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言“真实”,这不就是真实吗?人的真实,并不是“高大上”,也不是“低小下”,而是两者并存,互为补充,不以地位、财富而区分。贫者也贵,富者也贱,全看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与表现。吹嘘的一面可能是假,掩饰的一面可能是真。想那滚滚红尘,人生企求辉煌,如愿者盖寡,平淡者居多。笔者解波的《永无句号》这本集子,只是想向读者奉献真实,别无它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永无句号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解波 |
出版社 | 学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们常言“真实”,这不就是真实吗?人的真实,并不是“高大上”,也不是“低小下”,而是两者并存,互为补充,不以地位、财富而区分。贫者也贵,富者也贱,全看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与表现。吹嘘的一面可能是假,掩饰的一面可能是真。想那滚滚红尘,人生企求辉煌,如愿者盖寡,平淡者居多。笔者解波的《永无句号》这本集子,只是想向读者奉献真实,别无它意。 内容推荐 《永无句号》是作者解波个人散文作品集。本书中内容包括:第一部分:长情短绪。第二部分:名家素描。第三部分:海外疏影。第四部分:阅古偶得。第五部分:山河流翠”。这本书是过去短篇散文的集合出版物。 目录 前言 第一辑 长情短绪 心债 沪剧皇帝的创新路——纪念父亲解洪元百年诞辰 有伴就有幸福 心灵与汉字共鸣 难得尽兴 拥抱天真 今夜有雪 在司马光砸缸的地方…… 第二辑 名家素描 师生情未了 常忆甘雨小院 如坐春风 王人美的高贵与单纯 霜叶血色 吴冠中的大美与不美幽 远读杨绛先生 季羡林的表里冲撞 大爱无我.大爱无边 最后的大家闺秀 凡与非凡 旗帜,只渴望招展 落花时节 白首未坠凌云志 京华龙公龙婆 龙虫并雕世无俦 无梦斋里的梦 乐莫乐兮新相知 笔底再现旧京华 童话作家的“童话” 希望在人间 从人民大会堂涌出的热流 兰桂齐芳 第三辑 海外疏影 永无句号 古堡遭劫记 两千年前希腊神庙的警示 飞越地中海的雕像 王宫里的惊喜 修道院内…… 绿.在万里之遥 大清地图风景线 隔海犹见汉字奇 喜欢做男孩的女孩 曼谷之夜筝音悠 第四辑 阅古偶得 龙说 遐思谢灵运之悲剧 诗仙的失误 唐人笔下的秋蝉。 艺伶风骨 琵琶比输之后…… 箜篌和箜篌引 但愿后人知李凭 地藏菩萨的人情味 第五辑 山河流翠 是爱,是火,是希望 红杏枝头春意稠 不忘托星人 走出黄叶村 黄金台.美丽的传说 中华文学之树常青 炙热边城中的一泓清泉 金风散片云 紫气拂双虹 棒槌岛何时苏醒 杜祠春阴 萍归翠亨 第六辑 禹壤星阔 拂去冬天 落日旗正红 长河浪千重 笑傲苍茫 天涯游子芳草心 方苞的后人 人生的港湾 还珠楼主女儿的心愿 红楼芳菲 女人不是月亮 一片诚心出华夏 迷失在胡同 唯求天下人尽其寿 绝顶人来少 人生如同芦苇 世纪情缘 鼎品 藏着的中国 珍重童真 后记 试读章节 爱,多么自私,多么排他!十二岁的我,初谙人事,依恋母亲,依恋家庭,只希望母亲的慈爱像窄窄的清流,只抚拍我们的小船,不允许闯入任何一只生疏的扁舟。 我不知道,母亲身世凄凉,少有亲朋,丈夫的一念之差,留下了破碎,留下了伤痕。那破碎,那伤痕,女儿是万万难以弥合的。 我不知道,母亲身体孱弱,秉性刚强,昔日的丈夫,昔日的姐妹伤害了您,您毅然决然独力创建“努力沪剧团”,奋力开辟一片新天地,披荆斩棘,陌路歧途,您期盼有人伴您同行。 我不知道,您的前半生正处于一个王朝行将崩溃的腐朽和黑暗之中,为葆洁净,您苦苦挣扎,身心交瘁,一旦东方日出,普照大地,您感受到了阳光和温暖,您就会顶礼膜拜,一心一意追随共产党,甚至连择偶的第一标准也必须是共产党员。 这位伯伯,中共党员,陈毅市长亲自任命的上海市文化局艺术处戏剧戏曲科科长,为人质朴坦诚,沉毅厚重。他理解您,支持您,您酝酿塑造沪剧舞台上第一个共产党员赵一曼的形象,众说纷纭中,他是您有力的支持者,事后又衷心祝贺您的成功和荣耀。 您和他,本可以举案齐眉,相濡以沫,依傍着走过人生风雨,淌过人生泥沼。 不懂事的女儿,自私自利的女儿牵绊了您的心。 我好悔呀!我无法熨平心壁的愧疚。我永远记得您轻轻抚摸我的后背,悠悠地发出一声长叹。 您为女儿,埋葬了自己的情感,舍弃了本应属于您的幸福。 为儿女者,日夜长大,编织起一嘟噜~嘟噜的青春梦想。高中毕业,作为班内学习成绩的佼佼者,在老师的鼓励下,第一志愿填写了北京大学。祖国首都,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几乎是不可抵御的诱惑。 清晨,录取通知书送达家门。我兴冲冲报告家人。您正在盥洗,乍听我将北上,漱口杯猝然落地,清水溅湿了衣裤,我急步趋前,弯腰擦抹,渐渐抬头,碰上了您含泪的目光。泪光像一张网,把我笼罩,使我发现自己的粗疏和轻率。事先,我未与您商量,擅自填写了志愿。如今,生死相依的女儿将远走高飞,您怎能割舍? 您泪光点点,却无有一句责备的话,只是说:“党挑选了侬,侬就去吧!姆妈勿怪侬!” 也许,年轻就意味着飞翔,意味着冲出家园的万丈豪情,那样急切,那样义无反顾。一点也不顾及母亲的黯然神伤,一点也不留恋家庭的温馨。 我安慰自己,母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母亲独力创建的“努力沪剧团”归长宁区领导,成为国营剧团。两个愿望化成了现实,进京献演,向毛主席汇报也会在不远的将来。我们母女将在祖国的心脏北京聚首。 岁月如潮,在我们目不能及之处,潜藏着多少不尽人意的回流,多少嶙峋险阻的暗礁。三年暂时困难时期,我暑假回家探亲,看到您的脸有些浮肿,两眼有些凹陷。您生活得简单而又清苦,每天吃的也不过是些稀粥加几块咸菜。 P6-P7 序言 双眼几瞬,韶华逝尽,一个活泼美丽的小姑娘,变成行动迟缓的老太婆,这就是我妻解波。不用说,我也从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变成一个满头银发的老头儿。岁月无情至极,着实难以言表。人生就是如此,谁也无法改变。 解波于1965年大学毕业,刚刚23岁,青春随日晖亮丽,理想在胸内燃烧,进入了当时被尊为崇高神圣的新闻殿堂、至今犹是全国第一传媒的“人民日报”,在文艺部任编辑,可说是意气风发。正当期盼一展羽翼之际,一场政治风暴席卷九州,几乎把所有人都裹挟进去,她自然也不例外。随着汹涌的浪涛在其中起伏浮沉,羽翼被折断,性命也几乎被阎王爷拽了过去。等到乌云俱散,新阳复艳,真正可以奋斗的资本已失去大半。她竭尽全力弥补过往损失的时光,期冀灿烂的文字珠玑在笔下流淌。198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她奉命调入海外版文艺部筹组《神州》副刊,这时,二十年的青春已然飘逝,她倍感急迫,奋力以赴,期望能让自己钟爱的文字流光溢彩。平日为版面组织与撰写文稿,周末就要耕耘自己的土地,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样成年累月,殚精竭虑,不断地在文字中充实自己的灵魂,同时也在消耗自己的身体。 偏偏我妻又是一位非常投入、追求完美的女性,无论是感情、生活、事业,抑或普通的一件事,她都十分认真,毫不马虎,从不将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往往一个电视镜头,或是一段精彩文章,都能吸引她全部的注意力。对于写作,更是苦心孤诣,上下求索,选词拈字,费尽心思。杜甫老先生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她奉崇的圭臬。一篇文章,无论长短,只要没有公开发表,就没有最后的句号,时时刻刻都在腹内琢磨,甚至吃饭、睡前都会突然冒出一个与文章有关的问题。记得报社还在王府井大街的时候,我家住在豫王坟宿舍,其他同事都下班回家去了,她还要到附近的正义路,在林荫下漫步几个来回,一篇文章的腹稿就此打好,然后才骑车回家。后来随报社搬迁,家居金台路,不用骑车往返,办公室就成为她的主要战场。一早匆匆塞些早点,就到办公室开始战斗,中间几无小憩,往往是别的同事已用完午餐回家休息,她还在那里推敲文字,改来改去,一看时针指向两点,才去街上吃一碗马兰拉面。 写作如此,读书学习也是如此。这时候,李贺的“呕心沥血”就成了她的楷模。为了补充自己的不足,她需要阅读古今著作,并随时备有各式各样的小本子,分门别类,见着精彩的词语和表述,就采撷出来,笔录其中,这多半也就留在了她的脑海,等到行文时常常化典而出,以其特有精妙出现在文章之中。我读她的文章,有时忽然被一个字、一个词语卡住,不是读不出它的发音,就是弄不清它的含义。我不得已去查词典,查到与文句一对,发现运用得十分准确,十分得体,似乎换作它字就不能完全符合她的原意。这时候我就自叹弗如,感觉她记忆的东西实在太多。 我妻的一生主要参与或组织文艺方面的采访与报道,策划与文艺有关的大型活动,但都不是应景应事,而是慎密思索,精心安排,努力出彩,并且每一次都很用心地记录结果。她工作的那个阶段电脑尚未普及,也无物美价廉的小型录音设备,所有各种采访都是问答式的笔录,所有相关的资料她都会细心地搜集。为了追述她父母的一生奋斗,足足耗费了她十年心血,每逢出差上海或回沪探亲,她都不放过任何一点点空闲,几乎寻访了与父母关系密切的所有当事人,笔录他们所道出的一切。结果,她所保留的小型笔记本不知有多少,她所记录的各类资料也令人惊叹。 有了这样的积累,运用这些资料,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先后撰写了《我的成名与不幸——王人美回忆录》、《叶浅予倒霉记》、《我的爸爸妈妈和阿姨》、((梨园往事》等多部传记文学作品。特别是《我的成名与不幸》,因真实记录了中国电影史上首位摘取国际大奖的演员王人美的一生,自1985年11月第一版面世以来,多家出版社轮流再版,数家电视台几度采访,使她意外地成为最了解王人美历史的作者。中国电影史也多了一部有丰富内容和历史价值的影人资料。 我妻的散文,也大多与她的工作有关,每一篇文字都能见证她的探索与艰辛。文章无论长短,大凡谋篇布局,遣词用字,她都力求与他人有别,翻出新意。因了工作关系,她与文化名家有很多来往,写下不少多寡不等的文字。可是你读她的这些文章会发现,她对这些名家有不同于别人的视角,也有不同于别人的描述。这就是她常对我说的,写出来一定要给人真实的感觉,人是活生生的人,事是活生生的事。这样一来,她的文字就会涉及描写对象的矛盾状态。诸如-《吴冠中的大美与不美》、((季羡林的表里冲撞》、《凡与非凡》等等,看看这些题目,就知道她笔下的名家不是单纯的一面,名家也有他们的苦衷,也有他们的麻烦和矛盾。记得1985年初冬她看望夏承焘先生回来,感慨无穷,写了一篇《师生情未了》的文字,一开头就是“人要老,是一大悲哀”,接下来把86岁夏先生的老态与病状写得不忍卒读,可恰恰正是这一番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夏先生与潘希珍的师生情谊。类似的情况,在她的这个集子中随处可见。 孰料,“人老是一大悲哀”落到了自己身上。几十年的奋斗下来,身体孱弱多病,视力大幅下降,累积的超常付出最终爆发,睡眠成了最大的困扰,恰恰在退休之后病体失控,一度危重,好不容易转危为安,她的身心却陷入极度痛苦。一生为文,以文为命,离开文字,无趣可言,亲近文字,无眠可安,真是身欲健而不能,心欲飞而折翼,文欲为而无力,继续堆叠她喜欢的文字,继续在字里行间驰骋她的想象,释放她的心情,寻觅她的愉悦,成了难上加难的事情。于是,回过头来,阅读自己曾经写过的东西,就想缀拾成册,非但可以重现以往的乐趣,也能为社会奉献一份心音。她的心思,唯有我知。故此为序,以敬读者。 后记 世间万物是多种多样的,人也是多维立体的。单从一个侧面观察,你就无法展示物与人的真实存在,也无法了解物与人的真实面貌。其中之理,不言自明。但在世俗生活中,人们又往往关注一面,乐于炫耀自己的光环或桂冠,有意无意地掩饰某些不希望被人知晓的东西,讳言错失,讳言败绩,讳言冷遇;同时,循于传统观念,他人又往往“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尽量为尊者和长者书写荣耀,一旦言及负面,不是恼羞成怒,就是诉诸法律,实实令人生畏。依笔者陋见,有的名人是为名所累,背着重负,出场时大半戴着面具,戴着面具是不能从从容容做人的,想潇洒就更难了。有的作者也热衷于描画粉妆玉琢的面具,所以我们看到的许多人物传记,武的攻城略地,文的经国纬世,十全十美,毫无瑕疵。这样的人,伟则伟矣,真则欠真,殊难信也。 由于工作需要,笔者与众多名家有过交往。数十年的感受告诉我,名家其实也是凡人。既属凡人,就有凡人的悲欢与顺逆,凡人的麻烦与懊恼,就有他们摆脱不掉的困惑,因为他们也在生活之中。那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神仙,世上实际是没有的,说的大多是人的一种心态。就笔者的体验,深知世间只有大美而无完美,唯有那些大智慧、大气魄、大胸怀的人,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的败笔,也不怕他人揭自己的疮疤。这种包容与大度,恰恰是他们的不凡之处,仅此一点,就足以让我们永远敬佩。 最先使笔者受益的是画家叶浅予、影星王人美夫妇。叶先生是画舞圣手,大名鼎鼎;王人美,最早为中国电影赢得国际大奖,同样声名赫赫。按说,他们都是重量级的成功人物。在旁人眼里,这对老夫妻,一定生活得琴瑟和谐,心满意足。可是,接触多了,竟然发现两人常常为一些油盐酱醋之类的小事,意见相左,爆发舌战,似乎谁也不肯让谁一步,有时令我这个来客夹在中间相当尴尬。慢慢地,对他们的了解越多,就越觉得他们非常的可爱。他们在诉说人生经历的时候,是真正向你敞开了心扉,并不回避自己的缺陷与不幸,也不遮掩任何有可能损害名誉的事情。给你的感觉,他们的确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活生生的事,奔突着活生生的灵魂与个性。两人的龃龉,其实是两颗心灵的碰撞。王人美很强,叶浅予很倔;王人美的辉煌已成过往,叶浅予的辉煌还在继续;王人美在乎每一件小事,叶浅予却不屑于那些鸡毛蒜皮。这种差异,注定他们老年只能如此,因此,当笔者称呼叶先生为“倔老头”时,他非但没有生气,甚至还有些得意,好像他又得到了一顶新的“桂冠”。 这样的名家,并不罕见。他们心地空明轻远,象蓝空的月,似舒卷的云,相处日久,使我的灵魂舒展如新,能用笔蘸着心灵,用行行絮语浅吟低唱他们的大美与不美,尽情抒发对他们的敬仰与思念。 我们常言“真实”,这不就是真实吗?人的真实,并不是“高大上”,也不是“低小下”,而是两者并存,互为补充,不以地位、财富而区分。贫者也贵,富者也贱,全看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与表现。吹嘘的一面可能是假,掩饰的一面可能是真。想那滚滚红尘,人生企求辉煌,如愿者盖寡,平淡者居多。笔者的这本集子,只是想向读者奉献真实,别无它意。今日得以如愿,专此向学苑出版社孟白社长、责编战葆红女士以及李维国学兄致以深深的谢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