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太平鬼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尚思伽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它不仅是逝去的人物和事件,也是深沉的思想与情感,而文学,是令它们灿然生辉的光与热。从《左传》开始,中国的史学与文学就汇入了同一条河流。

《太平鬼记》着实是一本奇书。那个本名叫尚晓岚,封面上叫尚思伽的七零后女人,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想象力,给那些熟悉的历史人物涂抹上了一种奇特的瑰丽色彩。

内容推荐

《太平鬼记》,是尚思伽所著历史短篇小说的结集。其第一篇《史官》,就让秋日阳光闯入晋献公的史官存放龟甲的龟室,将读者领入两千余年前春秋年间的宫闱。可这番“穿越”,却只是为了让读者安分守己地读中国历史。当然,小说作者之心机在于营造氛围,并将那氛围弥漫于故事周遭。在《史官》中,有秋日之阳,也有秋意侵人的凉、金秋夜寒的寂,叙述的却是东周列国时代的晋国夷吾争位、重耳复国故事的“前传”。晋献公宠爱的骊姬身世、体态、容貌之描绘,在《史官》里被游移于人首马身的女妖与以色媚主的淫妇之间,并以深宫幽夜和淫祀血祭之阴森色彩渲染。如此文字,极有画面感,不由让人想起“一个画面首先是对眼睛的一个节日”,那句法国著名画家德拉克洛瓦之言。

正是在“森森鬼气”的铺陈、烘托下,《国语》、《战国策》、《左传》、《汉书》 等书中的某位历史人物、某一历史事件,在《太平鬼记》 中被作者的想象力点化,激活成为小说。如:《君子》揣摩孔子亡故之际,其各个弟子的心态;《变法》讲商鞅在秦国政局动荡时的命运变迁;《知音》补叙荆轲及高渐离刺秦的前世今生;《万人敌》 交代项羽乌江自刎后的身后事。《神君》、《陌上桑》等篇,作者的笔触更是恣意纵横……关于作品的艺术魅力,哲学家本雅明曾说:“艺术的关键是作品的‘韵味’或‘气息’。作者审美体验以其完美充盈和独特个性,转化为作品中不可复制、不可模仿的气息,回旋流动,使作品如同一个‘主体’对接受者说话。这种气息仿佛具有神圣、权威、永恒的性质,使人与作品的交流中,产生震撼心灵的敬畏与晕眩。”《太平鬼记》正以那“森森鬼气”,制造着作品的“韵味”或“气息”。然而,《太平鬼记》的独特个性,却在于复制、模仿。君不见,书中的每篇历史小说后,都有“鬼生曰:……”的文言点评。这是对“太史公曰”、“异史氏曰”的复制、模仿,可这复制、模仿却是一份心存敬重的创造。在该书后记中,作者说,自己谨以这样的文字和结构,“向中国伟大的史书传统和小说传统致敬”。

目录

中国的尤瑟纳尔之笔(代序)

史官

君子

变法

知音

万人敌

神君

陌上桑

别史

附录

崔某

孙笔振

薛伟

戒色

秀秀

刺客

冒牌蜘蛛侠

小鱼日记

杀夫

后记

试读章节

一进龟室,史苏就闻到一股霉味儿。他敞开门窗,阳光立刻闯了进来,在灰暗的地面上画下一个个大小不等的格子。秋阳总是这样明澈,连飞舞的灰尘也被照得亮晶晶的。史苏暗自叹息,五年来变故频发,竞连龟室也疏于打理了。

一片片龟甲静默着,呆在它们各自的时间里。周成王削桐叶封弟、晋国初立的年代,已经渺远了,只留下一些零星的兽骨,史苏隐约记得是在西墙边的角落里。共和以来的甲骨想必也不齐全了。但是史苏可以肯定,自桓叔封于曲沃,到武公代晋,再到当今的晋侯,历经四代,征伐祭祀,卜算决疑,每一片龟甲都在。当年,正是他把一车车的龟甲从曲沃搬到绛,放进了这间龟室。

史苏顺手拿起一片龟甲,吹了吹上面的灰尘。方形的钻孔,美妙的裂纹,还有那两行卜辞,都是他的手笔——应该说是上天借他的手,为晋国留下的祝福。他甚至记得这只来自齐国的灵龟,个头特别大。那时他也还年轻,照例择了吉日,沐浴斋戒,升坛衅龟。白雉和骊羊的血把青黑色的大龟染得通红。他手中的刀,锋利得像冬日的寒冰,轻柔得像春风吹过田野,腹甲和背甲剖下来的时候,灵龟的身体还是完整的。当时他就对这片漂亮的腹甲赞叹不已,这几年他竟没再见过这样将近一尺的大龟甲,龟室里新藏的,尽是些五六寸的小玩意儿。看来国运衰微,灵龟有知,远远地避开了。

没有人点数过这里有多少片龟甲。他和祖先的生命,都与这些神奇的裂纹交织在一起,又化作了简册上的一勾一画。他觉得,比起荀息、里克那样当权的大夫,这是一种更为深沉的荣耀。他曾以为这份荣耀毫无疑问会由儿子继承,但是现在他不敢肯定了。如果晋国不复存在,家族的使命将在他手里终结。一想到这些,史苏就觉得心头烦乱,他努力整理着思绪,很显然,此刻应该考虑的不是荣耀,而是怎样躲避即将到来的一场大乱。

晋侯的宫中,变得出奇的安静。磔鸡驱邪的血腥味、巫师低沉的咒语都消散了,只剩下一丝药草的苦味,牵绊着晋侯的性命,徘徊在廊柱之间。这淡淡的气味也要散去了吧,那时,一切都将结束,一切都将开始。

史苏检视着龟甲,它们没有一片相同,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色泽的差别非常细腻,更别说那上面的裂纹了。这些年,他几次试图把龟甲按照时序整理一下,每次都是开个头就放弃了。倒不是因为事情烦琐,而是做着做着,心中就会升起一片渺茫的厌倦的云雾,年轻时那种专注又轻快的感觉到哪里去了呢?这种厌倦,才是最可厌的东西。

要是能像父亲一样就好了。他死在晋侯继位的前一年。而且,他从不怀疑巫史的职责是天命所系。临终之时,他又把绝地天通的上古往事、祝宗卜史的尊荣和代代相袭的职守对史苏讲了一遍。那就是回光返照的时刻吧,父亲垂死之际焕发的光彩,没有被时光抹去,却徒然地增添了几分悲凉。看不见世道的变化是父亲的幸运。他不会知道,就连世典周史的司马氏也离开周天子,跑到了晋国。司马苌精通典籍,见闻广博,两人相谈甚欢,但当史苏问及离开洛邑的原因,司马苌的面色立刻黯淡了,他只是轻轻地说,为臣者不可妄议君之过。

其实,早在平王东迁洛邑、周室衰微之前,各个诸侯任用的巫觋,就有一些驼背、跛足、奇形怪状之人,如今则变本加厉,招摇撞骗的传闻不绝于耳,巫蛊媚术,更是等而下之,为人不齿。纵然这等恶行无碍祝宗卜史各司其职,但四官在渊源上毕竟与巫觋难脱干系,卜筮之事,也是众口纷纭,多有谤词。更何况,他的身体也有缺陷,对于一个昭告天命、记录人事的掌史大夫,最有讽刺意味的莫过于这个缺陷了。

一片龟甲停在了史苏手中。终于找到了。他心中一阵悲哀,又是一阵快意。他一直想再看看这片龟甲,在晋侯弥留之际,这个愿望变得愈加强烈了。

阳光渗入了这片牙黄色的、散发着温润光泽的龟甲,裂纹是锯齿状的,犹如尖利的牙齿,还有两道清晰的纵纹,穿过这排牙齿。很特别的纹理,如果只看图案,它甚至显得很漂亮。火焰毕毕剥剥地灼烧着,龟甲慢慢地呈现出这个图案的时刻,史苏永生难忘。

天意,就从那一刻开始显现。

史苏记得,那也是一个秋日。头天夜里,落了一场雨,水积在院子里,东一块西一块映着天光。

地上的蓝天忽然碎了。晋侯一脚踩到水洼里,他浑不在意,一边走一边问跟在后面的史苏:“咱们的乌龟这回又说什么了?”P3-5

序言

读尚晓岚的小说集《太平鬼记》,让我一下子想到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这位法国的第一位女性院士,其作品的传播之广与艺术之独特,在西方的声响如同中国古时高庙大堂的晨钟暮鼓。她善于取材古旧,思新织编,小说多从西方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漫延构思,一直W到上世纪的初时昨日。“历史是一所获得自由的学堂。”这是尤瑟纳尔对历史与小说编织构成的道悟之言。而晓岚的《太平鬼记》,也恰恰妙悟此道,八个短篇,从先秦写到西汉中期,让人看之愕然,阅后感叹不已。

知道她是媒体少有的才女之一,但没想到她会这么静心地坐下操持小说。

知道她读过无数作品,对小说感悟深厚,常思不语,言而独有,但没想到她一写小说,竟然是写历史小说。

知道她沉迷于历史和古藉文化,应有写作之念,但没想到她不仅写历史小说,竟还不是如许多历史作家那样,借历史的人物与事件,描朝画代,把历史大事件与历史人物命运叠加复述,洋洋洒洒,几部曲、百万字,动辄就是历史长河,皇帝系列。而她,竟是写精妙惜墨的历史短篇。都知道,长篇可以藏拙纳愚,而短篇则必须功力毕现,由不得你有半点虚浮应对。当代作家中,中国有很多历史小说的高手名家,但至今没有一个敢于连续以短篇去触碰宏大、庞杂历史的短篇作家。至少,《太平鬼记》是我看到的第一个当代作家以其短制去把握宏大庞杂历史的第一本小说集。

小女子做下大事情。

《太平鬼记》文字简朴典雅,结构上历求篇篇不同,而小说的叙述节奏之把握适度,让人无法相信这是一个人的第一部小说集。读《知音》时,这篇构思于秦时之战——时间和事件的宽广与故事的巧妙糅合,甚至让人有了嫉恨之嫌,感叹这小说如是出之己手该有多好。《万人敌》的从容叙述;《别史》中“史实”与“虚构”的完美结合与系列短篇串联而成的连环故事的结构应对;还有其他的五个短篇,从哪到哪,都无法让人相信这些异作是一个年轻女作家写作的最初试笔。

尤瑟纳尔的著名短篇小说《东方故事集》,是把中国、日本、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的神话、传说进行了重新整合,再次叙述;而晓岚的这部《太平鬼记》,是把中国的“史实”进行改造、整理、虚构后的重新创造。前者从“虚构”走向“虚构”,而后者是从“史实”途径“虚构”而回到“历史的真实”。其难度要比《东方故事集》大出许多;其结果,竟也比《东方故事集》好看许多、丰富许多。小说中此与彼、我与他、今与古、历史与现实、具体和抽象等等的矛盾与对立,被一支生花妙笔结合得近乎如无缝之天衣,委实是一个中国的尤瑟纳尔在写着“中国的长史短制”。由此,无论该与不该,都不免要让人感叹——中国也有尤瑟纳尔那样的女作家!也有尤瑟纳尔那样在历史中生花结果的妙笔佳作!

2011年11月

后记

书末的附录,是几年前给《北京晚报》写的一组小文(《杀夫》未发表),抽取古代笔记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或一点意象,放到当代背景下,进行彻底的改写。但很快就觉得在篇幅、构思等方面都束手束脚,于是我想试试自己能否承担真正的短篇小说。我暂时抛开了对鬼故事的爱好,将基本素材转向了《左传》、《国语》、《史记》、《汉书》等史书,但当初那个“太平鬼记”的名目和“鬼生曰”的跋语却留下了。

史书停止的地方,小说就开始了。

在我的阅读经验里,历史是最为激荡心灵的,或许因为它常常也是文学。但史书往往留有一些空白,闪着幽微的光芒,即便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人与事也不例外。找到这个空白,加以想象和描摹,将其融入基本史实,用文学的方式创造一种历史理解,承接先人对历史的独特情感,是我的愿望。

写作这些短篇,除了史书和古代笔记,还参考了一些今人的学术著作。我并无还原历史的野心,但饮食、服装、器物、风俗、环境等等是理解历史的重要元素。或许它们在小说中并不明显,而且我相信因自己学力不够,想必有许多错误,但我还是希望把这种强迫症似的关注保持下去,它们有助于小说的质感。

至于每篇末尾那段“鬼生曰”的拙劣文言,交待人物、故事的出处、背景为主,议论倒在其次。我没有能力用文言来表达复杂委婉的含义。谨以这样的文字和结构,向“太史公曰”和“异史氏曰”,向中国伟大的史书传统和小说传统致敬。

写作是艰难而有趣的体验。多蒙朋友们的鼓励,使我得以坚持。感谢袁敏老师和《江南》杂志抬爱,一气刊登了其中三篇小说。还要特别感谢李鹏飞先生,有几篇的“文言”是他帮助修订的,使它们看上去比原先像样多了。

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它不仅是逝去的人物和事件,也是深沉的思想与情感,而文学,是令它们灿然生辉的光与热。从《左传》开始,中国的史学与文学就汇入了同一条河流。在这生生不息的传统中,我只是一个刚刚走到门口的小学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