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上海的风花雪月(最新修订版上海三部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丹燕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雨下湿了方格子的人行道,在路灯下闪着小水洼的光亮。空气冷而潮湿,里面有被又冷又湿的连天小雨淋透了的树皮和落叶的陈腐气味。街上有车子开过去,雪亮的车灯照亮了浮在街道上的雾气。街拐角的地方,有一个爱尔兰酒馆亮着灯,蓝色的窗子上人影幢幢,有一个绿色的后背从门那儿掠过去,那是穿绿衣服的酒保托着大盘子上菜,上面的白瓷钵子上盖着盖子,里面是爱尔兰炖羊肉。那刚刚加完班的人,又冷又乏,眼窝都青了,还没有吃晚饭。

推开门走进去,暖气和着食物的气味迎过来。吧台深处,酒红色的老墙壁和褐色护壁板前面,木酒桶,航海的长望远镜,和几个世纪以前用的航海地图下面,旧旧的渔网边上,有三个男人坐在高凳子上,一个吹笛,一个拉手风琴,一个抱着吉他,奏出热烈而单纯的爱尔兰舞曲。那里围了一大圈人,找不到桌子坐下,于是都在墙角站着,喝黑啤酒。吧台里面一个金发女子在盛蘑菇沫子浓汤,钵子边上放了爱尔兰黑面包,结实的褐色面包片散发着麦子粗糙的清香。那女子的脸颊和嘴唇鲜丽欲滴,就像从乡村来城市不久的英国姑娘。那穿绿衣服的酒保端着羊肉,咚咚踏着木头楼梯上楼去,楼上的灯光照亮了他已经秃了的、粉红色的头顶。

楼上有人在玩桌球,边上围了一些男人,穿着毛衣或者牛仔衣,手里握着黑啤酒的大玻璃杯子,因为天气的关系,他们白色的脸上开始变得有些苍白了,欧洲人的皮色一旦苍白,就让人觉得他们像要化了的冰山一样。和楼下一样,放眼一望,看见的都是欧洲人,听到的都是英语。

到楼上的围栏那儿,才找到两张凳子落座。安顿下来看到边上靠着一个脖子红红的大胖子,嘴唇上留着麦色小胡子,把快喝光了的啤酒杯子靠在自己的大肚子上,出神地看着人拉那放在腿上的手风琴,一脸落寞而无聊的晦气样子。

你以为这是英国的什么地方?不是,这是一个秋夜,在上海桃江路。从路上不见人的雨夜里走进这地方,真的一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中国。

如今来上海谋生活的欧洲人真的是多起来了。十多年前,上海的外国人大都坐在大玻璃前放了国际旅行社的牌子的汽车上,花花绿绿的,散发着不是花露水的那种香气。在南京路的工艺品商店外面,马路上总会围着一些人看他们,上海人好奇而羡慕地看着他们。那种默默的眼光真的能抹杀人的自知之明,何况人在旅途中,远离了日常生活。于是,就连里面个子小、身体胖、头发少,总之是最不起眼的那一位,都做出亲王的样子登上车去。我理解他也是不得不这样,要不然所有中国人,包括他自己,全要失望的。外国人太少了,怎么可以不与众不同?现在不同了,现在欧洲人重新找回多年以前他们爷爷这一辈发过财的城市,一个个,一群群,又拎着各种各样的皮箱来到上海。  听说他们对上海有着世代传下来的好感,在他们欧洲的老家,他们可以找到六十年以前长辈从上海带回去的明信片,宽阔的外滩,沿江而立的雕像,就像波罗的海沿岸的城市。而这些明信片,如今在上海已经很难找到了。在家乡的日子里,他们就隐约听到过上海欧洲人的传奇故事:在上海发了财,在上海遇见了心爱的姑娘,在上海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奋斗的机会,在上海过上了高人一等的生活。甚至还有只凭着一张欧洲人的脸和一个贵族头衔,可以在上海最豪华的饭店里白住,在上海最美味的餐馆里白吃,而没有人怀疑这个人是否付得清账单,直到几年以后东窗事发。虽然大多数人不会这么做,可听上去还是让欧洲人舒服,像是有个喜剧等着你似的。

于是他们就来到上海。来上海,当然为了挣钱。有英国人说他只要能挣到他在英国想要挣的钱,马上就回家,上海的死活不管他什么事。大概来到一个陌生城市谋生的人大都会这么想。可慢慢地,混得不那么好的,就回家去了,真在上海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就不愿意回欧洲去,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国家不那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位置,而在上海,似乎事情就变得容易一些了。上海的确像一个睡狮,一旦醒来,就充满活力,连空气里都有机会的气味。上海又像一条家狗,对自己认同的人非常亲切慷慨。

P22-24

后记

这本书写得比较辛苦,从1993年开始,到1998年的春节后结束,总也有四年之久,为了这本书的写作,看了多少书,请教了多少人,采访了多少人,找了多少次旧照片,拍了多少次新照片,已不太能够一一回想起来。

但这本书写得非常愉快,比以前写小说的日子还要愉快,因为有一种发现、学习、吸取的惊喜。记得有一次到街上去照相,拿着的相机是每年出门旅行时用的,那重量、那姿态都是一样,可看城市的眼光却变了,真是奇怪,那天我突然发现了从前没发现过的美,苍苍茫茫的美。这种发现的惊喜是为了这本书的写作而带来的,为此我喜欢写这本书的过程。

从前在开始写作时,就盼着写最后一个句号的那天,那个时刻,听着老机器在copy那刹车似的声音,心花怒放。可当为这本书写最后一个句号时,内心很是不舍,因为我要告别这种充满学习与探索乐趣的写作方式了。有一点失落。离开了这本书的写作的那个早晨,我走来走去,有点不知道干什么好,是有点寂寞了。

写这本书,对我,像进了一所学校,学的是上海这个城市。许多人帮助过我,帮助我联系,约会,接受访问,提供照片,帮我按照文章去配照片,光是为我提供过照片的,就有姜敏、莫束钧、尔冬强、陆元敏、张伟、汤伟康。我曾经那么想做一本有照片的好看的书,可要是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怎么做得到!要谢谢他们。

要谢的人真的很多,真的。记得在采访中我买过三束玫瑰,呈给我的被采访者,非常漂亮的玫瑰花束,第一束送给王元化和张可老师,感谢他们让我看到了纯净坚强的人生;第二束送给了郭婉莹女士,感谢她让我看到了坦然的人生;第三束送给了草婴老师,感谢他让我看到一个知识分子知耻的精神。人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希望花的余香留在我日后的写作生活里。

1998年2月28日

目录

一、咖啡馆

 时代咖啡馆

 1931’S咖啡馆

 裘德的酒馆

 爱尔兰酒馆

 白发苍苍的及时行乐

 1997—2007,咖啡馆十年记

 2008—2015,咖啡馆再八年记

二、房屋

 张爱玲的公寓

 颜文梁的客厅

 江青的房间

 旧屋

 1993年上海大拆屋

 怀旧的理由

 1997—2007,房屋十年记

 2008—2015,房屋再八年记

三、街道

 上海法国城

 有普希金像的街角

 外滩的三轮车

 华亭路

 福佑路旧货街

 弄堂里的春光

 1997—2007,街道十年记

 2008—2015,街道再八年记

四、城市

 圣彼得堡与上海:红色都市的浪漫

 巴黎与上海:不夜之城的红唇

 纽约与上海:移民都市的自由

 1997—2007,城市十年记

 2008—2015,城市再八年记

五、人群

 上海女子的相克相生之地

 欲望的车站

 街心花园的舞蹈者

 上海美容院

 过年回家

 星期二晚上的记事

 上海的狐步舞

 白皮书时代的往事

 1997—2007,人群十年记

 2008—2015,人群再八年记

六、肖像

 张可女士

 皮克夫人

 郭家小姐

 王家妹妹

 传教士的私人相册

 上海人杜尔纳

 1997—2007,肖像十年记

 2008—2015,肖像再八年记

七、跋和其他

 跋(1998年)

 再跋:上海十年记(2007年)

 再跋之后,又一跋(2015年)

 地图星标志的说明

序言

“上海三部曲”总序

城市是个生命体,它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物。所以,城市有自己的性格,命运,脾气,丰富的怪癖,独特的小动作,以及如同体味般,连大风也吹不掉的气味。在它身上,明亮的一面与暗黑的一面总是共存在同一处,一个街区,一条街道,一栋房子,甚至一条走廊。所以,它永远是有趣的。而且,它可以说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生命体,它有时凋败,似乎死去,但它又会适时地复活。它有时兴旺,四下欣欣向荣,处处夜夜笙歌,但它一定会在某个时代的拐角处被迎头痛击。城市总能在经历中长出新的经历,在生命中孕育出新的生命,在面容中呈现出新的容颜,真的,它好有趣。所以我喜欢观察它,描述它,看穿它,写透它。

过了这么长的时间,我才有点发现自己,我想自己是个描写城市的作家,该隐的子孙。在创世纪,该隐杀了兄弟,被逐出土地,流浪四野,他算是第一个城市人。现在,该隐的子孙在世界各地的城市里繁衍了一代又一代。

我出生在北京,生长于上海,旅行去过世界上将近三百个城市,并描写它们的面貌与生活,城市总是我的描写对象,从上海到圣彼得堡。这些城市对我来说好似一间巴洛克房间里的各种镜子,它们彼此映照,相互证明,重重复重重的倒影里最后映衬出一张真实的面孔。我在圣彼得堡见到了1950年代的上海,在1990年代的上海遇见的,是1970年代的伦敦。这些城市好似一个连环套,当你看懂一个,就看懂了更多其他的。当我在斯特拉斯堡推倒第一张认识城市的多米诺骨牌,1992年的上海便展现出梧桐树下旧房子那通商口岸城市的旧貌。在我的故事里,街道与建筑都是城市这个人物形象的相貌,居民的故事都是城市这个人物形象的细节,城市历史都是城市这个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所以,“上海三部曲”其实是一本书,这本书就叫上海。

失去与找到的游戏是我最喜欢玩的游戏,找来找去,这样我度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它们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如今,“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首版十九年后又回到上海再出新版,回首望去,我满意自己这样地度过了这些日子。这些年,有无数我不认识的读者伴随我成长,给予我鼓励,我感恩自己获得过这么多人在这么多年里安静的阅读,遥远但恒久的陪伴,感恩作家这个职业能获得的纯粹幸福一直都在,其实,我不敢相信这样的幸运竟降临在我身上。

陈丹燕

2015年3月17日星期二,晴

于上海

内容推荐

《上海的风花雪月》,陈丹燕“上海三部曲”之一。全书图文并茂地将鲜活流动着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从历史的尘烟代入当下的情韵。那些被当作城市起居室的咖啡馆数十年来的变迁,那些为保护城市记忆而永不拓宽的街道,那些物是人非的名人故居里飘荡着的张爱玲、白先勇乃至当年蓝苹的气息,那些被文学青年奉若珍宝的外国文学经典在白皮书时代的尴尬往事,那些在法国传教士镜头里与我们对视的一百多年前的上海,还有那些以散步为名,不动声色地、前赴后继地在淮海路上争妍斗艳的时髦女子……

世事沧桑的无尽感慨,寻常巷弄的前世今生,俗世生活的知足常乐,“战场边缘处,浮生半日闲”的小情调、小感伤……陈丹燕那种细腻精致,有时也毒辣尖刻的直觉既有着冷静的感性,也提供了参差的对照,于灯光暗影营造出的氤氲中,带读者徜徉于上海的百年历史中,在上海的前世今生间穿梭往来。

此次新版,陈丹燕在每章中新添了一小节,在原来的开放式结构基础上加入了2008-2015年的最新内容,文字增加了两万多字,图片新添了数十张,整个排版思路做了重新梳理,装帧设计上也将焕然一新。

编辑推荐

上海,曾经被称为东方的巴黎,曾经是个浮华璀璨的花花世界,曾经是中国最时髦,有着最优雅精致的生活方式。三十年的对外封闭,使上海的昔日繁华被掩埋在厚厚的历史烟尘中。

在《上海的风花雪月(最新修订版)》中,陈丹燕以一个探寻者和怀旧者的姿态徜徉于上海的百年历史中,录访散落在街巷中的历史遗迹,回望她不曾经历过的旧日时光;在张爱玲、张学良、颜文梁等历史名人住过的老房子时遥想他们的人生往事,慨叹于无尽的世事沧桑;透过今日上海的新风气:咖啡馆、酒吧、舞厅、美容院,捕捉把握当代上海人的生活情趣和微妙心态;从饱经磨难而永不改其高洁优雅的张可女士身上,从曾经享尽荣华富贵又曾经一贫如洗而仍不失其精美华贵神韵的郭家小姐身上,发掘出杰出的上海女子所特有的风骨……大量珍贵的老照片与内文相映生辉。可视为一部文化含量丰富、风格温雅的上海野史。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7:5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