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民俗一本通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赵威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和汉唐盛世,更多的是点点滴滴的中华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不但在人们的信仰活动中集中地表现出来,而且贯穿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民族的基础文化.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本书对中华民俗知识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以方便读者了解中华博大精深的民俗知识。

内容推荐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千年的时间中,构筑起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这是每个炎黄子孙都渴望了解,也应该知道的宝贵知识。

本书从节日民俗、生活民俗、婚育民俗、劳动民俗、文娱民俗、鬼神民俗和民族风俗等几个方面,较为详细地展示了中华民俗的博大精深,深入浅出地叙述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目录

节日民俗

 春节

 正月初五接财神

 正月十四试灯

 正月十五正灯闹元宵

 正月廿五填仓节

 二月初二春龙节

 寒食节

 清明?祭祖?踏青

 四月初八浴佛节

 立夏古俗

 五月初五端午节

 六月初六姑姑节

 七月初七香桥会

 中元古俗与盂兰节

 七月三十地藏节

 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节

 十月初一祭祖节

 腊八节与腊八粥

 中国传统年俗

 藏族新年

 壮族的歌圩节

 妈祖节

 傣族泼水节

 彝族火把节

 瑶族的达努节

 傈僳族的刀竿节

 水族的端节

 京族的哈节

 苗族的姐妹节

 侗家的花炮节

生活民俗

 面食民俗

 酒俗与酒文化

 别具一格的筷子

 筵席座次的学问

 春饼、春卷与立春

 扇子与礼仪习俗

 盖房建屋的习俗

劳动民俗

 剃匠担上的独杆旗

 成都的花会与蚕市

 四川的三月会

 杭州的吴山庙会

 云南大理三月街

 龙王庙会和骡马会

 内蒙古那达慕大会

 西湖游船今昔

 东北猎黑貂习俗

 长白山采参习俗

 农事中的传统习俗

 求雨的传统习俗

 欢庆丰收的仪式

 蚕农的生产习俗

 渔民的生产习俗

 矿工的生产习俗

 工匠的行话习俗

 庙会与集市民俗

 店铺的招牌和幌子

 货郎叫卖习俗

婚育民俗

 中国传统婚俗

 贴红双喜的习俗

 结婚分红喜蛋的习俗

 台湾婚嫁习俗

 成亲后的礼俗

 西藏的婚礼

 新娘“试刀”习俗

 民间胎孕禁忌

 元宵“添灯”的意蕴

文娱民俗

 凤阳花鼓

 斗鹌鹑

 斗蟋蟀

 中国传统的历书

 年画

 春节的吉祥名画

 印章习俗

 秧歌与高跷

 从纸鸢到风筝

 剪纸

 话说门神

 花灯与龙灯

 灯谜

 蜡染

 皮影戏

 虎头鞋

 泥娃娃

 蹴鞠与踢毽子

 谜语

 陀螺

 捉迷藏

 荡秋千

 捶丸

 “骑竹马”与“跑竹马”

 斗草之戏

 垂钓

鬼神民俗

 替身与讨替的迷信

 雷公电母

 灶君司命

 城隍神

 观音菩萨

 八仙

 弥勒佛

 土地爷与土地庙

 关帝与关帝庙

 钟馗

 财神

 鲁班爷

 “四灵”民俗

 福禄寿的崇拜民俗

 生辰八字与十二生肖

各民族风俗

 阿昌族

 白族

 保安族

 布朗族

 布依族

 朝鲜族

 达斡尔族

 傣族

 德昂族

 东乡族

 侗族

 独龙族

 俄罗斯族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高山族

 仡佬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汉族

 赫哲族

 回族

 基诺族

 京族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拉祜族

 黎族

 傈僳族

 珞巴族

 满族

 毛南族

 门巴族

 蒙古族

 苗族

 仫佬族

 纳西族

 怒族

 普米族

 羌族

 撒拉族

 畲族

 水族

 塔吉克族

 塔塔尔族

 土族

 土家族

 佤族

 维吾尔族

 乌孜别克族

 锡伯族

 瑶族

 彝族

 裕固族

 藏族

 壮族

试读章节

春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里,天气寒冷,农事已闲,辛苦了一年的人们,用各种方式来庆贺这除旧迎新的日子,所以,春节期间,又是各地民俗活动最集中、最热闹的时候。

我们现在称正月初一为“春节”,而古时候这一天却叫“元旦”。古人云:“正月朔日,谓之元旦,欲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之为首。”“元”是第一和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即为一年中的第一个早晨。汉武帝时,司马迁总结了前人“观象授时”的经验,创造了《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从此,过农历新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了下来。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把公元1912年1月1日立为民国元年1月1日,把原来的“元旦”改名为“春节”。后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在1949年9月27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国历法改为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从此,阳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阴历的正月初一正式定为“春节”。

一年一度的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商时期,每到年头岁尾,人们都要举行腊祭祈年活动,祭百神,祭先祖,感谢神灵给人们带来五谷丰收,也祈望来年的好收成。古书上说:“五谷皆熟为有年。”“有年”就是指收成好。所以直到现在还有.“丰年”、“荒年”、“年成”这样的词语。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汉代,过年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俗。

关于过年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年”字,按古文的写法,是一个象形字,像个大壁虎,有头有尾,脚向四面伸开。在一个流传颇广的民间传说中,“年”是个怪兽,它行比风快,声如雷响,见人吃人,见畜伤畜,尤其到了隆冬季节食物缺乏时,“年”就出来骚扰了,害得人们不得安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一年只许它出山一次。每到腊月三十晚上,人们就躲在家里不出门,彻夜不睡。随时准备和“年”拼斗,因为谁也不知道“年”什么时候会闯进来。过年就像过关一样,因此把“年”叫做“年关”。

有一次,“年”又出来了,正好村子里一家人家正在烧一堆竹子,炸得啪啪乱响,“年”不知何物,赶紧逃跑。它转身看见人家绳子上晒了一件红衣裳,红颜色闪得“年”眼睛睁不开,它扭头便跑。它想闯进一家弄些活物填塞肚子,谁知那家的烛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吓得它赶紧躲进深山老林中,再也不敢出来了。从此,人们掌握了“年”的许多弱点,怕红色、怕响声、怕火光,因此,每到“年”出来时,人们就在门上贴上红纸、放鞭炮、敲锣打鼓、屋子里点上油灯。

“年”被人们赶跑了,但过年的习俗还是保持下来了。直到现在,每到春节这天,即大年初一,人们见面都要互相恭喜,互相“拜年”,按照古时的说法,是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既然没有被“年”吃掉,平安无事,何不弄些好东西大家好好吃一顿,以示庆祝呢?这就叫做“过年”。再到后来,正月第一天便成了欢庆除旧迎新的岁首,成为“新年”了。

说起春节的来历,还有一个美好的民间传说。

远古时,有个叫万年的青年人,聪明、勤劳、肯动脑筋。他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发现树影移动,泉水有节奏地下滴,这些使他受到启发。他想通过测日影、滴水计时的方法来把节令弄准,因为当时节令乱,农时不准,影响生产。万年经过精心观测,拿出了草历:“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就在“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时,万年请天子给定个节名。天子日:“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万年认为自己拿出的仍是草历,还不准确,仍需继续观察,精心推算。寒来暑往,春回秋去,万年终于把太阳历定准了。当他把太阳历献给天子时,已是满面皱纹、白发苍苍的老者了。天子见此很感动,于是把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后来,人们把春节叫“过年”,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挂寿星图。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功高德重的万年。各地流传的神奇传说为春节增添了神话色彩。

按照我国的习俗,春节从广义上说是指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段时间,狭义上指正月初一这天。这期间活动很多,有放鞭炮、拜年、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市、赏冰灯等等。

过年的许多习俗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前面说过正月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都作揖道喜,互贺没有被“年”吃掉,这成了春节的重要活动。先是在家中晚辈向长辈磕头跪拜,祝福祝寿,然后到邻居家中拜长辈。当然了,晚辈的口袋里总是被长辈塞满了糕点花生等食物。大人们见面则说“出门见喜”、“恭喜发财”、“健康长寿”等吉祥话语。宋代时,上层统治阶级和士大夫们感到互相登门拜年,太费时间,就想出了个办法,用一种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和地址。朋友之间在正月初一这天,互相赠送。这就是贺年片。到了明代,投寄贺年片之风盛行。清代后期贺年片用红色硬纸片制作。直到现在,过年给亲朋好友寄张印刷精美的贺年卡,上面写一些简短的祝贺词语,也很有情趣。

古时春节有饮屠苏酒的习俗。王安石有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的“屠苏”就是指屠苏酒。

P2-3

序言

民俗是一种活的社会化石,是一个地方长期形成的风尚和习惯,是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发展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在数千年的时间中,构筑起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这是每个炎黄子孙都渴望了解,也应该知道的宝贵知识。

在我们这个幅员广阔的民族大家庭里因地理、气候、宗教等因素的不同,自然也形成了许多不同于汉民族的风俗。这些风俗依靠习惯势力和信仰的力量等,约束着当地人们的行为和意识。他们有的是那么浪漫而美妙,有的是那么神秘,有的又是那么雅趣横生。但无论是良俗、奇俗、怪俗,他们都是中国民俗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本书从节日民俗、生活民俗、婚育民俗、劳动民俗、文娱民俗、鬼神民俗和民族风俗等几个方面,较为详细地展示了中华民俗的博大精深,深入浅出地叙述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6: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