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是大家熟悉的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或杂文,大多充满着睿智的批判锋芒和战斗激情。读鲁迅的作品,可以说就是读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和政治思想斗争的历史。也就是说,鲁迅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鲁迅的作品永放光芒,后人总能从中汲取营养,受到鼓舞和启迪。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鲁迅文集/日读日新枕边书 |
分类 | |
作者 | 鲁迅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鲁迅先生是大家熟悉的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或杂文,大多充满着睿智的批判锋芒和战斗激情。读鲁迅的作品,可以说就是读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和政治思想斗争的历史。也就是说,鲁迅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鲁迅的作品永放光芒,后人总能从中汲取营养,受到鼓舞和启迪。 内容推荐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或杂文,大多充满着睿智的批判锋芒和战斗激情。 读鲁迅的作品,可以说就是读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和政治思想斗争的历史。 目录 小说 《呐喊》自序 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 明天 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白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补天 奔月 理水 采薇 铸剑 出关 非攻 起死 散文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野草》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雪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自传 杂文 论雷峰塔的倒掉 看镜有感 春末闲谈 灯下漫笔 论睁了眼看 这个与那个 小杂感 “友邦惊诧”论 作文秘诀 观斗 从幽默到正经 新药 夜颂 “抄靶子” 爬和撞 女人未必多说谎 北人与南人 拿来主义 说“面子” 病后杂谈 论讽刺 论“人言可畏” 试读章节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以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彩。有一回,我竞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已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人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P3-4 序言 鲁迅先生是大家熟悉的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或杂文,大多充满着睿智的批判锋芒和战斗激情。读鲁迅的作品,可以说就是读中国文化史、文学史和政治思想斗争的历史。也就是说,鲁迅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鲁迅的作品永放光芒,后人总能从中汲取营养,受到鼓舞和启迪。 鲁迅(1881—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后来写文章用的一个笔名。鲁迅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城里一个小康人家。祖父周福清那时正在北京做官,父亲周吉是个秀才。童年时家里雇了一个被他称为“长妈妈”的保姆专门照料他的生活。五岁开始读书,对书特别感兴趣,文盲长妈妈帮他访寻到一部插图本《山海经》,这是他“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也有使少年鲁迅十分反感的书,那就是十一岁时得到的《二十四孝图》。这是一本用二十四个孝子的事迹来宣扬封建孝道的书。这些孝子的“孝行”,其实大都是不近人情的荒诞行为。鲁迅完全不能相信鲤鱼会自动穿越冰层投入孝子的怀中。贫困的郭巨为了供养母亲就活埋儿子的残忍行为,更使少年鲁迅产生了一种恐怖的感觉。他想: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亲母亲为柴米发愁,祖母又老了,倘使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三十多年以后,他回忆童年生活,还专门写了一篇《二十四孝图》来表示对这书的憎恶。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那里靠海近,鲁迅小时常随母亲到外婆家去。《社戏》写的正是当年到外婆家同乡下小朋友一道划船、看戏、煮罗汉豆的情景。 1892年春天,鲁迅被送进三味书屋去读书。在这里断断续续好几年,从《论语》、《孟子》到《周礼》、《尔雅》,他几乎读遍了十三经。在同龄人当中,他可算是读书很多的一个。 这种平静的童年生活维持了十三年。1893年秋天,周家突降滔天大祸,平静的富裕生活突然结束了。大祸是祖父闯下的,他和几个亲戚朋友凑了一笔巨款,用来贿赂浙江的主考官,为自己儿子及周家子弟乡试打通关节。此事败露以后,判周福清“斩监侯,秋后处决”。虽然最后没有问斩,但周福清在杭州监狱里关了七年,到1901年才放了出来。从此周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一落千丈,骤然败落了。这期间鲁迅随母亲到外婆家避难,也很遭了些势力的白眼。后来他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真是祸不单行,不久,父亲的病又重起来。治病要钱,关在杭州狱中的祖父也要用钱。卖掉田地不够,就把比较值钱的东西送进当铺去。父亲死了,家境更加艰难。鲁迅已经是十六七岁的人了,该考虑今后的生活道路了。正好有一位远房亲戚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教书,鲁迅就投奔他来到南京,茫然地走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1898年,鲁迅到江南水师学堂机关科学习。比起功课来,鲁迅对那些宣传维新变法的新书刊更感兴趣。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接受了书中宣扬的进化论思想,并开始对中外小说感兴趣。鲁迅不想在这所“乌烟瘴气”的学堂呆下去了,待一个学期完结,他考人了矿路学堂。1902年,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被作为官费留学生送往日本留学。先在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及基础课。这期间东京是从事反满活动的中国革命志士常到的地方,鲁迅在这里见到过邹容、黄兴等著名人物。1903年,鲁迅在《浙江潮》发表《期巴达之魂》,激励同胞卫国御侮的决心。这是他文学活动的起点。爱国的激情使他拿起文学的笔来。据许寿裳回忆,鲁迅在弘文学院经常和他讨论三个问题:一是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是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三是它的病根何在?一直到晚年,鲁迅依然在思考这些问题。在他去世前不久写的一封信中,比较了中日两个国家的国民性,他说,我们民族“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竞支撑到今日,其实是伟大的。但我们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这段话有助于我们对鲁迅的理解:他毕生孜孜不倦地研究国民性,揭发中国国民性的缺点,目的完全是为了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改善。 1904年,鲁迅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在这里,他最敬爱的老师是教骨科的藤野严九郎。这段学习生活,《藤野先生》中都有涉及。更大的刺激当然是大家熟知的上细菌学课放电影和幻灯的事。这成了鲁迅弃医从文的转折点。“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之后,鲁迅放弃了医学,走上文学家、思想家的战斗历程。 鲁迅精神,最核心之处,在于他不屈不挠地外抗帝国侵略强权,为民族自尊自强而呼号;内反专制独裁,为民主解放而抗争。这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