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才和智慧受赏识
关于魏徵在35岁以前的行迹,任何史书都是记载阙如或者语焉不详。综合各种史料后,推断出他在隋炀帝大业六年(610)以前,可能在内黄家中闲居,主要是在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之数县范围内流浪、闯荡,交结了一些朋友,但大部分时间仍是在家中读书习文,父亲和祖父虽然没有给他遗下什么家财,但却留下了为数不少的古今图书典籍。一个没有其他出路的青年,在穷极无聊又暂无指望的混乱社会,读书无疑是他最自然、最合适的选择。从他发蒙识字时(起码不晚于8岁)起,到大业六年止,这段时期不短于二十年。所以,二十年的读书生活,对魏徵以后的人生,其方方面面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大约在大业七年,魏徵31岁那年,他出家当了道士,从此离开了内黄县的家乡,开始了他艰难的政治生涯。这一年,不仅对魏徵是个重要的转折点,而且对隋帝国来说,也是个由盛转衰、由治变乱的分水岭,其最鲜明的界限就是隋炀帝在这年下诏攻打高丽。
隋炀帝好大喜功,为了对外耀武扬威,发动了并无多少实际意义的侵略高丽的战争。为了进行这场战争,他做了长期的准备。早在大业五年,他在涿郡就修建了临朔宫,作为行辕,以便亲自指挥战争。大业六年,又下令幽州总管元弘嗣,限期赶造出三百艘大船,在山东掖县的造船工地里,船工们被迫站在齐腰深的水里,不分昼夜地拼命工作,由于长期泡在水中,致使大量船工腰部以下都腐烂生蛆。过度的折磨使船工们大批病倒,平均每十人中就有四人死亡。为了制造陆路的运输工具,隋炀帝又勒令江南、淮南、河南等地人民,制造装载衣甲帐幕的戎车五万辆,并送到湖北,限期未制造或未送到指定地点者,即以误延军机而处以残酷的刑罚。七月份,又征江淮以南广大地区的民夫和他们自己的船只,到黎阳和洛口来运送军粮到琢郡,溽暑炎天的盛夏季节,千余里的水道和陆路上,全是运载军粮和战争辎重的人流、船流和车流。几十万人星夜疲于奔命,道路阻塞,人们互相践踏,饿死累死热死病死者沿路皆是,尸体满野遍地,腐臭气盈路熏天。牛车征发完了,又征发人力推车,车夫六十余万,二人共推一辆车,载米三石。由于路途遥远而多险阻,等车推到目的地,车上的米还不够车夫一路所吃,车夫无法交账,只好逃亡。加之旱灾频繁,田园荒芜,米价已哄抬腾涨,东北地区更是一斗米值数百钱,使一般民夫难以承受。各地各级的官吏又贪婪凶残,乘备战之机,大肆贪污谋私,克扣、谎报、盘剥、摊派、勒索、强征、受贿等不法的勾当尽行运用,广大百姓不堪重负,终于导致了隋末农民大起义。
起义的结果是官军镇压,兵荒马乱。刚过而立之年的魏徵因此受到巨大的刺激,他再也不能悠闲自适地披阅把玩先人留下的经籍坟典了,他也不再是投入全部的热忱和心血去读书,而是去探究和追索一个现实性极强的巨大谜底:隋帝国这位年轻的巨人,为何突发急病?病因是什么?医治这个大病的药方是什么?
可以说,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以后,魏徵就开始以一个政治家、思想家的态度和方式生活在这个社会了。内黄县的四周,已经没有一寸平静的土地,揭竿而起的造反者及其武装行动,迫使道士魏徵必须走出道观,去面对眼前的现实。
可是,投身兵戎之后的魏徵,在如火如荼的政治风暴中,等待他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呢?
刚出山的魏徵,虽然年已三十好几了,而且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有了丰富的人生经验,然而,由于他身份低微,生活的范围太局限,交往的圈子也就无法扩大,他的人际关系很难进入到上层社会。所以,当时势逼迫他走出安静无争的道观、投身兵戎相见的战争之中时,他只有选择他所熟悉的人和环境。于是,他出山的第一站,就是投奔到他的朋友、武阳郡(今河北大名县)郡丞元宝藏手下,魏徵所居住的内黄县,就属于武阳郡管辖。当时元宝藏看到李密所领导的瓦岗军夺取了洛口仓(在今河南巩义市),威震中原的时候,也应时顺世,率本郡农民起兵响应,一起反隋。为了统一反隋的斗争步骤,更好地保存自己这支刚刚揭竿而起的队伍,元宝藏迫切需要与李密所在的瓦岗军联系,以图有个托附和依靠。恰好这时,魏徵能够应邀而来,元宝藏大喜过望,文才韬略俱佳的昔日好友的加盟,无异于老天爷给自己送来了一位理想的秘书、参谋、顾问。于是,元宝藏对魏徵的到来表示了真诚的欢迎,并且立即重用他,与李密的联络信这样重要的文件也毫不犹豫地让魏徵执笔起草。
以后,魏徵就留在元宝藏的起义军中,专门负责文书工作,所有的信件和文章都由他草拟。与李密联系上了以后,元宝藏与瓦岗军之间便有了频繁的书信和情报交流。李密每次读完元宝藏军队送上的函件,总是被文中的道理和见解深深地打动,而且对文章的优美和流畅也赞不绝口。起初,李密忙于繁忙的军务,还没有特别留意,看多了以后,就加深了印象,便特意给元宝藏写信询问这些函文到底是何人所写。元宝藏便实话实说都是出自魏徵之手,李密对魏徵的文才和智慧非常赏识,便把他从元宝藏那里要了过去,让他当自己的文书。
P20-22
魏徵,字玄成,钜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他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父亲魏长贤,曾为隋朝官吏,素有贤名。魏徵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有妻裴氏,有三子,名叔玉、叔磷、叔瑜。魏徵的一生就是传奇,被俘虏了四次,凭借自己的才学,一心为主、一心为民的政治思想,得到了“政敌”的器重,成了一代名相。
关于魏徵35岁前的事,史料不详。魏徵从道观出来之后,开始踏人政治生涯。隋大业末年,魏徵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命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命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徵随其人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徵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喻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勋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徵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徵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在太子门下任洗马官。魏徵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李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徵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问魏徵:“何谓明君、暗君?”魏徵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贞观元年(627),魏徵被升任尚书左丞。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做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徵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徵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徵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唐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十六年,魏徵染病卧床,唐太宗所遣探视的中使道路相望。魏徵一生节俭,家无正寝,唐太宗立即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徵营构大屋。公元643年,魏徵病逝家中,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并亲书碑文。魏徵葬礼按其死后遗愿,极其简单。但之后不久,唐太宗认为其可能与侯君集有联系,亲自至魏徵坟前,将其墓碑推倒,并取消衡山公主与其长子魏叔玉的婚姻。其留有《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全唐诗》录存其诗一卷。
为什么太宗对死后的爱卿魏徵恨得如此深切?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后分析,在唐太宗心目中,因魏徵既非山东贵族,又非山东武人,其责任仅是接洽山东豪杰,监视山东贵族及关陇集团,以供分合操纵诸政治集团之妙用。如果魏徵的行动越过唐太宗赋予的这种权力,就犯了唐太宗大忌。
魏徵推荐杜正伦为相,而杜正伦出自山东之盛门,则太宗赋予魏徵监视山东贵族之作用消失,转过来有联合山东社会文武两大势力之嫌疑。侯君集这人在两唐书本传中虽没有详载其家世,只说他是个武将,据陈寅恪考证,侯君集与太宗都属于六镇胡汉关陇集团,史书上说,他的才能出将人相没有问题,魏徵举荐杜侯二人,等于集合了当时东西文武三大社会势力,而他自己身为其枢纽,这是太宗最不能容忍的。
贞观十八年初,李世民君臣在商议是否对高丽用兵时,再次提到已经去世一年多的魏徵。李世民自负地说,魏徵生前劝他不要东征高丽是个错误,过后很快就后悔了。李世民东征高丽失败后耳边重又响起自己大言不惭地批评魏徵的话,十分丢面子,不得不对群臣说出了“如果魏徵在,绝不会让我有今天”的反省话,一边承认错误,一边又下令重修了魏徵墓,并且让魏徵的儿子承袭了国公的爵位。
魏徵在李世民心中有很高的地位,是因为他爱君,能全心全意为君王办事,帮其巩固江山;在人民心中也一直享有美名,是因为他爱民,能全心全意为百姓做实事,帮其过好生活。关于魏徵有很多传奇故事,也有很多美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魏徵的一生就是传奇,被俘虏了四次,凭借自己的才学,一心为主,一心为民的政事思想,得到了‘政敌’的器重,成了一代名相。魏徵在李世民心中有很高的地位,是因为他爱君,能全心全意为君王办事,帮其巩固江山;在人民心中也一直享有美名,是因为他爱民,能全心全意为百姓做实事,帮其过好生活。华惠主编的《忠谏人生:魏徵》主要讲述了魏徵的故乡传说、军中落魄命运、勇救秦琼和秦王、贞观年间辅唐皇、以古谏言等历史事件。
魏徵,字玄成,钜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他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父亲魏长贤,曾为隋朝官吏,素有贤名。魏徵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有妻裴氏,有三子,名叔玉、叔磷、叔瑜。魏徵的一生就是传奇,被俘虏了四次,凭借自己的才学,一心为主、一心为民的政治思想,得到了“政敌”的器重,成了一代名相。
华惠主编的《忠谏人生:魏徵》主要讲述了魏徵的故乡传说、军中落魄命运、勇救秦琼和秦王、贞观年间辅唐皇、以古谏言等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