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白/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勋初//童强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绝对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他的一篇篇旷世之作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虽跨越千年却光彩依旧。李白又是一个矛盾体,他经历过盛唐的太平盛世,也饱受过“安史之乱”的战争苦痛,他的文学成就与他的仕途经历构成了他人生中的两个冷热极端,命运总是让他在成功与失败间游走。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本书是关于介绍李白一生的评传。

内容推荐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本书是关于介绍其一生的评传。

目录

引言: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一、孕育:蜀国多仙山

二、成长:十五观奇书

三、远游:大鹏一日同风起

四、长安:拔剑四顾心茫然

五、翰林:我辈岂是蓬蒿人

六、知己:幽梦谁与适

七、彷徨:一生傲岸苦不谐

八、动乱:战鼓惊山欲倾倒

九、入幕:为君谈笑静胡沙

十、晚境:天夺壮士心

结语:蓬莱文章建安骨

试读章节

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社会环境,特别是盛唐时代的社会特征造就了这位大诗人。唐帝国建立之初,皇帝颇有四海一家的胸怀,王朝的政治氛围相对宽松,这对促进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培育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公元618年,李渊统一中国,建立唐朝,结束了自汉末以来长达四百年之久的分裂局面。九年之后,其子李世民即位,后世称为唐太宗。自此,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唐太宗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也是非常开明的政治家。他懂得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深知中国传统所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懂得民心向背对于王朝长治久安的重大影响。基于这一出发点,唐朝当时推行的许多政策都比较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的繁荣、军事实力的加强,使唐帝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特别是交通便利之后,汉民族与周边民族以及海外的交流日益频繁起来。唐代皇室具有中国少数民族的血统,在民族政策上,唐太宗提倡西域各民族与中原汉族和睦共处,即所谓“胡汉一家”,他尊重少数民族的乡土习俗和宗教信仰,允许他们建立各自的寺院。唐朝的对外政策也比较开明,相关的政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整个唐代,各民族之间以及中外的贸易、文化、艺术上的交流十分频繁。西域各民族以及亚洲、欧洲国家的商人有的通过陆路,有的经过海上,进行贸易。在当时,胡商的足迹遍布海内,胡僧的寺院也云集长安、洛阳等地。这种交流不仅给唐人带来了西域以及中亚各民族的金银器物等有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带来了许多无形的文化财富。华夏文艺创作与充满异域风光与兴味的艺术风格相互融会,呈现出多彩多姿的风貌。这是唐代文学艺术、特别是诗歌得以蓬勃发展的沃土。

盛唐时期的民众生活比较富裕,加上当时水路和陆路交通都相对便利,诗人墨客外出旅行颇为方便。这为盛唐诗人的物质生活和游历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条件。盛唐诗人大多喜好漫游。对于诗人而言,这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对于诗歌创作而言,游历活动大大促进了不同地域之间文风的融合。

唐诗人性情开朗,对于各种艺术风格、文化现象,大多没有什么偏见,南朝诗文,风格优美,但不免纤弱;北朝文风刚劲有力,但不够含蓄,唐诗人则能避免南北文学的短处,而将南朝清丽和北朝刚健结合起来,融二者于一炉。“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歌作品,已经能够把刚毅的骨气与华美的词句较好地结合起来。随后的一位重要诗人陈子昂,继续沿着这一方向探索,开创出唐诗的新风尚。盛唐之时,南北文学各自的特点更是在诗人手中充分融合,诗人们努力创作,展现出真正属于唐诗自身的独特风貌。南方与北方学风、文风的结合给文化艺术的发展,特别是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精神氛围与发展方向。

中国传统一向重视诗歌,人们喜爱读诗、学诗、写诗。有时选拔文官也会考察候选者诗歌的写作能力,诗歌写得好,那么,被朝廷录用为官员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诗歌除了美感价值,还很“实用”,许多社交场合都需要写诗。一人远行,朋友都会设宴送别,席间赋诗相赠,彼此之间依依惜别之情都是通过优美的诗句来表达。能够写诗在中国古代是受到良好教育的标志,古代大部分的官员都会写诗。在这样一个诗歌传统中,唐初的几位帝王自然也都比较重视诗歌,尊重诗人。帝王经常召集文士游宴,吟诗作画,欣赏歌舞,还举行诗歌创作比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写出最好的诗篇。最佳的诗人自然受到皇帝以及朝臣们的推崇。当时的诗人写作比较自由,一般情况下,朝廷不会干涉诗歌的内容。这种状况十分有利于诗歌的创作活动。

唐人的精神世界非常独特,那是一种清新、明朗、充满乐观精神的世界。唐初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强盛,这是广大士人具有激情昂扬的精神状态的基础。当然,对于唐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而言,这些物质因素只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唐以后的某些时期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局面,但唐人的那种精神气息却是一去不复返了。这一时期的民族好似正在成长中的青年。初、盛唐时期尽管也有战争、灾难,士人百姓也都遭遇种种困难、挫折,也有忧郁、悲伤,但令人惊叹的是,唐人始终都是那样的自信、充满希望。尽管悲伤,却是短暂;虽然叹息,总是轻盈。在唐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处确实较少担心、哀伤和失望,通体散发出一种蓬勃、昂扬、向上的气息。有学者说得好,这是“一个健康的时代”。P3-6

序言

古代中国不仅是人类的文明摇篮之一,也是人类的精神摇篮之一。

按照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观点,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文明出现之后,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世界上又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文明,可以称之为轴心时代。这些文明中出现了一些大思想家,对人类和世界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提出了思考,提出了解脱或超越的目标与途径。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思想家,印度的《奥义书》和释迦牟尼佛,希腊的诗人荷马、悲剧家修昔底德、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柏拉图、阿基米德,巴勒斯坦的先知等等,几乎是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互不了解的情况下出现。他们创立了人们至今赖以为精神基础的思想范式或世界宗教,他们仍然与我们生活在一起。

如果以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为坐标,再用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来衡量,那么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间的孔子恰恰是中国文明进入轴心时代的代表人物,他处在中间点和转折点上:中国文明出现到孔子,孔子到我们现今的时代,前后备2500年左右。孔子以前,中国有思想但没有思想家;孔子以后,中国古代思想家层出不穷,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而孔子开创的“温故知新”、“信而好古”的思想原则,影响了中国的阐释传统,即尊重古人的思想遗产,不断地理解、发展古人的思想,从中获得思考和应对宇宙、社会、人生问题的资源,这也是我们今天为读者奉献这套《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的缘由。

纵观悠久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思想家们贡献出的成果具有极高的造诣与价值,在世界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很多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而言,可谓日久弥新,极具生命力。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博大宏深的汉唐经学、简易幽远的魏晋玄学、尽心知性的宋明理学是思想学术的奇葩;佛教的色空禅悦、道教的神仙修养是宗教信仰的沃土;其他如经世济民的政治、经济理想,巧夺天工的科技、工艺之道,风雅传神、丹青不老的文学艺术……都蕴蓄着丰富的思想。中国的思想一方面激烈辩论,水火不容,一方面百虑一致,殊途同归;一方面开宗立派,门户林立,一方面互相启发,入室操戈。儒、释、道三教可以论衡而融合,九流十家可以并行而不悖。总之,中国的思想成就丰富多彩,贯穿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刚健中和等精神传统,在继承、阐释中变化演进,一代有一代之胜,表现出综合创新的特色。

不过,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并没有思想家、思想者、哲学家之类的称呼和概念,只有圣人、贤人、哲人、智者、诸子、大师等等,这些词汇恰恰概括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特征:他们的社会身份往往是教师或学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追求道德与智慧。当然,从更广泛的范围看,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工艺、科技、文学、艺术、宗教等诸多文明领域内皆有贡献巨大、自成一家或集大成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言论、著作或被后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内容。早在孔子之前,中国人就以“三不朽”作为追求超越的途径,即“立功”、“立德”、“立言”,也就是说,为人类社会立下的大功、个人道德修养的成就和思想、智慧、学说等都是不朽的历史遗泽。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思想家的内涵大大地超出了我们现代人习惯认为的职业思想家、哲学家或宗教先知,我们在撰写《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时,也本着这样的标准选择传主。

众所周知,由南京大学已故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是中国20世纪以来最为宏大的中国思想家研究工程。在这套简明读本系列编撰和出版之际,首先要对这200部《评传丛书》工作表达深深的敬意。站在这位巨人的肩上,简明读本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基础,而且一定会呈现出新的风貌。这种新的风貌就是深入浅出和引人入胜:精炼的选择,简明的评述,生动的故事与智慧……在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本读本通过介绍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向每一个愿意了解中国思想的读者提出一个又一个我们和古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引导大家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展开心灵的对话。

编委会

2008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