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很多人都喜欢。茶之道,却不是人人尽知。作者讲茶道,不讲茶,先讲水;龙井、碧螺春、香片、铁观音等名茶尽出东南,然茶却诞生在西南之云南,茶业、茶文化的摇篮却是巴蜀之地;茶之“芳名”,或因形得名,如珍眉、瓜片,或因地得名,如龙井等。
阅读《茶可道》的读者可以跟着作者潘向黎去了解各种有趣的茶文化,听作者闲聊有关茶的各种门道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茶可道(精)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潘向黎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喝茶,很多人都喜欢。茶之道,却不是人人尽知。作者讲茶道,不讲茶,先讲水;龙井、碧螺春、香片、铁观音等名茶尽出东南,然茶却诞生在西南之云南,茶业、茶文化的摇篮却是巴蜀之地;茶之“芳名”,或因形得名,如珍眉、瓜片,或因地得名,如龙井等。 阅读《茶可道》的读者可以跟着作者潘向黎去了解各种有趣的茶文化,听作者闲聊有关茶的各种门道儿。 内容推荐 喝茶,很多人都喜欢。茶之道,却不是人人尽知。《茶可道》的作者潘向黎讲茶道,不讲茶,先讲水;龙井、碧螺春、香片、铁观音等名茶尽出东南,然茶却诞生在西南之云南,茶业、茶文化的摇篮却是巴蜀之地;茶之“芳名”,或因形得名,如珍眉、瓜片,或因地得名,如龙井,均名如其茶,可谓二美具,但“龙井43”就让人想到了满是试管的实验室。读者还可以跟着作者去品尝碧螺春、老君眉、铁观音、白毫,去看见识茶礼、茶规、茶宴、茶会,去欣赏名目繁多的茶具。当一杯香在手时,读茶诗,读茶人茶事……看作者道有关茶的各种道道儿,真好像是被茶醉得飘飘欲仙,那您就真的得道了。 目录 梅花上的雪 茶之初 花是花,茶是茶 一声“茶发芽” 敢问佳人芳名 鉴别力神话 茶之雅称、戏称和贬称 饮茶之宜 且慢骄傲,冷水在此 真香无敌 茶洗葫芦茶洗钱 香·味·韵 小娘子,叶底花 吃茶,真的吃? 如今到处乱定亲 何处天下第一泉 茶与饭 何物茶粥? 二娘子家书 千古清逸《苦笋帖》 一声渐儿茶,双泪落君前 茶人与茶鬼 浮生清福 人世真局促 不在茶中在梦中 烫茶神 煮茶不论英雄 消受一杯碧螺春 乌龙茶之韵 铁观音打败大红袍 黑白两道 蒸青岂是日本茶 身世纷纭老君眉 福建白茶老君眉 春天,想起台湾茶 一饮倾心说冻顶 因祸得福话白毫 药或者文物或者卡米拉 普洱烧退,可缓缓饮矣 茶不知名分外香 听,茶哭的声音 本地山本地水本地茶 茶礼与茶规 茶会与茶宴 茶与果 云雾轻香冷韵 一春心事在新茶 各自喝茶去吧 我的那杯及时茶 睡前一壶茶 茶边话 梅家坞初夏. 吟到新茶诗也香——茶与诗之一 贡茶滋味——茶与诗之二 茶烟轻飚名寺中——茶与诗之三 茶香人对联 《金瓯缺》无茶 诗人原是种茶人——茶人之一 醉翁本色是茶仙——茶人之二 “前丁后蔡”话丁谓——茶人之三 蔡襄与小团——茶人之四 到底是苏东坡——茶人之五 赵佶:风雅绝代衰天子——茶人之六 “分宁一茶客”与“黄州梦”——茶人之七 八百年前一盏茶——茶人之八 想见其人肺腑香——茶人之九(上) 但愿相对啜一瓯——茶人之九(下) 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茶人之十 千古茶闲烟尚绿——茶人之十一 玉与水晶 但等知音——茶人之十二 黯淡之光——茶具之一 人生百年紫气万年——茶具之二 水色茶香壶魂——茶具之三 若即若离锡与茶——茶具之四 壶嘴的曲直是非——茶具之五 二十四将与十二先生——茶具之六 从青瓷而黑瓷到白瓷——茶具之七 秋水澄千峰翠——茶具之八 黑,妙不可言——茶具之九 白碗胜霜雪盛茶有佳色——茶具之十 一枝独秀是青花——茶具之十一 何似在人间——茶具之十二 清芳留取余味——写在后面 试读章节 敢问佳人芳名 从来佳茗似佳人。那么茶叶的名字,也是真正的芳名了。 4月里去了南京,在那里喝了新的雨花茶,那是细嫩炒青中的一种,滋味鲜醇,汤色清澈。名字也好,天雨花,难道那花到了地上,便化成了茶吗?雨花台在南京,所以雨花两字同时点出了出产地,不需要在茶名前面再加地名。有的茶商不放心,在茶叶罐上写“南京雨花茶”,倒累赘了。 喜欢许多茶叶的名字,听着看着就觉得耳目清亮。有个小小的心愿,那就是挑个清净时刻,新雨过,小窗明,执湖笔小楷,在宣纸上细细抄写下列茶名:西湖龙井,庐山云雾,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恩施玉露,信阳毛尖,六安瓜片,屯溪珍眉,老竹大方,君山银针,平水珠茶,苍梧六堡茶,安溪铁观音,云南普洱茶。这些都是传统名茶,鼎鼎大名,要写得大方舒展。 轻蘸香墨,再写:休宁松罗,敬亭绿雪,蒙顶甘露,涌溪火青,天池茗毫,贵定云雾,青城雪芽,顾渚紫笋,日铸雪芽,雁荡毛峰。这些是历史上的名茶,曾经失传,现在恢复或用旧名的,端的是前人妙思,朗朗上口,活色生香,要用俏丽的行楷,写出那一种灵动韵致。 再写:雨花茶,惠明茶,径山茶,双井绿,竹叶青……写完这些三个字的,意犹未尽,最后又写上一个四个字的:雪水云绿。这也是常喝的,怎么可以薄情相忘呢。 茶叶的命名其实有点混乱,但是我宁可认定这是一门学问,既是学问,便有众多流派。 有的是根据色泽(外观色泽或汤色)命名,分的是大类:绿茶,白茶,红茶,黄茶等。有的是根据采摘时间而来,如:明前,雨前,春茶,夏茶,秋茶。有的是根据加工手段而命名:炒青,烘青,晒青,蒸青;紧压茶,砖茶,饼茶,花茶;发酵茶(红茶),半发酵茶(乌龙茶)。有的是根据茶树品种而命名,树名即茶名:如乌龙茶中的水仙,乌龙,肉桂,大红袍,铁观音。 有的是根据不同形状而命名的,形似眉毛的“眉茶”、“珍眉”,形似瓜子片的“瓜片”,形似山雀舌的“雀舌”,圆直如针的’“银针”、“松针”,根据这种命名法命名的还有:珠茶,紫笋,剑毫,翠兰,蟠毫,绿牡丹等。有的则是将形状和色泽结合起来,如“银毫”、“紫笋”、“雪芽”、“银芽”等。 占主流的似乎是“产地加特点”命名法,我上面在想象中细细抄就的名单里有一大半就是这样来的。 一杯茶端上来,不同的人可以做出不同层次的判断。你说是绿茶,就像说出黄种入一样,对了。说是细嫩炒青?说出国籍了,又进一步。说是龙井或碧螺春?叫出了人名,原来你认识她。至于明前雨前,大致相当于一个人的青春岁月,明前约等于二十岁以前,雨前是三十岁之前,秋茶是淡淡苦涩的中年了,陈茶是老年。 有一种命名法是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那就是“龙井43”,这除了让我想到满是试管的实验室,没有任何唤起美感的余地。虽然不至于像碧螺春旧名“吓煞人香”那么俗不可耐,但是一样毫无艺术气息,一样辜负了好茶味、好汤色。须知茶事乃雅事,命名一事,成则千古流传,与茶俱香,败则大煞风景,两败俱伤。茶人君子,岂可不慎!P15-17 后记 “茶可道”最初是我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上的一个专栏。那个专栏开了四年,虽然是断断续续,但持续了这么长时间,对于我这个缺乏计划性和耐久力的人来说,这已经是一个写作上的特例了。 有不少相识和不相识的朋友,几年来不断问讯几时出书,而我执意要等写完《看诗不分明》一起出版,加上终日杂事纷扰、忙忙碌碌,所以一直“未有期”,每遇问讯都感到惭愧和抱歉。现在终于出版了,在此说一声:让大家久等了! 此时,满心都是感激之情。 感谢一直陪伴我的读者朋友们。你们是那么宽容我这个大胆妄言的门外之人,那么善待我的小文章。你们中有人一直剪贴、收集每一篇《茶可道》,出门旅行都不忘嘱托家人留心代劳,有人为了漏掉一篇专门去上海图书馆查找……有人给我寄来各种参考剪报、有关茶的诗集和画册;有人题诗,有人赠画;有人远地寄来珍稀的奇茶;甚至有八旬老者将儿子孝敬的好茶分赠给我……这些,都是让我感愧交加的。也可以说,如果不是这些意外的鼓励和支持,可能就不会有这本书。 感谢给我各种帮助的文学界师友们。你们对我这些“姑妄言之”的文字不是“姑妄看之”,而是来信来电大加鼓励,而且赠我国内外的珍贵茶书,代我搜集资料,提出批评、商榷,给了我诸多启发和教益。 感谢“夜光杯”的编辑,作为第一读者给了我及时的肯定,更作为多年的朋友给了我切近的督促。这个专栏断断续续,“断”都是因为我的缘故——有时身体欠佳,有时疏懒,而“续”则往往亏了你们的热情和耐心。 感谢三联书店,这是我一向敬重的出版社。《茶可道》和《看诗不分明》在这里出版,许多朋友说非常合适,我岂敢这么自负,我只能说:这是这两本书的荣幸,作者的荣幸。 关于茶,其实还有许多想写的:茶馆、茶俗、具体品种的茶的品赏、中外茶文化的相互影响……不过还是暂时打住吧。一来,“茶”本身就不可穷尽,茶可道但难以道尽,我更不会生这样的妄念。二来,花看半开,茶饮半瓯(广州有一家茶馆就叫“半瓯”),清芳留取余味,还是说一些,留一些他日再“道”吧。 留到何时呢?也许留到老了,闲来无事,松风竹炉,提壶闲话。也许不用到老,若能觉悟再深一层,自会前来续“道”(絮叨)。 语已多,情未了。好在茶是每天喝的,喝茶的时候,会一遍遍重温这许多年的许多情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