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燕(郑振铎作品中学生读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郑振铎
出版社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为更好地满足全国中学生朋友的阅读需要,为他们提供更有价值的阅读范本,我们特推出这套“中学生读名家”书系。本书系收录了一系列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的作品,其中既有入选中小学教材的名篇,也有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佳作。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特邀文学届知名专家学者、高校教授及语文特级教师参与编写,辅以同步解读评注,从而拉近中学生与诸位文学名家的距离,使中学生朋友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这些文学名家的思想历程和智慧人生,培养一定的人文素养,同时帮助中学生形成较强的判断能力和感悟能力,从一定程度上领悟和把握语言个性,全面提升文学素养,提高语文考试成绩。

本书为《海燕(郑振铎作品中学生读本)》,由郑振铎编著,谭梅、刘晓红等注。

内容推荐

郑振铎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和学者,他早年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他是热烈的爱国者,也是坚决力和平民主及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战士。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或是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或是心灵中的一缕思绪,都被他信手拈来,凝于笔端。而他的所见所闻所感,又无不与大时代紧紧相连。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郑振铎迅速发表了《街血冼去后》《六月一日》等大义凛然的愤激之作。他在抗战时期写的《“野有饿殍”》《从“轧”米到“踏”米》《鹈鹕与鱼》《我的邻居们》《最后一课》等文,俨然是一组抗战沦陷区的全景图。他的文字平淡而见新意,章法轻松而见严谨,既歌颂真善美,又深具学识,展现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翻开《海燕(郑振铎作品中学生读本)》,感受郑振铎犹如当面倾吐暇的真挚,体察其内心洋溢着的一派爱国情怀。

《海燕(郑振铎作品中学生读本)》由吉林出版集团、北方妇女童出版社发行。

目录

三 死

月夜之话

山中的历日

塔山公园

蝉与纺织娘

苦鸦子

不速之客

山 市

离 别

海 燕

大佛寺

阿剌伯人

同舟者

宴之趣

黄昏的观前街

大 同

昭君墓

暮影笼罩了一切

“野有饿殍”

鹈鹕与鱼

最后一课

烧书记

“封锁线”内外

从“轧”米到“踏”米

韬奋的最后

记几个遭难的朋友们

我的邻居们

秋夜吟

街血洗去后

幻 境

永在的温情——纪念鲁迅先生

悼许地山先生

哭佩弦

六月一日

回过头去——献给上海的诸友

试读章节

三死

阅读指导:

《三死》是郑振铎于1926年9月6日追记的散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开明书店出版的《山中杂记》。《山中杂记 》是一组“山中通信”,包括《避暑会》《月夜之话》《山中的历日》《苦鸦子》《山市》等9篇散文。记录了在1926年7月至8月间他在莫干山避暑时的生活片断。这组散文没有景慕自然的理性思考,也没有孤寂出世之想。但是所记山中的游览、生活,也反映一些社会侧面。这部散文集的价值在于作者避暑时怡情养性的平淡心境。《三死》主要写了山上前后三个人的死以及山中人对这件事开出的反应和态度。

旁注:

日间,工作得很疲倦,天色一黑便去睡了。也不晓得是多少时候了,仿佛在梦中似的,房门外游廊上,忽有许多人的说话声音:

“火真大,在对面的山上呢。”

“听说是一个老头子,八十多岁了,住在那里。”

“看呀,许多人都跑去了,满山都是灯笼的光。”

如秋夜的淅沥的雨点似的,这些话一句句落在耳中。 “疲倦”紧紧的把双眼握住,好久好久才能张得开来,忽忽的穿了衣服,开了房门出去。满眼的火光!在对面,在很远的地方,然而全山都已照得如同白昼。

“好大的火光!”我惊诧的说。

心南先生的全家都聚在游廊上看,还有几个女佣人,谈话最勇健,她们的消息也最灵通。

“已经熄下去了,刚才才大呢;我在后房睡,连对面墙上都满映着火光,我还当作是很近,吃了一个大惊。”老伯母这样的说。“听说是一间草屋,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子住在那里,不晓得怎么样了?”她轻柔的叹了一口气。

江妈说道:“听说已经死了,真可怜,他已经走不动了,天天有人送饭给他吃,不知今晚为什么会着火?”

“听说是汕灯倒翻了。”刘妈插嘴说。

丁丁的清脆的伐竹的声音由对山传出,火光中,人影幢幢的往来。渐渐的有人执着灯笼散回去了。

“火快熄了,警察在斫竹,怕它延烧呢。”

“一个灯笼,两个灯笼,三个灯笼,都走到山下去了,那边还有几个在走着呢。”依真指点的嚷着说。在山中,夜行者非有灯笼不可;我们看不见人,只看见灯光移动,便知道是一个人在走着了。

“到底那老人家死了没有呢,你们去问问看。”老伯母不能安心的说道。

“听说已死了。”几个女佣抢着说。

丁丁的伐竹声渐渐的稀疏了,灯笼的光也不大见了,火光更微弱了下去。

“去睡吧,”这个声音如号令似的,使大家都进了自己的房门。我又闭了眼竭力想续前面的甜甜的睡眠。

几个女佣还在廊前健谈不已,他们很大的语声,如音乐似的,把我催眠着。其初,还很清晰的听见她们的话语,后来,朦胧了,朦胧了如蚊蝇之喧声似的;再后,我便睡着了。

第二天,许多人的唯一谈话资料,便是那个不幸的老翁。

“那老人家是为王家看山的。到山已经有五六十年了,他来时,莫干山还没有外同人呢。”

“他是福建人。二十多岁时,不知道为了什么事,由家乡出来,、就住在山上了。一直有六十年没有离开过这里。他可算是这山上最老的人了。”  “听说,他近五六年来,走路不大灵便,都由一个姓杨(?)的家里,送东西给他吃。”

约略的,由几个女佣的口中,知道了这位老翁的生平。下午,楼下的仆人说,老翁昨夜并没有烧死。他见火着了,便跑了出来,后来,因为棉被衣物还没有取出,便又进去了两次去取这些东西,便被火灼伤了,直到了今早才死去。

“听说,杨家的太太出了五十块钱,还有别的人也凑齐了一笔款子,为他办理后事。”

“听说,尸身还在那里,没有殓呢。”

“不,下午已经抬下山去了。”

隔了两天,对山火场上树了一个杆子,上面有灯,到了晚上,锣钹木鱼之声很响的敲着,全山都可听见,是为这位老翁做佛事了。

这就是这位六十年来的山中最老的居民的结果。

半个月过去了,老翁的事大家已经淡忘了。有一天早上,却有几个人运了许多行李到楼下来,女佣们又纷纷的传说,说昨夜又死了两个人。一个是住在山顶某号屋中,只有十七八岁,犯了肺病死的。到山来疗养,还不到两个月。一个是住在下面铁路饭店的,刚来不久,前夜还好好吃着饭,不料昨天便死了。那些行李,是后一个死者的亲属的,他们由上海赶来看他。

不到一刻,死耗便传遍全山了。山上不易得新闻。这些题材乃为众口所喧传,足为好几天的谈话资料。尤其后一个死者,使我们起了个扰动。

“也许是虎列拉,由上海带来的,死得这样快。他的家属,去看了他后,再住到这里,不怕危险么?”我们这几个人如此的提心吊胆着,再三再四的去质问楼下的孙君。他担保说,决没有危险,且决不是虎列拉病死的。我们还不大放心。下午,死者的家属都来了,他们都穿着白鞋。据说,一个是死者的母亲,一个是死者的妻,两个是死者的妾,还加几个小孩,是死者的子女,其余的便是他的丧事经理者。他是犯肺病死了的,在山上已经两个多月了,他的钱不少,据说,是在一个什么银行办事的人。

死者的妻和母,不时的哭着,却不敢大声的哭,因为在旅舍中。据女佣们说,曾有几次,死者的母亲,实在忍不住了,只好跑到山旁的石级上,坐在那里大哭。

第三天,这些人又动身回家了。绝早的,便听见楼下有凄幽的哭泣,只是不敢纵声大哭。太阳在满山照着,许多人都到后面的廊上,倚在红栏杆,看他们上轿。女佣们轻轻的指点说,这是他的大妻,这是他的母亲,这是他的第一妾,第二妾。他们上了山,一转折便为山岩所蔽,不见了。大家也都各去做事。

第二天还说着他们的事。

隔了几天,大家又浑忘了他们。

美文解读:

作为 “五四”人,郑振铎也是一位对人与社会、历史与今天富有血性思考的现代作家 。他倡导人道主义,提出文学是反映 “血与泪 ”人生的文学。在本文中,作者无情地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情。作者运用讽刺的笔调讲述了有关三个人的死亡的故事,第一个是单身老翁,死于火灾。人们不是有感于生命的脆弱而是好奇于死亡的原因。第二个人的死亡一笔带过,因为他的死没有悬念,不会引起人们的“扰动”。而第三个人因死因不明,引起了人们的“扰动”。因为人们主要担心虎列拉传染开来,殃及自身。作者通过对三死的叙述,通感于人们对于生与死的麻木与冷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0: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