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那里的印度河正年轻(精)/远行译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爱尔兰)黛芙拉·墨菲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黛芙拉·墨菲著的《那里的印度河正年轻(精)/远行译丛》是受到意大利探险家吉欧托·达奈利(Giotto Dainclli)一段探险之旅的启迪而产生。达奈利在一九一三年与一九一四两年间从意大利远征喀喇昆仑山,他对此地的风貌有如下的描绘:“……所有老一辈的旅行家皆认为,巴尔蒂斯坦乃是西藏最西之端……”目前尚无人有机会合法进入西藏地区,我也还不确定自己想在这个时候去,不过说真的,能到“最西之端”一游,对我的确颇具吸引力,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赶到伦敦的巴基斯坦驻英大使馆,打听进一步的信息。

内容推荐

1974年寒冬,黛芙拉·墨菲带着六岁的女儿深入印度河发源地巴尔蒂斯坦,展开长达四个月的徒步旅行,途中只有一匹老马哈兰与她们结伴同行。她们一起走过喀喇昆仑山的险径断崖、挑战喜马拉雅山冷峻的冰雪世界,穿越深不见底的印度河峡谷。一路上,她们遭遇一连串的惊险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文化的差异、当地生活的不便和巴尔蒂斯坦人的困境带给墨菲强烈的冲击。她的女儿所表现的勇气与成熟也让墨菲既感动又欣慰。

《那里的印度河正年轻(精)/远行译丛》作者黛芙拉·墨菲通过情味浓郁而幽默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她对当地人的关怀与热忱,也看到母女俩与自然险象搏斗的勇气与机智。

目录

自序 写在远征之前

前言 展翅待飞

第一章 吉普车时代的吉尔吉特

第二章 印度河峡谷漫游

第三章 偏向险山行

第四章 哈兰伴我行

第五章 巴尔蒂斯坦的都市生活

第六章 穆哈兰姆纪实

第七章 哈兰有疾

第八章 前进克伯卢

第九章 诺巴希派的伊斯兰教世界

第十章 消失的步道

第十一章 吉里斯到斯卡杜

第十二章 春临希加

附录装备清单

地图

试读章节

“千禧旅舍”

结果我们要的东西没找到,却意外发现一家“千禧旅舍”,距离我们的烂旅馆不到四分之一英里。我随即发现它是吉尔吉特最棒的一家平价旅馆,附设的餐厅有四十多英尺长,外表看起来破破烂烂的,门漆掉了一半,镶板也坏了,门把更是破旧不堪,若非熟门熟路的本地人或十分饥饿的食客,根本不会摸到这儿来用餐。写着“千禧旅舍”的大招牌倚放在外墙上,字迹已模糊不清,这招牌想必原本应该在门上才对,不过似乎根本没人理会过这件事,这个小细节却让我害起了思乡病,因为在家里,我也有好多东西是像这样随意闲置的。在餐厅的后面一共有十八个小房间,成马蹄形围绕着庭院,房间的内部陈设比我们住的那间旅馆要好多了,而且每个房间还有一个小煤油炉可以取暖,也没有臭气冲天的马桶,在庭院的末端还有一个公用厕所,每个晚上只索价二十卢比,连暖气费用都包含在内.

虽然旅馆经理警告我们“千禧”的房间里有很多跳蚤,但我们还是在用过美味的早餐之后,便打包准备搬家。新旅馆的老板是一位身材魁梧、蓄着胡子的罕萨人,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坐在简陋的柜台后面,穿着一套老旧的英国制粗呢大衣,脖子上围着两条围巾,一只手戴着手套,头戴一顶附有护耳罩的皮帽。

我们在十点钟的时候前往英国的特派代表官邸,特派代表是我的老朋友,一九六三年我来吉尔吉特时便承蒙他热忱接待。我们在他的办公室里喝着茶、吃着饼干,他还记得上回我把自行车靠在官邸的一棵大桑葚树上,然后坐下来大啖新鲜的杏子,速度快得让他们来不及剥壳。代表认为我们要在这里买到一匹马儿的机会相当渺茫,他建议我们最好坐吉普车到斯卡杜,那里的马儿比较多。

当我们白宫邸出来往山下走的途中,有两位十九岁的男孩和我们结伴同行。他们两个都留着胡子,由于在家里帮忙牧羊一直到十岁才人学,所以还有好几年才能毕业。其中一个名叫巴伦的男孩子,他以勉强够用的英语和我交谈,还热心地邀请我们到他姐姐家吃饭,当我欣然接受邀请时,他的脸上显现出愉快的神情。

我们在中午抵达巴伦他姐姐的家,大家全都坐到一个满是孩童的阳台上,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好舒服。这个时节的吉尔吉特人大都尽情地休闲,享受阳光免费的温暖,怎么能怪他们懒散呢?今天还蛮热的,我赶紧脱掉身上的德制二手军用大衣,但阳光才消失一会儿,我们马上就又需要戴上手套了。

今天的午餐非常丰盛,有刚出炉的薄煎饼,腌渍的青辣椒,另外还有一个绿色搪瓷大碗盛着美味的炖牛肉,这完全是为了我们的到来而准备的,当地一般人家的餐食里根本很少见到肉类。巴伦告诉我们他有八个兄弟、六个姐妹,全是同一个母亲生的,而且每个孩子都活下来了。我们今天的女主人是巴伦的大姐,她才二十二岁,就已经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最小的孩子都已经三岁了。巴伦的姐姐长得相当漂亮,可惜脸上已经显现出操劳过度的神态。她通过巴伦问我,听说西方有一种药吃了不会生小孩,是真的吗?我告诉她是真的,心里暗自希望她会要求我寄一些给她,没想到我们的女主人脸上显现的表情非但不是羡慕,反而是一脸的同情和疑惑,巴伦说他姐姐不明白,为什么有钱的西方人养不起孩子。

我发现这房间里的虫子还真不少,真是讨厌极了。事实上我这个人并不怕虫子,唯独蜘蛛是例外。那些虫子在桌子上快速地爬来爬去,显然是受到桌上那两盏烛光的吸引(吉尔吉特的电力无法连续供应三十分钟)。这些虫子身长约一英寸,头上还长着好几根触角,颜色棕里带黄,爬行的时候看起来像橡胶般有弹性,外形介于迷你蛙和大蜘蛛之间,要不是我在喝酒前就看过它们的样子,还以为自己得了什么怪病呢。

吉尔吉特,十二月二十一日

昨晚巴伦带着两名同学来找我时,我正打算上床睡觉,他们带了一些大麻和鸦片给我吸食。当我得知今年夏天有一群嬉皮士到过这里时,我觉得好难过。从建造高速公路,巴国观光当局努力招揽游客,到抽鸦片的嬉皮族蜂拥而至,这种种作为只会令整个地区变得更堕落和败坏。当然,我也不希望回到十一年前的那个风貌,但是我明知将来会变成怎么样的一种情况,我的心情还是颇为沉重。

今天早上我们度过了非常难忘的四个小时。我们沿着吉尔吉特河的左岸往上游走去,蕾秋走在那座亚洲最长的吊桥上时有点害怕,这座吊桥每次只能容纳一辆吉普车通过,即使在我们徒步经过时都会感觉到摇晃。我们走到半途时,看到三头难得一见的牦牛,被人载到河岸边的屠宰场,这是为了即将到来的伊斯兰教宰牲节。在这节庆期间,人们可以吃大量的肉,而今年的宰牲节正巧碰上圣诞节。牦牛在此地并不多见,因为这里的高度只有四千五百英尺,不适合它们生长。

灰天灰地成一色

仿佛是为了配合冬至日似的,今天太阳一整天未露脸,在一片白蜡似的天色下,吉尔吉特山谷看起来有点森冷可怕,但我却很喜欢这种幽暗的风味。被点点白雪覆盖的石头从绿色的河水中冒出头,蜿蜒的河岸两旁是细柔的棕色沙滩,蕾秋开心地搜集到一堆各种色彩、被河水冲刷平滑的石头。步道的附近有着圆形的大石头,大小像一间小屋子,千万年来的砂岩以及夏季奔流的洪水,把它们雕琢成亨利.摩尔式的塑像。在我们的右手边,则是大片的灰色页岩——这是典型的不毛之地——一直向上延伸,最后与灰暗的天色连成一气。当我们终于回到旅馆时,天气又变得寒冷刺骨,而附近的山上还下雪了呢。

P32-34

序言

本书是受到意大利探险家吉欧托·达奈利(Giotto Dainclli)一段探险之旅的启迪而产生。达奈利在一九一三年与一九一四两年间从意大利远征喀喇昆仑山,他对此地的风貌有如下的描绘:“……所有老一辈的旅行家皆认为,巴尔蒂斯坦乃是西藏最西之端……”目前尚无人有机会合法进入西藏地区,我也还不确定自己想在这个时候去,不过说真的,能到“最西之端”一游,对我的确颇具吸引力,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赶到伦敦的巴基斯坦驻英大使馆,打听进一步的信息。

先前的十四个月,我的日常生活完全围绕着印度打转。怎么说呢,因为除了撰写中的印度旅游书之外,我还花费了极大的心力想要充分了解印度的文化。我亲自到印度待了一阵子,其余的时间全都拿来阅读、思考、写作,以及感受有关印度的一切事务,可以说是排除了所有的杂务。这十四个月真是一段极富挑战、刺激、疲惫但又很有意思的时光一一不过,一切却在刹那间突然结束了。我的书才刚刚出炉,停笔还不到二十四小时,我人就已经到了巴基斯坦驻英大使馆。

就在我和一群长途跋涉到此的旁遮普人聊天的当儿,立刻便感受到有些美国人所谓的“文化冲击”。假如我从印度文明转换到巴基斯坦文明能相隔一个星期以上的时间,这种情形大概就不至于发生了。可惜情况并非如此,因此这两者之间在许多层面上的遽然改变,对我的震撼也就在所难免了。

先前的几个星期,我经常出入“印度之家”,因而留下了印度是富国的印象,但是位于朗兹广场的巴基斯坦大使馆却截然不同(至少在一九七四年十一月时的情况是如此)。当然,这里的某些房间维持了大使馆应有的标准,但是其间的许多回廊、走道以及楼梯还是感觉到简陋。不过,这个早上还是令我有一种仿佛回到家的放松感觉——因为完全没有遭遇到任何阻碍。

印度与巴基斯坦

若硬要将印度与巴基斯坦拿来做一番比较,其实是蛮危险的,总难免会出现“顺得姑情而逆了嫂意”的情况。但是为了对这个次大陆完全不熟悉的读者,我也只得甘冒得罪双方的大不韪,试着为各位说明。

大多数的欧洲人会发现,与巴基斯坦人建立起单纯的友谊,要比与印度人来得容易;而我们一般人总是比较同情弱者,两相比较,巴基斯坦自然是属于比较弱势的一方。印巴分裂之时,印度承袭了万事俱备、运作井然的行政首都;反观新立都于卡拉奇(Karachi)的巴基斯坦政府,甚至连一台编列名下的打字机或电话都没有,中央政府也不是在国有大楼中办公,而是将一些铁皮屋和破旧的私人住宅暂时权充。再者,《分裂协议书》(PartitionAgreements)中载明应划归巴基斯坦的大批军火,却仍旧全数掌握在新印度政府的手中,奥金莱克元帅位于德里的指挥总部也早已遭废除,来不及监督军火的移交行动。此外,除了著名的奎达(Quctta)官校以外,大多数军械工厂以及军校都在印度境内。印巴分裂初期,尽管巴基斯坦人情况愈来愈不利,并没有得到他们期待的外援,却依然表现出不凡的勇气。相较之下,印度由于较具影响力,反而获得几个强权国家较多的奥援。

在这种种情势之下,巴基斯坦自然博得其他国家的同情。也或许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欧洲人自觉与他们容易沟通。不过如今情势已不可同日而语,政教合一制度在西方国家并不盛行。一九六。年以来,巴基斯坦政府采取了许多乌列马②不可能准许的措施,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阿尤布.汗总统所颁布的“伊斯兰教家庭法”,其中有关于禁止一夫多妻制以及离婚的规定。

其实观光客会发现,以伊斯兰共和国自居的巴基斯坦,其政教合一的色彩并不浓厚,反倒是印度的宗教意识要更强烈些。由于笔者最近曾亲自造访印度与巴基斯坦境内数个历史悠久的基督教机构,所以可以断言,自从一九四七年印巴分别独立之后,基督教教会在巴基斯坦的传教工作,要比在印度顺利得多,而且即使是巴基斯坦最具有权势的毛拉,其影响力也远逊于爱尔兰的天主教主教。

远在印巴分裂的七十多年之前,印度“伊斯兰教复兴”组织的领导人,便积极致力于伊斯兰教的现代化,令毛拉感到深恶痛绝。这些改革者支持巴基斯坦建国,毛拉却一致反对,其理由不单是基于这项主张违反传统,而是民族主义会破坏伊斯兰教倡导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

最西之端

巴尔蒂斯坦涵盖的面积约一万平方公里,约自一八四。年起便由克什米尔的邦主(Maharaja)统治,因此现在成为印巴两国之间“有争议领土”的一部分。联合国的停火线,将巴尔蒂斯坦的东北部、东部及东南部边界画成一个半圆形,约从中国大陆的边境,一直延伸到接近伯吉尔隘口(Burzil Pass)之处,形成了一个非常“敏感”的区域。(我在卡拉奇的时候,曾有一位喝得半醉的信德族人正经八百地告诉我,“那里是性感带的相反——让人觉得很讨厌而不是喜欢”。)因此我早已做好心理准备,非得费好一番工夫不可,才能拿到进入巴尔蒂斯坦的许可证(说不定根本就拿不到)。就我所知,印度政府不允许外国人进入其境内的喜马拉雅山边境区域,想必巴基斯坦政府也是照此办理吧?

当我终于找到大使馆负责的相关单位并提出申请时,那位坐在大办公桌后、面目和善的先生打量我之后回答说:“你不必申请签证或许可证就可进入我们的北部地区,只要你持有有效的爱尔兰护照,便可以到巴基斯坦的任何地区旅行,而且停留时间也没有限制。”  “什么!不需要办许可证?”我不可置信地问他,“您确定吗?”

那位和善的先生回答说:“非常确定,我们又没有什么需要掩入耳目的,我们欢迎每位旅客到巴基斯坦的任何地区游览。不过根据联合国的规定,你只能到达停火线十英里以外的地方,除此之外别无任何限制。”接着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份印刷精美的小手册,介绍“吉尔吉特一罕萨一斯卡杜”,一看之后心情便往下沉,是我来晚了吗?难道巴尔蒂斯坦(斯卡杜是巴尔蒂斯坦的首府)已经成了一个旅游重镇?其实我根本过虑了,巴基斯坦观光发展公司是一个新单位,所以说得比唱得好听,它所提供的信息,或许在十年后还有机会兑现,但是一九七四年的巴尔蒂斯坦仍只是全亚洲开发程度最低的一个居住区域。

观光发展公司的资料很不可靠,根据小册子里所写的:“在吉尔吉特到斯瓦特谷地的塞杜沙里夫之间,新近修筑完成一条长达三百零二英里、路况良好的公路。”在离开伦敦之前,我原本计划帮女儿蕾秋在塞杜沙里夫买一匹小马,再从那里拐进新修筑好的印度河公路,它便位于印度河与吉尔吉特河的汇流处附近。但是到了拉瓦尔品第之后,我的美梦泡汤了。幸亏如此,否则恐怕我这条老命早就休矣,根本无法活到现在跟各位报告我们的旅程。差不多快到十二月底的时候,斯瓦特发生地震,造成数千人死亡,而印度河公路更坍方长达四十英里。

在我们前往巴基斯坦的时候,蕾秋还不满六岁,有些人听到我要在冬季带着这么小的孩子到喀喇昆仑山,都很不以为然。不过蕾秋可不是玩票级的程度而已,她在去年冬天就已经和我一起在南印度待了四个月,算是她的首次亚洲之旅。她认为,若非那次的表现十分成功,我不可能考虑这次让她同行。当然我们都很清楚,这次的旅途绝不可能一路风调雨顺,而且还需要高度的耐力——以一个六岁孩童的标准而言——因为对她这么个外国孩童来说,途中并不太容易遇到玩伴。不过我知道,蕾秋这孩子一向对物质要求很低,活力充沛又很能吃苦,一天走上十至十二英里绝不成问题。再者,虽然蕾秋天性喜欢有人作伴,但是身为独生女,她一向便颇能自得其乐,适应力要比大多数同龄的孩子高出许多。

我个人认为,小孩五到七岁这个阶段比较能够适应艰苦的旅行,因为五岁以下的孩子生理还不够成熟,难以应付健康上的危险;而七岁以上的孩子,又比较不能够以达观的态度适应生活中的不便,以及各种奇风异俗;孩童在八岁左右,就已经建立起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而且通常是强烈的),并不太乐意遵从父母的领导。反正情况就是如此,我已经打算下一次我们母女俩的共同出游——如果还有下次的话——必须是我们两个都同样喜欢的目的地才行,而不是像这次一样由我片面决定,然后强迫她参加。

十一月二十二日上午,我们终于搭乘飞机前往卡拉奇。虽然我们两人带的行李都还未到免费载运的重量上限,可是似乎还是带得太多了。对于那些极力主张轻装便简的人士来说,我们为了度过这个寒冬所带的行李,还是稍嫌过重。我把我们这次随身携带的行李列了一张清单,见附录。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对旅行及对这片人迹罕至的荒野之地的热爱.使得本书妙趣橫生。

一一《星期日电讯报》

本书迷人之处在于作者的勇敢、幽默和遇事的谋略.即使是最顽强的探险家,也不得不对她敬佩三分。

一一《爱尔兰时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2: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