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您越喝,您就越爱喝;犹如茶事,您越琢磨,您就越爱琢磨。那个博大精深的绿世界,人性的一切都在此中被得以观照。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烽的新书《茶语者》将茶作为笔下对象,包括一部分茶的随笔、散文、论文和小说,阅读本书,就着干粮喝着暖茶,缓缓地从被慰藉后的心灵里生长出来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茶语者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旭烽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茶,您越喝,您就越爱喝;犹如茶事,您越琢磨,您就越爱琢磨。那个博大精深的绿世界,人性的一切都在此中被得以观照。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烽的新书《茶语者》将茶作为笔下对象,包括一部分茶的随笔、散文、论文和小说,阅读本书,就着干粮喝着暖茶,缓缓地从被慰藉后的心灵里生长出来的。 内容推荐 茶,并非救世的灵丹妙药,更非狂欢的琼浆玉露;茶是这个纷扰迷茫的世界上,一盏企图慰藉人们心灵的净水。想到喝茶之人。 傍晚的归途,孤独的旅程,抑或繁闹的十字街头,身心疲惫的行者,彷徨焦虑之中,眼前出现一座小小的茶寮。靠窗坐下,茶博士送上一盏洗尘之茶。您一边就着干粮慢慢地品饮,一边看着窗外那万丈红尘的此起彼落,大千世界在您眼前缓缓地爬过……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烽的新书《茶语者》将茶作为笔下对象,包括一部分茶的随笔、散文、论文和小说。 阅读《茶语者》中这些有关茶的文字,这样就着干粮喝着暖茶,缓缓地从被慰藉后的心灵里生长出来的。 目录 茶之史 大观福建茶论 浪漫与悲欣 马上喝藏茶 战争与和平 扶桑国的那碗茶汤 茶之事 一盏茶容您停息的刹那 香草爱情 好大三棵树 天堂茶馆 春分鸡蛋茶 新火试新茶 吃七家茶的日子 以酒开始,缘茶告终 琴棋书画诗酒茶 花与茶 龙井问茶 有客开青眼 也许有一棵树为我们留在山坡 金奖惠明 我的团长我的茶 在奥林匹克旗帜下品茶 万应午时茶 美女与茶 汪庄茶事 茶之人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之命名闻于鲁周公 晏婴与茶 司马相如的茶入典 西蜀子云《方言》茶 陆羽是怎样找到顾渚的 湖州宝贝李冶 陆游与分茶 陈曼生和他的壶 百年影像读刘茶 茶者神圣吴觉农 晚芳精神一株茶 茶之器 吴壶百读 试读章节 中国是茶之故乡,中国西南,则为茶之故乡的故乡。战国时期,秦人取蜀,从此知道,人生天地间,竟还有喝茶这样一等好事。公元前数百年间的战争以及战争以外的种种原因,导致了人口大量迁徙,就这样将中国西南地区的茶叶,沿着水陆二路,带到了四面八方。 这其中,巴蜀之茶顺着长江水系到了中下游各省,有一支就流到了广西,然后顺着西江水系到了广东。秦朝时广东的广州,正是南海郡的郡治所在,而广东的汕头则历来就是粤东和闽西南的门户。吴觉农先生所著的《茶经述评》认为,很有可能,茶就是从这两个港口经海路,到达了今天福建的泉州的。如果这种假设可以成立,那么,正是在公元前后从海路漂来的这天赐之品,使福建从此有了茶——那白茶、大红袍、铁观音的祖先。 虽然有权威专家的研究,但福建的茶究竟从何而来,依旧是一个可以探求的开放性课题。我们且按下暂时不表,只探求那史书或实物记载的福建茶事的源起。 有人以为,最迟福建在晋代以前已经产茶喝茶了,证据在今天福建南安莲花峰,上有石刻,日“莲花茶襟太元丙子”。这太元丙子正是东晋时期的公元376年,是福建省至今发现最早的茶事记载。这就可以证明,至少东晋前福建已经产茶。屈指算来,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比陆羽写《茶经》的年代还足足可上推四百年呢。 南安,就在今天泉州的辖领之地,有两个光荣的历史印记不得不提:一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一为郑成功的故乡。而茶从广州到泉州上岸,就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确也是完全说得通的。那“莲花茶襟”的石刻,就在今天的南安古镇丰州镇。 古时的丰州,是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镇北有个桃源村,村西北有座莲花峰,海拔一百二十米,山巅巨石周长约百米,绽开成八瓣,状若莲花,石刻就镌于石岩室下摩崖上。这莲花峰也着实有来历,晋代就建有莲花岩寺。想那永嘉年间的衣冠南渡,中原士子避乱入闽,沿晋江而居,不仅带来中原文化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带来了茶叶生产技术。寺中僧人不但种茶,还刻石以记,就此开福建茶文化历史先河。 “南朝四百八十寺”,悠悠香韵到盛唐。唐末有个著名诗人韩僵,在此隐居时咏诗道:“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可见当时的茶事活动已成乡间习俗,唱着山歌采茶,和今人劳作已然一般样。唐宋之际,泉州港对外交通贸易发达,梯航万国,每逢船舶远航,官府都会率众前往山中举行祈风盛典,祈求海神庇佑,一帆风顺。登临名山的文士往往要在莲花峰览胜斗茶,莲花石四面,有包括朱熹、王十朋等古代名家在内的种种题刻,就此留下了“男女携筐,采摘新茶”“斗茶而归”等种种历史上的茶事记录。 北宋年间的公元1011年,泉州太守高惠莲在山间题刻“岩缝茶香”,至今尚存。此后过去五十余年即1069年,有个名叫戴忱的诗人,也来题诗刻于莲花石上,有名句“一莲花不老,过尽世间春”。戴诗人不曾想到五百年后的明正德元年,也就是1506年,有人在山上建亭,因为欣赏他的诗,竞名之为“不老亭”。这座不老亭的梁柱、屋盖及所有的构件都是花岗石雕刻成的,民间便称其为“石亭”。 当此时,莲花峰从山顶到山下都是茶园,层层叠叠,畦径相连,茶香扑鼻,令人神思顿爽。那茶园如田田荷叶,把莲花石烘托凌空,景观奇异。好茶须有好名,茶随石亭,从此便唤作了“石亭绿”。到了清代的道光年间,这莲花峰下种茶的风气更盛,莲花寺有个住持僧名唤复本,将“石亭绿”上贡给道光皇帝,据说道光品尝后连声称赞,御书“上品莲茶”赐之。 以后,泉州南安一带渡海谋生的人越来越多,那“石亭绿”就成了漂洋过海游子的怀乡之饮。遥想当初,茶从海上到了瓯闽,如今又从这瓯闽漂洋海上,畅销南洋,远航英伦。真可谓游子思乡,石亭寄意,莲花峰山门楹联便溯古追今,款款道来:“茶绿峰青,开放几更今古;亭高莲傲,醉醒一样乾坤。” 茶与亭与人,竞如此这般地记忆镌刻了福建茶事的源起。P11-12 序言 我虽在江南茶乡长大,少时参与茶事亦不算少,但真正形成饮茶习惯,还是工作以后的事情。至于以茶为业,视为安身立命之要务,更是在将职业与茶业合二为一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开始将茶作为笔下对象,也是不经意的,犹如您实际上已经遭遇了您的真命天子,但您自己并不特别清楚。我在陆陆续续写了一部分茶的随笔、散文、论文和小说之后,也曾心有旁骛,但这盏茶恰如魔汤一般迷魂,绕我身心难去。到末了我终于明白,不是我喝了这盏茶,原来是这盏茶将我喝了。 茶,您越喝,您就越爱喝;犹如茶事,您越琢磨,您就越爱琢磨。那个博大精深的绿世界,人性的一切都在此中被得以观照,让我想起法布尔与他的昆虫世界。 作为华夏风物,人类饮品,世间万物中一种物质的存在,有关茶的知识性的解读自然是我多年来必须从事的工作,但如何判断茶在人类世界中的根本坐标,这更是我多年来一直困惑的问题。 有两位茶人引发我深入探讨这一有关生命终极意义的命题,一位是八世纪中国唐代茶圣陆羽,一位是十六世纪日本幕府时代的茶头千利休。他们各自遵循着自己内心对茶的理解,更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实践完成了各自的命运。 我越来越执著地倾向于这样一种立场:茶,并非救世的灵丹妙药,更非狂欢的琼浆玉露;茶是这个纷扰迷茫的世界上,一盏企图慰藉人们心灵的净水。想到喝茶之人,我眼前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个场景:傍晚的归途,孤独的旅程,抑或繁闹的十字街头,身心疲惫的行者,彷徨焦虑之中,眼前出现一座小小的茶寮。靠窗坐下,茶博士送上一盏洗尘之茶。您一边就着干粮慢慢地品饮,一边看着窗外那万丈红尘的此起彼落,大干世界在您眼前缓缓地爬过…… 我的这些有关茶的文字,正是这样就着干粮喝着暖茶,缓缓地从被慰藉后的心灵里生长出来的。 或者我也可以说,茶把我喝了,然后呵了一口气,撒落了这一地的茶字。您翻阅也罢,不翻阅也罢,我都那么样地渗透在茶里面了。 王旭烽 2014年2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