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鸿章(共3册)/长篇历史小说经典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鸿福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鸿福的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是19世纪下半叶中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是当时中国为数并不多的极力以改革求国家富强的大吏之一。可经过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国力远远超过日本的大清却在甲午一战中败于小小的日本。这出乎当时全世界的意料,也令国人和世界困惑。而他绝对是个聪明人,难道不知道战败后签订那些条约会被人骂卖国贼?那么,他为什么又会签那些条约?一个国家的责任和骂名,为什么要让一个人来承担?把一切责任归之于一个人,这是不是一个民族不善于反思、不敢于反思、不肯直面现实的体现?本书将为您揭示疑惑。

内容推荐

张鸿福的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分为三册:

第一册内容简介:

本册主要记叙李鸿章为保卫上海,千里运兵赴沪;在上海三战三捷,出任江苏巡抚;创办近代军工企业,以洋枪洋炮装备淮军,收复江苏失地,封肃毅伯、太子少保。后因曾国藩剿捻无功,李鸿章代师平定捻军,晋升协办大学士。由此,淮军崛起。

李鸿章通过镇压内乱而平步青云,勇于任事、不惧困苦、不畏人言、坚持已见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用人不究细故,只重其长,不重其德,使他帐下很快聚集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通达实用人才,但这也埋下了文官多贪墨之辈、武将多怕死之徒的隐患。

第二册内容简介:

本册主要记叙李鸿章出任天下督抚之首——直隶总督二十五年,长期影响着大清的军事、外交和洋务。他痛感大清积弱不振,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他千方百计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缩短了与列强的差距。在经历了日本侵台、俄罗斯强占伊犁、法国进攻越南等战事后,他深感海洋武备的重要,以敏锐的目光,强烈的责任感创办了大清支近代化海军——北洋舰队。

此一时期,李鸿章堪称晚清洋务运动的巨擘,他的见识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可在朝堂上,他依然要与顽固派争斗,又要与疑心重重、善耍手腕的慈禧周旋,才能克服重重阻力推进洋务大业。可以说,没有李鸿章,就没有晚清的近代化。

第三册内容简介:

历经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大清国力、军力大增,拥有了号称东亚的北洋舰队。可甲午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大清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列强完全认清了大清的不可救药,侵吞中国的野心疯长。随后李鸿章出使俄国,为制衡日本签订中俄密约,并游历欧美、开阔眼界。长期的民教相仇、华洋积怨,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进京,李鸿章为国家计,谋求东南互保。两宫仓惶西逃,推出李鸿章收拾残局,因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忧愤而死。

这一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明显降低,帝党与后党的斗争进入白热化,国家力量更加分散,国策不定,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李鸿章深深感叹,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没有一个可做砥柱的中枢来领导,自强难求,保国也难。

目录

第一册 平步青云

自 序 我写李鸿章

第 一 章 李秀成横扫苏常 曾国藩受任两江

第 二 章 李鸿章妙计解困 恭亲王留京议和

第 三 章 祁门县愤而辞幕 南昌城儿女情长

第 四 章 重入幕三言退敌 克安庆纵论朝局

第 五 章 叔嫂合谋擒肃顺 一湖三山募豪杰

第 六 章 仿湘营创立淮军 救上海千里轮运

第 七 章 结交洋将受冷遇 大战将至筹饷难

第 八 章 虹桥大捷扬威名 整顿贪墨去政敌

第 九 章 收逃将不拘小节 洋枪队走马换将

第 十 章 定大计以沪平吴 围苏州纳王请降

第 十一 章 弃信义鸿章杀降 受愚弄戈登反目

第 十二 章 费苦心自圆其说 巧斡旋赫德劝和

第 十三 章 图自强鸿章上书 重礼义倭仁空谈

第 十四 章 遇危机学启托梦 出洋相戈登请辞

第 十五 章 报师恩不掠人功 克金陵纵火屠城

第 十六 章 曾国藩临渊履冰 安德海搬弄口舌

第 十七 章 忧馋畏讥剪羽翼 裁湘留淮谋长远

第 十八 章 监临乡试惜人才 鸟尽弓藏受弹劾

第 十九 章 巧辩驳有惊无险 受重用署理两江

第 二十 章 李鸿章上驷奉师 曾国藩重兵剿捻

第二十一章 兴洋务创办沪局 督湖广曾李以代

第二十二章 刘铭传以怨报德 李鸿章倒守运河

第二十三章 过莱芜凭吊长勺 游岱庙邂逅妙玉

第二十四章 李鸿章坚韧求胜 赖文光慷慨赴死

第二十五章 济宁危机受处分 张秋城内险丧命

第二十六章 张宗禹投河就义 李鸿章晋升协揆

第二册 洋务巨擘

第 一 章 大清国委曲求全 法兰西虎视眈眈

第 二 章 曾国藩回任两江 李鸿章总督直隶

第 三 章 幼童出洋多曲折 薪火相传报师恩

第 四 章 船政存废起争执 求富求强倡轮运

第 五 章 疆臣力争存船政 宣怀招商多曲折

第 六 章 轮船招商举步艰 官督商办成大业

第 七 章 敢冒险日本侵台 太荒唐皇上微行

第 八 章 太大意遗患琉球 无远略请停西征

第 九 章 权欲重再度垂帘 筹洋务进京疏通

第 十 章 文祥哭谏保新疆 鸿章购舰办海防

第 十一 章 马嘉礼云南丧命 李鸿章烟台签约

第 十二 章 郭嵩焘出使挨骂 盛宣怀购买铁路

第 十三 章 自建铁路成泡影 购并旗昌波折多

第 十四 章 日本人得寸进尺 张佩纶出谋献策

第 十五 章 总司海防成泡影 借势创办电报局

第 十六 章 刘铭传请修铁路 没奈何马拉火车

第 十七 章 太软弱力求和局 真果决快刀斩麻

第 十八 章 慈禧贪权易中枢 宣怀借势倒财神

第 十九 章 无主见和战不定 书生气马尾丧师

第 二十 章 袁世凯再平政变 李鸿章连签两约

第二十一章 西太后大兴园工 李中堂望洋兴叹

第二十二章 天皇节款造军舰 慈禧一心建园林

第三册 帝国烽烟

第 一 章 醇亲王巡阅北洋 李莲英循规蹈矩

第 二 章 多尔齐大闹威海 西太后巡视园工

第 三 章 痴情郎跪求醇王 李鸿章进献火车

第 四 章 光绪帝违心立后 顽固派谏阻铁路

第 五 章 光绪大婚宠珍嫔 鸿章嫁女固靠山

第 六 章 失援手友朋频逝 扩园林停购舰船

第 七 章 日本增兵谋决战 大清避战失先机

第 八 章 赖调停一误再误 敢冒险不宣而战

第 九 章 箭在弦中日宣战 士气低株守待敌

第 十 章 谋换将交章弹劾 无战志弃守平壤

第 十一 章 海战失利丢主权 万寿将至生和心

第 十二 章 恭王复出无雄心 辽东溃败多逃将

第 十三 章 乏良将旅顺失守 无决断和战分歧

第 十四 章 断后路威海危急 赴广岛求和被逐

第 十五 章 丁汝昌自杀殉国 李鸿章赴日议和

第 十六 章 马关签约留骂名 三国还辽埋祸根

第 十七 章 义和团迷信神功 太子党别有用心

第 十八 章 行废立列国反对 怀私欲利用神团

第 十九 章 太激愤火烧教堂 受怂恿轻率宣战

第 二十 章 拒矫诏东南互保 起内讧天津失守

第二十一章 假神功难抵洋炮 真凶残联军屠城

第二十二章 辛丑签约国权丧 屈辱忧愤鸿章殁

后 记

试读章节

于是,众位军机退出,咸丰又对安德海道:“小安子,叫肃六来见朕。”

肃六,就是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肃顺,他乃宗室贵族,爱新觉罗氏,字雨亭,因排行老六,人称肃六。此人经历颇为传奇,他本是满洲镶蓝旗人、铁帽子王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七世孙。因少年荒唐,天天牵着一条恶狗在街上闲逛,惹是生非。对这样的人,大家避之犹恐不及。郑亲王的爵位由他的异母哥哥端华承袭,端华对这弟弟也甚为不满,所以懒得管他。这样,肃顺一直到三十岁,仍是个闲散宗室。时任刑部侍郎的麟魁慧眼识珠,他知道肃顺是块欠雕琢的璞玉,便极力推荐他到刑部做了督捕司郎中。

刑部按地域设直隶、奉天、山东、安徽等十七个清吏司,负责地方的民刑案子,同时单设一个督捕司,负责督促各地捕盗捉逃以及京师的人命大案。督捕司郎中是正经的从五品司官。就是十年寒窗的进士们分到部里也顶多只是个六品主事。

肃顺得此美差,自然是又惊又喜。他赶到麟魁府上跪在堂前发誓:“在下一个市井无赖能有今天,全是大人成全,在下若不痛改前非,干出一番事业来,就誓不为人!”

麟魁入值军机后多次向咸丰推荐肃顺,咸丰一见也很欣赏,从此他不断升迁,如今已是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肃顺躬身来到咸丰病榻前,见他脸色苍白,嘴唇青乌,心里很是难过,劝道:“皇上,急也没用,要保重龙体啊!”

咸丰拍了拍他的手道:“此事先放在一边,朕和你商量一下两江总督的人选。”

“朝廷公器,一切由皇上做主。”肃顺为人跋扈,但在咸丰面前一直很恭谨小心。

“当然由朕做主,朕只是想听听你的看法——军机们推荐的人有三个,湖广督臣官文、鄂省抚臣胡林翼、湘军统领曾国藩,你看谁合适?”

“官文不合适,湖广那一大摊子离不开他。胡林翼也不宜轻动,唯有曾国藩最合适。”肃顺回奏事情干脆利落,从不拖泥带水,而且敢于固执己见,这也是咸丰赏识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官文不合适,朕知道,你一向重汉轻满,那胡林翼为什么不合适?”

“胡林翼不是不合适,而是曾国藩更合适。皇上请想,如今得力的将领都是曾国藩调教出来的,湘军中最得力的是曾老九,下九江、围安庆,这些硬仗都是他在打。曾国藩出任两江,曾老九自然更加拼命。还有,论资历,曾国藩当正二品的侍郎已经十三年,胡林翼的巡抚加兵部侍郎也不过三四年。”

“曾国藩是到了应该重用的时候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嘛!”咸丰点了点头。

“皇上这些年是在磨炼曾国藩呢!”肃顺附和道。

咸丰这些年一直在压制曾国藩。胡林翼、安徽巡抚江忠源都是出自湘军,就连湘军的偏师统领刘长佑,如今也当上了广西巡抚。这些人的资历、影响和功绩,都不能与曾国藩相比。单单曾国藩,二品侍郎做了十三年,统领湘军苦战八年多,连个实职的巡抚也未授,实在不可理解。

其实个中原因十分简单,咸丰不太喜欢曾国藩,因为他刚登基,曾国藩就上了道折子,提了一大堆意见。皇帝也是人,也喜欢听喜不听忧,所以表面上咸丰赞扬曾国藩,心里却恨他一支笔太尖刻,结果十三年不给他升官。假如这次再由胡林翼出任两江总督,那就好比在曾国藩的脸上吐了一口唾沫,他从此心灰意冷,不再为大清卖命,最终受累的还是大清。如今四顾无人,两江总督非曾国藩莫属!大清是皇帝的,皇帝也是大清的。咸丰只能抛却一己之好恶,决心把两江托给曾国藩。

安徽宿松湘军大营,曾国藩查看军营后回到签押房,见有两个军机处的大信封,不用问就知道又有上谕到了。这一阵江南形势紧张,三天两头奉到上谕,先是要官文、胡林翼与他熟商妥议江南局势,接着又奉旨将何桂清革职逮讯,以张玉良暂署钦差大臣关防,总统江南诸军。但不知今天又有何谕。

江南大营崩溃,长江下游局势糜烂,对湘军而言亦喜亦忧。忧自不必说,江南大营被破,长毛无后顾之忧,腾出手来一心西进安徽、湖北,湘军会面临巨大压力,尤其安庆刚刚合围,如果长毛大军回救,难免会前功尽弃。喜则是不能表现出来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几年来,官军把主力屯在金陵城外,湘军则在上游苦战,即使傻子也看得出朝廷的小九九,无非是让湘军拼命,而让八旗、绿营独得攻克金陵的大功。而今江南大营崩溃,官军一败涂地,湘军就会成为朝廷的依赖,无论朝廷乐不乐意,湘军的地位自此会一路攀升。将来攻克金陵的大功,十有八九也要湘军来收取。

就眼下局势而言,江南一系列人事变动会马上展开。尤其何桂清被解职,他空出的两江总督不可能久悬。如今两江总督不同以往,从前是以财赋重天下,如今系天下之安危,朝野目光都聚焦在此,其地位甚至超过向称天下第一督的直隶总督。这个位子,恐怕要由湘军的大员来充任。

依曾国藩推测,胡林翼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在湖北与官文关系极为融洽,堪为天下督抚楷模。胡林翼是湘军出身,军兴以来对曾国藩礼敬有加,而且在粮饷上一直是湘军的依赖,由他出任两江,对湘军也是件大好事。当然,曾国藩隐隐也期望这大任降于自己肩头,只是感觉希望渺茫。P9-10(第一册)

序言

我写李鸿章

想写李鸿章的念头十几年前就有了,那时我正在创作长篇历史报告文学《末路王朝——中日甲午战争报告》,查阅搜集了不少李鸿章的资料,感觉从前理解的李鸿章太片面。此后,我一见到李鸿章的资料就尽量搜集,手头累积了不少。

决心动笔写,是受长江文艺出版社田敦国老师的提议和启发。当时我已经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左宗棠》(全二册),责任编辑正是田老师。关于李鸿章的书籍可以说汗牛充栋。我要写一个什么样的李鸿章?是把“卖国贼”打倒在地,再踏上一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i还是标新立异,为李鸿章翻案,这都实非我所愿。我想,我还是写一个“本色”的李鸿章吧。

所以,我在参考资料的时候,第一位的是最原始的档案资料,比如《清实录》《东华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资料丛编)》《清代海军史料》《义和团运动史料》《李鸿章全集》。在那些重大事件、关键史实上,李鸿章当时到底如何处置,我坚持尽量原文引用,绝不想当然的按“卖国贼”的脸谱来塑造。我参阅的第二类资料是当事、当时外国人的著述,如日本人的《蹇蹇录》《日清战争》,德、美、英等国记者、传教士著述的《德语文献中的北京》《1900:西方人的叙述》《中国与中国人影像》等。之所以对这部分资料情有独钟,是想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看李鸿章和他所处的时代。第三类资料则是同时代人的书信、笔记等。第四类资料则是今人研究出版的关于李鸿章的书籍资料。近年来网络资源丰富,使我得以能够读到今人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2014年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之际,《参考消息》策划发表了一组包括军事、法学、外交、经济等方面专家的文章,从不同角度研究甲午战争,我仔细阅读,受益匪浅,许多观点融人了小说创作中。

曾经有人问我,你崇敬一个人才可能去写这个人,你难道崇敬李鸿章吗?崇敬这个词不敢用,但我的确尊重李鸿章。李鸿章的发迹缘于奉曾国藩之命创办淮军救援上海,他乘坐当时最先进的交通工具轮船,从安庆跨越千余里太平军的占领区到达西洋文明最集中的上海,从此开始了他平步青云的仕途和风生水起的洋务事业。他先是创办洋炮局、机器局仿造洋枪洋炮,战争结束后又把洋务重点转向求富求强的民用经济,金陵机器局、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上海轮船招商局、中国电报局、中国铁路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李鸿章创办的洋务企业能列出一个长长的名单,可以说,没有李鸿章,便没有中国的近代化。尤其是北洋舰队,更是在李鸿章的极力推动下才得以成军,虽然甲午之战后全军覆没,但也无法否定它的巨大意义。在当时办洋务所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每提起一项“洋务”,总会群起而攻之,骂之为崇洋媚外,骂之为汉奸。但李鸿章不为所动,因为他敏锐地感受到了落后与差距,认为中国正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只有实行变革才有出路,“穷则变,变则通”。李鸿章的见识,远远超越那个时代的精英阶层。

李鸿章的时代,正是没落的封建制度与西洋资本主义制度交锋的时期,或者说是社会转型期,李鸿章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尽了很大的努力,但不幸传统体制的力量依然强大,转型没有成功,封建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面前败下阵来。李鸿章当然有责任,但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衰弱、一种制度化的缺陷归罪于一个人,客观吗?公正吗?弱国无外交。即便我们这些自觉比李鸿章聪明的事后诸葛亮生在那个时代,也不会比他更聪明、眼界更辽阔。没有李鸿章,晚清中国就能避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命运吗?那肯定是妄想。

中国的洋务运动始于1860年,这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深受刺激的朝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师夷长技以自强”: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晚于洋务运动。双方最大的区别在改革目标上,中国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主要学习外国的机器和技术;日本则是效法欧美,采取资本主义制度,连天皇也率先剃发、着西装。双方一直在赛跑,中方只有李鸿章等为数不多的人感到来自日本的压力,大多数人完全不把日本人放在眼里;日本则举国一致,以打败中国为目标。早在1887年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制定的《征讨清国策》的开篇中就明确提出:“趁清国还幼稚,我们应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动弹,我国才能保住安宁,亚洲大势才能为我掌握,由我国维持。”两辆车在甲午年相撞,大清惨败,日本大胜。

这是一个最大的背景,即两种制度的较力。但如果将胜负完全归之于制度,也失之于偏颇。那么,“李鸿章时代”的教训和警示有哪些呢?

首先是中央缺乏权威统一。甲午战争时,国家最高权力掌握者名义上是光绪帝,他依赖的是以翁同稣为首的清流台谏官员:慈禧已退居颐和园,名义上已经放弃权力,但朝中大员都是她垂帘时的班底,影响力不可小视,不少大臣仍然视她为女主。战争爆发后,光绪帝主战,慈禧太后主和。结果,和战不定,屡失时机,前线将士无所适从,心怀观望,严重影响士气。其实,战与和并无高下之分,也不是爱国与卖国的标准,当战时一致力战,该和时全力促和才是国家之福。最怕的是该战时未敢战,该和时又不甘心和。

其次是军事制度不适应战争形势的变化。日本效法欧美,不断改革完善军事制度。战时成立由海陆军首脑以及首相组成的大本营,作为天皇统率军队的最高指挥机关,统一协调海陆军、协调军事和外交。中国则实际由李鸿章指挥北洋军队与日军作战,朝廷中以翁同稣为首的清流们则在背后交章弹劾,这令外国人十分不解,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帮李鸿章筹措粮饷,反而纷纷指责他。日本陆军最高作战单位是军,一万人左右,适合大规模作战;清军最高作战单位是营,六百多人,适合于维持地方治安,临战时拼凑数十营交一位将领统带,资历相仿,互不服气,内耗极大。日本实行的是兵役制,符合条件的国民必须服兵役,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清军实行临时招募制,大战在即,兵源不足,临时招募,农民放下锄头上战场,没有战斗力不说,遇敌辄溃,容易带坏战场形势。

第三是严重腐败腐蚀国家战斗力。晚清从上到下腐败透顶,大小官员几无不贪,这种风气必然导致大家都不愿为国家牺牲。李鸿章本人好财利,积聚了不下千万的资财。他用人重才不重德,以为“非名利,无以鼓舞俊杰”,部下贪财好利者众。大小军官都设法吃空饷,特别是高级武官,许多人广置田产,畏敌惜命,因此战争中出现了大量敌未至我先逃的例子,根本谈不上抵抗。

最后,软弱的外交方针怂恿了敌人的贪欲。洋务运动开始后,清廷执行的是“外敦信睦,隐示羁縻”的外交政策,就是尽量避免战争。这在当时国弱民穷的形势下,不失为明智之举。李鸿章是这一政策的坚定支持者,他在外交上也实行以夷制夷,遇到麻烦寄希望于列国调停。结果每次临战,都告诫前线将领不得开第一枪,以免“衅自我开”,弄得前线将士“战亦罪,不战亦罪”。不挑事自然应该,但凡事都有度,人善人欺,马善人骑,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连高声呵斥的胆量也没有,必然怂恿侵略者的贪欲。就像剑客,遇敌手不敢亮剑,在气势上已输,必令对手轻蔑、欺慢。日本正是看清了清廷的软弱,先是吞并了琉球,后又占据了朝鲜,割占了台湾,因此引发了列国瓜分中国的狂潮。

当今中国正在走向崛起的过程中,阻力和危机将伴随始终,应当从近代史中吸取哪些教训,避开哪些陷阱,是我创作《李鸿章》(全三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中国正处于战略转型期,我真心期望她能克服一切困难,化解一切矛盾。顺利前行。

最后,我不敢说这是写李鸿章最好的小说,但我敢说这是一部最走心的小说,值得一读。

张鸿福

2016年9月

后记

历时将近三年,一百多万字的《李鸿章》(全三册)终于完成了,创作算得上十分顺利。敲完最后一个字,我想,首先应该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田敦国老师。《左宗棠》(全二册)完成后,田老师就问我下一步的创作计划,并帮我确定了《李鸿章》(全三册)这个选题,并建议我创作“近代名臣系列”。

中国近代是一个极为震荡的时代,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探索、奋斗的历史,进发过思想的火花,也曾有过富强崛起的希望和民主自由的曙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从近代就开始探索的,中国梦也是从那时起就在部分先行者的心中开始跳跃了。

林则徐在与洋人的交往中,发现了中西差距,并受到了极大震撼,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企望开启中国的强国梦。但他来不及实施,就被发配新疆。随后的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尤其是李鸿章,把富国强兵之梦付诸实施,办电报、筑铁路、建轮船、筹划近代海防,卓有成效。当定远、镇远等铁甲巨舰傲然海上的时候,骄傲和自豪也曾在不少国人的心中荡漾。

然而,机遇总是擦肩而过,当中国尚未真正崛起之时,就因“甲午战争”一败涂地,又因《辛丑条约》一蹶不振。袁世凯有能力更有野心,他认为民主那一套亦不能使中国富强,更因根深蒂固的皇权思想,从而使他走上了恢复帝制的不归路。使中国前进的步伐又增挫折。

这一段历史,先行者的奋斗和探索是值得尊重和肯定的,也有许多的教训至今仍有警示意义。比如近代改革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形成举国一致的理念;比如严重的腐败销蚀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民的爱国热情;再比如不知彼不知己却一味好战,至有甲午之败、辛丑之耻。今天,中国正在崛起,面临着更多的风险,更需要保持警惕、清醒和慎重。

历史小说,总要关照现实。创作“近代名臣”系列,回望那段历史,可与读者共忆、共思、共勉,更希望对现实有所警示和助益。一想到正在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便无形中增加了创作的动力和热情。

在创作过程中,田老师一直在关注、支持,有时深夜之中网聊之句,总能给我莫大的信心和毅力。还要感谢富察·建功先生。他祖辈是清代显赫家族。他是乾清门侍卫之后,创作的《父子同侍乾清门》《晚清侍卫回忆录》中有许多宫廷政治及侍卫履职的细节,对我更感性、细致地触摸历史有莫大的启发。创作中每遇到问题向他请教,他总能及时答复。而我每出版作品。他总是极力通过网络及人脉资源给予褒扬和推荐。

感谢中共莱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毕玉惠,他对我的文学创作和文化活动一直给予莫大的关心、关注和支持。感谢《莱芜日报》常务副总编张全宝、文联副主席陈文中、工艺美术大师王千钧一直以来对我的创作给予鼓励。莱芜一中谢斐老师纠正了我作品中的许多硬伤,深表谢意。

我尤其要感谢读者朋友。他们在当当网、京东网或者通过微信、QQ给我留言千余条,多是宽容、肯定和褒扬。看了这些留言,总能让我鼓起创作的欲望和信心。

希望下一部作品能更好。

作者

2015年8月

书评(媒体评论)

大清帝国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伊藤博文

少荃天资与公牍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曾国藩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9: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