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不知道感动自己和为自己而感动是不是作家的一种特质,但作者知道,有些感动最初是很模糊的、浅浅的,而一旦行诸文字,它就会变得很细微、很丰富,这个过程真的是一种心灵的自我按摩,此乐何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秋以为期/散文公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夏磊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者不知道感动自己和为自己而感动是不是作家的一种特质,但作者知道,有些感动最初是很模糊的、浅浅的,而一旦行诸文字,它就会变得很细微、很丰富,这个过程真的是一种心灵的自我按摩,此乐何及。 内容推荐 夏磊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写作。他关注历史、文化、自然,并将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其中。 作者说:“只要自己能够激情洋溢地拥抱生活,满腔热情地投身工作,心态平和地记录平凡的日子里的精彩瞬间,我相信就一定能做一个成功的和快乐的业余作家。如果快乐和幸福也需要坚持的话,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坚持下去的。” 目录 【卷一】墨味 月碎沱江 岁月秦淮 画船听雨眠 桥边红药 寂寞的书院 隔岸的炊烟 江南水镇 沧浪浮生 匡庐晚钟 三清询道 沈园春雪 天街小雨 让心去流浪 小住嘉兴 夜饮富春江 【卷二】心香 秋以为期 柔软的寂寞 对酒当歌 那时芦叶香 寒风里有盆泛白的海棠 红叶风筝 荒山问禅 独在旅途 露天电影 梦里书屋 雨季随想 月色如昨 清明时节 花事如梦了无痕 乡忆如丝 故乡的雪 杜鹃花季 孩子,你十岁了 《一路书香》自序 感动生活 【在首届国土资源文学论坛上的发言】(代后记) 试读章节 月碎沱江 一 一场暮春时节的雨早不下晚不下,却偏偏在我们将离开凤凰的时候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使得本来就浮在心里的一丝感伤更加地挥之不去。 雨是在清晨的时候下的,滴答滴答的雨声早已把我唤醒,我没有随即起来看雨中的小城,却努力地在迷迷糊糊里一点一点拼接昨夜的残梦,寻找凤凰留给我的和我在凤凰感受到的一些别样的东西。可是,我的梦里没有出现沈从文先生清瘦的身影,也没有浮现湘西如画的风景,以及翠翠姑娘俊朗的笑靥,却依稀闪烁着昨夜沱江里满江的河灯和轻波里散碎的月影。 是的,也许我真的还没有走近湘西,也许我从一开始就错带了那点伤感的情绪,也许沈从文的笔端流淌出来的从来就只有爱,我不甘心就这么匆匆地来去没有感觉。那么,我是该带着预定的情怀去寻找那远去的爱,还是该带着爱去走进沈先生博大的情怀呢。 初到凤凰的时候,作协的黄世英主席就给我布置了写篇散文的作业,他说这里一定有能够打动你的地方。坦率地说,我的确有感慨,有领悟,有追思,甚至还有叹息,然而当所有这些纷乱地交织在一起时,我好几次拿起了笔又无奈地搁下。该从何处落笔呢。我知道没有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就孕育不出沈从文这位一代文豪,而没有沈从文,湘西怕也只能长久地悄无声息地美丽着。还有,翠翠在哪里,我能寻访到吗,我能把笔尖轻轻地落在翠翠的渡口去探究远方的人到底有没有回来吗。世上有的民族和地方会因为一个人的存在而声名远播,而眼前这个地方却很少见,它因为一个并不曲折的没有结果的爱情故事、一位故事中的淳朴的女孩而让无数人踏歌寻翠,欷歔不已。 面对这一切,我分不清谁轻谁重,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沈先生、翠翠、凤凰、湘西,他们是那么浑然天成,我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二 夜幕里的沱江是安静的,却也在不息地流淌着。倒影在水中的半轮明月,正被水面的波纹分成许多小块,闪烁着,荡漾着,缓缓地移动着。“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在另一个叫酉水的河里,月亮该也一样像一群金色的精灵吧,那水边叫茶峒的街市不知会不会还和昔日一样宁静。 茶峒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我试着向凤凰的人打听,他们告诉我,茶峒离这里不近,是个镇,比凤凰小许多,也破旧许多。我没有接着问下去,没有问他们知不知道翠翠,我相信他们会肯定地回答我,但我想问的是一个真实的人,就像打听老家的一个故人一样。听说在茶峒的一个小岛上有一座翠翠的雕像,是一副沉思的模样,后面还有那只大黄狗。我无法想象雕像的动作和表情,其实也不愿去设想。忽然似乎明白了,翠翠应该是没有固定形象的,她就应该像倒影在水中的月亮一样,以不同的姿态、不同的美丽留在不同人的想象里,时间越久远,就越朦胧。 我可以承受沈先生的离去,我可以在凤凰的老街上,或在我的书桌前深切地缅怀他。但是,我不愿接受翠翠的不存在,我相信她曾经就生活在这一带,我知道因为她的存在,这里后来就有了许多叫翠翠的女子,凤凰就出现了许多叫翠翠的店铺客栈。在街边上,我随手翻开一本书,书中有两句诗一下撞进了我的眼帘。“渡口一条乌篷船,仿佛梦境泪湿衫。”茶峒,你真的就在这沱江的上游吗;翠翠,你真的只能留在人们的梦境里吗。 茶峒的交通不便我是后来知道的,茶峒、凤凰乃至湘西自古以来就十分闭塞。在凌宇先生著的《沈从文传》中对二十世纪初的湘西有一段较详细的描述:“一连几个小时在不见人烟的深山里走,你便有机会领会什么叫天籁地籁,寂寞会阻塞你的嗓子,让你心里发慌。路旁忽然一座烧毁的屋,一具开始腐烂的尸体,一丛红得凄惨的山莓。天黑前遇到一家客店,你得赶紧住下,再下去又是十几里没有人家。第二天再上路时,雨后松湿的泥路上,留有老虎路过时的巨大脚印。如果运气不好,即使是大白天,也会碰到强人拦路抢劫。”这就是在历史上被称为“苗蛮匪区”的湘西,凤凰的行政设置是在康熙年间,正式称凤凰县则是在民国二年。凤凰是沈从文的出生地,在《湘西》一书的题记中,沈从文写道:“当我拿起笔写到这个地方种种时,心情实在很激动,很痛苦。觉得故乡山川风物如此美好,一般人民如此勤俭耐劳,并富于热忱与艺术爱美心,地下所蕴集如此丰富,实寄无限希望于未来。因此这本书的最好读者,也许应当是生于斯,长于斯,将来与这个地方荣枯永远不可分的同乡。”这样看来,沈从文对湘西的爱是不止于寻常风物的。 我终于没能去茶峒,我和许多游人一样,就把凤凰当成了沈先生笔下的茶峒了,好在据说除了规模不同,风土民情是基本差不多的,更何况凤凰还有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这是不能不去瞻仰的。 P3-6 序言 认识夏磊是在省地矿局召开的一次与文学有关的会上。之前,我读到他从邮局寄给我的散文集《一路书香》,很为他质朴、温情、有思考并且有底蕴的文字所吸引。见到他,我的第一感觉是:果然文如其人。 夏磊是1968年生人,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在地矿系统工作了十八年,现在是江西省地矿系统最年轻的大队党委书记,同时是江西省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土资源作协会员。 这便是夏磊出众的地方:带着自己的团队在全国各地找矿,勘察,测绘,治理地灾,基础施工的同时,读书,思考,并付诸文字写作。2004年他出版了散文集《一路书香》并以该书获第三届“中华宝石文学奖”。近两年,又陆续有十余万字散文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并人选多个选本。 像对自然的探求一样,夏磊的散文创作有着明确的追求。 他“知道自然的伟大,知道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他“充满豪情,也很善感”,他“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喜欢借工作之便到处走到处看”。 “这几年,我开心地在做一件事,走路和读书。我知道,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没有办法延长生命的时间,却可以拓宽生命的空间,增加生命的内容,而这些正是可以用读书和走路来完成的。我要让心灵跟着自己的脚步,从一个远方走向另一个远方;让心灵随着自己的眼睛,从一个千年掠过又一个千年;让心灵融进自己的泪水,为每一个值得感动的东西去放肆地感动。我把这一切记录下来,并且珍藏在了灵魂深处,它将和我的人生一起走向永恒。” 他“无心研究什么,因此看的书也很杂,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传奇的,什么都有。读着读着,人就变得善感”。 “有时候,合上书本,看着窗外贫瘠的土地或如织的雨帘,心里就不禁涌起些许凄凉,就会想起许多远去的日子,以及这些日子里的人和事,徘徊在江南的雨巷、夜宿在山中的小镇,读着先人留下的诗文,感受着岁月留下的醇香,无数的感慨有时竞让人难以自抑,于是我就想,应该把这些记录下来,这些感动无疑是对心灵的滋补,是对灵魂的升华,是生活的一个恩赐,是一份永不贬值的财富。尽管有些感动难以名状,但我仍然很珍惜。、 “我相信每次写作都是灵感的闪现……一旦捕捉到了灵感,内心的幸福真是难以向外人道。我不知道感动自己和为自己而感动是不是作家的一种特质,但我知道,有些感动最初是很模糊的、浅浅的,而一旦行诸文字,它就会变得很细微、很丰富,这个过程真的是一种心灵的自我抚摸。因为我是业余写作,所以我更自由,我会让心灵插上翅膀,自在地翱翔。” “勤于学习和思考可以使人变得更善解人意,也会变得更善良”,它锻造了夏磊的文化修养和做人的品格,提升了他的工作能力和处事的想象力: “我可以很自然地走进我的同事的内心世界,和他或者他们一起欢乐,一起苦恼。人性化的管理和人性化的处事,其实就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而支撑这种人性的就是文化……我愿意和我的同行们一起分享这一点收获。读书和写作可以使人更睿智更细腻,可以使人不知不觉中在一个更高的更人文的平台上做人和做事……会目不转睛地关注他人的命运,包括在实际工作中更深切地去了解和对待困难职工的疾苦,可以敏感地发现身边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同他一起兴奋不已。” “我其实原来也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写呢,又看不到什么名和利。慢慢地我开始觉得,每一次的动笔都是一个梳理思想的过程……很快我发现,我开始比一般人善于思考,思路也更清晰。写作直接使我在工作中受益。” 夏磊勤于读书,勤于思考,勤于写作。他关注历史、文化、自然,并将自己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其中。百花文艺出版社又将出版他的散文新著《秋以为期》,他让我说几句话,我想,这样一个对自己人生追求的把握如此清晰的人,别人的任何描绘都不会比他本人的表达更恰当,所以我用大量的篇幅摘录了他自己的话。除了因为认同,更多的是因为作为一个文学同行,这些话也使我深受其益。 “只要自己能够激情洋溢地拥抱生活,满腔热情地投身工作,心态平和地记录平凡的日子里的精彩瞬间,我相信就一定能做一个成功的和快乐的业余作家。如果快乐和幸福也需要坚持的话,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坚持下去的。” 我相信,并且衷心地为之祝福。 后记 从小到大,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中,只要有了一点点成绩,总有老师和前辈谆谆告诫不要骄傲要坚持,而一旦碰到了一点点挫折,同样有过来人真诚地鼓励不要气馁要坚持。可以说,我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是在坚持中一天天长大,在坚持中慢慢成熟起来的。然而,当有人问我是怎么样坚持的,具体一点说,比如你在用心工作的同时,如何坚持写作的时候,我真的有点不知怎么回答。因为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也谈不上坚持,它没有什么可以声张的,它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内容,和成功地完成一个项目,漂亮地解决一个问题,愉快地进行一次谈话一样,内心会有些得意和满足,心情会变得更好,如此而已。 以前对贵州很陌生,而最近的大半年里却一连来了三次。去年中秋的时候我到我们的一个工地检查生产和安全工作,这个项目是在六盘水威宁县境内进行煤田勘探,我们的驻地设在一个极其偏僻的布依族山村。当地人的生活很简单很清苦,食物大多以洋芋包谷和酸汤为主,他们之中有些人为我们打小工,很能吃苦,可以说,我从未见过那么贫困的山村。有一天傍晚,我在驻地门口碰到了赶集归来的小李夫妇,说真的,当时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这对夫妇近来都在为我们做事,搬泥浆,扛器材,什么时候都是一身油渍,满脸灰尘。我之所以感到诧异是因为我没想到这小两口竟都生得非常俊秀,看起来是那么般配。小李牵着一匹小矮马走后面,年轻的媳妇背着个孩子走在前面,她的头上戴着一个布做的包盘,穿着一件青布的类似对襟的上衣,衣服上绣着许多花边和图饰,这大约是布依族的传统服饰吧,背上的孩子在熟睡,脸上还罩着一块粉色的纱巾,要知道这样的饰品在当地是很鲜见的。见我在出神地打量他们,小李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他们好久没赶集了,所以今天就不出工了,忘了打招呼。我知道他们还要翻两道山梁才能到家,就没再攀谈。临别时,我说:孩子长得真好。年轻媳妇告诉我,孩子才五个月,还没取大名呢。我一直目送小李一家慢慢消失在夕阳映照下的山口,我知道他们明天又将和其他农民工一样一身泥土让人难以辨认,可今天也许是他们家的一个特别的日子,他们翻山越岭地去赶个小得不能再小的集,他们衣着光鲜地放下所有的事情,去仔细品味生活的甘甜,夕阳山外的村子里,今夜有一户人家将被幸福笼罩着。 我一直记着那天的情景,并不是因为我得到了一个文章或发言稿的素材,而是我觉得,我们同在一个艰苦的环境里生活和工作,应该懂得去品味生活的原味,同样应该把热情倾注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内容,却是可以带来同样的感动的。我在那里待的时间不长,我和同事们一起爬山,一起学骑马,也一起翻了两座山去赶小集,我们到那个同样贫困的村长家一醉方休。同时,我们施工了一个近九百米的难度极大的钻孔,我走的时候,为一所只有一个老师、只有一间用石头砌的教室的小学校捐了二百块钱,后来我把孩子们的合影洗了三十多张寄过去,可惜他们到现在也没收到。 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而且我决定一定要把这一段写进我的文章之中。作为一个业余写作者,生活中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写作只是其中之一,我觉得,要想写出好的作品,热爱生活,醉心于自己的工作恐怕是个前提条件,而每天都在进行着的工作也许恰恰正是创作的最鲜活的源泉。一个对生活和工作没有热情的人,平时也没什么可以打动他,那么他的作品又怎么能打动人呢?我觉得,激情和敏感是相伴相生的,我会敏感地捕捉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如果我没来到这个布依族山村,就不知道这里的一切,就错过了一个个小小的惊喜和一段段温暖的时光,以及心弦的几次轻轻的颤动。如果我们把生活比作一部乐章,那么这个乐章是否精彩,其实就在于心弦的每一次颤动。我非常满足我现在的状况,生活着,工作着,时而被感动着,也正因此而常常快乐着。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不是说你热爱了,你感动了,就可以了。我觉得,作为一个业余写作者,在积极地拥抱生活从而获得创作源泉的同时,还要先弄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费时费力甘心寂寞地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会不会顾此余彼,会不会庸人自扰,它的原动力真的是在内心深处吗?它难道不带有任何功利色彩吗?宋代的欧阳修在他的《醉翁亭记》中先是生动地描述了秋游的情景,而最后却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这是一个作家的居高临下和自我欣赏,也正是他幸福和惬意的原因。还有莎士比亚,他把自己的戏剧创作称为play,就是游戏。欧阳修和莎士比亚是两位严谨和严肃的作家,他们偶尔也会把写作当作一种愉情悦性的事情。毕竟作家不是人人都当得了,能够把一大堆孤独的、呆板的、生涩的文字召集在一起,让他们手牵手地变得生动,并且叙说着不同的故事,显示着不同的思想,这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同时也是很有意思的事,它几乎具有了娱乐的所有属性。 如果说愉悦自己,快乐他人是写作的目地之一的话,我在我的文集《一路书香》的自序中说得更具体一些,我是这样写的:有时候,合上书本,看着窗外贫瘠的土地或如织的雨帘,心里就不禁涌起些许凄凉,就会想起许多远去的日子,以及这些日子里的人和事,徘徊在江南的雨巷、夜宿在山中的小镇,读着先人留下的诗文,感受着岁月留下的醇香,无数的感慨有时竟让人难以自抑,于是我就想,应该把这些记录下来,这些感动无疑是对心灵的滋补,是对灵魂的升华,是生活的一个恩赐,是一份永不贬值的财富。我相信每次写作都是灵感的闪现,灵感是上帝给人的恩赐,而这种恩赐却不是有规律的,也不可能是经常的,有时还要自己的把握,一旦捕捉到了灵感,内心的幸福真是难以向外人道。我不知道感动自己和为自己而感动是不是作家的一种特质,但我知道,有些感动最初是很模糊的、浅浅的,而一旦行诸文字,它就会变得很细微、很丰富,这个过程真的是一种心灵的自我按摩,此乐何及。因为我是业余的,所以我更自由,我会让心灵插上翅膀,自在地翱翔。常江老师曾经指导我说,在创作的时候你可以把自己当成大师。我当时就接了一句话,我是大师我怕谁。 王蒙先生在《写作这一行》一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一方面我们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说,只有投入客观拥抱客观熟悉客观世界才能获得源源不竭的写作源泉;另一方面,又常常是与客观世界拉开一点距离,深深地潜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一点赤子之心。天真之心,一点书呆子气,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我觉得,王蒙先生说的两点是相互关联的,在进入了创作过程,获得了写作源泉的同时,也更加地洞明世事,练达人情了。这就是我认为的写作给我带来的第二个好处。 勤于学习和思考可以使人变得更善解人意,也会变得更善良,它锻造了我的文化底子和做人的品格,它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和处事的想象力。我可以很自然地走进我的同事的内心世界,和他或者他们一起欢乐,一起苦恼。人性化管理是我们总结外国人的经验后提出的,其实人家倒没有整天把这个挂在嘴边,贴在墙上。人性化的管理和人性化的处事,其实就应该是人性的一种自然流露,而支撑这种人性的就是文化。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丝毫不缺乏这方面的内容,可如今却显得那么陌生。我愿意和同样工作在市场领域里的同行一起分享我的这一点收获。读书和写作可以使人更睿智更细腻,可以使人不知不觉中在一个更高的更人文的平台上做人和做事。我们未必会被电视上的煽情痛哭的谈话节目而感动,但却会目不转睛地关注动物世界节目里动物的命运;我们可以更慈悲地去了解和对待困难职工的疾苦,可以敏感地发现身边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同他一起兴奋不已。 往大处说,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也更到位了些。党的许多思想和理论都是适合中国国情,并且根植在我们民族的土壤之中的,传统文化的精华都闪现在党的集体智慧里。我很早就懂得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样一些道理。我想,随着社会整体文化层次的逐步提高,我们再不会还用“要爱护公共设施”、“不要随地吐痰”、“请主动为老人让座”这样的语句来教育我们的成年公民,也不需再用“严禁公款赌博”、“不许坑害农民”这样浅显的语言来教育我们的干部了。 也许我有些跑题了,但我还是认为,对于读书和写作,如果没解决创作源泉问题,没弄清楚目的和动力所在,整天冥思苦想闭门造车是出不了好作品的,也是很难长久坚持的。而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具体方法倒显得并不太重要了。没有时间可以挤,没有条件可以因陋就简。没有老师可以借助网络。总之是有办法的。 只要自己能够激情洋溢地拥抱生活,满腔热情地投身工作,心态平和地记录平凡的日子里的精彩瞬间,我相信就一定能作一个成功的和快乐的业余作家。如果快乐和幸福也需要坚持的话,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坚持下去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