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浮城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邓晓炯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邓晓炯编著的《浮城》由四个中短篇组成:《刺客》《迷魂》《浮城》及《转运》。《刺客》──取材自澳门历史上的一起真实事件:1849年8月22日,澳门总督亚马留遭香山县龙田村村民沈志亮等人刺杀,小说分别从亚马留、沈志亮,以及时任两广总督徐广缙三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迷魂》──编辑麦奇莫名其妙地卷入一宗离奇罪案调查,政府医生庞司南、司警白朗天,还有麦奇的英国同学詹姆斯纷纷卷入数百年前在澳门发生的一场战争,为麦奇深陷跨时空迷宫的灵魂,苦苦寻找出口;《浮城》──意外中了巨额大奖的安东,跟随电视台摄制队来到赌城澳门,不料竟意外卷入英国记者丹尼的新闻调查,一连串令人难以置信的内情逐次揭晓,令他一步步陷入一场身不由己的可怕角力;《转运》──一个赌场里的神秘男子、一封突如其来的遗产继承通知信,给专栏作家麦田带来一个费神难解的谜团,在这枚蕴含神奇魔力的筹码背后,到底暗藏着怎样的离奇故事?

内容推荐

澳门众多的写作人,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读邓晓炯编著的《浮城》不仅对澳门小说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更对澳门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有更深刻的认识。

目录

刺客

迷魂

浮城

转运

后记

试读章节

序章

“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Stefan Zweig( 1881—1942 )

斯蒂芬 · 茨威格

楔子

道光二十九年七月二十七,亥初三刻。

就算在广州府牢的最深处,仍不难听见外面的一片秋虫嘤鸣。在这间通常用来关押死囚重犯的监牢里,月光透过墙上的一户小窗洒在地上,淡淡灰灰的,像层极细、极薄的纱帐。一个年轻人躺在铺着潮湿稻草的地下,连日来的东躲西藏已经令他筋疲力尽,看着自己的双腿,月光下,那些被树枝、石块刮出的斑驳血痕居然淡下去不少。

透过墙上那道小窗看去,外面,隐去约半的下弦月在天上孤零零地悬着,寂寞至极。看着它,不知怎的,年轻人的心里竟然涌出一丝暖意。

在外面虫子此起彼伏的叽叽鸣叫声中,突然,一只不知名的小虫不知从哪里飞了过来。倏地,便已停在面前。年轻人还从未认真地瞧过这些在秋天到处乱飞的小虫子,眼下倒是个难得的机会。他用胳膊支起身,偏起头,仔细地打量起这个小生命来:微弱月光下,小虫仰着头,翅膀一鼓一鼓的。年轻人仔细地寻着,那该是小虫的眼睛?黑黑细细的一点,看起来没有丝毫怯意,倒像在与年轻人傲然对视。“好个不知死活的东西!”眼下身陷囹圄、命不保夕的年轻人居然笑了,举起手,才要拍下去,手却在半空停住了:眼前的虫子竟然还是一动不动!细细小小的虫子,却透着一派视死如归的大义。年轻人的眼里闪着光,慢慢地、慢慢地把手放下。

对这只小虫子来讲,一个秋天也许已经太长。而它的生命也实在太短,真的太短,短到甚至没有筑一个属于自己的巢穴的权利、短到被拍死也不会觉得是杀了生、造了孽。人的生命对它来讲,可该算得与天地齐寿了吧?

然而,数千年来,历经这片土地上尘埃滚滚的朝朝代代,那些对小虫子而言拥有无限生命的人们却来了又去、兵勇战马的军服旗帜换了又替。但这样一个秋虫争鸣的夜晚,却从来不曾改变。

也许,就算在今后的许多许多年里,它们,仍然会在这片土地上继续嘤鸣不休……

徐广缙

道光二十九年,按西洋的历法来算,该是公元1849年。

虽然这一年在六月二十已经立了秋,但进入秋老虎肆虐的七月,天气依然闷热不堪。这些日子,位于广州卖麻街上的两广总督府更笼罩在一股沉闷压抑的气氛里面。日落西沉,初上灯的督府里暗红一片,给这座建于清初的两广总督府更加重了几分迟暮之气。

此刻,两广总督徐广缙正背着手在府里的后园子散步,五十二岁的总督大人眉头紧锁,神情凝重,脸色在昏暗的夜色里更显得让人捉摸不透。从疏疏落落的窗棱间望去,园子内一片晦暗不明。徐广缙叹了口气,踱着步慢慢向书房走去。

自道光二十八年徐广缙擢任两广总督以来,广东的麻烦可是接连不断——年初刚对付完英国人强行进入广州城那场危机,这半年不到,又来了一桩棘手麻烦事:那封加急送到的军报还放在他书房的桌上——七月初五,驻澳的葡军兵头被当地几个青年村民刺杀。挟机报复的澳门葡军于初八派遣了一百二十多名葡兵携三门火炮在快艇支持下攻击关闸。这还不打紧,要命的是,在刺杀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也就是七月初七,香港总督文翰就迅速派遣“多尔芬”、“普利茅斯”两艘英国军舰驶入澳门,并会同美、法两国向督府提出抗议,表面是对澳门的葡军表示支持,但徐广缙心里明白:死心不息的英国人,其实还在虎视眈眈地瞄着广州城。

P1-3

序言

值此“澳门文学丛书”出版之际,我不由想起1 997年3月至2013年4月之间,对澳门的几次造访。在这几次访问中,从街边散步到社团座谈,从文化广场到大学讲堂,我遇见的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我置身于其中的文学气氛越来越浓,我被问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越来越集中于澳门文学的建设上来。这让我强烈地感觉到:澳门文学正在走向自觉,一个澳门人自己的文学时代即将到来。

事实确乎如此。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评论在内的“澳门文学丛书”,经过广泛征集、精心筛选,目前收纳了多达四十八部著作,暂分两批出版。这一批数量可观的文本,是文学对当代澳门的真情观照,是老中青三代写作人奋力开拓并自我证明的丰硕成果。由此,我们欣喜地发现,一块与澳门人语言、生命和精神紧密结合的文学高地,正一步一步地隆起。

在澳门,有一群为数不少的写作人,他们不慕荣利,不怕寂寞,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心甘情愿地挤出时间来,从事文学书写。这种纯业余的写作方式,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一种热爱,一种诗意追求的精神需要。惟其如此,他们的笔触是自由的,体现着一种充分的主体性;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于社会人生和自身命运的思考,也是恳切的,流淌着一种发自肺腑的真诚。澳门众多的写作人,就这样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这情形呼应着一个令人振奋的现实:在物欲喧嚣、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下,在视听信息量极大的网络、多媒体面前,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并没有被取代,即便是在博彩业特别兴旺发达的澳门小城。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一个民族的精神史;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品位和素质,一个民族的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和胸襟。我们写作人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浅薄化、碎片化、一味搞笑、肆意恶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谓“作品”。在我们的心目中,应该有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蒲松龄;应该有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马尔克斯、艾略特、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他们才是我们写作人努力学习,并奋力追赶和超越的标杆。澳门文学成长的过程中,正不断地透露出这种勇气和追求,这让我对她的健康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毋庸讳言,澳门文学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或许还显得有些稚嫩,但正如鲁迅所说,幼稚并不可怕,不腐败就好。澳门的朋友——尤其年轻的朋友要沉得住气,静下心来,默默耕耘,日将月就,在持续的辛劳付出中,去实现走向世界的过程。从“澳门文学丛书”看,澳门文学生态状况优良,写作群体年龄层次均衡,各种文学样式齐头并进,各种风格流派不囿于一,传统性、开放性、本土性、杂糅性,将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色彩各异的“鸡尾酒”式的文学景象,这在中华民族文学画卷中颇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学。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学丛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真应该感谢“澳门文学丛书”的策划者、编辑者和出版者,他们为澳门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建设,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是为序。

后记

按道理,小说作者的角色在故事结束之后就应退场。不管再说明或解释什么都是多余的。不过,对于这本书、这几个故事,我还是有些话想再说一说。

《转运》是2003年创作的短篇,获得了当年的第五届澳门文学奖小说组冠军;《刺客》是2005年写成的作品,获得了当年的第六届澳门文学奖小说组冠军;《迷魂》是2008年写成的作品,获得当年的“澳门中篇小说奖”,并有幸由澳门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至于《浮城》则是2013年的新创作,这次是首次发表。

《刺客》和《迷魂》两部作品均选材自真实的澳门历史事件——前者是发生于1849年8月22日的香山县龙田村村民沈志亮、郭金堂等人刺杀澳门总督亚马留(Joa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事件,后者则是1622年6月24日荷兰东印度公司舰队企图攻占澳门的战争。这次接到穆欣欣小姐邀稿,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两部作品,不但因为它们是自己较满意的作品,更因写作过程中渗透了不少自己对澳门由陌生至熟悉的观察和思考。

《刺客》和《迷魂》两个故事都建基于发生在澳门的真实历史事件,贯穿了澳门历史的过去与现在,于是我忍不住想,未来呢?未来的澳门,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于是,就有了《浮城》的构思与写作。如今这三部作品连在一起,不但刚好跨越自己近十年的写作生涯,更有趣地形成了自己的“澳门历史三部曲”。至于收录《转运》(此次的版本略有修订)的缘故,除了因这篇小说是自己为数不多的描写赌徒的作品,还因若以之观照澳门人在面对赌权开放前后的心态转变,亦尤见微妙。这四篇作品,浸透了自己十年来与澳门呼吸与共、同步成长的所思所感,此际能在内地结集出版,感觉实在是太奇妙了!  谢谢所有令这件事情成真的朋友,也希望读者会喜欢我的这些故事。

是为记。

书评(媒体评论)

澳门众多的写作人,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

从“澳门文学丛书”看,澳门文学生态状况优良,写作群体年龄层次均衡,各种文学样式齐头并进,各种风格流派不囿于一,传统性、开放性、本土性、杂糅性,将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色彩各异的“鸡尾洒”式的文学景象,这在中华民族文学画卷中颇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学。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学从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

——摘自王蒙《澳门文学丛书·总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4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