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中国19世纪下半叶叱咤风云的政坛人物。他从湖南乡村的普通秀才成长为力挽狂澜的“中兴名臣”、晚清“三大重臣之首”。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时至今日。民间还有“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的说法。更有评论者认为,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作用和影响。每天读一点曾国藩谋略,汲取他做人、为官、处世、识人、治军等方面的智慧,能为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曾国藩全书》为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之一。
曾国藩,“晚清第一名臣”,被誉为“官场楷模”、“千古完人”。他倡导西学,开启“同光中兴”,扶晚清王朝六十余年而不倒,被视为朝廷“中流砥柱”。伟人毛泽东云:“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其影响之大。曾国藩以一介儒生、无权的在籍侍郎,昂然崛起于湘楚之间,在近代中国发展史上写下不容抹杀的一笔。他持一定之规,为人、为官、为民、为国,处处体现出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时人推崇的末世圣人,当代渴望成功者的楷模。研究曾国藩的成功谋略,学习其修身智慧、齐家准则、用人方略、处世技巧、为官之道、治军韬略,在今天仍不乏现实意义。
《曾国藩全书》以曾国藩的为官历程为经,以其在官场中所遵循的原则和识人、治军的技巧为纬,对曾国藩人生谋略中可借鉴的部分进行深入发掘。全书内容包括生平卷、齐家卷、修身卷、为政卷、鉴相卷五部分。《曾国藩全书》堪称案头枕边必备的智谋宝典,将为我们人生和事业的成功提供宝贵的经验。
先父和先母
原文
呜呼!惟我先考先妣,既改葬于台洲之十三年,小子国藩.始克表于墓道。
先考府君讳麟书,号竹亭,平生困苦于学,课徒传业者盖二十有馀年。国藩愚陋,自八岁侍府君于家塾,晨夕讲授,指画耳提,不达则再召之,已而三复①之;或携诸途,呼诸枕,重叩其所宿惑者,必通彻乃已。其视他学僮亦然。其后教诸少子亦然。尝日:“吾固钝拙②,训告若辈,钝者不以为烦苦也。”府君既累困于学政之试,厥后挈国藩以就试。父子徒步橐笔以千有司,又久不遇。至道光十二年,始得补县学生员。府君于是年四十有三,应小试者十七役矣。
吾曾氏由衡阳至湘乡,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至是乃若创获,何其难也。自国初徙湘乡,累世力农.至我王考星冈府君,乃大以不学为耻,讲求礼制,宾接文士,教督我考府君,穷年磨厉,期于有成。王考气象尊严,凛然难犯。其责府君也尤峻,往往稠人广坐,壮声诃斥;或有所不快于他人,亦痛绳长子。竞日嘀嘀,诘数愆尤。间作激宕之辞,以为岂少我耶?举家耸惧,府君则起敬起孝,屏气扶墙,踧踖徐进,愉色如初。王考暮年大病,痿痹痦哑,起居造次,必依府君,暂离则不怡,有请则如响。然后知夙昔之备责府君,盖望之厚而爱之笃,特非众人所能喻耳。
咸丰二年,粤贼窜湘,攻围长沙,府君率乡人修治团练,戒子弟,讲阵法,习技击。未几,国藩奔母丧回籍,奉命督办湖南团练。明年,又奉命治舟师,援剿湖北。府君僻在穷乡,志存军国。初令季子国葆募勇讨贼,既又令三子国华、四子国荃,募勇北征鄂,东征豫章,粗有成效。而府君遽以成丰七年二月四日弃养。阅一年.而国华殉难于三河。又四年而国葆病殁于金陵。朝廷褒恤,并予美谥。而国藩与国荃遂克复安庆、金陵两省。虽事看天幸,然亦赖先人之教,尽驱诸子执戈赴敌之所致也。
初,国藩以道光闲官京师,恭遇覃恩,封王考暨府君皆为中宪大夫、祖妣暨先母皆为恭人。逮成丰间,四遇覃恩,又得封封赠,三代皆为光禄大夫,妣皆一品夫人。今上嗣位,四遇覃恩,又以战绩,兄弟谬膺封爵。于是曾祖府君儒胜,王考府君玉屏,暨府君皆封为大学士、两江总督、一等侯爵;曾祖妣氏彭,祖妣氏王,先妣氏江,仍封一品夫人。呜呼!叨荣至矣!
江太夫人为湘乡处士沛霖公女,来嫔曾门,事舅姑四十馀年,喜爨必躬,在视必恪,宾祭之仪,百方检饬。有子男五人,女四人,尺布寸缕,皆一手拮据。或以人众家贫为虑,太夫人日:“某业读,某业耕,某业工贾。吾劳于内,诸儿劳于外,岂忧贫哉?”每好作自强之言,亦或谐语以解劬苦。成丰二年六月十二日疾卒,九月二十二日葬于下腰里宅后。府君以七年闰五月初三日葬于周璧冲,至九年八月某日并改葬于台州之猫面脑。
府君有弟二人,仲日上台,年二十有四而殁。府君视病年馀。营治医药,旁皇达旦。季日骥云,推甘让善,老而弥恭。无子,以国华为之嗣。后府君三年而殁。女四人,其二先卒,其二继逝。诸子今存者,惟国藩与国潢、国荃三人。诸孙七人,曾孙七人。于是略述梗概,以著先人懿德,垂荫③无穷。而小子才薄能鲜,忝窃高位,兢兢焉惟不克负荷是惧云。
注释
①复:重复,一遍又一遍。
②钝拙:鲁钝笨拙。
③垂荫:带来福泽。
译文
唉!我的先父先母,十三年前在台洲改葬,今天才开始由国藩这个不孝子,写下墓志铭刻在墓碑上面。
先父的名讳叫麟书,号竹亭,苦学一生但还是没有出头之日,从事教书这个职业已经有二十几年。国藩我天生愚钝,自从八岁起由先父亲自教授,在家中就读。父亲从早到晚,都很细心地教授,具体指导,如果我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再重新讲一遍,如果仍然不明白就连讲三遍。有时带着我在走路的时候讲,把我从枕头上叫喊起来讲述,一再向我提出一些学习上的问题,一定要让我弄明白为止。他对待其他的学生也是如此,对待我的弟弟们也是如此。他经常说:“我为人虽然鲁钝笨拙,教育你们,那么就算是笨人也不会怕麻烦辛苦。”先父曾多次应试都没有考中秀才,后来就索性带着国藩我一起应试。父子二人经常带着笔墨走路去县城应试,结果又是有很多次没有考中。一直到道光十二年,才中得一个秀才。此时先父已是四十三岁,参加考试也已经有十七次之多了。P1-3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中国传统国学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厚根基,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它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髓,它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它开启心智,滋润生命,陶冶人格,塑造灵魂。
开卷有益,忙碌中的人们闲暇之时,最应该用传统国学来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用先人的哲思来涤荡自己忙碌的心灵。坚持着阅读的爱好,在潮流文化的强大攻势下,让传统文化永驻我们的心田。“复兴国学,从根本上讲,是复兴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我们要斟选传世经典著作中最最经典的部分来读,要以开放的胸襟和燃烧的激情去承接古人的经典大论与哲思华章,以自豪而不狂妄,执著而不僵化的精神风貌来直面当今社会的竞争与挑战。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帮助读者深刻了解我们的历史与文化,用经典历史文学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同时使国学得到承传,得以弘扬光大,我们精心编排了本书,文章中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我们选取了与正文相契合的插画,将插画与正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大大增加读者的阅读趣味。
本书选取了国学经典著作中很多优秀的作品及资料,博采各类经典作品的长处,并有所创新,以使得本书风格迥异、卓然超群,相信会给读者带来全新感受。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尽之处,恳请读者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在此深表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