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管理之术,修己,养心,安人,成名;高效领导之道,悟道,体道,变道,行道。
领导工作,用力不如用智,用智不如用人,用人不如用德,用德不如用道。依道而行,便可用智于无形,成功于无心。
管理工作,要管人必先修己,修己才能养心,养心才能安人,安人之后定能成名。乘法而动,必能建功于外,养心于内。
本书内容分为:上篇老子:积聚了科学化领导艺术的精粹。下篇孔子:凝聚了人性化管理理念的精华。从《道德经》中学领导艺术,从《论语》中学管理技巧。
让我们一起:跟老子学中国式领导学,跟孔子学中国式管理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跟老子学无为领导跟孔子学有为管理 |
分类 |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
作者 | 汪大海//胡卫红 |
出版社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卓越管理之术,修己,养心,安人,成名;高效领导之道,悟道,体道,变道,行道。 领导工作,用力不如用智,用智不如用人,用人不如用德,用德不如用道。依道而行,便可用智于无形,成功于无心。 管理工作,要管人必先修己,修己才能养心,养心才能安人,安人之后定能成名。乘法而动,必能建功于外,养心于内。 本书内容分为:上篇老子:积聚了科学化领导艺术的精粹。下篇孔子:凝聚了人性化管理理念的精华。从《道德经》中学领导艺术,从《论语》中学管理技巧。 让我们一起:跟老子学中国式领导学,跟孔子学中国式管理学。 内容推荐 不懂老子,就不懂中国式领导学;不懂孔子,就不懂中国式管理学。 老子的《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论道,下篇论德,创造性地提出了“无为”施治的理论,是一部杰出的领导学著作。孔子的《论语》记录的虽然只是孔子及其弟予们在讲学和日常交谈中的一些语录,缺乏系统性,却凝聚了中国式人性化管理理忿的精华。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将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融为一体的逻辑体系,并且丰富了管理的内涵——管理不仅是“牧民”,更是“教民”,而“教”的主要方式不是言传,而是身教,即用自身的美好行为对他人产生自然影响。孔子强调的是“非权力管理”,他没有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划出一条权力界限——任何人通过自修,具备了优良的晶格和优秀的素质。无论是否掌握权力,都是在“为政”,即进行“有为管理”,用自身言行带动他人的美好行为。这是孔子管理思想中的核心价值。 目录 上篇 跟老子学无为领导 第一章 悟道——领导者的大境界 领导者必做的功课:总结规律 告别“伟人”时代 领导者的高贵特质 建立健全的人格 站在变革的最前沿 英明,但不一定要精明 卓越领导人的六项能力 领略无知的智慧 第二章 体道——领导者的大策略 领导者是教练而非教授 领导者的境界 以自然之道管理下属 培养以友善与信任核心的兼容性文化 跟基层人士建立深厚感情 伟大团队的秘诀——拒绝成熟 第三章 变道——领导者的大智慧 赢得追随者的信任 保留惩罚的权力 以无事取天下 放弃急于救成的冲动 赢家的四种品质 回避过度竞争 追求成功但不必执著 冷静的危机管理 第四章 行道——领导者的大功业 生命的意义 实现精神的超越 开发提炼意义的能力 炼就海纳百川的能力 领导者成功的标志:分享你的理念 修得一颗柔软的心 厚德可以载物 下篇 跟孔子学有为管理 第五章 修己——管理者的真功夫 建功于外,必先求功于内 职业经理人的品格和职业精神 执行官即伦理官 君子的修养 修身从日常小事做起 第六章 养心——管理者的真性情 积聚强大的心能 谨守道义责任 不可偏执于财利 终身学习,终生开悟 从错误中得到正确 不要怨天尤人 第七章 安人——管理者的真本领 爱心施予,从身边人开始 管理者的口才智慧 管理者的人格外化策略 赢得领导的支持和信赖 重视员工的软福利 选拔并重用睿智正直之人 第八章 成名——管理者的真路径 建立自己的理念识别系统(MI) 建立自己的视觉识别系统(VI) 事业发达之道 以诚信策略赢得赞赏 确保内部的生态平衡 追求可持续发展 试读章节 回避过度竞争 这是一个竞争的世界,人们信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然而,强硬的竞争手段不一定是最好的生存之道,尽量回避竞争反倒活得更好。一心为私谋利,不一定能捞到好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许对自己更有利。老子说: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缂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73章) 有人把老子的思想形容为“保命哲学”,这不一定准确,但“保命”并没有错,无论组织还是个人,先生存、后发展,都是正确的路径。老子这段话,有“保命”之意,但强调的还是发展,意思大致是: 勇于争斗则死,勇于退让则活。这一让一争,表现为一利一害。上天好像厌恶那些不知进退的人,谁知道是什么缘故呢?自然的规律是:不争斗却善于获胜,不指使却有人听从,不召唤却有人归顺,思想单纯却善于谋略。这些规律就像一张天网,笼罩一切,好像很稀疏,但谁也逃不出规律之外。 老子这段话有点让人费解,许多人误读后,从此变得害怕竞争,不思进取,还说什么“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但老子是通过观察自然而总结规律,自然界到处存在竞争,植物要争夺阳光、水分,动物要争夺食物源,所以,老子不可能完全否定竞争。自然,他也不会提倡竞争。他的所谓“不争”,是“无为无不为”,自然而然地做事。 “不争”,怎么可能“善胜”呢?举一个例子:李先生应聘到某集团公司辽宁分公司当业务员,他的业务做得很好,不仅创下了分公司历年来的销售纪录,还在全集团的业务员中名列前。他的提成收入自然远远超过一般业务员,集团评比“金牌推销员”时,他自然名列其中。后来,他提拔为天津分公司经理,又带领部下,连续多年创销售第一的业绩。于是,他又被提拔为集团营销副总裁。李先生用不着跟某个或某些推销员竞争“金牌推销员”的荣誉,也用不着跟某个主管竞争营销副总裁的职位,他只需搞好本职工作,很自然地就成为“金牌推销员”和营销副总裁。反之,如果他搞不好本职工作,靠吹牛拍马而争取升职,靠攻击诋毁对手而争取领先,就比较辛苦了,也不一定能如愿以偿。所以,搞好本职工作,就是“不争而善胜”。无论成功的个人或组织,都是因为本职工作搞得好而成功的。可口可乐公司只需把自己的长处充分表现出来就行了,用不着刻意跟某个对手竞争,自然成了市场老大。假设它被打到老二的位置,一定是别人的本职工作搞得更好。 “不言”怎么可能“善应”呢?举个例子,某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号召大家励行节俭。老板多次召开员工大会,宣讲世界优秀公司如何节约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宣讲节约成本跟每一个人的关系,但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公司采用“成本中心制”,使节约行为跟员工利益挂钩,每个员工都能从节约中看到直接的好处,于是,再也不用老板开大会讲大道理,员工自然就会注意节约。让事情跟参与者直接相关,他们自然会自动自发地听从,这就是“不言而善应”。如果某件事跟大家没有关系,必然是多言而不听。人们可能为自己奋斗,可能为社会、为国家奋斗,不可能为上司、为老板奋斗。让事情跟大家的利益有关,并激发他们热爱社会、热爱国家的情感,用不着多说什么,大家自然会听从。 “不召”为何会“善来”?打个比方,达·芬奇画了一幅《蒙娜丽莎》,他用不着像个街头小贩一样在那儿大声招揽:“瞧一瞧,看一看哪……”人们自然会从世界各地跑去瞧一瞧、看一看,没有机会亲眼目睹的人,只会感到遗憾。再打个比方,你找到了一个金矿,用不着大声召唤:“你们这些傻瓜快来吧!金子可是好东西……”只要你愿意开放你的金矿,别人自然会蜂拥而来,积极性比你想象的要高得多。你所行之事让别人很感兴趣,就是“不召而善应”。 “缂然”为何能“善谋”?天才都是思想单纯的人,没有那么多胡思乱想,没有那么多利益计较,没有那么多狡猾手段,只要一心一意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胜于一切谋略。”李白写了那么多好诗歌,谁能跟他争“桂冠诗人”的头衔?你用尽古今兵法,能把王羲之“书圣”的帽子戴到自己头上吗?你搞出上千种山寨版产品,敢跟爱迪生争“发明大王”的称号吗?即使在对敌斗争中,“善谋”也不是取胜的保证。美国人多年来一心一意发展军备,到了真正开打的时候,打南联盟,打伊拉克,只需把人马开过去,把各种先进武器摆上去,用不着《孙子兵法》,用不着《三十六计》,简简单单就能打胜仗。 总的来说,老子所谓“不争”,就是提倡以自己为对手,而不是以他人为对手,只要一心一意做好自己,一心一意超越自己,自然能胜过所有人,有必要刻意地跟谁竞争吗?所谓“不言”、“不召”,就是提倡严格要求自己而不是强求他人,只要你做的事能够让人动心、动情,他们自然会按你的意图行事。这是天下最大的谋略了!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不是逃避竞争,而是放弃愚蠢的竞争,勇敢地从不可能获胜的地方退却。 “勇于敢则杀”,不是人们理解的“水罐难免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上亡”。将军奋勇杀敌、马革裹尸,是本职工作。这不是“勇于敢”,而是“勇于不敢”——不敢逃避责任。如果因为贪婪、不理性,进行过度竞争,这才是“勇于敢”,必无好结果。“春都”的衰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公司生产的火腿肠方便、卫生、实惠又好吃,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市场上最畅销的品牌之一。假设“春都”人都致力于本职工作,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不会失败的。不料,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跟竞争对手打“价格战”,“春都”作出了一个惊人决定:减少火腿肠的含肉量。随着价格战愈演愈烈,含肉量从当初的85%一度降到15%,以致“春都”人把自己生产的火腿肠戏称为“面棍”。如此一来,产品销量直线下滑,最后,“春都”上百条生产线全线停产,企业债台高筑。为了打价格战,“春都”敢以劣质产品“忽悠”消费者,真是“勇于敢”啊!最后被市场封杀,也是理所当然。 “勇于不敢则活”,不是鼓励人们当逃兵、当软骨动物,而是冷静分析成败因素,不冒无谓的风险,不争一时之得失。举个例子:英特尔公司以撼术见长,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存储器制造商,后来,日本公司以惊人的低价格在市场中占先。英特尔的决策层认为,与其跟对手打“价格战”,不如退出存储器市场。同时,有人提出疑问:“英特尔即等于存储器,放弃存储器,岂不等于放弃自己的身份?但英特尔总裁格鲁夫和董事长摩尔“勇于不敢”,宁可放弃身份也不打价格战,他们决定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转攻芯片市场。几年后,英特尔一举占领了世界80%的芯片市场,取得了绝对霸权。 无论你从事何种事业,都是为了获得成功,而不是为了用竞争取胜。如果用不着竞争也能获胜,或者努力竞争也无法获胜,就不必为竞争而竞争,必要时,应该具备从对手眼前走开的勇气。“勇而不敢则活”,正是竞争获胜的真谛。 P82-85 序言 不懂老子,就不懂中国式领导学;不懂孔子,就不懂中国式管理学。 老子的《道德经》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论道,下篇论德,创造性地提出了“无为”施治的理论,是一部杰出的领导学著作。正如著名学者顾准先生所说:《道德经》决不是一个“在野的圣人”探索自然奥秘或者怎样表达至善的哲学,而是不折不扣的政治哲学、统治哲学。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也称老子思想为“君人南面之术”,即“帝王术”,自汉朝初年首次把老子思想用于政治指导思想以来,历经二千多年,老子思想一直受到历代政治领袖的重视,先后共有四位皇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租、清世祖亲自为它作注。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道家思想受到严重压制,成为“在野党”,但《道德经》的政治哲学仍或隐或显地闪烁于政治家们的头脑中,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般而言,当国家繁荣强盛时,儒学居于绝对统治地位;当国家混乱时,道学便开始受到重视,成为最有效的治乱工具。 到了近代,在西学东渐的同时,《道德经》也渐渐流传到西方国家。据西方学者统计,从1816年至今,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而且每年都有一两种新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它在世界上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 《道德经》不汉是杰出的政治哲学著作,也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其文字凝炼、简洁而富有诗的美感,而且浓缩了大量的人生哲理和智慧箴言,因此,《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全球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道德经》最宿魅力的部分是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总结,提出了“顺其自然”的决策艺术、“无为而无不为”的工作艺术和“柔弱胜刚强”的竞争艺术,而其提出的政治愿景极富前瞻性一~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因此,美国政治学家哈林克里夫兰在其所著《未来的行政首脑》一书中,特别推崇道家的政治伦理和领导艺术。当代领导力大师沃伦·本尼斯在他的《领导力实践》一书中称:“最成功的战略领导者,他们的行为就像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老子所描述的那样;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贵其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孔子的《论语》记录的虽然只是孔子及其弟予们在讲学和日常交谈中的一些语录,缺乏系统性,却凝聚了中国式人性化管理理忿的精华。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将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融为一体的逻辑体系,并且丰富了管理的内涵——管理不仅是“牧民”,更是“教民”,而“教”的主要方式不是言传,而是身教,即用自身的美好行为对他人产生自然影响。孔子强调的是“非权力管理”,他没有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划出一条权力界限——任何人通过自修,具备了优良的晶格和优秀的素质。无论是否掌握权力,都是在“为政”,即进行“有为管理”,用自身言行带动他人的美好行为。这是孔子管理思想中的核心价值。 可惜的是,自汉武帝时起,儒家学者们为了迎合统治暂独裁的需要,将孔子的管理思想修改得面目全非,到了宋代“儒学”盛行时,儒学的学者们几乎成了极端专制统治的帮凶,对人们思想的禁锢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中国渐渐进入了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康乾盛世”,也只不过是日薄西山的最后一抹阳光。由于“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钢,由于领导者的固步自封,封建社会走向灭亡也是必然的结局。 但我们应该知道,这并不是孔子的过错! 到了现代,“儒学”似乎走到了尽头,渐渐被国人抛弃。因为“儒学”发展到晚清,可以说精华已尽、糟粕尽存,惟有彻底抛弃,否则中国难以振兴。遗憾的是,抛弃得还不够彻底,“儒学”的流毒仍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人们尤其是传统式学者们的头脑中,对新中国的历次改革皆造成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但是,在抛弃“儒学”的过程中,应保留孔子的“原始儒学”。事实上,孔子“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有为管理”的理念,从来不曾过时,至今仍具有活力。有专家认为:日本经济起飞的原因之一,在于把欧美的管理理论和儒学伦理观念巧妙地融为一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开始向先进的欧美国家看齐,却摒弃了欧美管理理论中只重技术而轻人文的特点,以传统儒学的家庭伦理观念来协调企业内部关系,从而激发了巨大的能量和动力。日本的知名企业家太多熟知儒家思想,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甚至提出了“算盘加《论语》”的管理准则。 除日本外,深受儒学影响的还有韩国和新加坡等,这些国家的企业经营者都灵活地将孔子的“贵人”思想与企业管理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在国际化竞争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学者们把这些称之为“儒家资本主义”,甚至还有人称儒学为“现代管理之母”或“现代管理之根”。由此可见,孔子儒学远未过时。澳大利亚学者雷吉·利特尔和沃伦·里德所著的《儒家的复兴》中预言:“孺学正在复兴。儒学的复兴已经明确地标示它将在世界文明的核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将带领世界进入21世纪,它将成为21世纪的管理主流。” 让我们一起:跟老子学中国式领导学,跟孔子学中国式管理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