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4 1937-1940)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傅谨主编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陆炜、傅谨主编的《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4 1937-1940)》呈现了一种全新的中国话剧史雏形,更接近于“话剧”的历史,而不是话剧被外力操控的工具史。本书是第一次将我国话剧百年发展历史进行纵向呈现,也是话剧创作成果和理论积累的集中展示。全书即体现了中国话剧创作的最高水平,又兼顾了美学和历史学的双重视角。

内容推荐

19世纪中叶,西方侨民把话剧带入中国,数十年后,话剧开始为中国人接纳。

20世纪中国话剧的经历,就浓缩在这套十五卷的《中国话剧百年典藏》里。本套书是我国话剧百年发展历史的纵向呈现,也是话剧创作成果和理论积累的集中展示。全套书分为剧本、理论资料两大部分,其中前十卷是剧本,后五卷是话剧理论与资料汇编。

我们不妨把这部《中国话剧百年典藏》看成一部全新的中国话剧史的雏形。基于这部典藏的中国话剧史,或许更接近于“话剧”的历史,而不是话剧被外力所操控的工具史。人们并不难从中找到新的历史线索,还有对中国话剧发展进程新的历史把握。

陆炜、傅谨主编的《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4 1937-1940)》为其中一册。

目录

上海屋檐下

飞将军

流寇队长

碧血花(又名《明末遗恨》《葛嫩娘》)

蜕变

鞭(又名《雾重庆》)

北京人

大明英烈传

生命线

野玫瑰

天国春秋

光绪亲政记

屈原

试读章节

杨彩玉 (为着掩饰对桂芬)喔,你早啊!(出门去)赵妻(很快地对桂芬)听见吗?桂芬什么?赵 妻 (用嘴望门外一撅低声地)说起了她爸,葆珍就生气,撅起了

嘴。(模仿着)“什么爸爸爸爸”,唔,现在时势变了,小孩儿人事懂

得早,一点儿事情也瞒不过啦!桂 芬 (微笑)十二三岁啦怎么还不懂!(在水斗边把小菜一件件地

拿出来)赵 妻 (向客堂间方面听了一下,低声)可是听说姓林的跟她妈结 婚,她还很小呐。桂芬照理说,姓林的待她也很不错。我正在说呐,这样的晚爷,总

算很少啦。赵妻 (抢着)可不是!我们搬到这儿来快一年啦,从来也没有听见

打过骂过她。有时候,姓林的跟她妈妈寻事,发脾气,可是一看见

她,就会什么话也没有啦。桂芬唔,这是天性吧,不是自己生的,总有点儿两样。况且,她的同

伴们又爱跟她开玩笑,什么拖油瓶……(笑)小孩儿总是好胜的。赵 妻 (停了一停)你还不知道呐,她跟我们阿牛讲话,讲到姓林的

事,总是林伯伯,从来也没听她叫过爸爸。桂芬那不是他们以前就认识吗?赵妻哪止认识,姓林的和她自己的爸爸还是好朋友呐,听说。桂芬喔,那为什么……

[突然,天上骤雨一般地落下一阵大点子的雨来。赵妻唧,做黄梅真讨厌,又潮又闷,人也闷死啦!桂芬唔,接连的下雨,橡皮套鞋也漏啦!赵妻 (看见桂芬在洗鱼和肉)喔,今天买了这许多?

[亭子楼上黄父高声地咳嗽。桂芬(强笑着)乡下的爸爸来啦,总得买一点儿!赵 妻 喔,我倒忘记啦!——上海没来过吧?(剥着茭白)桂芬嗯,本来,去年秋天打算来的——赵 妻 喔,(想起了似的)来看看新添的孙儿,对吗?桂芬(勉强地笑着)他,也有五六年不回去啦!赵 妻 老先生倒很清健。三公司,大马路,都陪他去玩过啦?桂芬差不多,初到上海,总得这一套。赵妻 昨晚上回来很晚啦,你们黄先生陪他去玩了大世界?桂 芬 不,就在这儿近处,上“东海”去看了影戏。(自发地笑了)可

是花了钱,他倒不爱看,说,人的头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看到有点

儿懂的时候,便又扑地跳过去啦。赵妻 (同意她)电影儿我也不爱看,一闪一闪的把头也弄晕啦,老

年人总是爱看大戏的,陪他去看一本《火烧红莲寺》吧。去年年

底,我的哥哥陪我去看了一本,喔,真好极啦,行头又好,布景又新,

电灯一黑,台上的什么都变啦。真的,让他看了回乡下去,(笑)也  许,几天几晚也讲不完呢。桂芬嗳,家楣也是这么说。赵妻在上海还得住几天吧?桂 芬 (俯下眼睛)说不定,总还有几天吧。赵妻好福气!儿子在上海成了家,添了孙儿。……桂 芬 可是……要是家楣有事情做,……(往亭子间望了一眼,低声

地)……这也叫一家不知道一家的事啊,在他老人家看来,像我们

这样的生活也许很失望吧。种田人家好容易把一个儿子培植起

来,读到大学毕业,乡下人的眼界都是很小的,他们都在说,家楣在

上海发了财,做了什么大事情呐,可是……(不禁有点儿黯然)到

上海来一看,一家大小只住了一个亭子间!……(洗好了菜,站起

来)赵妻你们黄先生在乡下还有兄弟吗?桂芬那倒好啦,还不是只有他一个。赵妻 (只能劝慰她)可是,你们黄先生有志气,将来总会……

P8-9

序言

19世纪中叶,西方侨民把话剧带入中国,数十年后,几乎是踩着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门槛,话剧开始为中国人接纳。当中国人开始面向中国观众演出话剧,并且用话剧演绎中国故事时,它理所当然地就成了中国戏剧有机的组成部分。然而,在整个20世纪中国戏剧史历程中,话剧并不只甘心于成为各地数以百计的多剧种中的普通一员,它从出现到成熟,其过程与影响均十分引人注目。话剧一方面迅速融入中国的文化语境,为中国增加了新的戏剧样式,出现了许多优秀剧作;另一方面,更在中国的戏剧观念与理论领域,成为西方异质艺术文化移入的代表,对中国传统戏剧带来重大影响。回顾话剧进入中国短短一个世纪的历程,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话剧传播的范围和地位足可与其他历史远更悠久的本土剧种相比,甚至有以过之,而且它强势楔入中国戏剧引发的各种变化,且早就无法磨灭。

20世纪中国话剧的传奇经历,就浓缩在这套十五卷的《中国话剧百年典藏》里。本书是我国话剧百年发展历史的纵向呈现,也是话剧创作成果和理论积累的集中展示。全书分为剧本、理论资料两大部分,其中前十卷是剧本,后五卷是话剧理论与资料汇编。

如前所述,本书的前十卷,是20世纪中国话剧最具代表性的剧本的结集。这些剧本的遴选,主要由陆炜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刘叙武负责,而遴选的原则以及重点,我和陆炜教授一起经过了多轮反复讨论,最后才呈现出这样的面貌。我们经过细致沟通达成的基本共识是:本书既名为百年中国话剧典藏,那么,收录在本书中的剧目,就需要做到既体现中国话剧创作的最高水平,同时还要通过它们展现20世纪中国话剧发展的基本路径。因为需要同时兼顾历史与美学这双重视角,因而具体的选择标准,就必须因应话剧发展状况的变化而有所偏重,在不同历史时期,遴选的标准不得不略有出入。读者和话剧史家们可以看到,最终选择收录在这十卷里的,既包括了话剧史上有价值、有地位或有反响的剧本,同时也有在某个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尤其是在话剧草创时期,人们对“话剧”的文体的理解还不够统一和成熟,假如按中国话剧成熟期的标准看,假如完全拘泥于剧本的文学水平这单一的标准,其中绝大部分剧目恐怕未必有入选资格,然而,如果缺少了这些剧目,话剧的发展轨迹就会变得模糊不清。同样,又如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主要的话剧作家和演员多数集中在国统区,或被称为“孤岛”的上海租界内,但东北与华北等沦陷区,包括上海租界沦陷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话剧创作与演出仍不能忽视。尽管因前人的研究十分零散与有限,那个年代的资料保存发掘工作也很不理想,我们还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相当部分的标志性作品,以开拓话剧研究者的视野。还有同样特殊的“文革”后期,话剧完全成了政治权斗的工具,但毕竟这是中国话剧百年里走过的一段路程,也应该收录其代表作品,以确保话剧在中国的发展演变进程的完整性得到充分呈现。

我们把所有这些剧本分为十卷,基本上以十年为一卷,但也并不完全如此机械。剧本的前后顺序大致依据发表与演出的时间排列,其中偶有少数剧本,演出时间在前而剧本整理或发表的时间在后,考虑到戏剧的特殊性,还是以演出时间为主要的参考标准。尤其是从19和20世纪之交话剧初兴到20世纪30年代的一段时间,受京剧演出体制的影响,话剧的演出剧目主要是幕表戏。近代以来,京剧等剧种的城市演出,尤其是新编剧目中,出现了大量幕表戏。所谓“幕表”,是一张包括分幕和分场、上场人物及每场所用的道具等等在内的简单表格,京剧行内有专门的后台经理(类似于现在的舞台监督),演出之前他要在后台贴一张这样的幕表,用于分派角色和提示服装、道具等部门的职员。早期话剧的演出经常是这样的,由于幕表戏的编戏师傅只给演员提供一个相对简单的故事梗概,具体细节和剧情推进完全依赖演员的自由发挥,虽有许多精彩的演出,却没有成型剧本,当年的演出情形与剧目的具体内容均难以保存。20世纪50—60年代,研究者们根据当事人的记忆和吐录,重新整理了早期话剧幕表戏的某些重要剧目。这些剧本成文的时间很迟,但是从戏剧的角度看,它们当年的演出比其后复述整理的文字形态的剧本更具有话剧史的价值和意义,所以理应按其演出的时间安置,因此,这些剧目均依其上演时间收录在前几卷。诚然,这些剧本成文的时间与实际演出的时间的跨度达数十年之久,如果说它们无法真正复现当年演出的原貌,那是可以想见的;而且幕表戏的演出既无固定剧本,每场演出均需依赖演员的即兴发挥,所以同一剧目必然有截然不同的版本,所记载的只能是近似于其中某次演出的内容,后人只能通过剧本大致了解当时话剧演出的状况,不宜胶柱鼓瑟。其实,同一剧目的剧本有不同版本,恰是戏剧的常态,即使是那些先创作完成再交付排练演出的剧本,也难免会在排练演出过程中有所改动。如本书所收录的剧本,就既有文学本,也有演出本,从中也可见出戏剧行业文学与演出之关系的复杂性。

本书的后五卷是理论和资料。理论卷一到四,仍按照时间顺序,搜集了20世纪各年代话剧发展和理论探索的重要文献。这四卷分别由王凤霞、王桂妹、胡志毅和周靖波、陶庆梅担任分卷主编,他们都是对所负责的那一阶段的话剧历史与理论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各卷选择收录哪些文献,主要由他们决定,我只是在最低限度内提供过些许参考意见。其中理论卷一所收录的是话剧草创时期的文献,话剧的理论研究当时还只有雏形,有关早期话剧演出的记录却弥足珍贵。所以该卷的内容略有特殊性,主体是当时报刊上发表的早期话剧的演出资料。顺便提及,话剧界一般把早期话剧,即“话剧”定名之前阶段的演出均称为“文明戏”。从理论卷一所收录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最早引进并演出话剧的先辈们从来都只称早期话剧为“新剧”,极少使用“文明戏”这个称呼,后人理当给予这些当事人起码的尊重,纠正以“文明戏”作为早期话剧统称的错误用法。①

最后的理论卷五名为《百年话剧记忆》,由我自己负责选编,这一卷不只是前四卷的拾遗补缺,我尝试着在百年话剧发展历程中选择一些重要和不同寻常的事件,集中、成组地收录与之相关的文献,提供给研究者和话剧爱好者。该卷或可名为“话剧记忆”,意思是说,或许这些涉及不同历史阶段的敏感话题的资料,多为话剧史家们有意无意地忽略。我期望这一卷的内容,能让我们对中国话剧的历史有新的认知视角,尤其是能让后人记住这些独特的历史片断。

20世纪中国话剧有足够丰富的内容,区区这套十五卷的《中国话剧百年典藏》,当然无法将百年话剧发展历程中值得典藏的所有剧目与文献全数容纳在此,我们的希望是,这里已经收录了20世纪中国话剧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或有遗珠,不妨待来日重新修订时,再加增补。至于坊间已有的各种话剧剧本或理论的选本,不同的选编者自有不同的偏好与思路,读者可以从中看到一定的重合,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现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并非完全出于偶然,其中固然体现了趣味的差异,更体现出不同的历史观和美学观。无论是剧本还是理论资料,如果说这个选本有其特点,那就是我们尝试着要回到话剧本身,从这门艺术出发总结它的百年历史。换句话说,希望把话剧从社会学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还它本来的面目。假如可以把每个剧目和理论的选本都看成某种学术思考特殊形态的结果,那么,我们不妨把这部《中国话剧百年典藏》看成一部全新的中国话剧史的雏形。而在我看来,基于这部典藏的中国话剧史,或许更接近于“话剧”的历史,而不是话剧被外力所操控的工具史。人们并不难从中找到新的历史线索,还有对中国话剧发展进程新的历史把握。

其实,这才是我们这部典藏想达成的最重要的目标。

①有关早期话剧恢复“新剧”这一称呼,而不宜称为“文明戏”的具体论述,参见拙文《关于早期话剧的几个问题》,载《文学评论》2014年第5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2: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