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畅销书、《人物》杂志五星荐读、作者被《时代》杂志誉为“华尔街的良心”!
※比《三杯茶》更动人的情感旅程,一段彰显人性与爱之光芒的人生历险!
※爱尔兰前总统玛丽·罗宾森、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比尔·布拉德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南亚执行长丹尼尔·图尔、姚晨、南方朔、吴念真、吴淡如、杨照、台湾诚品书店等联合推荐!
※“我决定走出来,认识这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爱上它绝美的面貌,但也愿意面对它所有的瑕疵。”
※爱的蝴蝶效应让每一个人都紧密相连!
※低谷时也是力量积蓄时,生命中困境和希望总是交织出现!
《蓝毛衣》由杰奎琳·诺佛葛拉兹著,姜雪影译。
《蓝毛衣》由杰奎琳·诺佛葛拉兹著,姜雪影译,主要内容是:
小时候,她收到艾德叔叔送的蓝毛衣。11年后,在非洲的卢旺达,一个身穿蓝毛衣的黑人小男孩与她擦肩而过,衣领的标签上,还印着当年她亲手写上去的名字。
蓝毛衣辗转经年的飘荡让她明白:地球上每一个人都紧密相连,而我们每个人的行动(或不行动)都会影响到地球另一端我们从未谋面的人。蓝毛衣带来了震荡,改变了她的生命航线……
《蓝毛衣》是作者诺佛葛拉兹备受期待的回忆录,不仅记录了她20多年来的成长经历,更是她一路走来遭逢的各色精彩人物的小传。在与这些生命的激情碰撞中,她发现了传统慈善未竟全功的原因。她创立“聪明人基金”,将一种称为“耐心资本”的新型公益投资引入现代慈善中,帮助了成千上万的人自给自足、脱离贫困。
在一个得过且过、无心开创人生价值的人身上。是不可能找到热情的。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
一切都要从那件蓝毛衣说起,就是艾德叔叔送给我的那件蓝毛衣。即使是在渐有暖意的六月天,艾德叔叔仍然是我最亲爱的圣诞老公公。
我的蓝毛衣质地轻柔,袖子上织着横条纹,正中央是一幅非洲图案——两匹斑马站在一座积雪的高山前,它常让我幻想完全不同的世界。当时我没听过乞力马扎罗山,当然也不知道,有一天非洲会在我心中拥有那么重要的地位。但即使如此,我仍深爱我的蓝毛衣,不管到哪里都穿着它,甚至在领口标签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确保它永远属于我。
20世纪70年代,在弗吉尼亚州我家那一带,得到新衣服可是一桩大事,一年只会发生一两次。九月份,我们通常会采买一些开学必需品,接下来就是圣诞节。然后,我们就得这么撑过一整年。身为家中七个孩子的老大,我很幸运不必捡哥哥姐姐的旧衣服穿,而且还有特权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但我仍特别钟爱那件蓝毛衣。它一路跟着我从初中直到高一,随着我的身形改变,紧紧包裹着连我自己都不愿正视的青春期的身体。
然而,我中学时的死对头却毁了蓝毛衣在我心中的地位(此人后来在高三那年向校长办公室扔了汽油弹,烧掉了学校)。在学校里,最酷的学生和运动明星通常都会在体育馆对面的约克大厅闲逛。足球赛季一到,学校的拉拉队员会在大厅中挂满彩带,男生则会穿着金绿双色运动衣,像骄傲的孔雀般,趾高气昂地在大厅里晃来晃去。当时只是高一小女生的我,能被允许进入那个圈子,已经够我兴奋的了。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周五下课后,足球队长竟然就在约克大厅正中央向我提出约会的邀请。顿时,大厅里的空气紧绷得几乎要爆开。
站在我身旁的一个男生正在向高二的足球队员大谈他的第一次冬季滑雪经验。此时,他突然转过身来,不怀好意地盯着我的毛衣。慌乱中,我给了他一个此生中最冷峻的眼神,但显然阻挡不了他恶毒的心思。“其实,我们不必大老远跑到其他地方去滑雪,”他指着我胸口上的图案喊着说,“我们只要直接上‘诺佛葛拉兹山’就行了。”
刹那间,所有男生疯狂大笑。我简直羞愧、愤怒到几乎当场暴毙。
那天下午,我火速冲回家,向母亲宣告,这件龌龊的毛衣必须立刻从我眼前消失。我还怪母亲,怎么可以让我穿成这副样子出门?母亲没理会我夸张的行径,直接开着我们家的福特旅行车,载我到附近的一个旧衣中心,一起把蓝毛衣给丢了。我真高兴自己可以永远不必再看到它了,而且非常努力想把它忘得一千二净。
“我的”蓝毛衣
时间快转到1987年初。当时25岁的我,正在卢旺达首都基加利蜿蜒的街道上慢跑。我到卢旺达是为了协助当地人设立一个专为贫穷妇女提供微型贷款的机构。一面跑着,一面听着随身听里乔库克唱的《吾友之助》,我觉得自己仿佛是MTV中的主角。路上,当地妇女头上顶着一串串金黄色的香蕉,她们丰满的臀部随着我耳中的旋律摇摆,连路旁高大的香柏树似乎都在跟着跳舞。我身在基加利一个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的午后,远离家乡,一切就像一场梦。
忽然,一个小男孩不知从哪儿窜到我面前来,他身上穿着一件毛衣——我的毛衣,那件我曾经深爱但后来又狠心抛弃的蓝毛衣。那小男孩大约十岁,瘦得皮包骨,理了个大光头,还有一对超级大眼睛,身高不到120公分。蓝毛衣挂在他身上显得好长、好长,盖住了他的短裤、细瘦的双腿及突出的膝盖骨,只有手指头露在空荡荡的衣袖外。但是,毫无疑问,那正是我的蓝毛衣。
我兴奋地跑向小男孩,他紧张地看着我,显然吓坏了。当时我一句卢旺达语也不通,他也不会说法语。那孩子吓得一动也不动,我则指着他身上的毛衣,全力压抑自己不要太激动。我轻轻抓住他的肩膀,翻下衣领,没镨,我的名字还写在那浪迹天涯十多年、越过千山万水的蓝毛衣上呢。
蓝毛衣可真是经历了一番辗转流离。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到美国的弗吉尼亚州,再到非洲的卢旺达。离开弗吉尼亚后,它可能曾经穿在另一个美国女孩身上,然后又回到旧衣站,再飘洋过海抵达非洲。它到非洲的第一站可能是肯尼亚的蒙巴萨,因为那是非洲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它在上岸前应该已经过烟熏消毒,捆在一百磅一包的旧衣堆中。这些旧衣可能包括了美国泽西海滩酒吧里卖的T恤、过时的大衣,甚至晚礼服。这些一捆捆的旧衣可能先被卖给二手衣大盘商,而他们则会请零售商自行过滤其中无用的部分,挑出他们认为还能卖钱的货色。不久之后,这些二手衣商人可能就会因此顺利挤入中产阶级。
蓝毛衣所经历的旅程一直提醒着我,世界上的人是如何地紧密相连。我们的行动(或不行动)可以如何在我们自己毫无所知的情况下,悄悄影响到地球另一端的人。蓝毛衣的故事也就是我自己的故事,看到我的蓝毛衣穿在那孩子身上,重新提醒了我前往非洲的目的。在我人生旅途的那个阶段,我的世界观还在不断修正。我的事业始于跨国银行,我也因此发现了资本、市场及政治的威力,还有穷人是如何被排除在以上三种力量之外。我开始想要了解,到底是什么阻隔在赁穷与富裕之间?
对我而言,前往卢旺达是一条既崎岖又漫长的路途,它是一连串抉择下所产生的意外结果。这些抉择中,有些带着强烈的目的性,有些经过理性分析,有些则是单纯地希望自己能够走上一条人烟较为稀少的路。P001-004
他们形塑了我的生命风景
二十五年前,我并没有明确的计划来支持自己的热情。
我当时所做的,就是如今我常建议年轻人的:
从当下能做的事做起,把握眼前的机会。
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幸的是,当我勇敢迈开自己的第一步时,却栽了个大跟头。我从小就梦想改变世界。二十多岁时,我只身前往非洲,一心想要拯救那个“黑暗的大陆”,但却发现,非洲不想、也不需要我的拯救。在非洲,我看到许多用心良善的慈善、救济行动弄巧成拙。这些行动不但没有达到济贫救苦的目的,有时反而使情况变得更糟。卢旺达大屠杀对我深爱的卢旺达人所带来的巨大伤害,更让我的远大梦想萎缩。我开始觉得,只要能让这个世界有点小小的改变,或许就该心满意足了。
然而,只有一点小小的改变绝对不够。这个世界上,穷与富之间的差距正急剧扩大,形成既不符合社会正义,又难以永续发展的全球困境。我的非洲经历让我看到人类的惊人韧性。非洲之所以贫穷,不是因为当地人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横阻在他们面前的问题过于艰巨。例如,孩子生病或丈夫去世就足以让一个家庭的经济完全崩溃,落入万劫不复的贫困。
事情当然不该仅止于此。二十多岁时的理想,在我年过四十之后烈火重燃。我的动力不再是单纯而没有根据的热情,而是深刻且务实的经验所累积出来的真正乐观。为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面对贫穷问题,我在2001年创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聪明人基金”。我们的工作是募集慈善捐款,但不是用来做传统的救济工作,相反的,我们将这些捐款投资于新创事业。这些新创事业愿意承受某些世上最严苛的挑战,创业家都和我们有相同的愿景,愿为政府失灵、传统慈善事业也无能为力的地区提供最基本、最重要的服务,例如低廉的医疗、干净的水、遮风避雨的房屋,以及替代性能源等。我们从社会服务及财务两种角度来衡量成果,更与全世界分享从中得到的经验与教训。
我们一再见证,当创业家将低收入者视为客户而非贫穷问题的受害者,将市场视为“聆听低收入者需求”的方式,因而创造穷人真正需要的服务与产品时,成果是相当惊人的。这些创业家的目标是建立能自给自足的系统,为贫穷地区的民众提供长久而广泛的服务。
这种投资的回报率通常令人吃惊。“聪明人基金”曾协助一位创业家设立公司,为25万偏远的印度民众提供干净的用水;这是任何传统自来水公司从未达到的成果,因为真正的穷人根本负担不起一般的水费。我们也曾协助一位农业设备专家,将特别设计的灌溉系统卖给全球超过27.5万位小农户,让他们的农产品和收入成倍增加。我们还在非洲投资了一家蚊帐工厂,如今,这家工厂的员工超过7000人,其中大多是工作技能较低的妇女,她们每年能制造1600万顶坚固耐用、对抗疟疾传播的蚊帐。
今天的我比年轻时更加相信,我们能成功解决贫穷问题,因为我们拥有人类有史以来最充足的技术、资源、科技成果以及想象力。同时,我也相信无限的“可能性”,因为我亲眼目睹一些极为重大的改变,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内就得以完成。
我的祖母史黛拉生于1906年。她出生于奥匈边界的奥地利酒乡布尔根兰地区,后来和许多奥地利、捷克及匈牙利人一样,她的父母带着她和妹妹飘洋过海来到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北安普敦落脚,希望能在此打造全新的人生。刚到美国不久,她的父母由于经济拮据,在史黛拉三岁那年将她和妹妹埃玛送回故乡奥地利。他们答应两个小姐妹,一旦情况好转,一定立刻将女儿接回这个新的国度。 后来的十几年里,姐妹俩辗转于不同的亲戚家,从未拥有过归属感。她们过着小女佣般的生活,有时甚至受到虐待,只有星期天才得以穿上仅有的一双鞋。除了学会认真工作、相信上帝、努力往前看,她们没有受过任何正式教育。
我祖母那一代的女性结婚后,不但得生儿育女,而且出外工作补贴家计,同时还得打理家中一切大小事。史黛拉祖母在环境恶劣的磁砖工厂里,辛苦地从事论件计酬的工作,星期天还得操持家务,从早忙到晚,而且必须等男人吃饱后才能上桌,但她从来不曾有过一句怨言。她生了九个孩子,又亲手埋葬其中三个不满五岁就夭折的子女。她每天上教堂,低垂的目光下有着美丽而羞怯的笑容。我后来也在许多非洲妇女的脸上看到与她一样的笑氍
我的祖父母养大了六个孩子,他们的子女又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二十五个小生命。我的祖父母,以及千千万万和他们一样的入,从未企求过任何救济;他们同甘共苦、彼此打气,以辛勤的工作与打死不退的决心,在这个为他们提供了无限希望与机会的国度里,为子女铺下了坚实的前程。因此,我和我的表兄妹们如今得以站在他们的肩头上,继续开创未来。
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今天,全世界的穷人都在寻找机会,让自己拥有更多尊严;他们也许需要一点助力,但却希望尽量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理想。如今我们所拥有的工具与科技,正足以为所有人提供真正的机会。
此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都该享有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人人生而平等。我们不能再以文化或阶级来区分这个世界。人类共同的前景,必须仰赖所有人都怀着相同的信念——我们在同一条船上,所有人都是唇齿相依的。事实上,这个“人类一体”的愿景,或许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必须面对的最重要也最复杂的挑战。在这个愿景中,市场经济、公共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慈善事业也不例外。在全体人类必须共同创造的改变中,每个人都扮演重要的角色,一个也不能少。
然而,该从哪里开始?二十五年前,满怀理想、希望改变世界的我,和如今许多身怀热情及能力的年轻人一样,脑海中并没有明确的计划来支持自己的热情。当年的我,根本不知从何做起。我只是一个半工半读完成大学学业的中产家庭小孩,一心追求从事非营利事业的人生,但这个梦想简直是个超级大挑战。那时我根本不认识这样的人;我的人生典范似乎都活在书本中,或者早已作古。
我当时所做的,就是如今我常建议年轻人的:从当下能做的事做起,把握眼前所有的机会。这本书的内容就是我的人生旅程,充满热情及些许人生智慧。确实如此。回首当年,那个勇于冒险的女孩,为了追求更具全球化愿景的人生,放弃了银行的“金饭碗”。那时她具备了胆识、教育与技能,同时也不断体会和认识到,单靠胆识、教育与技能,无法引领自己走向成功。
这本书,献给这样的人——不求快速解决问题,不相信世上只有一种意识形态的人;不在乎别人赚多少钱,只在乎是否所有人都能获得基本福祉、享有自由与尊严等天赋人权的人;相信单纯的真理,同时深知自己面对的问题极其复杂,需要最细腻的解决方案的人。
我选择的道路挑战了许多我最初始的想法。第一次前往非洲,面对巫毒的威胁,让我质疑外人在当地发展中能扮演什么角色。眼见与我一起工作、生活多年的一些妇女,在卢旺达大屠杀中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更迫使我开始重新思考人性的本质。见证柏林围墙倒塌,让世人将此视为“资本主义的胜利”,同时目睹资本主义制度如何残酷对待世界上最贫穷的人口,又让我不得不开始另觅出路,希望全球化经济所带来的无穷机会,能遍及地球上的所有人。与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见面或共事的机会,更让我开始探索慈善事业与个人行动可能为世界带来哪些大规模改变——尤其是在消除贫困的议题上。
我的故事其实是许多人生命故事的总和,这些不同凡响的人,形塑了我部分的生命。他们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包括柬埔寨的僧人、美国资深国会议员、终生住在非洲茅屋里的男人、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在茅屋前跳舞的肯尼亚妇女、失去家园的巴基斯坦小女孩,以及仅靠四公升牛奶挣扎求生的大屠杀幸存者。他们为我提供了无可取代的宝贵经验,让我明白,人类面对巨大困难时拥有如此惊人的能量,人类的本质是如此相似。还有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拥有共同的尊严。即使是那些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深深烙印在我记忆中的人,也从未失去对生命的期盼与幽默感。
我从这些伟大的人身上得到支撑下去的力量,相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他们让我坚信:人类可以、也必须努力创造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个人都该享有打造自己人生所需的资源。这是人性尊严的起点,它属于世上最贫穷的人,也属于每一个人。
我读过后相当感动。因为它让人珍惜和体会到,就在许多人都抱怨这个世界不公平的时候,已有许多人开始在黑暗中点起一小盏一小盏的灯火。
——知名学者 南方朔
如果你相信个人行动和团队使命感所产生的价值与能量,如果你相信我们的生命可以被我们的经历所彻底转化,那么,你必须要读读这本书。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南亚地区主任 丹尼尔·图尔
把爱点燃,并用最适当的方式传递下去,就是这么简单。就你蓝毛衣漂洋过海,让爱从世界此端传到彼端。我很佩服作者在二十几岁的黄金岁月,就如此坚定,更重要的是,她那颗谦卑的同理心,愿意时刻调整自己的观点,倾听当地文化和真实需求,让受到帮助的人温暖,也拥有尊严。《蓝毛衣》让我们重新思考看待世界的方式,也让我们想象如何把爱传达得更美好。
——孙越
阅读《蓝毛衣》是在冷气团一波波来袭的冬B里,但暖融融的意象显得特别清晰。
这本书的慈善之花开得很有层次。助人者与受助者间的互动,当然是爱的第一层连结;更深刻的是,如何把单纯的热情变成深刻且务实的经验;伸出援手者如何调整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甚至在壁垒分明的立场中,勇敢地经历人性探险。
我十分欣赏书中。“相信可能性”的态度。即使是小小的善行,对世界都能产生改变。爱的心量是不息的。
——张淑芬
会有那么一天,我们毅然背起行囊,揣着自己纯洁的心,如《蓝毛衣》的女主角般远行
——豆瓣网友 依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