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由著名教育家、中国思想史专家、原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生前发起并主编,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编撰,总计200部、6000余万言的大型学术丛书。由颜世安编著的这本《庄子评传》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庄子的生平著述、痛苦意识、游世思想、人生理想、道与知识、新的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庄子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颜世安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由著名教育家、中国思想史专家、原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生前发起并主编,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编撰,总计200部、6000余万言的大型学术丛书。由颜世安编著的这本《庄子评传》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庄子的生平著述、痛苦意识、游世思想、人生理想、道与知识、新的世界。 内容推荐 《庄子评传》以隐者传统和道家思想为背景,重新解释了庄子的游世思想和道论。庄子是战国中期一位伟大的隐者思想家,他的思想涉及当时知识界关心的许多重要问题,但最核心的思考,是要回答乱世如何找到个人出路。庄子对社会黑暗和人生痛苦有独特的认识,他不相信传统隐者找到的种种避世方法能躲避黑暗,因此独倡游世。游世思想表面上戏谑恢谐,无可无不可,实质却是坚守内心的孤独。另一方面,庄子又继承了隐者的理想主义传统,要在世俗生活的腐烂气息之外寻找清新的人生。他把这种清新的理想与自然之道理论结合起来,创立了一种关于个人与世界如何建立全新交往关系的理论。先秦自然道论到庄子这儿达到思想的最高峰。 《庄子评传》由颜世安编著。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生平著述 一、生卒年与故里 二、生平身世 三、与惠施的交往 四、与隐者的关系 五、著述问题 第二章 痛苦意识 一、生命的孤弱 二、精神的奴役 三、善恶的困惑 第三章 游世思想 一、从避世到游世 二、戏谑生命的卑微 三、客串存在的角色 第四章 人生理想 一、随遇而安 二、品味孤独 三、生命清新 第五章 道与知识 一、对“经典”的质疑 二、老子之道 三、道与自然知识的分化 第六章 新的世界 一、道就是自然 二、道与知 三、道与言 四、道与行 五、存在之本 结语:无我之境 索引 人名索引 文献索引 词语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庄子生逢乱世,他对乱世之中个人所遭遇的种种痛苦有独特体验。这种痛苦的体验,是庄子思想的起点。 庄子思想容易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浪漫与虚无。现代文化人中间,喜爱庄子思想的,多因其浪漫自由。浪漫自由是一种摆脱世俗功利心境的超脱精神。这种精神返回了心灵本来意义上的无所负荷,并由此转生出艺术的品趣。另一方面,批评庄子的人,则因其虚无软弱。从精神实质上看,庄子摆脱世俗功利心境,是源于他把现实世界视作一片虚无,在这虚无的世界里,一切皆当不得真。这种态度使人丧失了起码的认真之心和做人的勇气。由此得到的浪漫自由,乃是环绕虚假的幸福火焰跳起的舞蹈。 对浪漫自由的赞许和对虚无软弱的批评,都抓住了庄子思想中某种重要的东西,但是,都未能从根源处理解庄子。庄子思想的精神根源,实际上是对人生痛苦的感受。庄子行文风格诙谐洒脱,充满对一切漫不在乎和冷眼旁观的冷嘲之意,这常常使人误以为,庄子思想的主旨是教人在任何黑暗苦难的环境里,都能心平气和,甚至能体会由安顺平和而来的内心快乐。自从晋人郭象注庄以来,这已成了一个理解庄子思想的传统。有的古人注庄,直接就认为庄子是教人快乐的。但是实际上,庄子的痛苦感受,并没有真的被毫无心肠地遗忘。正因为这种痛苦意识发生作用,庄子思想才贯穿着与现实世界激烈对抗的精神。庄子确实主张对世事冷漠淡然,但这并不是出自天性,而是出自十分用力的自我劝说。他这样用力劝说人们(也劝说自己)淡忘一切,逍遥游世,不是为了与现实和解,乃是为了以故意做出的玩世不恭来表达内心深处不可消去的恨意。庄子思想的本质是与某种埋在精神深处的痛苦结合在一起的。若不能把握这种痛苦,对庄学的理解就会走上轻浮一路。郭象注自有独到之处,算得上是大手笔,但就是失之于宣布一种轻浮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并非庄子本意。 古今的注庄解庄者也多有人重视庄子痛苦意识。最早解释庄子思想的《庄子·天下》篇,就说庄子是“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以庄语。”唐成玄英《庄子疏》说庄子是“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著斯论,其言大而博,其旨深而远,非下士之所闻。”后来注庄者如宣颖、刘文英、王先谦等,都注意到庄子的痛苦。他们的见解,对我们准确理解庄子思想有启示作用。本章将对庄子痛苦意识作一个稍有系统的分析。这种分析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对人世间黑暗和痛苦的体认是庄子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全面分析庄子思想不应将这一部分遗漏,否则即容易误以为庄学主旨是追逐一种无心肠的快乐。另一方面,在庄子的痛苦意识中,体现了庄子为人的一个基本品格,就是太过认真乃至书生气地看世界。庄子固然生活在一个苦难深重的时代,但是许多人照样兴高采烈地奔营他们的利益和私趣。如果不是有一种书生的认真和呆气,怎么会觉得日常奔逐私利的生活中,竟然埋藏着那样多使人难以忍受的污秽与罪恶,乃至于非把现实世界看作一片无意义的荒原不可? 本书分析庄子思想,认为庄子思想是由三个有内在联系的部分组成。一、痛苦的体验(第二章);二、游世的态度(第三、四章);三、道的理想(第五、六章)。其中贯穿的东西,便是一种认真的精神。“认真”这两个字是本书分析庄子思想的纲。这里的“认真”是指一种生命气质而不是技术态度。庄子对人生痛苦的体验,是由于做人太认真,以为人必须要有合乎理想的生活方式。马马虎虎的人,聪明取巧的人,都不会有他那样的人生痛苦感受。庄子追求游世逍遥,是因为意识到认真的痛苦,因此提出种种理由劝自己(也劝世人)不要认真。他虽然夸张地渲染不认真的轻松自得,内心却不能真的轻松,而是激烈地与世道对抗。最后,道的世界是自然真实世界的呈现,这种呈现把现实的人生世界宣布为假,把一个理想主义的世界宣布为真。其中贯穿的东西就是人应该有一个理想的居住世界这一纯良认真的意图。这三个部分,后两个部分理论意义更大,也更为人们所关注,但第一部分是庄子思想赖以展开的精神根源。分析庄子思想,应从这一个部分说起。 P50-53 序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干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孑L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定性指导作用。韩愈说的“行成于思,毁于随”,列宁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些话,虽所处时代和所持立场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也不同,但就认识论中思与行、理论(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实践的关系而言,确有相通之处,即都强调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以“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就是力图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从思想角度去评述历史人物,以便对每个传主在他所处时代的具体情况下,如何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克服困难,旋展才华,取得成功,做出贡献,从思想深处洞察其底蕴。历史上各个时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关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直接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论著虽亦不少,但大量的则是其思想既来自实践(包括对前人、他人实践经验的吸取)、又渗透在自己创造性实践之中,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业绩和事功上,而没有留下论著。另一些人却只留下著作而无其他功绩,对这些人来说,他那些有价值的著作就理所当然地是他的伟大业绩和事功。如果论述一个人的思想而不联系他的业绩(包括著作),必将流于空洞的抽象;同样,如果只讲一个人的具体业绩而不结合他的思想活动,又必将成为现象的罗列。评价思想和评价业绩,两者不应偏废。而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则是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强调这个因素,引起人们的正视和反思,正是我们的主旨和目的。当然,思想和思想家,思想家和实践家,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忽视这一点是不对的。《丛书》的重点则是放在两者的联系和结合上。至于如何使两者很好联系和结合而又着意于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种方式表达,则自当由作者根据传主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作出妥善安排。 自从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全人类解放和发展有了划时代的明确方向,学术研究也有了更严密的科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这一科学方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联系到《丛书》的撰著时,我认为下列几点应特别引起重视。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贯串在马克思实际活动和理论研究中的主线,离开了它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掌握了客观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前者为“实事”,后者为“求是”,二者相结合,就叫实事求是。事不实则非夸即诬。为了弄清情况,就必须对情况的本质与现象、整体与局部、真与伪、精与粗,作出区别、梳理和取舍,这样才能掌握情况的实质,达到“实事”的要求;然后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观臆测的假象,并验证其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人类历史前进方向,是否反映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达到“求是”的要求。实事求是是治学的基本功夫,是对每个传主的功、过、是、非作出公正评价的必要前提。不论古今中外,对历史人物过高或过低的不公正评价,大都由于未能认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缘故。 二、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批判的学说,而批判是为了继承、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既要继承发扬传主业绩和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批判清除其消极因素。凡传主业绩和思想中体现了诸如爱国主义、民主意识、科学见解、艺术创造和艰苦奋斗、克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合历史前进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诸方面有显著成就等积极因素者,必须满腔热情地加以继承和弘扬,并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使之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凡反映有诸如封建迷信、专制独裁、愚昧落后、丧失民族尊严和违背科学进步等消极因素者,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极影响,而消极因素经过彻底批判后可转化为有益的教训;凡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混者,更当加以认真清理和扬弃,既发扬其积极因素又摒弃其消极因素。我们力求一点一滴、切实认真地探索各个传主思想和业绩中珍贵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从事的继往开来伟大历史工程的组成部分。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是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繁荣的正确原则和巨大动力。前者强调一个“齐”字,后者强调一个“争”字,是表示学术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两种不同状态;前者突出的是统一与和谐,后者突出的是区别与争论;两种状态又统一于不断地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转化的持续发展提高过程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体现在撰著评传时,应从“齐放”和“争鸣”出发,综合中外各个时期对有关传主的不同评价,吸取符合客观存在的对的东西,摒弃其违反客观存在的不实的东西,然后创造性地提出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赶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同时,对整个《丛书》而言,也有个共性、个性又统一又区别的问题。这就是一方面作者应把“实事求是”、“批判遗产方面,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性伟大事业中,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以一颗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这一由一批老中青优秀学者经长年累月紧张思维劳动而作出的集体性学术成果能发出无私的熠熠之光,紧紧伴照着全民族、全人类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明天!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后记 写这本《庄子评传》,从准备资料到动笔,前后用了两年多时间,但我对庄子思想的研究则早于此。1988年,在《南京大学学报》发表第一篇关于庄子的论文,题为《庄子道论新释》,提出道就是自然本身。1992在《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发表《生命·自然·道——论庄子哲学》一文,初步从人生问题的角度,对庄子思想进行了贯通的解释。这本《评传》是在以往断断续续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所认识的庄子,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总结。 《庄子》一书,内容博大。《史记》本传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本书没有全面探讨《庄子》书涉及的所有问题,只是集中探讨了人的痛苦和出路问题,我觉得这是庄子思想中的根本问题。前辈及当代学者研究庄子,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这些成果是我能提出一点新意见的基础。我的新见解主要是在两个问题上。一个问题是游世思想。游世思想多年来学者已不大注意,或者说有意回避,因为弄不好就会把庄子说成“滑头混世”,有损这位伟大哲人的形象。但我觉得有一种激烈的东西包含在庄子夸张的游戏言论之中,不分析这种夸张过火的游戏之言,揭示包含在其中的痛苦与冷嘲,便无法真的理解庄子。当然这是一个很困难复杂的问题,我的理解以及措辞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希望将来能通过学术批评,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下去。另一个问题是道论。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见解,是把道理解成天地本原和自然规则,对此我十年前发表第一篇关于庄子的论文时就提出不同看法。经过多年的思考,我现在把自己所得的结论集中在第五、六两章。这个见解是不是站得住,且待学术界的批评意见。 庄子思想一向被视为自由精神的渊源。本书不强调自由,而强调“无我”,这是我对原文精神的理解,并不是希望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排斥自由而倡导无我。现代知识分子实用意识很敏感,我不得不作此说明。对于庄子思想可能有什么当代意义的问题,我还缺乏认真的思考。但有些初步看法可以先说出来:第一,中国需要文化重建,庄子思想肯定是重要的精神资源。这是一种什么资源,现在还看不透。现在首先需要一种超乎当下社会功用的纯学理研究,把求有用的心事先放在一边。就像宋代理学家那样,有一种书生的执拗,先求把一个纯粹的“理”弄清楚,立住脚。如果在人文知识分子的小范围讨论中,一种古代文化的“理”通过再阐释和反复争辩立住了,被大家接受了,它就有转变成社会精神资源的可能。第二,就目前紧迫的文化需要来说,应当提倡自由精神。但现在需要的是当代自由主义理论。这个理论的精神资源是人权观念。庄子的自由理想有完全不同的精神资源,与此不大相干。人文学者和艺术家汲取庄子的自由精神,蔑视权威,注重个性和创造,那是另一回事。但我想他们要真的在精神创造活动中有所借鉴于庄子,就应当理解庄子自由精神的资源是什么。第三,从长远来讲,一个社会不能单靠解决利益分配合理化(这是现在最紧迫的问题)就能良性发展,而必须要有较深的对人的生存现象的理解作为精神基础。包括庄子研究在内的所有古典思想研究,其可能的实用意义都是在提供这样的精神基础。庄子的道论,以自然的光辉照出我们人类(每一个个人)的“本体论的”黑暗倾向。所有伟大宗教的意义也许都在这里。我相信文明的进步有赖于各种伟大宗教和思想对人类黑暗倾向的永久的警告。庄子思想的这一层意义也许与“现代化”没什么关系,但我觉得是最重要的。 写这本书,开始时就有一个考虑,要把问题简明化。但写到最后发现简明非常不容易。真正好的简明叙述需要对问题有通透的理解,并且需要充分的时间来锤炼词句,否则就难免缠绕。本书有些章节差强人意,但全书未能达到“简明”的效果。有时叙述是简单了,却不能携起深刻的问题;有时是反过来,罗唆半天,意思就是不能到位。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到写文章的甘苦:“方其搦翰,气倍辞前;及乎篇成,半折心始。”现在对此有了切实的体会。 尽管如此,本书总算对我较长时期的庄子研究作了一个交待。能够做出这点工作,要感谢先师刘毓璜教授生前对我的教诲,是他把我引进了学术研究的门;感谢陈得芝教授、阎韬教授,他们是我在职读博士学位的导师,以广博的学识为我点拨途径,开启思路;感谢余敦康教授、陈鼓应教授,他们对我的庄子研究初作给予了热情鼓励;感谢魏良韬教授、蒋广学教授,在多年来的交往中给我许多指导和帮助。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给了我很多支持,使我能够安心于书桌。最重要的是,他们只是支持我的工作,却从不要我“出成果”来作回报。 我可以肯定,这是一本在庄子研究中有新见解的书。我也知道,这是一本仍有不少缺点的书。希望此书能得到学界前辈同人的批评指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