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被誉为当代“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是对200多位中国思想家的进行个案研究而成的宏篇巨帙。它全面研究总结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中国思想演进历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万千气象中的良知骨血、心路历程,进而展现了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精魂和民族精神。
唐明邦编著的《李时珍评传》为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明代著名医学家、药学家李时珍的传奇一生,以及他在医学上卓越贡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时珍评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唐明邦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部被誉为当代“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是对200多位中国思想家的进行个案研究而成的宏篇巨帙。它全面研究总结了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中国思想演进历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万千气象中的良知骨血、心路历程,进而展现了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精魂和民族精神。 唐明邦编著的《李时珍评传》为该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明代著名医学家、药学家李时珍的传奇一生,以及他在医学上卓越贡献。 内容推荐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学家、药学家,世界文化名人;其《本草纲目》被誉为16世纪中国百科全书。唐明邦编著的《李时珍评传》对这位科学家在医学史、文化史、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成就,首次作出系统的评述。 《李时珍评传》对李时珍自学成才的坎柯道路予以生动描述;对其攀登科学高峰的成功经验予以全面总结;对其在医学、药学上的重大成就予以高度评价。 本书注重展现李时珍的光辉思想,征引丰富的思想资料,详加论述,使读者深信李时珍不愧为令人敬佩的思想家。他创造性地运用传统的科学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从而在科学上取得多方面重大成就。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序 第一章 李时珍生活的时代 一、16世纪的中国社会 二、16世纪中国的科学文化 三、16世纪中国医学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 科学巨人光辉的一生 一、胸怀壮志、献身医学事业 二、钻研医典、表通医术 三、万里跋涉、采方问药 四、深思熟虑、创立本草新体系 五、《纲目》问世、誉满天下 六、李时珍活在人民心中 第三章 走自学成才之路 一、利用天然课堂 二、拜能者这师 三、刻苦读书、 四、培养助手 第四章 明代药王对本草学的发展 一、编撰《本草纲目》 二、发明新药、丰富药性 三、增广百病主治药 四、汇编《涉湖集简方》 第五章 医中之圣对传统医学的贡献 一、《濒湖脉学》与《奇经八脉考》 二、《濒湖医案》与东璧医话 三、《命门考》与《三焦客难》 四、发展十剂思想 第六章 李时珍对古代博物学的研究 一、对植物学的研究 二、对动物学的研究 三、对农学的研究 四、对矿物学的研究 第七章 李时珍的文学素养 一、善于吟诗、引诗咏药 二、长于散文、为药立传 第八章 李时珍的科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与试验 二、比较和分类 三、分析与综合 四、批判继承 五、历史考证 第九章 李时珍的辩证思维方法 一、天人统一的整体思维方法 二、以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三、相反相成的矛盾分析法 四、质和量相统一的度量分析法 五、执常御变的常变统一思想 第十章 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遇事必穷其理 三、力戒虚浮武断 四、注重实践经验 五、坚持知行结合 第十一章 唯物主义自然哲学 一、万物化生本于元气 二、万有变化不离阴阳 三、造化之机显示五行生克 四、论医论药强调天人统~ 第十二章 无神论思想 一、《本草纲目》在同道教斗争中写成 二、批判“长生久视”的诳言 三、戳穿“羽化登仙”的骗术 四、驳斥“辟邪”、“禁忌”诸胡说 五、揭开“仙方”、“神药”的秘密 第十三章 李时珍在国内外的影响 一、对祖国医药学的深远影响 二、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光荣地位 附录 一、李时珍传记文献 本草纲目序 进本草纲目疏 李时珍传 李时珍列传 二、李时珍年表 索引 人名索引 文献索引 词语索引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李时珍是我国16世纪的伟大科学家,中国人民骄傲地尊称他为“医中之圣”。他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代里诞生,在国家面临严重内乱和频繁外患中成长。他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很不受尊重的社会,胸怀壮志,努力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他发愤图强,冲破重重阻碍,克服道道难关,含辛茹苦,忍辱负重,终于摘取了人类智慧的硕果,为祖国医药科学的发展树立了丰碑。 李时珍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卓越的药物学家,唯物主义者和战斗无神论者。他为祖国甚至世界医学、药学、博物学留下了宝贵遗产,编写出了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他为我国唯物主义思想、朴素辩证法思想以及无神论思想的发展,都留下了不朽的功绩。 李时珍是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科学家。他为了拯救人民群众的疾苦,造福子孙后代,认真地总结祖国文化遗产。他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血肉相连,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坚决地同社会上的顽固势力斗争,同人民群众中的愚昧和落后作斗争,步履艰难地跋涉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崎岖道路上,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医药学事业。 李时珍不为名缰利锁所羁绊,不为困难所屈服,时时考虑用自己的才智去解除人民的疾苦,把自己钻研得来的科学成果,无偿地奉献给祖国和人民,树立高尚的医德和科学精神。 李时珍由一个体弱多病的平民之子,成长为一位世界科学巨人,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艰苦奋斗过程。他那自学成才的光辉道路,为万代留下卓越的楷范。唯物主义的求实精神,力摧宗教迷信的无神论思想,为民纾困的高尚情操,是他取得卓越科学成就的主观条件。 李时珍光辉的一生,大体上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在他成长的每一个时期,具有独特的生活经验和奋斗目标。了解他的生活道路,对理解他的医学、药学和哲学思想很有帮助,对我们为振兴中华而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尤有借鉴意义。 一、胸怀壮志 献身医学事业 (1518~1539) 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李时珍出生在一个中医家庭里。祖父是一个走乡串户的“铃医”,社会地位低下,没有留下名字。他的父亲李言闻号月池,医术比较高明,在当地颇有名气,曾被荐为太医院吏目(即皇家医院的医官)。李时珍自幼受祖父和父亲的思想影响,对医药有一定的兴趣。 李时珍生活的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封建统治者日益腐朽,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李时珍出身平民家庭,没有权势,凭着他父亲有高明的医术,才受到地方贵族豪门的另眼相看。蕲州城当时是南北交通要地,物产丰富,风景秀丽,明朝皇室后代荆宪王特把王府迁到那里。镇上还有顾、郝等封建地主豪门。贫苦农民和乡镇平民常受王府及豪门的欺凌。李时珍的父亲,把光大门庭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那时只有靠科举考试,才可能平步青云,进入封建官吏的行列,这种社会风气顽强地腐蚀着人们的思想。李时珍自幼对医学很感兴趣,但禀承父命,不得不寒窗苦读,按时去参加科举考试。 李时珍从小聪颖过人,发蒙后,几年内就学会写诗、作文。14岁那年(1532年)参加了在家乡黄州举行的“童试”。两门考试科目:四书义(即八股文)和试贴诗,都取得好成绩,中了秀才,可谓少年得志。父亲鼓励他继续努力,勤奋地学习四书、五经,努力去参加三年一次在武昌举行的“乡试”。更希望他乡试中考后,能进府学去学习,争取参加廷试,金榜题名,成为一名“进士”。李时珍对八股取士那一套并不感兴趣,他的思想总是同科举考试格格不入,乡试一次再次遭到失败。大约在第二次乡试后,身体就累坏了,得了可怕的骨蒸病,长期发高烧,几乎死去,幸得他父亲精心治疗,终于战胜了病魔。李时珍经过两次科举考试的失败,仍抱病苦读,幻想下次乡试得中,不致辜负父亲的希望。他夜以继日,一遍再一遍地钻研科举考试所规定的内容,把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五经(《诗》、《书》、《易》、《礼》、《春秋》)读得透熟,对可能遇到的议论题和策试题都尽量作好准备。 按照明朝考试制度,乡试每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嘉靖十九年(1539年)正是庚子年。李时珍抱着极大希望,第三次去参加乡试,结果仍然名落孙山。这次考试的失败,对23岁的青年人是一次极大的打击。多年的“进士梦”彻底破灭了。 李时珍三次乡试不中,并非偶然。原因在于他所发表的议论和提供的时务对策,完全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心意。当时封建统治日益衰落,内忧外患频仍;资本主义萌芽正在滋长,要冲破封建经济的桎梏;农民要求改变土地高度集中、租税加重、饥寒交迫的困境,日益增长着愤怒情绪。封建统治者希望秀才、举人们能为他们出谋献策,扭转社会危机。李时珍是受剥削、压迫的平民子弟,不愿意昧着良心去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什么救命良方。他熟读四书、五经,精研典谟训诰,所想的是如何为人民做点事,解除他们的痛苦,实在没有心思去为统治者想出一套挽救危亡的办法,所以他的答卷一次又一次地不能入选。 李时珍未能通过科举考试的道路,挤进候补官员的行列,今天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反成了促使他献身科学事业的契机。在准备应付科举考试的那些日日夜夜,献身医药事业的雄心,已在年轻人的心灵里慢慢滋长。他的青云之志,不在入学中举,进士及第,获取高官厚禄,而是想精研医术,为人民解除疾苦,为发展祖国的医学药学做一番贡献。 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对于入学中举来说,算是白费了,可是却为李时珍转向医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打下了各方面的知识基础。 首先,通过四书、五经及其他文史典籍的刻苦学习,初步具备了古代历史文化知识,这对于研究医学史、药学史,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四书、五经及其注释中,本来包含某些古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农学、生物、矿物、工艺等。这些科技知识尽管十分肤浅,很不系统,对科举考试也很不重要,可是对于从事医学、药学研究倒是不可缺少的。 第三,在应付科举考试过程中,李时珍对于古籍研究、文字训诂、音韵、考据,以及文章写作都下过扎实的功夫。运用这些文化基础知识,转向医学研究,足以在科学领域创造出色的成绩。 “祸兮福之所倚”。科举考试的失败,坚定了李时珍献身医药学事业的决心。1540年,未来的科学巨人脱离了十多年耗散精力的科举道路,改弦易辙,向崇高的奋斗目标迈进了。 P18-22 序言 李时珍是我国16世纪卓越的医学家、药学家,世界文化史上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他生活在明代中后期那种科学技术不被重视,科学研究得不到支持,科学人才不受人尊重的时代;他没有进过高等学府,得不到深造的机会,全凭自己发愤图强,刻苦钻研,自学成才而取得成功,为发展传统医学作出独到贡献。他搜罗百氏,读万卷书;采访四方,行万里路;克服万难,完成“东方医学宝典”——《本草纲目》,此书在国内外广泛流传,赢得极高声誉。达尔文誉之为16世纪的“中国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被誉为百科全书,的确当之无愧。翻开此书,犹如走进琳琅满目的文化宝库。正如16世纪中国文坛领袖王世贞所说:“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医学家从中明医理,药学家从中通本草,生物学家可得到先进的生物分类知识,农学家可获得农林技术经验。它为科学家展示中国古代科学成就和科学方法;为思想家展示16世纪中国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爱因斯坦在论及“西方科学的基础和中国古代的发明”时,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爱因斯坦全集》第一卷,第574页)不言而喻,《本草纲目》这一伟大科学创造,是李时珍在同伽利略一维萨里的科学活动相隔绝的历史条件下,建立的一座世界科学史上的丰碑。李时珍的成功经验,怎不令人惊奇和深思! 人们不禁要问,李时珍由平民之子成长为伟大科学家靠的是什么文化教养?他攻克科学堡垒靠的是什么锐利思想武器?他进行创造性科学思维其智慧源泉何在?他取得辉煌成就有些什么思想秘密?对于这些问题,人们无不期待着富有启发性的回答。《李时珍评传》为探讨这些问题作了一些尝试。 李时珍沿着祖国科学发展的光辉道路,运用数千年来不断完善的科学方法,依靠传统思想方法的优势,终于攻克一道道难关,取得惊人成就。传统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的优越性何在?剖析李时珍的成长道路,可望获得一些有益启示。李时珍成功的关键之一,还在于他具有深厚的哲学教养,善于运用传统哲学中自然观和认识论的思想精华,武装自己,保证在科学的海洋上乘风破浪前进而不致迷航。他的成功秘密,值得我们引为借鉴。 李时珍生前以精湛的医术为民众解救危难,身后将辉煌的科学成果留给祖国和人民,他为世界科学文化宝库增添了珍宝。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十分崇敬他。当代中国文化泰斗郭沫若同志尊之为“医中之圣”;世界和平理事会推崇他为世界文化名人。 400多年前,中国诞生了李时珍这样伟大的科学家,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应该学习他,发扬他攀登科学高峰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我中华民族应当为人类科学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唐明邦 后记 写《李时珍评传》的体会 辱承匡老和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的信托,有幸承担《李时珍评传》的撰写任务。如何剖析一位科学家的深邃思想,刻画其精神面貌,甚感惶惑。要达到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要求,将科学家作为思想家评传的传主,不只充分介绍其科学活动与科学贡献,尤其要突出他那光照人寰的思想成就、精神风貌,犹如画家画一幅肖像,不在求其形似,尤贵传其神韵,令人能透视出人物的灵魂,的确十分困难。我抱着通过《评传》显现李时珍之魂的良好动机,认真钻研李时珍著作和时贤关于李时珍评论的资料,逐步受到启发,反覆思考,五改提纲,三易初稿,写成评传。是否如愿,还期待着批评。在此过程中,得到一点粗浅体会,借此向匡老请教并就正于诸位专家。 伟大科学家的思想, 必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体现 李时珍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除了主观努力,与其所受时代思潮的熏陶分不开。李时珍思想,体现着16世纪时代精神的精华。 16世纪的中国,封建社会母体内开始孕育资本主义萌芽。延续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已进入它的晚期。理学名教严重地桎梏着人们的头脑,敌视一切社会革新思想;抗拒腐朽势力的新思潮,卷人社会政治、学术领域,鼓舞人们改变传统观念,正视社会现实,推动社会改革和学术发展。李时珍思想在新旧思想剧烈冲突中是适应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的。他的《本草纲目》的写成,同文学上《西游记》、《金瓶梅》的出现,哲学上《焚书》、《藏书》的问世,恰好相互辉映,衬托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奇花怒放的时代。这不是偶然的,是时代思潮激荡的结果。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都是时代的代言人,历史重任的承担者,他们受时代精神的召唤,在各自的领域,吹响了前进的号角,都有冲出中世纪、摆脱名教枷锁的气概。李贽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吴承恩歌颂“大闹天宫”精神,李时珍超越前人,撰写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这位富有开拓精神的科学家,将经世致用的传统思想,奉为思想武器。《本草纲目》中,我们不只可以领略植物、动物、矿物、医学、药学知识,尤其可贵的是从中可以领略16世纪中国传统哲学的乡土气息。李时珍的世界观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中,它使传统哲学思想显示了欣欣向荣的生机。 同阻碍科学发展的神学思想作斗争, 是科学家成长的特殊道路 李时珍科学创造的黄金时代,正是神学迷雾弥漫中国大地的年代。从嘉靖十八年(1530)方士陶仲文受封真人开始,直到嘉靖四十五年明世宗服丹中毒丧命,上自皇亲贵族,下至豪绅官吏,无不大炼仙丹,遍采灵芝,求长生不死之药。宗教神学猖獗一时,方士道人备受尊宠,医家药师横遭歧视。李时珍冲破神学迷雾,不耻与方士仙家为伍,高举批判旗帜,反对形形色色长生成仙的神学呓语。遵循墨子、苟子、王充、刘禹锡、柳宗元的哲学路线,用唯物主义气化论,解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肯定人不能离开物质生活条件而长生,只能顺应自然,完善摄生手段而益寿延年。 李时珍用唯物主义阴阳、五行学说,分析药物的性质、气味,阐述疾病的起因、性质,论述医疗原则。光大《内》、《难》以来传统医学的哲学思想,以全副精力研究医药学,写出《本草纲目》这部反对神学思想、坚持人定胜天思想的科学著作。明人张思鼎在《本草纲目序》中,称许此书的思想价值说:“得其精者,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济世。……达者观之,则可以穷万物之赜,可以识造化之妙,可以见天地之心。” 坚持实事求是精神, 是科学家成功的奥秘 明代实行科举制度,用四书、五经开科取士,提倡八股文。社会上不重视科学技术,而重视八股制义。醉心于性理空谈的儒者,知识浅陋,思想保守。李时珍同空谈性理的学风毅然决裂,走上注重实功实学的正确道路。他走出书斋,投身大自然,拜老农。渔夫、樵夫、猎父、村野老妪为师,虚心向他们请教药物知识,访求单方验方。大凡各种动植物、矿物知识,无不广泛猎取,为集腋成裘,编撰《本草纲目》作准备。绝不是从书本到书本,拾人遗唾。每种药物的特性、主治,无不经过认真考查或亲自栽培、解剖,加以临证试验,然后慎重论定。李时珍坚持的“格物致知”原则,符合传统哲学中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同宋明理学家们“格尽人欲,以复天理”的“格物”精神大异其趣。王世贞对《本草纲目》的“格物”原则,作了正确评价:“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博而不繁,详而有要,宗核究竟,直窥渊海。”“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明人夏良心把李时珍的“格物”原则概括为“采摭名实,引据征验”,十分有见地。他这种实事求是的学风,正同当时空谈性理的学风形成鲜明对比。 卓越科学家, 必有其精密过人的思维方法 明代占统治地位的陆王心学,其思维方法是主观武断,而程朱理学的思维方法则是“斤斤于一先生之言”,泥古不化。李时珍对这套思想作风,深恶痛绝。他认为宇宙万物生生不息,没有一成不变之物;医理、药理,日新不已,绝不能墨守成规。药性的升降浮沉有常理,因药物配伍不同则降可使升,升可使降,“升降在物亦在人”,是他坚持的光辉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代累积的医药资料,前人同疾病斗争的宝贵经验,他都十分珍惜、尊重;临证应用则反覆强调从整体出发,从发展的观点去观察问题,然后对证施治,不可一概而论。把批判继承与新的创造紧密结合。肯定医学发展无止境,旧的医疗方法,不应长期束缚人们的手足。他搜罗百氏,采访四方,读万卷书,走万里路,采集标本,绘制药图,厘定新的分类纲目,使本草体系焕然一新。达尔文称赞《本草纲目》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足称千古定论。李时珍对本草体系作出革新,实为他坚持朴素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取得的优异成果。《纲目》的完成,是对保守思想的严重挑战,是对医药学界形而上学思想的勇敢冲击,同时也是对传统思维方法的重大发展和贡献。 东长庚,西北斗,李时珍是无高不攀的摘星手。古代思想家的片羽吉光,都广搜博采,为他所用。翻开《本草纲目》,正如闯进琳琅满目的宝库,一眼窥尽民族文化的珍宝。不错,《纲目》多是讲花、论草,但作者总把救世淑人的光辉思想吐露在一花一草的论述中,字里行间显示着自强不息的《周易》精神,实事求是的荀韩精神,批判神学的王充精神。历代科学家、思想家的奋发进取精神,鼓舞了这位可上九天揽月的科学巨人,去探索医药学发展的规律,攀登上世界科学的高峰。 唐明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