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在大清国的发迹史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彭训文//马勇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曾国藩二十七岁考中进士,二十九岁官秩从七品,三十二岁还是从七品。但是到他三十六周岁时(还差四个月才满三十六周岁,1811.11-1847.7),已经是正二品高官了,五年之间连升十级。升官如此之快,整个清朝也只有他一个(只论汉人)。

彭训文、马勇编著的《曾国藩在大清国的发迹史》根据正史写成,完全不是虚构的历史小说。主要介绍了曾国藩从湖南农村走出来,没有任何官场背景,最后竟然做了清朝最大的官,他是如何往上升的。

内容推荐

曾国藩从湖南农村走出来,没有任何官场背景,最后竟然做了清朝最大的官(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他是如何往上升的呢?

《曾国藩在大清国的发迹史》根据正史写成,完全不是虚构的历史小说。

《曾国藩在大清国的发迹史》由彭训文、马勇编著。

目录

第一章 曾氏家族与曾国藩的童年

 曾国藩个人履历

 闪亮登场

 祖辈的旗帜

 曾爷爷很了不起

 “曾家八宝饭”

 父亲曾麟书像郭靖

 曾国藩读书很厉害

第二章 求学与治学

 清朝的科举制度

 功名之路

 岳麓书院

 恩科

 “最早的北漂”

 小插曲

 同进士让曾国藩很尴尬

 翰林院是个啥地方

第三章 苦练内功与贵人相助

 十年七迁

 内功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曾国藩的理学启示

 外力

第四章 对手

 洪秀全,不简单

 理论宣传很重要

 天国的事业

 曾国藩的烦心事

 归家,归家

 团练大臣是个什么官儿

第五章 团练

 将星江忠源

 悍将罗泽南

 曾剃头的诨号

 猛人塔奇布

 新湘军的新气象

第六章 宣战

 传檄出师

 靖港之败

 水陆并进

第七章 东征

 曾天养何许人也

 城陵矶大战

 武昌城

 田家镇的铁链

第八章 九江的战事

 九江

 石达开作为一张王牌

 湖口之败

第九章 困顿江西

 收复失地

 曾国藩的水师

 塔奇布死了

 罗泽南走了

 江西官场

第十章 天国

 天京事变

 杨秀清要当王

 王杀王

第十一章 新生

 离开

 要权

 乡居

 再出山

 美梦

 三河镇的湘魂

 李鸿章

第十二章 安徽会战

 就是这里

 太湖之战

 猛人鲍超

 清军大营

 两江总督

 祁门这个地方

 左宗棠

 李元度的问题

 北上勤王

第十三章 决战安庆

 横剑帐前

 李陈西征

 刘跄琳

 安庆血战

第十四章 天京覆灭

 慈禧出场

 东南之主

 围城

 曾国荃

 湘军的粮食问题

 江、浙的战事

 天国的粮食问题

 破城

第十五章 从湘军到捻军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自解兵权

 新的征程

 客军难驭

 陈国瑞和刘铭传的火拼

 防河大计

 曾国荃的危机

第十六章 抑郁而终

 吏治

 秩序

 朝觐

 天津教案

 举棋难定

 妥协

 名败

 悒郁辞世

 大毁大誊

 曾国藩年谱

试读章节

祖辈的旗帜

要讲曾国藩,就不得不从曾国藩的祖上讲起。

有人要问了,我要看的是曾国藩的事儿,你跟我提他祖宗干什么。其实这么写是有原因的。一来,中国人向来有“认祖归宗”的优良传统,且看刘备一个卖草鞋的,就因为在家谱上七扯八扯,扯成了皇亲国戚,靠着一个“中山靖王之后”的头衔,赚下了多大的产业。所以,跳过祖宗去谈一个中国人的生平,是很不可靠的。二来,曾国藩自幼家教颇严,父亲和祖父对他的影响甚为深厚,不讲这些很难说清曾国藩为什么会成长成这样而不是那样。第三,曾国藩一生文治武功,在文学上唯一得以传世的就是《曾国藩家书》这样一部算是书信集的东西。虽然一个知识分子一辈子只有私人信件传世听起来有点悲哀,但是这也侧面表现出家庭礼法、亲族教化对曾国藩的重大影响。所以,我为曾公做传,如果不上溯到他的祖宗,估计他本人也会有意见。

书归正传,我们就从曾公的祖上开始讲起。

话说清初的某一年(如果非要问我而且你记得住的话: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一位曾姓老人率领家族十余人,在一个雾气朦胧的拂晓悄悄地潜入(湘地多匪,没办法)了湘乡南部一百三十里外一个叫做白杨坪的偏僻山村。据目击人士透露,曾姓老人慈眉善目,白须飘逸,犹如仙人降临凡间。当然这是曾国藩发迹之后出现的版本,很可能包含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性美化,所以不可尽信。但是这位大名唤做曾竟希(人称竟希公)的老人确然是后来名动两江、青史留名的曾国藩的曾祖,在族谱上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事实上,曾氏迁入湖南湘乡,乃是曾竟希往前八代的事情了。但是直到曾竟希的祖父那一辈,曾家才算是在此地建立了家业,开始买房置地。那时候买地皮很便宜,不需要十几个亿地去竞价,买房装修也很便宜,不需要贷款按揭,所以曾氏后人也就免去了房奴之忧,一下成为名副其实的地主阶级。

但是就在曾竟希六十六岁那年,也就是前面说的1808年,曾老爷子突然做出一个决定:离开老房,迁到偏僻的白杨坪。个中缘由没有人说得清楚。但是中国人安土重迁,除非事出非常,一般是不会考虑举家搬迁的,所以今人猜测,其中必有一些不平凡的原因。一说是因为曾家在白杨坪买到了便宜的土地;另一说认为是原居住地的生活发生了某种变故而变得不便居住;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次搬迁是出于风水等迷信的考虑。但是无论如何,曾家搬家之后门楣得到了光耀倒是不争的事实。如此一来,倒是给传说中曾老爷子的仙风道骨平添了几分依据。

说完了曾祖父曾竟希的搬家大业,再来说一说曾竟希的次子、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

曾爷爷很了不起

这位被曾国藩及其后代尊称为“星冈公"的人,在曾国藩的祖辈中,是一个需要好好讲一下的人物。一是因为曾玉屏作为爷爷与曾国藩接触甚多、对其影响甚大,二是曾玉屏这个人本身的经历就很有看头。

曾玉屏小时候,正赶上曾家家业的上升期,从小被送人私塾,在读书上被寄以厚望。按常规发展模式,曾玉屏很有可能直接成长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曾家接班人,然后和整个曾家一起淹没在历史的汪洋大海中。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用现在的观点来看,就是无论小说、电影、电视剧还是历史,都遵循一个主角定律,即主角只有历经挫折、走尽弯路、反复练功升级磨练自身,才能成为头顶主角光环、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而想成为叱咤风云的大人物的爷爷,人生的波折注定是少不了的。

所以,像很多现在的二三流小说的情节一样,曾玉屏在优裕的环境中逐渐堕落了。那个年代有俩闲钱又读了几本书的公子哥儿不像现在的富二代这样遵纪守法,最多自己在家玩玩小资情调,弄点阳光下四十五度角的忧郁。那时候的少爷们一旦学坏,就会吃喝嫖赌无所不为。相较而言,曾玉屏的情况还算好些,有据可查的也仅限于沉湎于嬉戏,尤喜跟三五个纨绔子弟跑到湘潭街上去骑马,性质跟现在的富家子弟上三环飙车差不多,只要不弄出七十迈之类的事件,还算是人畜无害。据说曾玉屏尤其沉醉于此,以致学业荒废、晚起晚归。按现在的观点看,这也算是成瘾,是需要拉到“去马瘾治疗中心”电一电的。

看到孩子骑马成瘾,家长自然是十分焦急的。多好的一个孩子啊,就这样被败坏了!可见骑马不是什么好东西。曾家出了一个不成器的儿子,这件事传出去,也难免被邻居乡人笑话。至于曾玉屏本人有没有感觉到压力很大,我们今天也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很快,就发生了一件令曾玉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之扭转的大事。自此以后,曾玉屏浪子回头并痛改前非,完成了人生必经的“走弯路"任务之后,开始在成为大人物的爷爷的康庄大道上大步迈进。

这件事是什么事呢?抱歉,无考。

所以说历史有的时候真就和电视剧一样,一到关键时刻就进广告或是请看下集,你要是没有老老实实地守着看“广告同样精彩”,保不齐把台换回来的时候剧情就已变样了。关于曾玉屏的转变之谜,史家的专业解释欠奉,我只好遵照野史著述来补齐。这样一来版本就多了,“传奇派”说像张良纳履一样得到了高人点拨;“鸳鸯派”说是他年轻气盛时遭遇情变,于是痛改前非做个彻底的好人;当然也可能是很单纯地被曾竟希绑起来暴打了一通,直打到服气为止。历史真相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即使是他大为出息的孙子,也忘了给爷爷编一个足够流传后人的浪子回头的故事。总之,曾玉屏转变之谜就这样“盖棺定论”吧。P10-13

序言

曾国藩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不同的时期有他不同的人生追求和社会理想,显著地影响着他的人生历程和他在官场的轨迹。

一、求学27年(1811—1838)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农村一个小地主家庭,家境并不富裕。他祖父、父亲深受耕读传家的影响,因此在曾国藩7岁时候开始让他读书,启蒙老师就是他父亲。读书期间有三件事情值得重视。一是他的老师对他的打击和讽刺,说什么“将来你要是有出息,我给背伞”。二是他岳父对他的赏识,说他的文章有“金华殿中人语气”,最后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三是第一次进京赶考,虽然考得不怎么样,却在路上当掉衣服并借钱买了一套二十三史。此时他一心想的就是金榜题名。

曾国藩官场发迹第一步就走得很顺利——27岁考中进士,可以去朝廷做官了。

二、京官14年(1839—1853)

曾国藩从湖南农村走进北京城,几乎没有任何官场背景,但是他的官却升得很快。27岁中举,28岁入翰林院,29岁定为从七品,到32岁还是从七品。但从1843年到1847年,他由从七品升至正二品,五年之间连升十级。按今天的算法,其实是还差4个月才满36周岁。可能在整个清朝也只有他一个汉人升官如此之快。难怪他自己也很得意地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为什么升得这么快呢?一是得到权臣穆彰阿的垂青,大力提携他;二是他自己很勤奋很刻苦,在官场有一定声望。值得注意的是,穆彰阿被打倒时,曾国藩却没有受到牵连,可见他在官场树立的个人清名有多重要,他扮演的显然不是马屁精的角色,而是靠个人的品格和能力。

三、镇压太平天国11年(1853—1864)

曾国藩在长沙练兵时被绿营兵追杀过;连续吃了几个败仗,跳水自杀过;坐困江西时,局势绝望,连如何死法都想好了;在祁门大营时,有五次差点被太平军攻破营垒,而他身边只有三千护卫。经历了这些生生死死,曾国藩终于当上了两江总督,手握江南四省的军政大权。既是因为肃顺的举荐,更是因为慈禧太后上台以后,必须依靠曾国藩和他的湘军,才有打败太平军的希望。最后太平军确实被镇压下去。

这个阶段曾国藩仿佛在坐过山车,既饱受了官场的排挤和战争的折磨,甚至差点丧命,同时又收获了当时最高的荣誉,掌握着清朝东南半壁江山的权力;既被别人吹捧为中兴名臣,仿佛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同时在他内心深处又时刻战战兢兢,生怕遭到“敌国破,谋臣亡”的悲惨下场。

四、最后的岁月8年(1864—1872)

这个阶段有两件事情很重要,一是镇压捻军,二是处理天津教案。其实还有一件事情被忽略了,就是曾国藩在官场很尽职尽责。他由两江总督调任直隶总督,到京城朝拜慈禧太后以后,就去保定赴任(直隶总督府在河北保定,距北京约一百三十公里)。他没有像有些大官那样舒舒服服坐着八抬大轿去保定,而是沿着永定河行走,一边考察永定河河工,一边了解当地民情,最后才走到保定。也因为他是直隶总督,所以才被安排去处理天津教案。天津教案曾国藩被国人骂为卖国贼,精神上异常痛苦,一年八个月之后就死了。

他最后的官职和头衔是:太傅(太子的老师)、一等毅勇侯、两江总督。这是当时清廷能够授给汉人的的最高荣誉和最大官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4: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