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面镜子,蕴含着经验与真知。遗憾的是,历代史籍浩瀚,令人生活忙碌,何来时间去啃那皇皇巨著,即使时间充裕,又有几个人愿意皓首穷经?
面对历史,望而却步或望洋兴叹恐怕都不是好方式。为此,我们期望选择一种新的叙述方式,绕开繁复艰深的典籍,撮重取要,以管中窥豹而知一斑的理念梳理历史,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勾画历史,帮助读者用最短的时问了解中华五千年间曾经发生的重大历史文化事物。从元古时期的黄帝大战蚩尤,到后来的武王伐纣;从春秋战国的诸国争霸,到的中原一统;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统一、对峙,到的盛世雄风……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重点介绍,帮助读者了解这些曾对中华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和事。
本书叙述以时间顺序为经,以重大历史事件和文化名人为纬,脉络清晰,系统严密,力求让读者在阅读后对五千年的历史了然于胸。在讲述方面,编者们力求文字的生动性,但并不背离历史事实本身。在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上,编者们采用正统的历史观点,但也留给读者自己去分析、思考、批判的空间。
盘古开天
万物之初,宇宙只是黑暗混沌的一团,好像一个大鸡蛋一样,没有天地,没有日月星辰,更没有人类生存。
人类的祖先盘古,这个无与伦比的巨人,就在这只大鸡蛋里成长着。他呼呼地睡着觉,一直过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过来。他睁开眼睛打量着四周,却只看到黑暗模糊的一片,心里憋闷得慌,浑身像被绳子束缚着一样难受。他决心舒展一下筋骨,胳膊一伸,腿一蹬,大鸡蛋就被撑碎了。
可是,四面八方依然是漆黑一团。盘古急了,抡起拳头就砸,抬起脚就踢。
在盘古的踢打中,凝聚了千万年的混沌黑暗被搅动了,开始慢慢地分离。其中轻盈澄净的部分漂浮起来,冉冉上升,变成了蓝天;而厚重混浊的部分则渐渐沉降,变成了大地。
天地分开后,盘古觉得舒坦多了。他长长地透了口气,想站起来直直腰,然而天却重重地压在他的头上。盘古很害怕天地合拢成原来的样子,于是他手撑天,脚蹬地,努力不让天再压到地面上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盘古从不睡觉,吃的也只是飘进他嘴里的雾,又过去了一万八千年。
盘古竭尽全力,用双手把天向上推,开始他只能用胳膊肘撑着,伏在膝盖上休息。慢慢的,他可以将身体挺直,高举双手把天空向上托了。后来,盘古的身子一天长一丈,天地也一天离开一丈,天升得越高,盘古的身躯也变得越长。天地被他撑开了九万里,盘古也长万了一个九万里高的巨人。
最后,天终于高高地固定在大地上方了,而盘古却疲惫不堪。他仰视双手上方的湛蓝的天空,又俯视脚下深邃的大地,他认为天与地之间已经有了很远的距离,不必再担心天地合在一起了。于是他躺下来,睡着了。盘古开天辟地,耗尽了心血,流尽了汗水,最终在熟睡中死去了。
盘古死后,他的头变成了东山,他的脚变成了西山,他的身躯变成了中山,他的左臂变成了南山,他的右臂变成了北山。这五座圣山就像巨大的石柱一样耸立在大地上,各自支撑着天的一角,确定了大地的四角和中心。
盘古的左眼,变成了明亮的太阳,高挂空中,白天给大地送暖;右眼变成了皎洁的月亮,夜里给大地照明。他睁眼时,月儿是圆的,眨眼时,就成了月牙儿。他的头发和眉毛,变成了天上的星星,洒满天空。
他嘴里呼出来的气,变成了春风、云雾,使万物得以生长;他的声音变成了雷霆闪电,他的肌肉变成了大地土壤,筋脉变成了道路;他的手足四肢,变成了高山峻岭,骨头牙齿变成了埋藏地下的金银铜铁、玉石宝藏;他的血液变成了滚滚的江河,汗水变成了雨和露;他的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鸟兽鱼虫。
从此,天上有了日月星辰,地上有了山川树.木、鸟兽虫鱼,天地间充满了活力。盘古因此被我们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世世代代受人景仰。
P2
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文明的民族。从尧舜禅让到秦皇汉武,从贞观之治到康乾盛世,从鸦片战争到中华民国成立……中国人创造了一部惊天动地、灿烂辉煌的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蕴含着经验与真知。遗憾的是,历代史籍浩瀚,令人生活忙碌,何来时间去啃那皇皇巨著,即使时间充裕,又有几个人愿意皓首穷经?
面对历史,望而却步或望洋兴叹恐怕都不是好方式。为此,我们期望选择一种新的叙述方式,绕开繁复艰深的典籍,撮重取要,以管中窥豹而知一斑的理念梳理历史,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勾画历史,帮助读者用最短的时问了解中华五千年间曾经发生的重大历史文化事物。从元古时期的黄帝大战蚩尤,到后来的武王伐纣;从春秋战国的诸国争霸,到的中原一统;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统一、对峙,到的盛世雄风……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重点介绍,帮助读者了解这些曾对中华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和事。
本书叙述以时间顺序为经,以重大历史事件和文化名人为纬,脉络清晰,系统严密,力求让读者在阅读后对五千年的历史了然于胸。在讲述方面,我们力求文字的生动性,但并不背离历史事实本身。在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上,我们采用正统的历史观点,但也留给读者自己去分析、思考、批判的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历史,有它的局限性。读者了解的只是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人物活动的片断,至于其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背景,很难以故事形式来论述。因此,本书并不能被当做严肃的历史教科书,它只是提供了一种生动有趣的讲述方法,让繁忙的读者可以直观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如果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受益,那么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文献典籍,以及内容宏富、各具特色的现代史学论著……可以说从古到今中国人在史学领域一直独占鳌头。可是近年来,这素来以历史悠久而著称的史学大国却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困惑。一项有关中华历史知识的调查显示,被测试者的平均得分仅有27.69分,及格率只有1.5%。现代人历史知识的匮乏程度,令人担忧。
而与上述现象较为矛盾的情况则是: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反响异常火爆;历史类小说屡屡成为书市“黑马”;史学难题开始逐渐走下高台,普通民众也能插嘴议论了……
“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历史,是整个民族的共同记忆,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生命、有智慧的综合体:芸芸众生,胸中各有沟壑;林林总总的朝代更迭,千姿百态;事件的发展繁芜复杂。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情,但也在行走,行走在人群之中,只要你留意,就会发现它就在身边存在。史学本应该是门鲜活的学问。
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媒体多元化发展,使得现代人再也没有了“若无书引睡,何度夜如年”的闲情。人们需要的是一种高品位的历史文化快餐。怎样突出历史中真正吸引大众视线的那些东西,并且用一种适合现代人阅读方式的文本展示给读者呢?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曾专门托人购买蔡东藩所著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放于枕畔,时时翻阅,非常喜爱,主要原因就是蔡东藩的作品成功实现了历史真实性和趣味性的统一。这种统一就是编著本书的主要目的。编者力图改变以往刻板地陈述历史的套路,以自己的叙事语言娓娓道来,使读者轻轻松松地融入历史氛同里,一面了解客观史实,一面阅读传奇故事、既增长了知识,又愉快地度过了阅读时光。
套用海德格尔的一句话,读史,使人“诗意地柄居”。让史学走近国民,贴近生活。这是最有持续发展潜力的资源,只要勤恳开拓,这片沃土定会盛开灿烂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