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慧好学,科考中进士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今福建南安)英山乡霞美村(今英都镇良山村)人,出生于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据《洪承畴墓志》记述,盛唐时期,洪承畴的先祖本姓陈,是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西安西北)人,唐玄宗时,官至太子太傅。后来,他因得罪了当朝权臣、宰相李林甫,谪贬至福建,去世的时候,仍被封为国公,谥忠顺。从此,洪承畴的祖先就在福建英都落户繁衍,另一说是根据《武荣翁山洪氏族谱》的《谱记》记载:
吾先世本姓陈,系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也,唐景福间从王潮入闽。其后陈公洪进以漳、泉二州归宋。诸子在泉者世居郡城朋阳(今泉州北门外)及同邑嘉禾里(今厦门)。朋阳之裔相传于元初避乱入英山,是为我祖顺斋公。
到顺斋公之子温斋公时,家道中落,入赘于洪姓人家,遂姓洪。洪承畴的曾祖父洪以诜,字德谦,是明朝中期的庠生,赠中宪大夫,累赠太傅兼太子太师、武英殿大学士。曾祖母林氏,累赠恭人,一品夫人。洪以诜的一个儿子,洪有秩,字懋庸,选贡生。他天资聪慧,博学多识,以文章自命,和同里的李文节、黄文简齐名,他们都被当地人所推崇。明万历年间洪有秩在赴试途中卒于杭州,年仅29岁。
洪有秩就是洪承畴的祖父,卒后谥宗南公,后累赠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夫人戴氏在洪有秩去世时还怀着孕,不久生下个遗腹子,就是洪承畴的父亲幼迹公。戴氏孝敬老人,抚育幼子,六十年如一日,后旌表节孝,累赠夫人。幼迹公名洪启熙,字尔朝,庠生,性格庄重,以孝子名闻乡里,后来累赠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洪承畴的母亲傅氏,累封夫人。
这里说的累赠、累封,是由于洪承畴在明、清两朝官位显赫,因。此恩及其父母、祖上,跟着受封赠。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官制习惯,这种封赠,并非实职。事实上,洪承畴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没有做过高官,家道中落,并不富裕。在洪氏宗族里,洪承畴居官显赫,在他之后,英都洪姓多有繁衍。
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二十二日子时,洪承畴出生在外祖父傅员外家。那时,洪启熙家境贫寒,外出谋生。傅氏娘家经济宽裕,外祖父心疼女儿,就把傅氏接回家中居住。傅员外家在南安丰州古县城附近的锦田村。丰州早在唐代就设置过,是个古老的县城,风景秀丽,至今还留下不少名胜古迹。那时闽南一带有个陋俗,房子宁肯借人死,不肯借人生,怕把风水龙脉夺走。洪承畴出生在外祖父家,外祖父母比较通达,不太在乎这些事,但是承畴的舅舅、舅妈很不高兴。洪承畴刚刚满月,傅氏就抱着他回到英都霞美村。
英都地处南安县西部,地势较高,三面环山,中间形成一个小盆地,土壤肥沃,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如春。境内较有名气的山,首推翁山和英山。翁山状如驼背老翁,头戴斗笠,立于英都北边,山峰高耸,山脉绵亘。英山在翁山之南,状如雄鹰展翅,古代名为鹰山,后来因英溪之名,俗称英山。山上林木茂密,资源丰饶。英都境内水源充裕,英溪由西向东,再由南向北,缓缓流过,清澈如镜,注入晋江支流,小溪、沟渠纵横交错,山清水秀,风景瑰丽。
英都盛产稻谷,为南安县一大粮仓,有“金英”的美称。早在南宋时候,英都就以翁绢和茶驰名海外。英都人口稠密,以洪姓人口最多,占全镇人口的98%。洪承畴的家乡英都霞美村(今属良山村),地处英都中心,境内的凤冠山盛产水果,又是英都的风景区,龙山北麓的云从古室是英都文化的发祥胜地。村内流水淙淙,林木葱郁,配上俏丽的红砖民宅,更加富有诗情画意。洪承畴自幼就生活在这个秀丽的山村。
洪承畴的母亲傅氏读过书,知书达理,教子极严。洪承畴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攻读诗书。他聪明好学,7岁在本村的溪溢馆受启蒙教育。据说,8岁那年,洪承畴外公傅员外去世,母亲带他前去送殡。主持丧事的人问他们有无祭文,母亲摇头,他却张口说有。
P3-5
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清顺治朝大学士,明万历年进士,崇祯年官至三边总督,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保定等处军务,镇压农民起义,败李自成于渭南,1639年授蓟辽总督主持对清战事,1642年松锦战役兵破被俘降清,隶汉军镶黄旗。
1644年,洪承畴随清军人关,献计“以救国救民仁义之师,布告中原,招抚明朝官吏,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共同镇压农民军等”,随加太子太保,授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人内院佐理机务,再迁秘书院大学士;疏请沿用明朝内阁“票拟制度”、九卿科道会推督抚推镇保举“连坐法”、皇帝带头习汉文晓汉语崇学尊儒。
第二年,洪承畴被授兵部尚书总督军务招抚江南,以“剿抚并用”的策略镇压安徽金声、浙闽黄道周,江宁朱谊泐,招降郑芝龙及大批南明降官,很快稳定了江南局势。1653年加太保兼太子太师衔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军事上以守为战,政治上广示招徕,经济上恢复生产,对少数民族地区施以“暂免剃发,照旧妆束”收买人心的优抚政策,这对统一和稳定西南局势是比较求实和正确的政策。
洪承畴深受顺治帝的信任倚重,但也受到当朝满汉官僚的反对和攻讦,几度罢官解任。1659年西南统一,疏请留吴三桂率兵驻守云南,自身解任回京,1661年乞休,授世职三等轻车都尉,1665年去世,谥文襄。
洪承畴在位期间,曾对官修和自著史籍多有建树。曾任纂修《太宗实录》总裁、会试主考官,曾辑《古今平定方略》12册,内收《洪尚书手订五经四书参问平定略》。后来的乾隆皇帝,仍将洪承畴作为叛明降清的人,列入《清史·贰臣传》,但因其功大,列于贰臣甲等。清朝咸丰问南安水头的举人吕宗健《咏洪文襄》一诗有“无奈受恩深覆载,遂甘攘诟救疮痍”之句,指出洪承畴被皇太极的关怀所感动,才下决心蒙受种种非议责难,为救老百姓而降清,对把洪承畴列为“贰臣”提出异议:“尽道文襄人贰臣,吾侪尚论贵在真。”认为洪承畴“遗泽咸知启蒙士民”。
对于洪承畴及一批明臣的降清,世人出现了不同的评论。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汉族、满族均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民族的领袖人物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推进了历史的发展应该肯定;满民族的领袖人物推翻旧王朝——明朝,建立新王朝——清朝,推进了历史的发展也应该肯定。而旧朝官员不论何种原因,为新朝服务,都不应该当作是一个历史“污点”、对其否定,而是要看他在中华历史上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
洪承畴在清廷入主中原之后,佐理机务,招抚江南,经略五省,时间跨度长16年,构成他一生功业的鼎盛时期。他许多建议和举措,对于满清的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族和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人。清顺治朝大学士,明万历年进士。崇祯年官至三边总督,兵部尚书,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保定等处军务,镇压农民起义,败李自成于渭南。1639年授蓟辽总督主持对清战事,1642年松锦战役兵破被俘降清,隶汉军镶黄旗。1644年随清军入关,献以救国救民仁义之师布告中原,招抚明朝官吏,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共同镇压农民军等计。第二年,特授兵部尚书总督军务招抚江南,以剿抚并用的策略镇压安徽金声、浙闽黄道周,江宁朱谊泐,招降郑芝龙及大批南明降官,很快稳定了江南局势。l653年加太保兼太子太师衔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洪承畴深受顺治帝的信任倚重,但也受到当朝满汉官僚的反对攻讦,几曾罢官解任。l659年西南统一,疏请留吴三桂率兵驻守云南,自身解任回京,1661年乞休,授世职三等轻车都尉,l665年去世,谥文襄。《开清首功(洪承畴)》以全新的视角对洪承畴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历史背景,详细介绍了明末清初时期的历史事件,使读者在品味洪承畴的经历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历史及当时的社会、人文、经济、军事等内容也有了深入的了解。
《开清首功(洪承畴)》由姜正成编著。
对于洪承畴及一批明臣的降清,世人出现了不同的评论。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汉族、满族均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汉民族的领袖人物推翻旧王朝建立新王朝,推进了历史的发展应该肯定;满民族的领袖人物推翻旧王朝——明朝,建立新王朝——清朝,推进了历史的发展也应该肯定。而旧朝官员不论何种原因,为新朝服务,都不应该当作是一个历史“污点”,对其否定。而是要看他在中华历史上的贡献和所起的作用。
洪承畴在清廷入主中原之后,佐理机务,招抚江南,经略五省,时间跨度长16年,构成他一生功业的鼎盛时期。他许多建议和举措,对于满清的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族和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姜正成编著的《开清首功(洪承畴)》以全新的视角对洪承畴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历史背景,详细介绍了明末清初时期的历史事件,使读者在品味洪承畴的经历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历史及当时的社会、人文、经济、军事等内容也有了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