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正成主编的《韬晦以图强(我与光武帝侃隐忍)》中说到光武帝勤俭治国,减轻刑罚,宽以驭民,开拓民生,体现了他坚定的民本思想和德治精神,对中国古代政治理性的发展和丰富具有一定的贡献。刘秀统治的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之为“光武中兴”。近世著名史学家在范文澜评光武帝时说:“这个以南阳豪强为主体的刘秀军,在政治上有优势,在军事上有谋略,再加上禁止掳掠,争取民心,这就决定了他的必然胜利。刘秀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自然是农民起义军的死敌;但是他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他在推倒王莽的战争中,在削平割据的过程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对当时历史有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姜正成主编的《韬晦以图强(我与光武帝侃隐忍)》介绍了,光武帝刘秀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开国天子,也是一位饱学之君,他礼贤下士,奖励名节,崇儒兴学,推行文治,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刘秀统治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光武中兴”,他是对当时历史有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阅读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光武帝刘秀是如何勤俭治国,减轻刑罚,宽以驭民,开拓民生的;我们可以领略光武帝刘秀坚定的民本思想和德治精神,以及他对我国古代政治理性的发展和丰富所做的贡献,激励我们提高学识素养和管理技能,以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竞争形势。
很多时候,强者之所以成为强者,是因为他们具备常人所不拥有的魄力,他们“敢为别人所不敢为”。所谓富贵险中求,不敢冒险的人,想成就一番大事业是不可能的。人们常说“风险与机遇并存”,我们想要抓住机遇走向成功,就要勇敢地承担风险。刘秀在逐鹿天下之时,通常会采取步步紧逼,小心谨慎的军事策略,但是刘秀并不是一个迂腐不化的人,在必要的时候,他敢于冒险,在危险之中寻找时机,昆阳之战便是其中最经典的例子。
公元23年3月,在更始政权的统一部署下,起义军分成两路向王莽新朝开展更广泛的进攻。一路以刘绩、王匡等人为首,率义军主力围攻宛城,目的在于攻占王莽统治区内中原和南方相连地区的战略重镇。他们认为,如果宛城攻下,则可北进洛阳夺取中原,再从潼关进攻长安;也可由此西攻武关,威逼三辅,进袭长安。无论北攻还是西进,都可夺取王莽的首都长安,其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另一路以王凤、王常、刘秀等将领为首,率领约2万人北上攻占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郾城西北)、郾(今河南郾城)等地。这一路主要任务是北进中原,扩大声威,策应主力。起义军所向披靡,取得了大量的牛马财物及谷物数十万斛,源源不断地转运到宛城,为攻城主力部队保证了军需供应。这支队伍北进以后,廷尉、大将军王常曾另率一部分义军挺进汝南(今河南汝南一带)、沛郡(今安徽濉溪县以北),兵锋直达今河南西南与安徽西北部。
这时,王莽得报说起义军在南阳大捷,甄阜、梁丘赐被杀,并成立了农民政权,刘玄称帝。王莽感到形势十分紧迫,为此,他召集群臣讨论,认为在全国各路起义军中,绿林军一支是最危险的敌人,决定调集全国军队主力进行镇压。他派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征集全国精兵42万,号称百万,浩浩荡荡从北向南奔来,企图一举将绿林军消灭。公元23年5月,王寻、王邑所率官军进抵颍川(治今河南禹县),和原来退守在这里的严尤、陈茂军队会合,官军声势益壮。
这次王莽对绿林军的进攻,是作为一次战略决战来进行的。他们不仅集中了全国的所有精兵,任命最高三公中的两公来任正副统帅,而且在军事技术与装备上,集中了全国最懂兵法的63家共数百人来做军事顾问,并且“选练武卫,招募猛士”参战。有一位巨人大力士,名叫巨无霸,身长一丈,腰大七围。他们认为此人有精神威慑作用,便任他为垒尉,前来参战。为了吓倒起义军,还把皇苑中养的猛兽虎、豹、犀、象之类也驱赶前来,准备在作战时放出,以壮军威。总之,王莽将一切认为能起作用的战争手段,全都使用上来了。《后汉书·光武帝纪》说:这次出兵的规模是秦朝、西汉以来所未曾有过的。王莽等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运用绝对优势兵力,一举将起义军歼灭。他们认为只要此战取胜,其他各地起义军就会土崩瓦解,不战而散。
王寻、王邑官军在颍川与严尤军会合后,随即挥军南下。这时起义军在南阳以北的部队,因非主力又人数较少而且分散,形势非常不利,于是采取了相对收缩的方针。王常一支由沛郡、汝南两郡撤回,退保于城池坚固的昆阳城,其他在定陵、郾城等县的义军,有些将领见官军来势凶猛,也返回驰人昆阳。刘秀这时头脑冷静,虽看到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仍临危不惧,他凭着所学兵法知识,沉着镇定面对敌人,当敌向南扑来时,他率数千人在今河南禹县以南,当时名叫阳关聚的地方,打了一次小规模的阻击战,以表现起义军的英勇气概。然后将所率起义军撤回昆阳,再和其他诸将共商防守对策。
王莽官军很快抵达昆阳。这时,纳言将军严尤对统帅王邑说:“昆阳城虽小,但城筑坚固,现在敌军首领和主力都不在这里,而在南面的宛城,我们应该率大军迅速南进,猛攻宛城,将其击败,那么昆阳就可不攻自破。”可是王邑不从战略全局主次轻重考虑,只顾个人面子,而且盲目自信,他傲慢地说:“过去我担任虎牙将军率兵去镇压翟义叛乱,因为不能生擒,受到皇上指责。现在我统兵百万,遇到一个小城不能将它攻下,又怎么对皇上说呢?如果将它拔掉,我们前歌后舞乘胜前进岂不快哉?”于是立即命令前锋停止前进,将昆阳城四面包围起来,并在其周围列营驻守。后续部队及辎重兵车,源源不断向此驰来,前后相继数百里不绝。他们驻营之后,立即命令各部开展进攻,又准备架云车以观察城中动向,并令人设计挖掘地道和用撞车冲撞城门。一时杀声震天,飞箭如雨,钲鼓之声数十里外都能听到。整个昆阳城外,旌旗蔽野,尘埃漫天,被搅得一片天昏地暗。P2-4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它有着自己璀璨的文明。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叱咤风云的开国帝王应时而生。他们的丰功伟绩被历史所记载。他们的雄才大略,锐意改革,励精图治,为中华民族不断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汉光武帝刘秀是比较著名且有辉煌业绩的一位皇帝。
刘秀是从南阳起兵的,通过战争而赢得天下。他长于用兵,知人善任,总能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可见他是一位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天才。纵观中国历史,他是参与和指挥战争最多的皇帝。在昆阳大战中,他亲自带领少数随从冲破王莽4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而且只用几千人就破了王莽的几十万大军,可以说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奇才。
在开国战争中,刘秀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使将帅能在不违背总的战略意图下见机行事,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个人才能。在治国大略中,刘秀能唯才是举、知人善任,他善于扬长避短,使各类文臣武将人尽其才。他对待臣僚“开心见诚”,不念旧恶,但赏罚严明,虽仇必赏,虽亲必罚。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首先就是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虽然封功臣为侯,但却禁止他们干预政事;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有很多限制。在行政体制上,刘秀一方面大力削弱三公的职权,使全国政务都要经尚书台,最后达到总揽权力的目的;其次,又大力加强监察制度,使全国共合并400多个县,吏职减少至原来的十分之一。在进行这些措施的同时,刘秀还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稳定民生,用来恢复统一后的残破的社会经济。建武六年他还下诏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减轻租赋徭役负担。他还前后九次下诏赦免奴婢,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被免为庶人,使大量流民得以返回农村,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光武帝善待功臣,厚加封赏,32位开国元勋无一受到迫害,皆得保全,仅这一点就说明他无疑是历史上少见的仁义之君。
他感情深沉专一,与皇后阴丽华相爱一生,在古代的后宫可谓绝无仅有,堪称千古佳话。
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年纪最轻的开国天子,也是学历最高的饱学之君,他礼贤下士,奖励名节,崇儒兴学,推行文治,表现了一个政治家深厚的文化素养。
光武帝勤俭治国,减轻刑罚,宽以驭民,开拓民生,体现了他坚定的民本思想和德治精神,对中国古代政治理性的发展和丰富具有一定的贡献。刘秀统治的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之为“光武中兴”。
近世著名史学家在范文澜评光武帝时说:“这个以南阳豪强为主体的刘秀军,在政治上有优势,在军事上有谋略,再加上禁止掳掠,争取民心,这就决定了他的必然胜利。刘秀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自然是农民起义军的死敌;但是他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他在推倒王莽的战争中,在削平割据的过程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因之,他是对当时历史有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纵观刘秀的一生,无一不贯穿着他的韬晦与隐忍,他的审时度势,他的待机而动,他的御人控势,他的刚柔并济,这些成就了他的帝王之业。
由于本书的编者水平有限,且受资料的限制,书中难免出现错误,敬望各位指正。
在人生道路上,成功与个人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更与时代机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思路决定出路,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就能在别人看不到希望的地方,发现闪光的机遇,创造奇迹。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中,涌现出了一批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帝王,这些帝王无不具有一部非凡的传奇,如夜空中的群星般璀璨夺目。他们开创了一代王朝的新纪元和新气象,荡涤着时代,演绎着历史;他们是一个朝代的先锋,挥舞着新政权的猎猎旗帜,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解读古代皇帝,剖析中国历史,还原其真实的面目,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宝贵的人生经验。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多位教授、博士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还要感谢所有对本书编写给予支持的各位老师和同学!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文献资料,谨对这些资料、著作的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有些资料因为无法一一联系作者,希望相关作者来电来函洽谈有关资料的稿酬事宜,我们将按相关标准给予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