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贤的养生之道,其实很简单,即是注重日常生活细节,在顺时应天的养生原则下进行身心调理,长此以往,自然就能做到强身体、少疾病,益寿延年。
而本书就是将这些大道至简的方法,从众多的中医历代精华典籍中精选出来,并结合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以重新解读,并将其辑合为一。全书内容细致、平实,方法简便易行。这些方法,看似平常,却有着深厚的国医养生至理,将如何避疾、慎医,如何保持情志愉悦,如何护养精、气、神,等等养生的圣言圣方,全都寓于其间,体现了古代先贤们博大精深的养生智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用圣贤之道祛病长生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吴昱遐//覃闻轩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古代先贤的养生之道,其实很简单,即是注重日常生活细节,在顺时应天的养生原则下进行身心调理,长此以往,自然就能做到强身体、少疾病,益寿延年。 而本书就是将这些大道至简的方法,从众多的中医历代精华典籍中精选出来,并结合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以重新解读,并将其辑合为一。全书内容细致、平实,方法简便易行。这些方法,看似平常,却有着深厚的国医养生至理,将如何避疾、慎医,如何保持情志愉悦,如何护养精、气、神,等等养生的圣言圣方,全都寓于其间,体现了古代先贤们博大精深的养生智慧。 内容推荐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时候的人,一般都懂得养生之道,能根据自然的阴阳变化来调养自身,并能用日常的方法维护身体的健康。作息有自身的规律,饮食有节制。劳逸有度,性情豁达,所以能做到身体与精神的协调一致。从而活至天年。”由此看来,古代先贤的养生之道,其实并不玄奥,只是他们能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入手,进行身心调理,使“身与道同”、“天人合一”,如此自然能心宽体健、祛疾长寿。 本书便是将这些大道至简的方法进行中医解读,内容细致、平实,方法简便易行。这些方法,看似平常,却蕴涵深厚的国医养生至理。将避疾、慎医,保持情志愉悦,护养精、气、神的圣言圣方,寓于其间,是为了让今人从圣贤之道中吸取至简至精的养生智识。以使今人达到不病或少病的长生之境。 目录 卷一 “天人合一”的日常之养 圣贤圣言说养生 人体就如一眼井/爱惜自己“这棵树”/认识生命的盛衰“符号”/养生之道在于常给身体开“一扇 门”/无为自化,即可长寿/精气在人体与外界连通处生长/养眼即是养精气/气血应在精力旺盛 时开始保养/嗜睡最损神气/做到这四点即是神仙/长寿者情绪很少大起伏/夸赞他人可祛心病 / “打坐”最是长寿良药/男女嫁娶应有时 人体中住着“十二消息卦”/中医教你养胎法 医圣孙思邈的养生方 坏脾气是长寿“第一毒药”/养寿有六字箴言/平常日用最能大养/饥饱适度最养脾胃/酒可怡情, 酒更能伤身/“辣”最让身体上火/养寿应保津固齿“鸣天鼓”/柔美的音乐利于养脾胃/酒后最忌 当风/久坐最伤脾/梳头能祛风明目/四季应起居有道/唾液可以祛病 孙思邈养生十三招/食物的性味调配与药食同行/道家常食的养寿仙药 道家最讲究的因地因人而异的四季饮食法/音乐可以养生 道家神奇的“养生茶道”/道家的四季养生茶谱/用呼吸就能调理睡眠 得道高人的养心心得 心静则百病不侵/养心必先收心/增强定力不脆弱/明理才能豁达/觉悟了,欲念自然会少/烦恼 太多最损寿/看得远,自然活得长/富贵者劳心,知足者长寿 心要“静”来养/静心有妙法 养生全在平常日用间 养生当知身体的忌讳/大道至简的养生十要/养生有十忌/伤身有十八事 四季修养之道 春三月养生宜忌/夏三月养生宜忌/秋三月养生宜忌/冬三月养生宜忌 春天三个月的饮食宜忌/夏天三个月的饮食宜忌 秋天三个月的饮食宜忌/冬天三个月的饮食宜忌 卷二 长生以避疾、慎医为要 找对医生,慎用药 良医难遇,庸医误人/如何提前诊察内脏的病 五脏、五行相生相克/五味、五脏相生相克/七情生克与养生 脾胃好,百病消 脾胃病有独特的信号/调养脾胃更有医家诀窍 饮食水谷运化过程图解/饮食是调理脾胃的“第一良药” 避疾有十法 十种病不能用药治 卷三 养“三宝”用仙家之术 人活“三宝” “三宝”不能离散 /“三宝”能度量生死/附:什么是元精、元气与元神 认识“三宝”才能养好“三宝” “三宝”对人体有大用/养后天之“精”,更要养先天之“精”/补气不如养气/先养神,才能养好形 人体之“精”的来源与作用/人体之气的生成与作用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神的生成与功能 不是神仙也能做到 调息最能聚神/元神是人生而有之的灵明/有元神必有元气,有元气必生元精 庄子的养生四法 卷四 静心是养寿的上上方 病由心生,但静可以养心 心有多宽,人就有多壮/神仙都从病中得/静使人生之气清澈 静的五要三不要 静功修习有五要/静功修习三不要 静功修习第一课 调息/顺天应时/意守气息/心地纯朴 静功练习的七种上乘古法 永固元气的闭息法/附:“鸣天鼓”防耳聋/一呼一吸即有长生之道/保全“三宝”的导引术/五 脏各有调养之法/晨起一套养生功/寒热不侵的八段锦/十六字法,能使“气归脐,寿与天齐”/三字 法能使人悟到“空”的妙处/六声气息法调理脏腑/十二字法修炼先天真气 怎样掌握静功修习的正确姿势/静坐时怎样让精神集中 舒经活血的道家按摩功/充聚人体正气的静坐养神功/道家六字诀呼吸法 卷五 仙家的固精秘法 惜精为长寿第一要旨 肾是精之源泉/养精当在精气未泄之时 惜精法修习须知 五脏有五精,各精亏耗所致病证不同/仙家细述“三全”与“三满”/年龄不同,精气恢复的难易不同 五脏之气全在养/按摩养精大穴 养寿从打坐开始 一方睡榻即可打坐/打坐以姿势舒服为要/打坐应能忍得“放下”之痛/最能入门的打坐常规 练十天即能面色红润 “神水滋养法”使用说明/天机潮候的一月时辰 用神水养生二法 积气即可生精 神衰气虚,用积气生精法 /“积气生精法”使用说明 中药的益精之品/食物中的保精之品 用道家内丹术的筑基功养生 炼精化气法/避免精结伤身/选对时机方能修身养神/“炼精化气”的六步功 /“炼精化气”可能达到的效果 内丹修炼的基础功法 让真气循行于全身的河车法/脱胎换骨的过三关法 子时固精有仙方 固精法/固精法的习练 用小周天运气法 “一搓一兜”间即可祛火养脾胃 “一搓一兜”法 /“一搓一兜”法应用要领/健脾胃按摩功 揉摩消食养脾胃二法 翻江倒海法助消化 暴饮暴食伤元气 /“翻江倒海法”使用要领 健胃消食的两茶三汤 用泻命门法,使人不上火 人的生命之门——命门/如何防止“上火”/泻“命门之火” 治尿频,用擦肾俞法 缓解老人尿频的甩手功/缓解老人尿频的食疗方 擦涌泉,能使腰足轻快 擦涌泉法/涌泉穴按摩法 神仙睡法要诀 仙家睡法的姿势/仙家睡功的步骤 图说睡功心法 试读章节 认识生命的盛衰“符号” 人刚刚生下来的时候,他的精气逐渐上升,开始长出牙齿,剃了的胎毛重新生长,作为人的意识也慢慢开启。到了精气满溢的时候,又会逐渐下降,阴毛以及腋毛开始变白,等到腋毛变白的时候,说明精气已经从身体退散了。再接着脸上的胡须又开始变白,先从下巴上的胡须开始,然后两鬓也开始变白,这个时候连头部的精气都已经退去。人年轻的时候自身精血充足,毛发尚黑;到了中年,精血无法充满全身,所以才会头发花白,牙齿掉了也不能再次生长,也不会再长出新的头发。懂得养生的人看到这些衰老的信号,会明白自身体内发生的变化,看看是衰老到哪个阶段,从而养精蓄锐。虽然死亡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也不要放纵自己,戕害身体导致不能长寿。 人之胚胎赖父母精血经过十个月凝结完成孕育,以父母精血供养直到用得一点不剩,最后孕育成一个胞胎。在孕育过程中,胎儿得到父母的基因遗传,然后日渐成长;胎儿在吸收精血中的营养物质的同时,也吸收了父母精血中的恶浊之物,出生后日渐表现出来。到了十月期满,母亲就会生下孩子。这时候,父母的恶浊之气还没有消解完,需要去口血,剃掉胎发,每个月都会变蒸,一年出一次水痘。到了七八岁,要换一次牙齿,然后体质逐渐稳固,渐渐懂事了,有了独立的人格,并展开自己的人生。到了二十五六岁,就会延续后代,自己也当父母。这是天地之间事物运行的规律,自己不爱惜身体,以至于夭折,不能长寿,实在是很可惜。人之真气来源于天地,这股真气自古以来就存在于自然界中,小孩还没出生的时候,他的气存在于母体之中。这股气周流六虚,天地万物都由这股气而来,人也是因为这股气有了身体,身心俱明。古代的养生家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们才会修生养性,让真气在体内以自然规律运行。 “周流六虚”,语出自于《周易·系辞下传·七章》。周流,指阴阳刚柔,往来变化于爻位之中。周,就是圆,就是易运动完美的形体,周本身就是运动的,但是周的运动是有限制的,是在身形体内的运动。流本身也是运动的,流的运动是无限制的运动。元气变动,阴阳消息,谓之周流。六虚中的“六”,指一卦六爻,即天地四方与上下六位。六位无固定之物。如虚的空物,意指整个自然界。六爻皆虚,是其实像,这个实像是从虚像而来。为什么这样呢?就是因为这个虚本是动的,运动之后就开始从虚变为实像。总体来说,周流就是指有规律,六虚则又指无规律,其实质意义就是看似无规律,其实有规律!即世间万物发展都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其表现形式变化多端,充满整个宇宙,上下无常,刚柔相互变动。对这些变化,我们不可把它看成是死的。如果把它看成是固定不变的,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而必须要把这一根本规律看成是不断变化的。这些规律会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与条件,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与作用。 养生之道在于常给身体开“一扇门” 养生最重要的就是修心养性,只有心无所恋人才不会被物质生活困扰,只有心如止水才可以做到不被周遭的事物所迷惑,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欲望,做到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能够保持心境平和,这样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天地之气讲究的是保持平衡,没有升就没有降,没有出就没有入。打个比方说,用手指捏住空管的一端,将管中灌满水后倒过来,水不会从管中流出。因为外面的空气不能进入管中,所以管里的水不会流出来。与之相对的是。找一个小口的瓶子,用很猛烈的水柱往里灌水,也灌不进去,这是因为里面的气出不来,所以水无法灌进去。对于养生之道十分了解的人能够做到保持精神饱满。则气自然就充裕了。天地之气充盈在我们四周,如果不是被天地所用,就是被我们自身所用,养生的要点就在这里。 无为自化,即可长寿 古代养生书里通常都认为心脏是人体的中心部位,是支持人体正常运转的重要部分,重视心脏保养,则可以长寿。如果心脏通向全身各个器官的血管有闭塞不通之处,人体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害。古代养生家通常将身体当做一个国家,心脏就是这个国家的皇帝,而精气则是这个国家的民众,排除心中杂念,保持心神清静,守持住人的精、气、神,使之不内耗,不外逸,长期充盈体内,与形体相抱而为一。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百病不侵。信佛的人,经常打坐轻安,所以得道高僧往往可修炼得像神仙一样。轻安是指修佛的人气脉变化的景象。入定能够有这种现象产生,觉得自己身体的重量已经没有了,念头及所有的杂念也就完全止住,没有自我,只觉得宇宙非常宽广,到最后甚至于不觉得自己有呼吸,也就是说吐纳,即吸进来吐出去的感觉已经没有了,最微妙的是,呼吸只剩下里面的呼吸,即内呼吸,外息就停止了,剩下内息和胎息,这个时候就产生禅定的觉受,这就叫轻安。 关于长生之道,《庄子》中有一段写得非常好。上面记载道,黄帝问广成子,如何养生可以达到长寿的目的?广成子认为,只要人可以做到无为自化,即可长寿。广成子自己活了一千二百岁还能保持形态不变,就是因为他能做到无为自化。“无为自化”中的“无为”,并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人应该顺应天势,为人处世能坦坦荡荡,实实在在,得失听之,毁誉任之,举重若轻,临危若盈,一笑置之,一言蔽之,不烦不恼,才能做到清神静心,落得轻松自在。 炼丹药的要诀非常简单,但是服食丹药非常有讲究,要按照个人的体质、性格、道德修养、精神状态来进行炼制。如果只是为求丹药而炼丹,那么丹药只会在体内沉积,根本达不到效果。 人的身体可以通过修身来达到健康的目的,而生命则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得以延续,这就是道士炼丹的意义所在。两者必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修性的方法与坐禅比较类似,修命的方法就在于炼成丹药能达到奇效。无论什么方法,都需要我们修身齐}生,收敛自身欲念。 有首古诗:超凡一句绝商量,说破教君笑断肠,一切顺违生死事,莫令厌恋作心王。跟下地做农活不太一样,脑力劳动的强度比体力劳动的强度还要高。这样不利于养生。善于养生的脑力劳动者,可以做到顺应时事,不因外界事物而变得喜怒无常,随时保持心境平和,这样才能做到劳逸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由天地精气所生所养,但是人类贪欲太过,常常被声色权力所迷惑,情绪容易大起大落,形体开始出现病变,这时就算是天地之精气也无法弥补。《黄帝内经》里的文章,可以防患于未然,也能救于已然,教人们修身养性来达到补足精气的目的。如果是知道养生的人,就会重视。如果还是执著于欲望,就算老天也帮不了他了,何况古人说过的话。P4-6 序言 古代先贤,从黄帝到老子、孔子、庄子,他们虽不是医家,却能防疾病淫邪于未然,治病于未发之先,胜过很多切脉开方的“大医”。原因是他们注重品德修养,能在平常日用间做到“身与道同”,从而保养了精、气、神三宝。 顺应天时,以养正气,使人身变为百邪不侵的“仙体”。这是《黄帝内经》等中医养生名籍倡导的养生原则,也是历代圣贤的日常养疗之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医学的最高境界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并说,医家应“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病。医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唐代寿至102岁的养生大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说:“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起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将人的健康状况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种。也就是说:“上医”是维护人体日常健康的养生之道,“中医”是当人有疾病征兆时进行早期干预的预防之道,而“下医”则为人已生病后医家针对疾病进行的治疗之道。《证治心传-证治总纲》又说:“欲求最上之道,莫妙于治其未病。”可见,以日常之养防疾是古代圣贤和医家养生的首要任务,也是养生长寿的基点。 以日常之养防疾的中医养生观,也贯穿于更多经典著述中,如《医心集》便强调求静,这与道家倡导的自然、清静、无为、柔弱、和谐是一致的。在黄帝时代。人们就意识到静坐是养生长寿的最完美方法。据《庄子》载,黄帝曾向广成子询问长寿之道,广成子告诉他:“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劳汝静,乃可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就是说完美的养生应收视返听,向内求静,这样人体的精气神就不会亏损,百病也难以侵入人体。 老子说“大音希声”,正声应“简静”,只有“静”才会有空灵渺远的空间感,与万物合一的心灵体验。《老老恒言》说:“养静为摄生首务。…‘静”,指的就是人需要保持心境的安宁、愉快和达到虚怀若谷、无私寡欲的精神境界。养静藏神,心静则神安,神安则脏腑气血和调,邪亦难犯,自有益于延年益寿。养静藏神,真气无伤,抗病力强,这跟庄子提出的“平易恬淡”的人生理想也是完全一致的。“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因此,养生就是养心态,静则心宽。心宽则寿长。 古代先贤以“静”达到人体精气神的充盈与和谐,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而“静”的本质则在于护养精气神。精气神被道家视为人身三宝,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摄生总要》中强调了精气神三者对于人体的重要性,提出要全神、惜精与养气的养生理念,明确了人身三宝即精、气、神三者缺一不可。中医所说的“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亦死”,谈的就是精气神三者对人体生命存亡的意义。只有在精充、气盛、神全的情况下,人才会祛病延年。古代先贤的日常养生,都是以养三宝为核心,而《摄生总要》与《养生秘旨》则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固精、养气、全神的方法,非常简单实用,却又大都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 人要乐观、豁达,不计较得失,懂得“放下”。所以,大凡长寿者必定心态都平和,与世无争,性格也恬静。所以圣贤说,养生就是齐}生、养德。所以《摄生总要》与《养生秘旨》说,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只要有好的情绪、好的德行修为,人体气血自然就调和畅通;气血调和,身体自然就健康无病。所以明代养生家吕坤更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天人合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是庄子养生学的核心所在。它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有节候阴阳的变化,人的身体也会有与之相应的变化,故人的饮食、起居、坐卧、衣着都应与自然保持一致,只有顺应天时,人才可能健康无病。《寿世传真》与《养生秘旨》在总结古代先贤们的养生方法时,尤其是体现了这一点,其内容涵盖了从起居到齐}生,从饮食到服药,从导引到按摩,从治疗到预防的多个方面。 《寿世传真》中还提出了养生必须要先了解自己身体状况,包括生理上与心理上的忌讳,了解致病的原因,谨慎地问医用药。只有知晓自己的健康宜忌,懂得五脏的构成与功能,了解了生病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而不被庸医所误。 本书正是对古代先贤养生思想与上述中医养生经典的现代解读,并且结合了现代人的养生实际需要,用平实的语言、简妙的方法,对圣贤的养生之言进行亦文亦图的细致解析,以期为人们提供一套大道至简的日用养生之法,同时让更多的人重获圣贤“从不故弄玄虚”的养生观。 己丑年十二月 郑言于读书梁明德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