写了一部家史,说明罗素家族是布里克贝克男爵威廉的后裔。1066年,布里克贝克男爵威廉的儿子休‘伯特兰和征服者威廉一起,从法国渡过了英吉利海峡。

P3-4

序言

“一个人究竟怎么用严肃的文字,并且在标注日期的情况下,解释疯狂与爱情呢?”

当年,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撰写罗杰·弗莱传记的过程心力交瘁,恼怒之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她一生中享受了小说家特有的待遇,从内心深处描写稍纵即逝的意象、思绪和感觉,但是她发现,纯粹的外部记录构成了传记作者使用的素材,与这样的东西打交道是一件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她不禁问道:怎样才能写出人物传记?我们怎么知道,一个人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件并没有形诸文字,被记录下来?

当然,一般而言,关于传记的此类疑问是无法回答的。然而,有的人具有天生的本领,可以描写和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无巨细,内外兼顾,至少给他们的传记作者提供了一显身手的机会,即便不能解释,但至少描述了其生活中的“疯狂与爱情”。弗吉尼亚-伍尔夫本人是其中一位(“只有一种经历我不能描写,”她曾经写道,“这就是我自己的死亡过程”),伯特兰·罗素是另外一位。

罗素一生著述很多,数量几乎让人难以置信。他正式出版的文字卷帙浩繁(最近完成的《伯特兰‘罗素文献》列出的参考文献超过了3000项),他留下的文章和信件的数量之巨,甚至更加令人称奇。罗素档案馆估计,该馆收藏的信件多达4万余封。此外,该馆还收藏了大量的笔记、手稿和文件。罗素的一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他于1970年2月2日逝世,离他98岁生日仅仅几个月时间),几乎每天都动笔写作,使用的体裁各式各样,篇幅平均为两三千个单词。

在数量如此巨大的文献中,也许很多都与他本人有关。暂且撇开罗素为其自传撰写的十余篇文章不谈,他的信件——特别是写给奥托琳·莫里尔的2000余封信件——记录了他的生活、观点和感觉,就详尽和专注程度而言,也许只有弗吉尼亚。伍尔夫可以与之比肩。由此可见,这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撰写罗素传记的机会,揭示他人生中的一切(或者不管怎样说,许多)复杂性,揭示他表达爱情和表现疯狂的独特形式。

在某种意义上,迄今为止出版的罗素传记都没有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第一本罗素传记是阿兰·伍德撰写的《伯特兰·罗素:充满激情的不可知论者》(该书1957年出版,当时罗素依然在世),当时这样的机会尚不存在。尽管伍德拥有优势,得到了罗素本人的合作和帮助,但是他没有接触罗素尚未出版的手稿和信件。因此,伍德缺乏进行深度探索的手段(就我们可以判断的情况而言,还缺乏进行深度探索的兴趣),写出的东西仅仅涉及罗素的生活和职业生涯,带有很强的安慰剂性质,是罗素本人那时希望见诸文字的内容。

迄今为止,已经出版的罗素传记还有另外两种,一本是罗纳德.克拉克撰写的(《伯特兰·罗素传》(1975年),另一本是卡罗琳·穆尔黑德撰写的《伯特兰.罗素》(1992年)。这两本著作对罗素的个人生活进行了更多研究,两位作者在资料和出版方面受到的限制比伍德少了一些。然而,两位作者都有同样的不足之处,那就是,或多或少对罗素在哲学方面的建树缺乏兴趣。

作者的生活与其作品之间具有何种关联性?关于这个问题,近来讨论很多,然而依我所见,人们对此的探讨常常出现方向性错误。对传记作者来说,需要回答的问题不是作者的作品是否可以孤立地加以理解(当然,正如莎士比亚的作品显示的,这种情况可能存在),而是能否在不了解其作品的情况下,理解作者的生活。传记不是服务行业,不从给文学批评提供的帮助中,也不从思想史或者任何其他“学科”那里获得自身的目的。传记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学体裁。正如理查德‘霍尔姆斯最近指出的,传记是“人类的一种理解艺术,是对人性的一种赞美”。传记的目的正是为了理解它所描述的主人公。传记无须自称是理解作品的前提条件;理解一个有趣的人足以给予传记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理由。

但是,当传记的主人公是作家时,便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不熟知其作品,是否可能理解其人呢?我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答案是“不可能”。毋庸置疑,就罗素的情况而言,如果不了解研究哲学的希望在他的人生和想象力中所起的作用,就根本无法理解其人。此外,如果不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罗素哲学本身,就无法理解那些希望所起的作用。

在他的《自传》绪论中,罗素本人提供了理解他的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人生的钥匙,描述了“支配我人生的三种激情,它们虽然简单,但是非常强烈,具有压倒之势”:

它们是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对人类的苦难抱有情不自禁的怜悯之心。

这些强烈情感如同阵阵狂风,路径全无规则,将我刮到各处,让我掠过极度

痛苦的深邃海洋,濒临绝望的边缘。

罗纳德‘克拉克和卡罗琳·穆尔黑德创作的传记关注了其中两种激情,他们将一种没有必要的限制强加于自身头上,无法充分理解“全无规则的路径”上出现的迂回曲折,无法把握罗素在此提及的“绝望”的准确性质。

本书试图探索罗素描述的每一种“疯狂”具有的全部力量,从而以更正确的方式勾勒出它们的路径,探讨他对爱情的需要,展示他对某些知识的渴望,揭示有时在他内心深处出现的参与当时重大政治问题的冲动。这些强烈的激情和紧张状态存在于他的身上,驱使他时而放弃哲学转而追求爱情,时而放弃爱情转而追求政治,时而放弃政治转而追求哲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以,要了解他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就必须理解这些激情和紧张状态所包含的力量。

为什么罗素觉得这些强烈的激情是互相冲突的?为什么它们形成的狂风将他刮到截然相反的方向?为了理解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弄清,这些激情在什么程度上是他就另外一个问题作出的别样回应?这个问题就是他对孤立状态和孤独心态的敏锐感知。而且,他在内心深处对精神失常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从而让这个问题变得异常复杂。《致伊迪斯》暗示了类似的感觉,罗素将这首诗歌放在《自传》前面,第一段内容如下:

我长期

寻求内心的平静,

我发现狂喜,我发现苦难,

我发现孤独。

我发现噬咬心灵的

孤单痛苦,

然而我没有发现平静。

罗素凭借这三种激情,通过与其他个体,与人类总体,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克服自己的孤独感。…与其他个体的接触源于他受到精神失常的恐惧感的威胁,这种恐惧感使他担心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与人类总体的交流源于孤独感给他带来的威胁;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源于他日益严重的不可知论,这种不可知论让他的信仰不断丧失,成为他的哲学思想变化的特征(正如他所说的,“远离毕达哥拉斯”)。

我将努力去显示——而不是陈述——这些相互冲突的力量以及潜伏其下的恐惧和焦灼。这就是说,我将以尽量明晰的方式,通过罗素自己的文字,展示他的人生和个性。因此,本书每一页几乎都包含两三段罗素本人的话语。我知道,许多读者将会认为,由此揭示的罗素的个性可能是令人反感的,但是我的目的并不xx是从负面的角度来展现这个人物。罗素具有许多令我钦佩的品质:例如,他智慧超群,哲学思想明晰而严谨,致力于推动社会正义和国际和平。然而,对许多对罗素抱有钦佩之情的人来说,他们面对的挑战是去理解上述品质是如何与下述特点共生共存的:他对身边的人表现出令人恐惧的冷酷,他内心深处潜伏着令人心神不安的可怕仇恨。

罗素曾经告诉奥托琳,他觉得最“亲密的”小说人物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罗果金——《白痴》中的那个角色,受到仇恨、失望和嫉妒的煎熬,是饱经苦难、行为邪恶的谋杀者。我认为:这个方面揭示了某种至关重要的因素,有助于我们理解罗素的性格。在已经出版的传记中,这个方面与罗素对哲学的关注一样,并未得到应有的强调。我的主要希望是,通过引述罗素自己的观点,说明这位《数学原则》的作者,这位《数学原理》的合著者是如何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如果说本书描绘的罗素肖像没有原来的那么迷人,那么我希望它是更复杂、更有趣的,而且我相信它是更准确的。

书评(媒体评论)

罗素是20世纪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不仅在哲学方面有划时代的贡献,其思想对公共领域也有深远影响。蒙克的《罗素传》(两卷本)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好读的罗素传记,南一出版就好评如潮。本书是第一卷,讲述其1872—1921年的成长、学习及研究历程。

极为感人……成功地描述了罗素的生平,交织叙述了罗素的哲学著作、政治担当和错综复杂的感情生活……蒙克不是去评价,而是用脉络清晰、无所不包的故事来说话,这正是蒙克的成功之处。

——尼古拉斯·莫斯利,《每日电讯报》

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蒙克是罗素的传记作者中唯一理解罗素专业著作的人……一本引人入胜的书。

——安东尼·戈特利布,《旁观者》

该书不仅描述了思想家罗素的个人生活和内心世界,还展现了罗素与当时的思想界和英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本质联系。与作者同负盛名的《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相比,这本传记无疑更加激动人心。

——徐向东(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2: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