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兆胜编著的《2013最佳散文/中国好文学》是在2013年浩瀚的散文汪洋中精选出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这些文章反映了2013年度我国散文这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在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等方面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雅俗共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2013最佳散文/中国好文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兆胜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王兆胜编著的《2013最佳散文/中国好文学》是在2013年浩瀚的散文汪洋中精选出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这些文章反映了2013年度我国散文这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在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等方面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雅俗共赏。 内容推荐 中国好文学系列之一《2013最佳散文/中国好文学》由王兆胜编著,本书荟萃了2013年最好的中国散文,王兆胜先生精心遴选的篇目,代表了2013年中国散文的高度,入选文章风格多样,写法丰富,既有名家力作,又有新人的结撰。全书包括了文学的祝福性、手指上的温暖、准将的肩章——记戴高乐将军、春寒中的法国人、红木“王朝”、健行者寿、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等供读者阅读。 目录 吹尽黄沙始见金(序) 时代忧患 文学的祝福性 手指上的温暖 准将的肩章——记戴高乐将军 春寒中的法国人 红木“王朝” 健行者寿 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 八大山人二记 一滴泪湿透三千年 百感交集看恒河 久违的星星 “逃离” 半醉半醒书生梦 人不可貌相 人间冷暖 为妈妈致悼词 不,我只有一个娘 兄弟 逝不去的彩云——记我的父亲孙犁 还魂记 行走京城 阎荷 抱着父亲回故乡 思念是一种永远绽放的荷 懂得怀念的时候 缅怀李星华老师 平顺山深有人家 爱之说 途经秘密 乒乓江湖 怀高贤均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学者王世襄(外一篇) 天地情怀 大河之悟 草木性情 水和水的子孙以及冰雪河流(之一) 达古的春天 阳光下的魅影(外一篇) 藏狗 一条河的记忆 古树深情 乡村燕事(外一篇) 香山上的香山居士(外一篇) 寂静的村庄 老枣树(外三篇) 奈何时间 随笔三则 树木 一座城一个门 乡村夜色 大白菜情结 在云里喝茶 冬天里的一团火 飞越密西西比 试读章节 曾有这样的体会:看到别人有好事,心生嫉妒时,赶快起诵《太上感应篇》中的“见人之得,如己之得”,就释然;送别人一件东西,不久又后悔了,赶快起诵《太上感应篇》中的“与人不追悔”,就释然;帮了别人一个忙,却未得到对方的感谢,心里不快,赶快起诵《太上感应篇》中的“施恩不求报”,就释然;想起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心里不免会有怨恨,赶快起诵《弟子规》中的“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就释然。可见潜意识中的古训对人的解脱作用。 另一个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人在接受了欲望的诱导后,必须要寻找欲望的出路,那么满足欲望的行为就发生了。以性行为为例,在不少文章中看到,许多人的第一次性冲动都是在阅读(大阅读)中发生的。现在,全球每年有四千五百万人堕胎,有近七万人死于堕胎,不少为未婚青少年,这些青少年在性行为前,不知道是否受过不良信息的诱导,如果有,制造这些不良信息的同志是否想过,正是他们间接地给这些人制造了不幸。 祝福功能必定来自祝福性。在第二十二届图博会上,有位出版家说,他认为书没有好坏标准。我说书绝对有好坏标准,一个孩子走丢了,有责任感的人应该把他带回家,但也有人在干着拐卖孩子的事。如果我们承认在带回家和拐卖之间有价值差别,我们就要承认书是有好坏标准的,因为有些书就是把读者带回家的,有些书就是把读者带离家园甚至拐卖的。一本书让人读完就有孝敬的冲动、尊师的冲动、节约的冲动、环保的冲动、感恩的冲动、爱的冲动,这无疑是好书,相反,自然是坏书。 也有人说,文学毕竟是文学,不是教育学,没必要让它承担教化义务。在我看来,这无异于说,菜不是主食,没必要讲究卫生一样。因为无论是主食还是菜,我们的孩子都在吃。 如果看过江本胜先生的《水知道答案》,我们就知道祝福不但是一种心理存在,还是一种物理存在。那么,接受一部带着祝福心态创作的作品,无疑就是自我保健;接受一部带着怨恨仇视心态创作的作品,无疑就是自我伤害。 我以为,要想保证文学的祝福性,写作动机和出版动机显得非常关键。就像为了孩子成长,有些父母也可能打孩子,骂孩子,但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有些人尽管甜言蜜语,却是要把孩子带向歧途。所以说,一本书有没有祝福性,关键要看作家和出版家的动机。如果我们在下笔时,在出版时,心中没有读者,只有利润,祝福性是很难保证的。 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动机写作呢?依我浅见,“父母心肠”是一个底线。带着“父母心肠”写作,带着“父母心肠”出版,应该是作家和出版家最基本的品质。 在拙著《农历》的创作谈中,我写了这么一段话:“奢望着能够写这么一本书,它既是天下父母推荐给孩子看的书,又是天下孩子推荐给父母看的书;它既能给大地带来安详,又能给读者带来吉祥。进入眼帘它是花朵,进入心灵它是根。我不敢说《农历》就是这样一本书,但我按照这个目标努力了。”为了尽可能接近这个标准,我反复修改书稿。书稿排版后,我仍然让出版社寄来校样修改,同时复印多份,让同事、朋友包括妻儿看,对于他们提出的不妥之处,我基本都做了修正,一次又一次,直到第六次时,编辑说他做了几十年编辑,出了几百本书,没有见过像我这样追求完美的,他实在没有耐心再给我寄了,我才作罢,否则大概还要修改第七次、第八次……《寻找安详》等书也同样。这些拙著出版后有不少读者批量义捐,让我更加坚信,心灵感应是存在的。 当然,也有即使拥有“父母心肠”也难下手的时候,这时,找到一个基本原则就显得特别关键。2011年,浙江文艺出版社让我编选一部散文精选集,打开剪辑本,觉得每篇都喜欢,都舍不得,但书的容量毕竟有限,非常犯难。一日翻阅禅宗公案,当读到两则故事时,便有茅塞顿开之感,觉得它简直就是再好不过的标准。 一则是:百丈禅师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听法并随众散去。有一日却站着不走。师乃问,立者何人?老人云,我于五百世前曾住此山,只因讲错了一句话,被罚作五百世狐狸,今服刑期满,乞师依亡僧礼烧送。师应,老人乃去。 P4-P5 序言 像农人秋后丰实的收获,每年岁末都是我检测散文创作实质的关键时刻。 一年中虽断断续续读过不少文章,但印象却总是零碎的、模糊的,而年底则一览无余,将读过的重读,没读过的好好欣赏,如过秤和筛选一样,佳作留香,不满者淘汰掉。最后,手上剩下为数不多的篇章。这也颇似农民的谷粒归仓,不知要去除多少秸秆和皮壳。 与去年相比,2013年的散文增加了硬度、温度、湿度,也多了亮色和纯度。 一、忧思带着作家探索 上世纪八十年代散文是具有忧患意识的,但不知不觉间,散文开始与政治、社会拉开了距离,变成了主要写个我,甚至自语自话的文体。于是,不少散文钻进自己狭小的天地,乐于写自己那点儿小感觉和小偏好,甚而至于这渐渐成为一种时尚。从本性来说,将散文与政治、社会拉开距离,不要成为传声筒,这是有道理的;但完全不顾政治、社会发展,甚至与之形成紧张的对立,也是错误的。因为在中国社会重大的转型面前,作家如不能做出很好的透视和解释,这既是作家的失职,更是作家的无能。2013年散文既与时代拉开距离,又关注政治和社会问题,出现了不少代表作。 冯骥才的《春寒中的法国人》表面看是写法国之所见所闻,但一个核 心问题仍是文化保护与民族尊严。在“知识分子到哪儿去了”中,作者说:“市场化更深刻的问题是知识分子的消失。”在“如今多少王道士”中,作者又说:“如今的王道士已是‘专家级’了。”“可是,这些年究竟谁把文化推到钱眼里了?”在“吉美博物馆的西域神女”中,作者几乎是心颤而又绝望似地说:“站在吉美博物馆里,隔着玻璃面对着这些搬不回去的中华瑰宝,我真是惭愧万分。我们真是愧对历史,有负我们的文化。”是的,只从作品中的图片便可领略被盗走的“西域神女”之美,而站在真品面前的冯骥才之心绪更可想而知。在文末,作者这样感叹:“现代中国城市无‘手笔’可言。每一届官员都急于在任期内建立惹人注目的政绩。那就一定要抛开前任重新规划,以开天辟地,另立‘伟业’。城市成了官员们彼此没有延续性的政绩的堆积场。这便是中国城市造城的本质。”这无疑是对中国官场放肆、愚蠢、无文化底蕴以及没有良心的大胆抨击,反映了作者的知识分子情怀与责任担承。 范曾的《准将的肩章》是写戴高乐将军的,这是一篇充满正气、包含人格尊严、不失人类命运关切的文章。在二战中,位高权重者纷纷跌倒甚至跪伏于德国法西斯脚下,而不在高位的戴高乐却毅然肩起祖国与人类的苦难和命运,投身战斗。最重要的是,面对高高在上的美国元首,戴高乐所表现的不卑不亢、民族自尊。还有,戴高乐不居功、俭朴自然,死后拒绝一切厚葬,唯一的要求是长眠于爱女墓旁,墓碑上只有“夏尔·戴高乐”几个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于是,作者感叹道:“世界上没有一位伟人的坟墓和最普通的村民在一起,有一个亭子在墓边,亭中二十四小时有宪兵站岗,这是四十多年来,法国人民对戴高乐将军的永恒的怀恋和无限的敬意。”绚烂之极后能归于平淡,这是许多大人物尤其是政治家很难做到的,范曾极力赞美戴高乐这一高风亮节,这既是知音之感,更是心向往之,文中的气象与境界令人为之倾倒。 裘山山的《人不可貌相》从面相与实际的同与异展开,重点落在“人不可貌相”上,这既是对当下以貌取人、以物观人的批评,更是从“小我”提升到“大我”的逻辑延伸。开始,对于某老板,作者不以为然,后渐为所动,并对他产生敬意。因为老板与众不同的是,乐善好施,将赚来的钱多投入扶贫慈善。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生活极为简朴,“手腕上没有手表,也没有手镯,什么黄花梨紫檀的,什么宝石的,通通没有什么;手指上也没有戒指,方的圆的都没有,脖子上也没有金项链或者钻石翡翠之类的东西。他也不抽烟。最为明显的是,他的手机,是一部很旧的诺基亚,表面已经磨损了,一看就是用了很多年的”。作者最后一句写得好:“后来的几天,他依然操着闽南话背着手像个老板那样参加各种活动,依然给每个人分发他那个花里胡哨的名片,我也依然没有与他作更多的交谈。我只是远远地看着,在内心表达着敬重和惭愧。”一个“敬重和惭愧”一下子将文章和作者的境界提升了,让人看到了老板和作家内心的神圣之光。 还有梅洁的《古树情深》、吴佳骏的《谁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李振娟的《手指上的温暖》、郭文斌的《文学的祝福性》、殷国明的《健行者寿》等都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大的情怀。殷国明在徐中玉先生百岁诞辰前献上了一首祝福歌,这不只是赞美徐先生坎坷丰实的人生,更是对他人格的一种褒扬:一生俭朴,过生日连只鸡都不舍得买,而晚年他竟将集腋成裘攒下的百万元,全部捐献出来,作为学生的奖学金之用。而且对此,徐先生平淡如水,无半点居功。李振娟的《手指上的温暖》写的是一位乡间织女彩霞婶婶,她不仅靠一双巧手将自家装扮得如同仙境,还为别人家增光加彩。最感人的是对于一位老奶奶(她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常身单衣薄和手拄拐棍,倚在村口老榆树下无言地望天、咳嗽),彩霞婶婶终于用她彩云样的织锦,更用她一颗金不换的心,为老奶奶重新找回生活的快乐与希望。郭文斌多年来一直是温暖的绿色写作,他心态冲和、心怀谦卑,尤其是怀揣大的仁慈与光芒,在《文学的祝福性》中也是如此。郭文斌这样写道:“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动机写作呢?依我浅见,‘父母心肠’是一个底线。带着‘父母心肠’写作,带着‘父母心肠’出版,应该是作家和出版家最基本的品质。”中国哲人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很高的要求,但郭文斌却将“父母心肠”看成作家和出版家的“最基本的品质”,这既反映了作者的高标和胸襟,也反映了当代中国作家及其人性的现状,忧患意识是异常强烈的。 作家是一些与众不同的人:他们不仅代表人类的正义和良知,更重要的是他们感觉敏锐,能更早地预见和感知社会转型的重大问题,并做出文学性的回答。还有,作家尤其是那些伟大作家,心怀仁慈、感情充沛 …… 肖达的《途经秘密》也是这样的作品。文中的“残局”、“路过自己”、“故事里的故事”、“秘密”都有点迷宫意味,也有点形而上的思考。然而,作者不是传统写法,也不是后现代的虚无缥缈,而是将虚无与真实相互印证,从而获得心灵的智慧的开悟。像生命的孵化,也像凤凰涅粲重生,作者在经历了灵魂的煎熬后蜕变成生命新芽,于是一个活泼成熟的春意来到人间。作者写道:“时间在折纸里装着,黑也可能是白,白也可能是黑,不很分明。但是,博弈永远存在。回头看,跟时间比,博弈只是各人的乐趣,没有胜负。我和你的博弈亦如此,想停下来,把它折进时间的夹缝里,那是自己的事,只要我们愿意。是不是啊?”作者又写道:“原是硬得如石头一样的心,也可以渐渐化开,直到汪成一捧清水;原是一番散淡的心情,也瞬间紧张起来,准备打点行囊起程。”作者还写道:“时间在故事里延续,空间在故事里拓展,故事在故事里继续。挺好的。”我喜欢这样的句子和意境,也喜欢作者的包容与从容,更喜欢作者能够将坚冰化为清明的心怀和境界,因为无论世界是如何的矛盾冲突,善良和智慧的阳光总能将之照亮。生命的流水里,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无条件地看到它的美好的容颜,无论是在风平浪静,还是在微波荡漾,或是在惊涛骇浪里,抑或是在湍流漩涡中。 刘醒龙的《抱着父亲回故乡》打破了大多数悼念父亲的散文格式,而是以诗开篇,以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方式,一直“抱着父亲”走向故乡的。作品像在画布上不断地用各种色彩进行涂抹,且自由自在、任性任情、大刀阔斧,甚至有些漫不经心和大不敬似的,然而,却有着真情内在、铺天盖地、气贯长虹、浑然天成的艺术感受。读者可能读完作品也不解其意:作者怎么能够一直抱着父亲回故乡,作者何以写“请多包涵。就像小时候,我总是原谅小路中闾的那堆牛粪”这样的句子,作者为什么总将父亲比成“朝云”、“家乡鱼丸”和“砣砣糖”一类的物象?还有,作者在似清不清、忽明又暗的情思中到底包含了什么?但是,如果站在丧父的巨大的难言的悲伤面前,站在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角度观之,站在给我生命的父亲像落叶般在寒风中突然凋零,站在孝心与愚钝初醒之刻,刘醒龙的叙事方式就具有了别样的意义。这是一种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的张力之美。就像大地经由了一冬的严寒,春天吐出新绿一样,深沉的父子之情就包含在深厚的大地之中,只是没有完全爆发而出。待发而未发、知“不知”之知,方显出伟力之美。文章全篇一直写“我抱着父亲”时总发现周边有个“小影子”,直到篇末才点题:“此时此刻,我再次看见那小小身影了。她离我那么近,用眼角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她是从眼前那棵大松树上飘下来的,在与松果分离的那一瞬间里,她变成一粒小小的种子,凭着风飘洒而下,像我的情思那样,轻轻化入黄土之中。她要去寻找什么,只有她自己清楚。我只晓得,当她再次出现时,一定是苍苍翠翠的茂盛新生!”这似乎是很清楚了,但又没有说透,而是让思考、悬念和想象留于其间,让大地的滋荣向天空开放。 总之,立足于中国的情理和智慧,将中西的表现手法进行融通,在脑与心的互动中产生共鸣,为思想、情感和心性而表现,这是亦真亦幻式散文的独特之处。 如果说2013年散文还有什么不足,那就是许多作品仍写得散漫、急切,缺乏精雕细琢,经典性不强。其实,古今中外的散文名篇都像一把好的紫砂壶,它要经过选料、沉积、设计、精工细做、烈焰等,还要以名茶、人心、时光养之,否则就不可能将天气灵气和世间的氤氲集于一身,达到艺术的自然天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