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喜欢什么样的秘书?毛泽东如何选择秘书?毛泽东如何实用秘书?毛泽东的秘书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毛泽东的秘书具有什么样的才智?毛泽东和秘书们关系如何?秘书们对毛泽东的感情如何?态度如何?毛泽东的秘书们命运如何结局?
本书为你揭秘毛泽东和秘书们之因缘际会,讲述毛泽东秘书们宦海浮沉之命运,钩沉秘书起落与若干重大事件之关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毛泽东和他的秘书们(最新修订插图珍藏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叶永烈 |
出版社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毛泽东喜欢什么样的秘书?毛泽东如何选择秘书?毛泽东如何实用秘书?毛泽东的秘书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毛泽东的秘书具有什么样的才智?毛泽东和秘书们关系如何?秘书们对毛泽东的感情如何?态度如何?毛泽东的秘书们命运如何结局? 本书为你揭秘毛泽东和秘书们之因缘际会,讲述毛泽东秘书们宦海浮沉之命运,钩沉秘书起落与若干重大事件之关联。 内容推荐 在毛泽东巨大的身影背后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与那个时代的所有端倪、纠结和毁誉息息相关,他们的智慧、才情、忠诚甚或生命都悄悄地注入这个时代、这个身影,但,当时的人们却难以发现。这群人就是毛泽东的秘书们。 目录 写在前面 毛泽东曾经是中共中央局秘书 毛泽东也曾是“国民党秘书” 在上海毛泽东身兼国共两党秘书 从首任秘书谭政到末任秘书张玉凤 毛泽东慧眼识人才 逐步形成毛泽东稳定的秘书群 毛泽东与秘书胡乔木 第一章 来到毛泽东身边 王若飞转达了毛泽东的意见 为《解放日报》写社论 整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延安整风的日子里 读书成了毛泽东和胡乔木的共同爱好 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二章 “中共中央一枝笔” 随毛泽东飞往重庆 毛泽东为“二乔”断名 接二连三抨击蒋介石 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 出任中宣部副部长 起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公报 第三章 新闻首脑 “工作很繁重,都堆在你的身上” 反反复复修改《共同纲领》 成为“新闻人物” 毛泽东频频致函胡乔木 发表《实践论》的前前后后 每天指导着报纸工作 终于累得病倒了 第四章 “大手笔” 参与编辑《毛泽东选集》 《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署名内幕 头绪繁多的种种兼职 在杭州参与起草《宪法》 第二次病倒 出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写出《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第五章 “大跃进”年代 在“不平常的春天”里 随毛泽东出席莫斯科会议 擂响“大跃进”的战鼓 受到毛泽东的批评 批罢“西尼”驳“东尼” 《人民日报》的“婆婆” 第六章 庐山风波 在庐山会议上大力纠“左” 终于摆脱政治危机 依然是毛泽东政治秘书 离开了毛泽东身边 第七章 “病中吟” “一介书生”的种种“故事” 远离“阶级斗争”谈诗论词 “没有百忙”的“好事之谈” 又在追赶毛泽东的步伐 写诗词使他和毛泽东恢复联系 江青警告:“不许干扰主席工作!” 第八章 “文革”风雨 江青早已对他不悦 《海瑞罢官》的“黑后台” 和毛泽东的最后一次谈话 怀着深深的失落感迁出中南海 神情木然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 北京邮电学院红卫兵“盯”住了他 红卫兵闯入胡宅大抄家 在“一月革命”的寒风中游街 周恩来的关照使他“免斗” 戚本禹的文章掀起大风波 毛泽东意外地来看望他 足不出户闭门闲居 随着邓小平的复出而复出 又一次“半点名”批判 毛泽东与秘书陈伯达 第一章 初任秘书 初来延安 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与毛泽东探讨中国古代哲学 担任毛泽东秘书 抨击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 写《人民公敌蒋介石》 第二章 几番风波 搬入中南海 跟随毛泽东访问苏联 在莫斯科的日子里 “老鼠搬家”事件和《红罂粟》事件 参与编辑《毛泽东选集》 起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 主持《红旗》笔政 在郑州遭到毛泽东痛斥 在庐山上弄错风向 参与起草人民公社“六十条” 批判“现代修正主义” 毛泽东口授“二十三条” 起草《五·一六通知》 第三章 “文革”大员/191 与江青一起为“中央文革”组阁 接管《人民日报》 和江青一起点火于北大 跃为第五号人物 主笔“十六条” 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激烈斗争 为江青捧场 陈伯达的自杀闹剧 批斗刘、邓、陶 第四章 兵败庐山 跟林彪建立“热线”联系 起草“九大”政治报告的激烈争斗 与林彪密商 林彪发动突然袭击 最为忙碌兴奋的一天 “翻车了,倒大霉了” 毛泽东怒斥陈伯达 最后一次求见毛泽东 毛泽东与秘书田家英 第一章 志趣相投 差不多成了毛泽东的“总管家” 与毛泽东如切如磋、亲密无间 他崇拜正直刚烈的谭嗣同和林则徐 奉命做田家英思想工作的董边跌入爱河 结婚时他和她“约法三章” 第二章 毛泽东的得力助手 他和毛岸英同龄,却成了毛岸英的老师 担任毛泽东的秘书之后 宣传毛泽东思想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第三章 “曲生何乐,直死何悲” 庐山上的政治风暴差一点把他推入深渊 成了江青和陈伯达的眼中钉 被安上“篡改毛主席著作”的罪名 逐出中南海的命令使田家英心似刀绞 他悲壮地死于中南海“永福堂” 历史终于发出公正的声音 毛泽东与秘书江青 第一章 “约法三章” 初识毛泽东 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 终于和毛泽东结婚 生了女儿李讷 变娇变骄了 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 前往苏联疗养 第二章 染指政治 住进中南海菊香书屋 出任“电影指导委员会”委员 批判《武训传》江青“露峥嵘” 又一次飞往苏联治病 对于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政治夫妻” 成为毛泽东的秘书 毛泽东与秘书高智 第一章 毛泽东的幽默 “两个半人”中的一个 为毛泽东译电文 毛泽东教他“开门见山” 羊肉泡馍的故事 第二章 “五大秘书”外的秘书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很机灵 在毛泽东的专列上 “奉命”去看舞剧《小刀会》 离别毛泽东后高智“想坏了” 毛泽东与秘书罗光禄 第一章紧张的工作 叶剑英调他到毛泽东身边工作 毛泽东的“换脑子” 机要秘书的工作够紧张的 第二章他“表扬”了毛泽东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窃听器事件”真相 倾听来自底层的真实声音 毛泽东与早期的秘书 毛泽东与早期的秘书贺子珍 秘书古柏和曾碧漪 附录 中央警卫团团长张耀祠 庐山浓雾,以灯为毛泽东座车引路 十七岁那年,他就在瑞金为毛泽东站岗 毛泽东专列“九·一三”前夕的惊险经历 毛泽东不愿化装戴墨镜、戴大口罩 毛泽东不理“洋规矩” 毛泽东喜欢老实人 他向毛泽东报告周恩来去世的噩耗 毛泽东常常“连续作战” 首次透露拘捕江青的实情 永远怀念毛泽东 读讲诗文的芦荻 遴选工作在悄然进行 忽地要她为北大党委“讲课” 夤夜去见毛泽东 亲眼目睹毛泽东嗜书如痴如醉 毛泽东知道她的身世 她请毛泽东谈《水浒传》 姚文元居心叵测借题发挥 在大寨她与飞扬跋扈的江青相遇 在流言蜚语面前她保持沉默 她终于打破多年的沉默 毛泽东的35位秘书简介 谭政(1928) 江华(1928-1929) 贺子珍(1928-1937) 谢唯俊(1928-1929) 古柏(1930-1933) 曾碧漪(1930-1933) 李井泉(1930-1931) 郭化若(1931) 谢觉哉(1933-1934) 黄祖炎(1933-1935) 王首道(1933-1934;1937-1944) 李一氓(1935) 叶子龙(1935-1962) 吴亮平(1936-1937) 张文彬(1936-1937) 周小舟(1936-1938) 李六如(1937-1940) 和培元(1938-1941) 华民(1938) 江青(1938-1976) 陈伯达(1939-1970) 张如心(1941-1942) 胡乔木(1941-1966) 王炳南(1945) 田家英(1948-1966) 罗光禄(1948-1963) 王鹤滨(1949-1953) 高智(1953-1962) 林克(1954-1966) 徐业夫(1957-1974) 李锐(1958-1959) 谢静宜(1959-1976) 戚本禹(1966-1968) 高碧岑(1968-1974) 张玉凤(1974-1976) 后记 试读章节 毛泽东提及的“此篇”,即北京大学教授、著名遗传学家李汝祺在1957年4月29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一文。 遵毛泽东之嘱,胡乔木关照《人民日报》转载李文,当时加上毛泽东所写的“编者按语”: “这篇文章载在4月29日的《光明日报》,我们将原题改为副题,替作者换了一个肯定的题目,表示我们赞成这篇文章。我们欢迎对错误作彻底的批判(一切真正错误的思想和措施都应批判干净),同时提出恰当的建设性的意见来。” 毛泽东将李文改题为《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 毛泽东重视李汝祺的文章,因为他在1957年2月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演讲(最初的题目为《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中,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笔者访问过李汝祺的高足谈家桢教授,据告,摩尔根学派遗传学曾一度被打成“伪科学”,所以李汝祺《从遗传学谈百家争鸣》一文引起毛泽东注意。 毛泽东还注意到1957年4月13日《大公报》的社论《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里》,嘱令:“送胡乔木同志阅。可惜人民[日报]缺乏这样一篇文章。” 毛泽东于4月26日致函胡乔木,批评了《人民日报》:“《大公报》、《中国青年报》的理论水平高于《人民日报》及其他京、津、沪各报,值得深省改进。《人民日报》社论不涉及理论(辩证法、唯物论),足见头脑里没有理论的影子,所以该报只能算是第二流报纸。”毛泽东这一批语,是写在4月24日《大公报》报头上,注明“乔木阅”。 毛泽东对《人民日报》的批评,促使胡乔木亲自执笔为《人民日报》写社论。 5月2日,《人民日报》登出胡乔木所写的社论《为什么要整风?》,从理论的角度,阐述了中共中央关于实行整风运动的意义。 那些日子,倒是被《大公报》的社论说中了——“在社会大变动的时期里”。在1957年5月15日,毛泽东写了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章。此文最初题为《走向反面》,拟以“本报评论员”名义发表于《人民日报》。排出清样后,毛泽东在文章上批了“内部文件,注意保存”八个大字,并把文章的题目改为《事情正在起变化》。既然是“内部文件’,署名也就相应改为“中央政治研究室”。这“内部文件”,直到6月12日,才印发“中央一级若干同志”,署名又改为“毛泽东”。 《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意味着大转弯。此文直至收于《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才于1977年4月公诸于世——已是整整二十年后了。 毛泽东写道: “几个月以来,人们都在批判教条主义,却放过了修正主义。” 毛泽东以为: “有一部分人有教条主义错误思想。这些人大都是忠心耿秋,为党为国的,就是看问题的方法有‘左’的片面性。” 也就是说,教条主义虽“左”,不过是方法问题罢了。 毛泽东又以为: “共产党的右派——修正主义者。” “他们跟社会上的右翼知识分子互相呼应,联成一起,亲如弟兄。” “右派大约占百分之一、百分之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依情况而不同。” 也就是说,修正主义,亦即右派,是立场问题。 毛泽东尖锐地指出: “党内党外的右派都不懂辩证法:物极必反。我们还要让他们猖狂一个时期,让他们走到顶点。他们越猖狂,对于我们越有利益。人们说:怕钓鱼,或者说: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现在大批的鱼自己浮到水面上来了,并不要钓。这种鱼不是普通的鱼,大概是鲨鱼吧,具有利牙,喜欢吃人……” 这份在二十年后才发表的内部文件,表明了毛泽东下决心发动一场反右派斗争,而且采取“锈敌深人,聚而歼之”的策略。 在他此文中所表露出来的“‘左’是方法问题,右是立场问题’的思想,后来导致了宁‘左’勿右,导致了中国的航船向‘左’偏航,以致导致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 在毛泽东6月12日印发《事情正在起变化》之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胡乔木写了《是不是立场问题》,于6月14日作为《人民日报》社论发表。社论强调了“坚决反对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是“立场问题’。 紧接着,6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胡乔木所写的著名的社论《不平常的春天》。此文是经毛泽东审阅后发表的,毛泽东作了若干修改、补充。 胡乔木一开头便写道: “1957年的春天,对于我国的政治界和知识界,是一段不平常的时间。” 胡乔木写及: “历史是在斗争中前进的,人们的思想是在争论中前进的。整风是不可避免的争论,对资产阶级右派的批判也是不可避免的争论。现在有争论,将来还会有争论。” 他还写道: “在目前的争论中,有些人难免不会想到天气的寒暖。虽然立场之说还不能人人同意,但是立场不同,政治气候的寒暖之感也不同,这却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在我们社会主义者看来,目前的天气确确实实是一个大好春光的艳阳天。是的,这是一个不平常的春天……” 不言而喻,胡乔木谈论天气,显然是针对费孝通教授1957年3月24日在《人民日报》所发表的《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费孝通成了资产阶级右派的头面人物。P63-64 后记 这本《毛泽东和他的秘书们》,是陆陆续续写成的。 我先是采访了陈伯达,为他写了七十万字的《陈伯达传》。 后来,经过多年采访,又写成七十多万字的《江青传》。 接着,访问了田家英夫人董边,写了《毛泽东秘书田家英》。访问了高智、罗光禄,为这两位机要秘书写了访问记。 然后,采访了胡乔木夫人谷羽及有关人士,又写了《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一书。 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叶子龙很早就列为我的《毛泽东的秘书们》一书的采访对象。我去北京他家采访时,正值他在病中。本待他病好之后再采访,不料他不久就病逝了,我失去了直接采访的机会。 我曾经采访了毛泽东通讯秘书李锐,但是那次是谈别的问题。尚需再作采访,以后补入。 我也采访了曾碧漪。她和她的丈夫古柏是毛泽东早期秘书。 另外,张耀祠、芦荻虽不是毛泽东的秘书,我先后采访了他们,发现他们关于毛泽东的回忆颇具史料价值,所以作为附录收入《毛泽东和他的秘书们(最新修订插图珍藏版)》。 附录中还收入我写的《毛泽东35位秘书简介》,让读者对于毛泽东的秘书们有一个总体上的了解。 叶永烈 2009年6月18日于上海“沉思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