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京云锦博物馆故事/中国纪念馆故事
分类
作者 吴颖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吴颖主编的这本《南京云锦博物馆故事》是《中国纪念馆故事》系列丛书之一。该书对云锦的历史进行了回顾,穿插了传奇的神话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发展进程;对云锦的技艺做了分类与解释,涵盖了云锦从上机到下机的每一个细节;再现了云锦的复制工作,展示了我们云锦研究所复制小组的鬼斧神工之术。

内容推荐

吴颖主编的这本《南京云锦博物馆故事》以云锦的发展脉络、历代代表作品为主线,介绍了具有丰富时代特性的云锦,有故事、有情节、有知识,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并在云锦的介绍中添加了云锦博物馆的工作和文物复制工作。几位年轻的作者均是云锦的传承人,他们怀着对前辈开创的云锦事业的敬仰,下功夫完成了这本书籍。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部分 扑朔迷离的史诗

 云锦蚕神

 云锦的爱情传说

 云锦与帝王世家

 明太祖的锦绣山河

 皇帝的龙袍

 云锦的巅峰时代

 云锦是信仰的化身

 走进文学世界的云锦

 云锦在民间

 云锦的黯淡岁月

 云锦唱响白局文化

第二部分 文物揭开中华历史的面纱

 素纱禅衣

 织金寿字龙云肩通袖龙栏妆花缎衬褶袍

 红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

 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复制记

 五爪金龙紫衣复制工作

 《至善大慈法王大圆通佛像》缂丝唐卡复制

 文二品官袍复制记

 太平天国缂丝复制

第三部分 中华织锦之魂

 云锦大花楼织机

 特殊的原材料

 云锦的品种——库缎、库金

 云锦的品种——库锦、妆花

 云锦的工艺——纹样设计

 云锦的工艺——挑花结本

 云锦的工艺——造机、原料准备

 云锦的工艺——织造

 配色技巧

 代代相传的织造口诀

第四部分 艺术人生

 陈之佛的云锦情缘

 云锦老一代传承人朱枫、徐仲杰

 国家级传承人周双喜

 云锦设计大师邬悉尔

 云锦设计大师郭俊

 云锦艺人张洪宝、杨玉柱、王继胜

第五部分 那些精彩的瞬间

 艺术不分国界

 民间外交大使郭亚湘

 云锦为名城会添彩

 《万寿中华》庆华诞

 罗格牵手云锦

 创新思维引领未来

 漫漫申遗路(上)

 漫漫申遗路(下)

后记

试读章节

云锦在民间

民间云锦业得以发展还要感谢江宁织造府的曹寅,是他奏请免除了朝廷对机数的限制和税额,使得云锦在民间得以大力发展。清朝末年,江宁织造局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奉命裁撤。以后数年宫廷所需丝织品都是向民间机户采购,更加促使了民间云锦业的壮大。当时机户的字号已经很多,如清末民初的正源兴、涂东元玉记、源丰、方永泰等。

在民间文化中,口头文学总是与百工巧艺为伴,述说着他的光彩。民间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

清朝初年,南京城内西南边秦淮河旁的一条古街上,住的全是织云锦的机工。有个叫张炎的青年,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机房为生。张炎在妈妈的教诲下,非常聪明能干,尤其擅长织《仙鹤驾云》。经过他的手织出的云锦《仙鹤驾云》,山水玲珑剔透,云雾朦胧飘渺,仙鹤展翅欲飞。一时间,远近客商纷至沓来。张炎擅长织仙鹤的消息传到了官家,当时掌权的一个叫申扒皮的衙吏看了眼馋,想出了一个歪点子,他命令张炎织《仙鹤驾云》,他负责卖,否则格杀勿论。这一天,张炎又织出了两幅《仙鹤驾云》。众商家闻讯赶来,一时间将张炎家的机房恨不能挤破。申扒皮看到此景,干吼了两声,向商家们提出了百倍于过去的价格,张家机房一下子没了声音。正当人们要离开张家时,突然一个人喊了起来:“今天《仙鹤驾云》的云到哪里去了?”众人围过来看那没有云的《仙鹤驾云》。申扒皮挂不住了,脸一沉,抽出鞭子便问:“张炎,你搞什么名堂?你的皮又痒了?”张炎两手抱拳向众人躬身,笑着说:“《仙鹤驾云》当然不能没有仙鹤驾的云,让我现在就补上去吧。”说着,两手在织机上飞快地来回穿梭。不一会儿,祥云织好了,大家齐声叫好。突然间,只见图上两只鹤的翅膀“哗哗”地扇动起来。一个人大声喊起来:“仙鹤翅膀动起来了!”又一个人喊起来:“仙鹤的头抬起来了!仙鹤飞起来了!”看到舞动的仙鹤,人群欢呼雀跃。申扒皮急了,气急败坏地对着舞动的仙鹤吼叫:“滚回去,快滚回去。”两只仙鹤仿佛通人性似的,对着欢呼的人群又是点头、又是扇翅,然后分别对着申扒皮的双眼一啄,申扒皮捂住双眼大声嚎叫起来。说来也怪,这两只仙鹤扑腾扑腾,不住地向张炎母子俩点头,母子两个就骑上了仙鹤的背,驾着朦胧飘渺的云向天上飞去。从此,张炎母子像任意漫游的闲云野鹤,脱离了人间世事的一切烦恼,无拘无束地生活。

后来还有人传说,这两只仙鹤和张炎母子又回到了这条街上,帮助这里的机工在机子上织云锦。老辈还有人亲眼看过仙鹤在织机旁不停地跳舞,机梭子来回飞得比流星还要快,织出来的云锦就像流淌的瀑布。云锦的花色更是好看: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山川湖泊,空中的珍禽飞乌,厅堂的奇花异草……从此,在这条街上织出来的仙鹤,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很有些名气。人们怀念《仙鹤织云锦》传说中的仙鹤,就把张炎母子住过的这条街改了名,就叫仙鹤街。

这也是秦淮河边著名的仙鹤街的由来,可见民间的织锦业已经将云锦包裹上了浓郁的传奇文化色彩。民间的艺人们在枯燥的织锦工作中自娱自乐,充满了生活情调。

据记载,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南京民间丝织机台(包括缎、锦、绸、纱、绒等织机在内)已发展至三万多台。至道光年间,单缎机(包括花、素锦缎,主要是素缎)就有三万多台,纱、绸、绒、绫等机尚不在内。城乡内外各类丝织机台总数已达五万多台。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是南京丝织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南京民间丝织生产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民间丝织生产的发达,带动了城市百业的兴盛,特别是那些直接为丝织生产服务的各个行业,如机店、梭店、筘店、绺梭竹器店,范子行、挑花行、拽花行、边线行、染坊,以及与锦缎包装有关的纸坊等,都相应地发展了起来。全城直接、间接依靠丝织生产及其相关各行业为生的,达十万人之多,大大地促进了南京城市经济的繁荣。

清代除了织局内的挑花艺人外,民间的云锦织造业中,设计纹样和挑花结本自成一个为云锦生产服务的独立行业,叫作挑花业。挑花业中的艺人,有的既会设计花样,又会挑花结本,这是技术比较全面的高手,有的不会设计花样,只会照样挑花结本。他们各自以自己的专长,为云锦织造行业服务。

由此可以想象一下,那时的南京城是家家户户织云锦,处处可闻机杼声。那样的云锦盛世,已然将南京城装点得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秦淮河也幸福地醉倒在花团锦簇、色彩斑斓的锦缎之中。

P39-41

序言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自古以来,南京作为江南的一方宝地,充盈着王者之气,引起历代文人墨客的追寻、仰慕和赞叹。南京也是享誉中外的云锦织造的发源地,当你走进金碧辉煌的南京云锦研究所大门,走进古色古香的南京云锦博物馆,你仿佛翻开了一部闪烁着中华民族锦绣文化光芒的巨著。在这里,你会领略到织锦先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你会赞叹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与辉煌!每年,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从中央领导至边远山区的村民。他们在参观、品赏之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华夏云锦文化的魅力,心中更会升腾起一股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豪情。

云锦起源于距今1500多年的六朝。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锦工艺之大成,位于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是皇家衣饰的主要用料。云锦因其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被公认为“东方瑰宝”,亦是中华民族和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南京云锦的产生和发展与南京的城市历史密切相关。南京丝织业最早可追溯到三国东吴时期(公元222—280年)。东晋(公元317—420年)末年,大将刘裕北伐,灭后秦,将长安的百工全部迁到建康(今南京)。后秦百工中的织锦工匠继承了两汉、曹魏、西晋和十六国前期少数民族的织锦技艺,于公元417年在建康斗场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被看作是南京云锦正式诞生的标志。从元代开始,云锦一直为皇家服饰专用品。明朝时织锦工艺日臻成熟和完善,并形成南京丝织提花锦缎的地方特色。清代在南京设有江宁织造署,《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宁织造20年之久。这一时期的云锦品种繁多、图案庄重、色彩绚丽,代表了历史上南京云锦织造工艺的最高成就。

南京云锦织造鼎盛时拥有3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以此和相关产业为生,是当时南京最大的手工产业。1949年后,政府先后投资几千万元用于恢复和保护云锦,南京市云锦研究所还成功地科学复制了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等,但云锦仍然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现在全国真正懂云锦技术的不过50人。

云锦过去专供宫廷御用或为赏赐功臣、外交之物。现代云锦继承了明、清时期的传统风格而有所发展,传统品种有妆花、库锦、库金、库缎等几大类,库锦、库缎、库金等以清代织成后输入内务府缎匹库而得名,沿用至今。妆花类织物是代表云锦技艺特色和风格的品种,图案布局严谨庄重,纹样造型简练概括,多为大型饱满花纹作四方连续排列,亦有彻幅通匹纹样的,用色浓艳、对比强烈,常以金线勾边或金、银线装饰花纹,经白色相间或色晕过渡,以纬管小梭挖花装彩,织品典丽浑厚、金彩辉映,是云锦区别于蜀锦、宋锦等其他织锦的重要特点之一。1949年后,在传统品种的基础上创新品种,如雨花锦、敦煌锦、金银妆、菱锦、装饰锦等,满足蒙、藏兄弟民族服饰和书画装裱、旅游纪念品、外贸等的需要。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南京云锦技艺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60年来,南京云锦的科研人员经过努力,把濒临消亡的南京云锦织造工艺逐渐恢复,并搜集、整理了云锦图案和画稿,培训艺徒,恢复了失传品种双面锦、凹凸锦、妆花纱等,复制了汉代的素纱禅衣、宋代的童子戏桃绫、明代自勺妆花纱龙袍等珍贵文物,并征集、收藏了900多件云锦实物资料,为南京云锦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南京云锦又面向市场,开发了服饰、工艺画屏、日用饰品等众多工艺礼品及消费品,受到市场的欢迎。

这本书以云锦的发展脉络、历代代表作品为主线,介绍了具有丰富时代特性的云锦,有故事、有情节、有知识,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几位年轻的作者均是云锦的传承人,他们怀着对前辈开创的云锦事业的敬仰,下功夫完成了这本书籍。无疑,他们亦是云锦文化的优秀传播者,寄希望于他们创造出新的辉煌!

王宝林

后记

我很荣幸地在2012年初接到部下达的任务,让我完成《南京云锦博物馆故事》。有机会写书自然是一件好事,既能锻炼我的文笔,又能让我对云锦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为云锦的宣教工作贡献自己—份绵薄之力。但是,激动归激动,毕竟我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很多云锦博物馆的事情我并没能亲身体验,要通过翻阅王宝林所长所著的相关书籍和张玉英馆长的陈述,以及其他同事的讲述来进行写作,将这些凝结成文字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云锦的设计、原料、染料、织造等专业知识方面,我更是初出茅庐。我首先精读了王宝林所长的几本著作,包括《南京云锦之谜》《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南京云锦》等,随后还赏读了张道一的《南京云锦》,朱同芳的《南京云锦》等书籍。同时也翻阅了云锦博物馆的一些资料、史记、文献等,对云锦的技艺和相关故事有了大致的宏观了解。从古至今和云锦相关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我从中挑选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故事在本书中展现给大家。

云锦研究所具备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现处于创新发展时期。王宝林所长招贤纳士,既注重人才的培养,也重视人才的未来发展,为我们年轻一辈的云锦人创造了很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的工作同伴王剑强、赵天毅、吕巧霞、廖昕、蔡向阳等都是朝气蓬勃、很有建树的新一代云锦人。我相信通过我们的智慧、我们的努力会让云锦这一中华瑰宝名扬万里,享誉中外。

本书对云锦的历史进行了回顾,穿插了传奇的神话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发展进程;对云锦的技艺做了分类与解释,涵盖了云锦从上机到下机的每一个细节;再现了云锦的复制工作,展示了我们云锦研究所复制小组的鬼斧神工之术。最重要的是,我将博物馆近几十年来的大小接待、经历做了一个回顾,让读者可以从文字中体验云锦博物馆的喜怒哀乐,从中感受我们云锦人对自己工作的热爱。云锦带给我们大家的并不仅仅是美的体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收获,是中华儿女美好品德的歌颂与传播。这些品质的传扬也成为我们云锦传承人代代相传的使命与责任,希望读者们能透过这本书静静地体会一番。

这本书能够成功完稿,我要感谢中国博物馆协会,使我们云锦博物馆有幸说一说自己的故事。感谢王所长和张馆长对我工作的信任与支持;感谢赵天毅对我工作的帮助,她多次给予我专业性的建议;感谢张洪宝大师,他的工作非常繁忙,但是仍旧尽可能地帮助我搜集相关复制工作的资料,并向我传授了云锦的设计要领;感谢蒋章为我搜集相关图片资料,并多次抽出时间协调我与编辑部的工作,帮助我更好地完善此书。

云锦能够流传至今并成功载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都是我们的前辈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王宝林所长用其坚毅的品格、远见卓识、知人善任的领导才干引领我们云锦人,使云锦名闻中外,唱响千年文化。而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要把握时机,勤学善思,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习得吃苦耐劳、不个白困难的优秀品质,立志为云锦创造更加美好的锦绣前程,传唱云锦奇葩的艳美绝俗。

吴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0: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