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尝试,为“九八”的起步积蓄了经验和信心。首次摸索的感觉还不错,省里决定把投洽会继续办下去。一位老“九八”对第一届投洽会评价说:“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1988年9月8日,省里的决策者审时度势,汇集了全省九地市的经贸项目和人力、物力,在厦门召开“福建省投资贸易洽谈会”,由省政府主办,并决定每年9月8日在厦门举行。因此,投洽会在举办的第二年就被升格为“福建省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
此后,每年的投洽会都固定在9月8日举行,简称“九八”。在“九八”的发展史上,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开了好头,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1988年的第二届投洽会名称改为福建省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陈光毅出席开幕式,省长王兆国在开幕式上讲话。
洽谈会上除投资、贸易外,厦门还提出了土地批租、老企业承包、参股、租赁、转让和小企业拍卖、小区土地成批开发等新项目。也就在这届投洽会上,投洽会组委会总结、推广了厦门建立滚动项目库的经验,由各地市的计委负责,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符合外商要求的项目,输入各地滚动项目库,谈成了就滚动出去,做好各地吸引外资的基础性工作。
1988年的洽谈会接待了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客商1400余人,其中港、澳客商占80%。厦门与外商签订投资项目合同73项,投资金额2.19亿美元,其中贸易成交额1.36亿美元,占洽谈会成交额的48.57%。
1989年第三届投洽会是最困难的一届。为确保投洽会的召开和成功,福建省有关部门的同志,于1989年7月初带着25封由省委书记、省长签名的邀请信,赴新加坡、香港等地,一家一户地拜访境外著名闽籍企业家,向他们说明情况,邀请他们前来参加“九八”投洽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些外商们后来都亲自或派出代表参加本届投洽会。结果,前来参加这届投洽会的客商超过前两届,其他各项主要数字也好于前两年。
在1989年、1990年的“九八”洽谈会上,厦门与外商签订投资项目合同逐年增加,到1990年已达275项,投资总额12.79亿美元。
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轻工、电子、机械、纺织、建材、汽车配件和房地产业。
在1990年的洽谈会上,厦门首次推出共计2.66万平方米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内外商竞争激烈,最后最高地价以每平方米3649元成交。
一位曾参与早期“九八”投洽会具体筹备工作的干部回忆,第一年洽谈会举办后大家看效果不错,第二年不用动员全省9个地、市就一起来了。
第三年,广东、江西等周边省份地市也纷纷参与,不到5年工夫,就从一个自发的地区性招商引资专题会逐步发展成为覆盖闽粤赣三省,影响华南、东南地区的集投资、洽谈、经贸为一体的盛会。
经过四年的发展,“九八”洽谈会在国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兄弟省市参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做大做强“九八”洽谈会的条件日趋成熟。
东方风来满眼春。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江泽民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1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全国各地开始掀起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热潮,各地都在寻找和搭建招商引资的平台。“九八”的组织者深深地认识到:“九八”需要更多的资源吸引客商,“九八”应该进一步做大并为更多的省市服务。
福建人民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可以从下面的事例看出一二,洽谈会组委会的一位老领导在多年后,还能清楚地记得这样的细节。他说:
我们把外商的名单全部打印出来,一视同仁、毫不保留地提供给参会的国内其他省份来宾;我们把厦门最好的宾馆客房让给外商和外省客人,省内各地市都住招待所,甚至住地下室:我们还把展厅最好位置让给了外省……P15-17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编者
2010年1月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这套《共和国故事》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本书是丛书的分册《投资热土》,主要讲述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成功举办的故事。本书由王金峰编写。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共和国故事》。
本书是丛书的分册《投资热土》,主要讲述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成功举办的故事。本书由王金峰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