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景旧曾谙(江南人文笔记)/中国地域文化散文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诸荣会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散文家诸荣会创作的一部关于江南系列文化散文作品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不仅以一种独特的审美眼光和审美情趣,对江南的一些地域暗符式的物象、人事进行了新的文化意义的开掘,而且还以此为出发点仰观俯察,将古往今来这些虽属于江南的物象、人事,放置到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坐标中进行了一番新的文化定位和现实观照。

内容推荐

荣会先生围绕着江南文化这一母题,选取丰富的素材和个人独特的视角,整合、提炼、升华了历史故实,用以表述飞扬的意绪、审美的情思。人文精神是这部作品的灵魂,是随处可触可感的内在生命。应该说,用这种文笔来描绘源远流长、意蕴深厚、独具特色的江南文化图谱,是十分恰当的。可以预期,它带给广大读者的会是一种厚重感、鲜活感、愉悦感。

目录

关于江南(代自序)

穿越时空的辉煌

姊妹命不同

悲壮的逃离

江南名山诗占尽

乾坤一壶

两个周邦彦

江南的传说与传说的江南

从零丁洋到金陵驿

诗余江南

飘散的笛声

大都市中的几个小地方

贡院的那些事儿

寻梦午梦堂

皇恩浩荡下江南

一声叹息

深入东王府

文房四宝

月夜永罩的城市

徐志摩的1921

在潭渡看见一道彩虹

他从山中来

后记

试读章节

脚下屋舍俨然,竹树浮烟;天边寒水苍茫,长河落日……这是十多年前的一个傍晚,我第一次独自登上滕王阁放眼所及的景象。这样的景象是画,更是诗!

后来,我又陆续登上过岳阳楼、黄鹤楼,以及南京的阅江楼、镇江的芙蓉楼、金华的八咏楼、九江的浔阳楼等,发现这一景象竟几乎为所有江南名楼所共有。我想这大概就是江南名楼多名作(诗、文)的原因吧!

是的,名楼必有名作,但究竟是诗(文)因楼而名,还是楼因诗(文)而存,事实上很难说清,因此,当我一次次登临这些名楼时,总禁不住会心中默诵那些名作,以至于常常很难说清自己的登临究竟是为了诵诗(文)还是为了登楼。

“山口多关隘,水口多楼阁。”江南多水,因此江南的楼也多。北方当然也有水,因此北方也有楼,但北方的楼比北方的关隘少多了。在北方,那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大多都被筑上了关隘,自然也就很少再有建筑楼阁的空地儿了。细数下来,北方也就只有一座曾见证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鹤雀楼历史上与江南楼宇一比过高低,只是今天,那鹳雀楼早巳与那颧鹊一样,被历史的烟尘湮没在时间的深处了,而不像江南的那些著名楼阁,其绰约的风姿至今还屹立在江南的青山绿水间。

在江南,那些本也可用来筑关隘的地方,江南人都大多把它筑上了楼阁,以至于在今天,江南能与北方关隘一比风姿的建筑,唯有青山绿水间的那些凌空欲飞的古老楼阁。它们是江南的标志,也是江南的骄傲。

P1-2

序言

文友诸荣会先生与我为忘年交,尽管彼此至今尚无一面之雅,但缪斯女神已经把两人牵到了一起,相知相重,还是很投缘的。他的散文新作《风景旧曾谙》近将付梓,嘱余作序;虽然自认并非理想的人选,但“却之却之为不恭也”。

序言,作为批评的一种形式,向来是难于撰写的。前人讲,应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换言之,就是既能体会,又能超脱。能“入内”、能体会,方能身在局中,备知甘苦;能“出外”,能超脱,始可思路开阔,公允客观。作序的理想境界是能够慧眼识珠,善于发现与挖掘作品中的蕴涵,富有创造性与想像力。像米歇尔·福柯所说的:“它不应该是穿红袍的君主”,而是能够“迸发出想像的火花”,“给一部作品、一本书带来生命”。这个要求实在是太高了,也许只有他那样当代思想界的巨擘才能做到。我们还是“卑之无甚高论”,立足实际,按照中国古籍中“序者,绪也,谓端绪也”的诠释,从书稿中理出一点头绪,先于读者陈述一些个人见解,力求能起到一点引导作用;如果再进一步,能够跳出文本,从文化的维度上就一两个话题谈一谈,就大致可以了吧!

白傅为诗,泪花满颊,为其心系民生疾苦者多;而“忆江南”词牌下的几首小词,无论是“花红似火”、“水碧于蓝”,还是“月中寻桂”、“枕上观潮”,则主要着眼于眼前风景。当然,按照泰特罗教授的说法,“自然行迹”、“自然景观”,也是一种阅读对象,同样也是一种“人文话语”。而荣会眼中“旧曾谙”的“风景”,却并非、或者说主要不是自然景色,而是人文风景线,纵令有花有月,也是“人化”了的自然。其间蕴涵着诗性,史眼,哲思。“诗性”也者,指其行文空灵、飘洒,有些像白墙黑瓦的江南民居,“雨中春树万人家”;而文笔委宛缠绵,旁行斜出,别有一番情致。“史眼”寓于故实、人物的辨析与品鉴之中,写到历史人物时并不滞留于流行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道德层面的评判,而是把他们还原成一个现实、复杂的、多侧面存在的人,将视点聚焦在他们现实生存背景下心理发展的逻辑上。读者可以从中体验人生智慧,深入一步解悟人生、认识自我,获取一种新的感悟。 “哲思”在这里体现为一种深度追求。历史是通过发现而存在的。通过展现这些人物不同的生命意识、生存方式以及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获得的生存状态、生命体验,达到对人性、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度思考。

当然,这是就创作特色而言;而诗思史结合的完美实现,绝非易事。我们一般的写作者,只能作为一个心仪的目标,奋力地加以实践。有一点,我认为至关重要,就是列夫·舍斯托夫在评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时所提出的,作为一个作家应该掌握“第二视力”,凭借“第二视力”的思想之光,照亮“对象-题材”,闪现出审美的绚烂。他说,与“第一视力”(天然眼睛)不同,“第二视力”是有别于他人的作家自己独具的眼光-视力。这“第二视力”可称为“文化的眼睛”——“文化视力”。在中国,有个传统的说法,叫做“独具只眼,别有会心”。

通读这部散文集,包括作家另外那本《风生白下》,我觉得荣会先生具有比较明显的“文体意识”和“工程意识”。论者以为,他的这些散文“在解读历史的同时,着意揭示作者对于具体生命形态的超越性理解,其意旨不是简单地从一堆史料中再现过去,而是从对过去的追忆、阐释中揭示它对现实的影响和历史的内在意义。作者不仅以一种独特的审美眼光和审美情趣,对江南的一些地域暗符式的物象、人事进行了新的文化意义的开掘,而且还以此为出发点,仰观俯察,将古往今来这些虽属于江南的物象、人事,放置到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坐标中,进行一番新的文化定位和现实观照”。其“笔墨纵横而又不失细致,诗意滂沛而又不失犀利”。这些,都表述了他的比较鲜明的文体风格。

所谓“工程意识”,是指作家在取材上、结构上表现出一定的计划性,裒为一体,自成格局,而不是临时凑泊,零打碎敲。这在荣会的散文集中表现得也较为明显。它和“文体意识”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应该说,这是一个作家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统观中外古今,一切卓然有成的大家,无不具有鲜明的“工程意识”。鲁迅的《朝花夕拾》写自己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经历,十篇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在《莽原》刊发时总题叫做《旧事重提》,出书时名为《朝花夕拾》。苏联作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的散文集《金蔷薇》,都是关于作家艺术家精神劳动的札记。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过一组记述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时刻的传记作品,同样体现了这种“工程意识”。他在序言中说:“一个影响至为深远的决定,系于唯一的一个日期,唯一的一个小时,常常还只系于一分钟,这样的一些戏剧性的时刻,命运攸关的时刻”。他在这部书中,就是记述了“若干这类星光璀璨的时辰”。

这种工程性写作的完成,决定于多种因素。首先,作家的特殊经历,他的文化视野、生活经验、命运抉择等,为其构建工程性作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其次,作家成型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叙事方略、结构艺术,为其集中而系统的创作构想奠定了基础;其三,成熟作家的作品,在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特别是驾驭语言方面,都是独具特色的。

同荣会一样,对于江南风景,我也是“旧曾谙”的。虽然,生活在“铁马秋风塞北”,但对于“杏花春雨江南”并不陌生,并不感到隔膜。对于江南的感受,首先来自诗古文辞,从小就会背诵“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名句,还有连篇累牍的诗词。所获取的印象,是唯美的,诗化的。读过史书之后,又有了“吴王金戈越王剑”、六朝金粉、酒色亡国、“江南妩媚雌了男儿”等政治概念,“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无饥岁”的经济概念,南朝人物通脱放达、诗酒风流的思想文化概念。而在看过一些文人的笔记,像《梦梁录》、《癸辛杂识》、《武林旧事》等,又从江南的都市文化中,懂得了生活方式与隶属于它的思想观念有着微妙、紧密的联系,认知了风俗习惯、生活细节、心理特征、个性类型对于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而这一切,恰恰是被所谓“正史”弃置不顾的。我还特意找出马可·波罗的记述,加以比较对照,互相认证。这样,就深入到了生活底层,对于江南的认识算是又进了一步。最后,就是从黄裳先生的《花步集》、《金陵杂记》、《晚春的行旅》,还有荣会的几部散文集中,读到了历史记载背后的诸多细节、轶闻趣事,感知了作家的灵心慧悟、审美情操,从而大大开阔了视野,为江南文化历史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维度。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类文化散文确是有其文化史意义的。

在散文创作中,荣会先生围绕着江南文化这一母题,选取丰富的素材和个人独特的视角,整合、提炼、升华了历史故实,用以表述飞扬的意绪、审美的情思。人文精神是这部作品的灵魂,是随处可触可感的内在生命。应该说,用这种文笔来描绘源远流长、意蕴深厚、独具特色的江南文化图谱,是十分恰当的。可以预期,它带给广大读者的会是一种厚重感、鲜活感、愉悦感。

是为序。

后记

书前那篇题为《关于江南》的短文是我的一篇旧作,写于十数年前了。

写它时并没想到有一天我会用它来代作本书的自序,因为那时我根本就不会想到我会写、也能写出这么一本“关于江南”的书。现在写成了这么一本书,我将它代作自序,是想让读者知道我对江南的情感是“源远流长”的,写出这么一本书并非是一种心血来潮,也并非是一时灵感驱使。

不过真有机会写出这么一本书,事实上全因为我近几年来的工作,从这一点来说,它只是我这几年本职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一件副产品。

2004年,我在做了二十年的教师后由于种种原因改行去了一家出版社,但进出版社后我被具体分工去做期刊,成了一名期刊编辑。业内人都知道,如今的期刊编辑并非如人们想像的那样只是多工作于案头,而是更多的时间都要在外行走,走近作者,走近读者,甚至还要走近发行商和广告客户,于是我便有了许多在外行走的机会。由于江南经济、文化和教育的相对发达,我也理所当然地去那里的机会更多些。当然这是我所愿意的,因为我本来就十分愿意走遍江南,走遍它所有小桥流水人家和所有稻花香里阡陌,走遍它每一个杏花春雨的清晨和落霞孤鹜的黄昏……

每到一处,当然首先是忙“正事”,但在永远也忙不完的一件件“正事”之间总有些空隙,我便常常见缝插针地去了一些自己想去的地方,走走看看后,自然常常会因此而产生一些联想与感慨。这些联想与感慨中,有些自己觉得还有点意思,怕事后忘了,便在客栈的房间里,敲进随身携带的电脑;有时电脑没带,就用店家准备给客人写信或便条的信纸或便笺记下。记得多了,闲时会翻出来看一看,也理一理,于是便有了这本书。正是因为这本书是这样写成的,所以我将它视作是一种“笔记”。

书中所写内容,基本都是有关江南的过去,属于历史,所以本书又借了白居易《忆江南》中的一句“风景旧曾谙”作了书名,顺便也以此真诚地表达一下我对白居易在这个这个美丽词牌下所填的几首小令的喜欢。

当然,江南可“记”的人、事、物、地太多太多了,我所记的,只是我的脚力所及,也是我的学力所及。我知道,这些文字可能在一些人的眼里是幼稚的,粗疏的,甚至有些地方还不乏错谬,按文章家的眼光看文体也有些不一,但我还是愿意把它奉献给读者,其目的只有一个,即恳请每一位读到它的读者批评指正。

感谢著名散文家王充闾先生写了这么一个让本书蓬荜增辉的序言;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及其杨进刚先生——在如今这种纯文学的书不太有太大发行量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其慧眼及大力支持,本书是很难如此顺利问世的;感谢当初我在江南行走时的所有陪同过我的朋友——是他们给我的讲解让我了解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最后还要感谢每一位读完本书的读者!

书评(媒体评论)

在散文创作中。荣会先生围绕着江南文化这一母题。选取丰富的素材和个人独特的视角,整合、提炼、升华了历史故实,用以表述飞扬的意绪、审美的情思。人文精神是这部作品的灵魂,是随处可触可感的内在生命。

——王充闾(当代著名散文家)

荣会先生的思想见解.是在从容和生动的叙述之间展开的。而在重要事件的关键之处,抑或是历史人物的独特性格,更是很细腻地加以描绘。像这样的层层递进,不断渲染,既能够让大家津津有味地阅读下去。又进而自然而然地受到启发。

——林非(中国散文学会会长、著名散文家)

与荣会相处.会时常感觉到他才情的飞扬,令人吃惊的是,到了这本书里,他的气质却又表现出了一种智慧的沉静一飞扬与沉静是真实的荣会.也是江南的特征。江南选中荣会。是因为他心灵的湿度、灵敏度与清洁度;荣会走进江南,则是一种文化的必然。

——毕飞宁(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