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说老行当/中国传统记忆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矫友田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岁月到底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呢?

在这个日益喧哗和浮躁的红尘中,我们往往轻易地就选择了遗忘:将那些萦绕着童年欢悦的炊烟,以及淳朴的笑容和充满睿智的叮咛,都湮没在慵散的时光里。

假如真是这样,或许有一天,我们会蓦然发现,自己的灵魂之根竟不知该扎往何处。因为,我们已经遗忘了太多本真的记忆。

一个人丢失了本真,就会失去自我;一个民族丢失了传统,就会失去世界。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基石。留住那些传统的记忆,不仅仅是留住我们心灵的栖息地,更重要的是留住了一眼涌动着美德之水的甘泉。

由矫友田著的《图说老行当/中国传统记忆丛书》介绍了传统文化中各种行业的有关知识。

内容推荐

由矫友田著的《图说老行当/中国传统记忆丛书》图文并茂,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文字,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各种传统老节俗的由来、历史与发展等情况,史料丰富,文学色彩深厚,以散文化的笔法将中国各种传统节俗和文化娓娓道来,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目录

第一辑:文化娱乐篇

 惊险刺激跑马戏

 诙谐逗趣耍猴儿

 神幻莫测变戏法

 如影似幻皮影戏

 机灵讨巧耍耗子

 箱中秘景拉洋片

 异彩纷呈木偶戏

 风情万种小书摊

第二辑:修补制造篇

 风雨沧桑箍桶匠

 锢锅锔碗锔大缸

 编织竹器竹篾匠

 吃苦耐劳石匠行

 炉火精锻打铁匠

 砥锋砺刃磨刀匠

 “八作”之首木匠行

 印花添彩染布匠

 砌墙盖房泥瓦匠

 妙手回春小铜匠

 整旧如新弹棉匠

 汗流飘香榨油匠

 抟泥烧器制陶匠

 毫厘必究钉秤匠

第三辑:手工绝艺篇

 铜锣声响吹糖人

 祈福迎祥印年画

 一双巧手捏面人

 栩栩如生编棕草

 能工巧匠捏泥人

 慢工细活打金箔

 绣娘绣出一方天

 绒花俏上春枝头

第四辑:市井服务篇

 助人分娩接生婆

 刀光血影杀猪匠

 铁肺钢腹吹鼓匠

 游刃有余修脚匠

 九品“待诏”剃头匠

 温暖便利老虎灶

第五辑:耕织渔猎篇

 植桑采叶养蚕忙

 剥茧缫丝织彩绸

 绿水轻舟放鸬鹚

 “嗡嗡、嘤嘤”纺棉花

 粗朴豪放手织布

 胆大心细狩猎人

第六辑:行商摊贩篇

 艰辛奔波货郎担

 香酥脆甜爆米花

 诚信为本赊小鸡

 巧舌如簧卖估衣

 清凉解暑酸梅汤

 三分卖糖七分唱

试读章节

惊险刺激跑马戏

跑马戏,又称“跑马解”,是过去我国民间深受大众喜爱的杂技表演项目。虽然说都是跑江湖卖艺,但跑马戏表演与那些单打独斗的江湖艺人是有一定区别的。跑马戏是属于团体性质的表演,旧称“马戏班”,现多称为“马戏团”。即使一个小型的马戏班,至少也有十来个演员。

马戏班的人员构成比较稳定,多为家族式的,或师徒相承,一般不用外人。班主多是一对较有威望的老年夫妇,男的称“老汉”,女的称为“老坐子”。

到了一个地方之后,他们首先要选择好演出的场地。在城镇卖艺,多选择在广场市头;若在农村卖艺,则多选择在场院上。然后,随班的一起动手,扎起一个硕大的圆形围棚,大小以戏班的规模而定。旧时,有些财大气粗的戏班,通常也会雇请当地的棚匠扎制。

跑江湖的规矩很多,马戏班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卖艺之前,一般都要拜访一下当地几位有声望之人,一点薄礼或一顿酒菜即可,以便得到照应,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马戏班在一个地方卖艺的时间,视生意的好坏而定,但一般也就是数天的时间,而后继续启程奔赴下一个目标。

演出场地定好之后,马戏班的艺人们便肩挑道具,扛着兵械,或牵或骑着马匹,敲锣打鼓,沿街宣传。骑在马上的,多为马戏班的当家女艺人,穿红着绿,煞是威风。

在演出时,观众需要付钱买票入场。门前有几个人敲着锣鼓,大声吆喝着招揽观众。而一些顽皮的孩童,趁着人多杂乱之际,掀开围棚,像猴子一样机灵地钻了进去。对此,那些在棚外维持秩序的艺人们,也只能无奈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围棚中央,有几匹马,几张桌子、凳子,一口大缸等物,都是他们表演的道具。开场时,先由几个小女孩,踢踢脚,弯弯腰,或翻个筋斗。半个钟头以后,有几个男的骑马在场中跑些圈,为的是不令观众寂寞。当观众坐到大半的时候,表演才真正开始。

马戏表演,在我国民间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汉代的马戏,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张衡在牺京贝武》里描述说:“建戏车,树修旃,假童逞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缝。譬殒绝而复联。百马同辔,聘足并驰,撞木之伎,态不可弥。”

其大意是说:表演马戏的车子上,树立着一杆高高的赤旗。一个幼童攀援着旗杆上下翩翻,突然失手倒栽下来,眼看就要被摔死。谁也想不到,他的脚还在上面挂连着——这是故弄玄虚。那拉着戏车的百匹骏马,同辔同步,整齐地一起飞奔着。这种戏车檀木之技,真是变化多端,妙不可言。

南北朝时期的马戏,仍带有鲜明的汉代马戏的印记。如晋代文人陆翔撰写的《邺中记》所述,后赵石虎建都于邺(在今天河北临漳的西南)。每朝元会,都要在殿前作乐。这个“乐”,当然也包括杂技,马戏也在其中。马拉的戏车长约两丈左右,中间立一木杆,杆上固定着一根檀木,呈“T”字型。驭马飞驰,两个艺人分别跃上横木两端,作出飞鸟展翅、逆行倒挂等惊险动作。

随后,艺人们装扮成猿猴,在马上献技,一会儿挂在马胁两侧,一会儿站立在马头上,一会儿蹲踞在马尾处。骏马飞奔如常,人如猴子般灵活,紧缀在马的身上。所以,当时人们称这种技艺为“猿骑伎”。

到了唐代,马戏表演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透剑门伎”尤为精彩。所谓“透剑门伎”,就是马跃刀山。在地上倒插刀剑,间隔分成几级,犹如房椽,寒光闪闪,使人望而却步。表演者驾驭马匹,奔腾跳跃,飘忽而过,人马无伤。

到了宋代,马戏技艺更为成熟,表演技巧更加精湛高超。在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给皇帝表演马戏时,就有跳马、倒立、拖马、引马、立马、骗马、镫里藏身等多种多样的马上功夫。后来,这种马术表演不仅仅只为皇帝老倌儿做宫廷供奉,在民间也逐步盛行起来,俗称“走解”。

P3-5

序言

转瞬之间,《中国传统记忆丛书》第一批书目推出已经一年有余。这套经过我们悉心筹划的丛书自推出以来,不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全国老龄委把它作为“向全国老年人推荐优秀出版物”,教育部把它列入“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在欣慰之余,我们也坚定了在“中国传统记忆”这个主题上继续走下去的信心与勇气。

传统文化,是一个永恒而博大的主题。它需要我们细心地去探究,在点点滴滴间还原历史的足音。

我们应该知道,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财富之一。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在世界文明之林,与它独特而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和发展脚步的印痕。时至今日,它们仍在默默地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灵魂。

然而,在这个日益喧哗和浮躁的红尘中,我们却不经意地逐渐远离了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甚至有很多人因为误解,将传统文化归入守旧、迷信、贫穷之列。“去传统化”观念的泛滥,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陷入一个尴尬的窘境。有些传统文化已经支离破碎,有些还在苟延残喘。这样说,绝非危言耸听,而是一种真实的写照。

譬如,以传统节俗来说,有许多能够起到密切宗族亲情,弘扬民族气节与情感的节俗,在繁华的城市里早已消失殆尽。即使在广大农村地区,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一些有着丰富内涵的节俗,也已经变得形同虚设。这样的结果,最终只能导致年轻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无知,以及在民族认同感上的失落。

一个人丢失了记忆,就会失去自我;一个民族丢失了传统,就会失去世界。

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诸多道德理念,无论何时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有了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华文化才源远流长,才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精英。

因此,传统文化里所保留下来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永远不该忘记的记忆。留住那些传统记忆,不仅仅留住了一方心灵的栖息地,更重要的是留住了一条绣满中华基因密码的“金丝带”。在它的上面,凝结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前赴后继的可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大义。

正是基于这种使命,我们自感责任重大,也有必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将“中国传统记忆”这个主题不断深化下去。我们在创作与出版第一批图书的经验和基础上,广泛汲取读者的合理建议,在文字与图片的质量上进一步悉心打磨,倾心推出“中国传统记忆”第二批——《图说老节俗》《图说老行当》《图说老婚俗》《图说老游戏》。  我们真诚地希望这套系列丛书,能够进一步激发起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帮助每一位读者重温那些淳朴而又美好的记忆,使其从那些与历史、民俗相关的记述中,体味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源。

留住传统文化的根脉,我们的灵魂将不再孤独,我们的生命也会逐渐吐露出浓郁的芳香……

矫友田

2016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2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