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许衡评传(上下)/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陈正夫//何植靖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从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

陈正夫、何植靖编著的《许衡评传》通过对许衡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他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

内容推荐

许衡是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在我国经过连年战乱,民族文化垂危的情况下,传播儒学和程朱理学,并以陆补朱,折衷朱陆,成为从朱熹思想到王阳明思想发展的中间环节。元入主中原以后,他主张实行汉法,帮助元世祖建立治道,恢复生产,推进国家统一。陈正夫、何植靖编著的《许衡评传》全面系统地阐述许衡的生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处世哲学与伦理思想、科学与文化思想、教育思想,并实事求是地评价许衡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许衡评传》附录《许谦评传》,对与许衡同时代的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许谦的生平、宇宙论、辩证法思想、认识论、人性论、道德论、教育论、政治论,以及许谦思想的作用和特点,作全面系统的论述。

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时代、生平及学术交往

 一、所处时代

 二、生平和主要经历

 三、学术交往 思想渊源

 四、著述

第二章 哲学思想

 一、自然观

 二、认识论

 三、方法论

 四、人性论

 五、历史观

第三章 政治思想

 一、以爱与公得天下心

 二、行汉法

 三、正君、践言

 四、用人、立法

 五、定分、守礼

 六、防欺、去邪

 七、修齐治平的政治模式

第四章 经济思想

 一、爱民、养民

 二、主张生财、反对聚敛

 三、本末之论与发展生产

 四、“治生”的经济思想

第五章 处世哲学与伦理思想

 一、“中庸”思想

 二、处世思想

 三、待人哲学

 四、义利观

 五、纲常思想

 六、修养观

第六章 科学与文化思想

 一、天文历法

 二、医学

 三、文化思想

 四、诗词

第七章 教育思想

 一、教育宗旨

 二、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三、教育内容

 四、教育原则与方法

第八章 许衡思想的历史作用、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

 一、历史作用

 二、历史地位

 三、社会影响

结束语

附:许谦评传

第一章 生平、学术渊源及著述

 一、生平

 二、学术渊源

 三、著述

第二章 宇宙论

 一、理与气及其关系

 二、鬼神:天地之功用、造化之迹

 三、命

 四、对佛、道的态度

第三章 朴素辩证法思想

 一、矛盾观

 二、动静观

 三、“中庸”思想

 四、经与权、常与变

第四章 认识论

 一、“格物致知”、“即物穷理”

 二、生而知之、学而后知与学思结合

 三、知行并进的知行观

第五章 人性论

 一、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二、“心统性情”、“人心”与“道心”

 三、“天理”与“人欲”、变化气质

 四、人性与经济的关系

第六章 道德论

 一、“五伦”

 二、“五常”

 三、“五伦”与“五常”之关系

 四、诚

第七章 论教育

 一、学校为治之源、治之本

 二、教育的目的——变化气质,成为圣贤

 三、教育内容

 四、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

 五、学习的方法

第八章 政治思想

 一、“有君有臣而政无不举”

 二、非人才,不足以为治

 三、长民之道——教之、养之、治之

 四、朋党论

 五、对农民起义的态度

第九章 门生

第十章 许谦思想的作用、特点及其二重性

 一、许谦思想的作用

 二、许谦思想的特点

 三、许谦思想的二重性

索引 人名索引

 文献索引

 词语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所处时代

许衡所处的时代,正是女真贵族和蒙古贵族争夺中原霸主的时期。他的幼年和青少年时代,是在金王朝的统治下度过的。

金是以女真为主的政权。女真是古族名,又称“肃慎”、“女直”,来源于唐代黑水靺褐。五代时(十世纪初)分布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东至海。从事渔业,并养猪。农产品有粟、麦等。北宋初,以完颜部为核心迅速发展,其首领乌古迪特,从邻族传人铁器,把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并加强了物品交换。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家庭、私有财产和奴隶。北宋末(十二世纪初),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金朝政权。辖境北至外兴安岭上的火鲁火瞳谋克。金王朝建立后,势力日益强大,不断向南进逼,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灭辽,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灭北宋,并同偏安于临安(今杭州)的南宋进行了多年争夺江南财富的征战。后来,一方面由于南宋王朝的军政大权落到了投降派的手里,另一方面由于北方蒙古兴起牵制了金的力量,宋金便东起淮水,西至秦岭,形成了一条暂时分界线,金王朝确立了在陕西和淮水以北的统治领域。许衡幼年和青少年生活的河南新郑等地,正是金王朝加强统治的中原地带。

当金举兵南下伐宋的时候,女真社会还处在奴隶制发展阶段,而这时的宋王朝,已经是发达的、成熟的封建制社会,所以,无论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还是在政治、经济、思想、道德、科技、文化乃至于生活方式、心理特征、价值观念上,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金朝自从征服了辽和北宋入主中原以后,面临着推行奴隶制,还是适应被征服地区的状况转向封建制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对待处在进步状况的被征服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金王朝内部改革派和保守派展开了反复的激烈的斗争。恩格斯说过:“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的生产力。但是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状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金征服辽和北宋后的历史,正是按照恩格斯这个论断发展的。尽管金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保守派主张保持旧制,反对改革,但是,以落后的奴隶制去对发展的成熟的封建制社会进行有效的统治,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而且大多数人民都向往进步的社会生活,因此,虽然经过反复的曲折的尖锐的斗争,改革派最终还是取得了优势地位,把奴隶制转向封建制,并接受先进的经济、文化。金世祖时,在政治和军事上就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接着金太宗、金熙宗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金太宗除逐步改革官制和军制以外,在经济制度方面,又采取若干新的措施。在金朝内地,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受田、赋税、区别平民和奴隶,在燕云和中原地区,仍然推行原有的封建制度,所以,在金朝统治的领域里,呈现出奴隶制和封建制同时并存的一国两制的局面。

P2-3

序言

匡亚明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干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孑L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定性指导作用。韩愈说的“行成于思,毁于随”,列宁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些话,虽所处时代和所持立场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也不同,但就认识论中思与行、理论(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实践的关系而言,确有相通之处,即都强调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以“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就是力图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从思想角度去评述历史人物,以便对每个传主在他所处时代的具体情况下,如何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克服困难,旋展才华,取得成功,做出贡献,从思想深处洞察其底蕴。历史上各个时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关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直接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论著虽亦不少,但大量的则是其思想既来自实践(包括对前人、他人实践经验的吸取)、又渗透在自己创造性实践之中,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业绩和事功上,而没有留下论著。另一些人却只留下著作而无其他功绩,对这些人来说,他那些有价值的著作就理所当然地是他的伟大业绩和事功。如果论述一个人的思想而不联系他的业绩(包括著作),必将流于空洞的抽象;同样,如果只讲一个人的具体业绩而不结合他的思想活动,又必将成为现象的罗列。评价思想和评价业绩,两者不应偏废。而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则是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强调这个因素,引起人们的正视和反思,正是我们的主旨和目的。当然,思想和思想家,思想家和实践家,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忽视这一点是不对的。《丛书》的重点则是放在两者的联系和结合上。至于如何使两者很好联系和结合而又着意于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种方式表达,则自当由作者根据传主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作出妥善安排。

自从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全人类解放和发展有了划时代的明确方向,学术研究也有了更严密的科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这一科学方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联系到《丛书》的撰著时,我认为下列几点应特别引起重视。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贯串在马克思实际活动和理论研究中的主线,离开了它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掌握了客观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前者为“实事”,后者为“求是”,二者相结合,就叫实事求是。事不实则非夸即诬。为了弄清情况,就必须对情况的本质与现象、整体与局部、真与伪、精与粗,作出区别、梳理和取舍,这样才能掌握情况的实质,达到“实事”的要求;然后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观臆测的假象,并验证其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人类历史前进方向,是否反映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达到“求是”的要求。实事求是是治学的基本功夫,是对每个传主的功、过、是、非作出公正评价的必要前提。不论古今中外,对历史人物过高或过低的不公正评价,大都由于未能认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缘故。

二、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批判的学说,而批判是为了继承、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既要继承发扬传主业绩和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批判清除其消极因素。凡传主业绩和思想中体现了诸如爱国主义、民主意识、科学见解、艺术创造和艰苦奋斗、克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合历史前进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诸方面有显著成就等积极因素者,必须满腔热情地加以继承和弘扬,并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使之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凡反映有诸如封建迷信、专制独裁、愚昧落后、丧失民族尊严和违背科学进步等消极因素者,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极影响,而消极因素经过彻底批判后可转化为有益的教训;凡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混者,更当加以认真清理和扬弃,既发扬其积极因素又摒弃其消极因素。我们力求一点一滴、切实认真地探索各个传主思想和业绩中珍贵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从事的继往开来伟大历史工程的组成部分。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是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繁荣的正确原则和巨大动力。前者强调一个“齐”字,后者强调一个“争”字,是表示学术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两种不同状态;前者突出的是统一与和谐,后者突出的是区别与争论;两种状态又统一于不断地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转化的持续发展提高过程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体现在撰著评传时,应从“齐放”和“争鸣”出发,综合中外各个时期对有关传主的不同评价,吸取符合客观存在的对的东西,摒弃其违反客观存在的不实的东西,然后创造性地提出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赶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同时,对整个《丛书》而言,也有个共性、个性又统一又区别的问题。这就是一方面作者应把“实事求是”、“批判遗产方面,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性伟大事业中,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以一颗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这一由一批老中青优秀学者经长年累月紧张思维劳动而作出的集体性学术成果能发出无私的熠熠之光,紧紧伴照着全民族、全人类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明天!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后记

我们接受了撰写《许衡评传》(附《许谦评传》)的任务后,为了完成这项重要任务,于1991年7、8月间,到许衡的故里李封村(今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王封乡李封村)及许衡活动过的其他地方进行学术考察。在李封村,许衡的23代孙许昭贡先生和24代孙许耒斌先生非常热情地接待我们。他们向我们介绍了有关情况,陪同我们参观了许衡陵墓,并向我们赠送由他们不久前集资影印的《许文正公遗书》一部。许耒斌先生现在是中站区文化馆馆长,汇集了不少有关许衡的资料,他慷慨地向我们提供许衡有关相片五张。值本书出版之际,我们谨向许昭贡、许耒斌二位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本书的内容简介和目次的英文译文,是南昌大学公外部赵国杰教授翻译的,我们也借这一机会对赵国杰教授表示衷心的谢意。

本书的基本框架和纲目,是由我们二人共同商量定的。《许衡评传》由陈正夫执笔,《许谦评传》由何植靖执笔,初稿完成后互相征求意见并进行修改,最后由陈正夫总其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