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者光荣。为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宣传基层一线普通劳动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学习出版社推出《劳动者之歌大型人物报道栏目》丛书,报道一批生活、工作、战斗在基层一线普通劳动者的事迹,讴歌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劳动者之歌(第1辑)》分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劳动者之歌(第1辑)/劳动者之歌大型人物报道栏目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 |
出版社 | 学习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者光荣。为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宣传基层一线普通劳动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学习出版社推出《劳动者之歌大型人物报道栏目》丛书,报道一批生活、工作、战斗在基层一线普通劳动者的事迹,讴歌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劳动者之歌(第1辑)》分册。 内容推荐 本书是《劳动者之歌大型人物报道栏目丛书》系列之一的《劳动者之歌(第1辑)》分册,书中具体收录了:《用焊花点亮青春》、《与工友同舟共济的“水手头”》、《“这个工作,没什么难的”》、《一个普通民警的责任人生》、《绽放在110服务台的警花》等文章。 目录 劳动者之歌 守望红海湾 名符其实的安全功臣 “这个工作总要有人来干” “我之所爱在高山” 消防队里的“火凤凰” 林海深处:一人哨所是我家 守护公路守护“家” 六盘山上的“守望者” 胶林兰花香 长城起点测海人 高高塔吊上的华彩人生 独守孤峰的森林千里眼 川江航道的守护者 人在路上路在心上 一个环卫工人的雕像 用焊花点亮青春 35年,生命为伤残军人燃烧 永不疲倦的“火车头” 愿京城路路畅通 浪尖上“弄潮”人生 微笑面对每位乘客 穿行在高原邮路上的驾驶员 驾驭地下蛟龙 见义勇为的军中勇士 雪域高原的“寻宝”人生 养路26年艰苦并快乐着 甘南草原上的马背女乡医 “我这身警服是用金钱换不来的!” “采煤大王”的井下20年 津门水下尖兵 每天早下井一小时的采煤工 “水电城”里的女“时传祥” “每棵树都像是一个亲人” “我要做个好人” 雪山养路工 播种希望 细节铸就完美 与工友同舟共济的“水手头” “海岛就是我一生的港湾” 给流浪儿童一个“家” 青春绽放在高山峡谷 平凡岗位创大业 甘做“北极”鸿雁 “这个工作,没什么难的” 为“天使”插上翅膀 办公室就在田间塘旁 为人民健康服务 一个普通民警的责任人生 流动的银幕执著的人生 绽放在110服务台的警花 试读章节 嘟!……夜幕中又一艘远洋轮从遮浪岛旁驶过。那欢快的汽笛,是在向这“红海湾不落的北斗”——遮浪岛灯塔致敬,向灯塔守护者苏贵聪致敬! 苏贵聪,全国劳动模范、广东海事局汕头航标处灯塔养护工、优秀共产党员。在遮浪灯塔这个平凡岗位,他默默奉献了整整30个春秋! 起初6年,他和同伴吃住在孤岛上。岛上的淡水、生活用品和灯塔器材设备,都是用小木筏运去的 遮浪岛位于广东汕尾市的碣石和红海湾之间,是一个只有0.1平方公里的孤岛,附近海域暗礁密布,海况恶劣,时刻威胁着过往船舶的安全。那高高矗立的灯塔为过往船舶指引航向,护佑平安。 1976年,18岁的苏贵聪高中毕业就被招工来到遮浪灯塔,长他8岁的退伍军人谢声松是他惟一伙伴。 遮浪岛离陆地约有1000米的水路,一只小木筏是进出岛的惟一交通工具。岛上所需的淡水等生活用品和灯塔器材设备都靠小木筏运输,遇上风大浪高,木筏不能出岛,他们就只能咽白饭拌盐巴。 30年来,苏贵聪已记不清多少次遇险。1979年8月2日傍晚,12级强台风袭击红海湾,为了不让台风将小木筏卷走,苏贵聪趁着浪涌向岸上拉木筏,一个巨浪打来,将他重重地摔倒在礁石上,顿时头破血流。 同事把他扶进小屋,他在医院里昏迷了21天。医院为他做了开颅手术,取出一大块淤血,才捡回了一条命。还有一次,苏贵聪两人在海上遇到提前到来的台风,小船被掀翻,两人在大海里漂流了30多海里才侥幸被渔船救起。 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没有动摇苏贵聪的信念:守护好灯塔,保障过往船只安全,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 结婚后,他把家安在与灯塔隔海相望的偏僻小山天,他划着小船上岛养护塔灯;夜晚,他要起床几次观察塔灯发光情况 1982年,灯守房从岛上搬到了与灯塔隔海相望的一座偏僻小山的部队旧营区内。这是两间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小平房,透风漏雨不说,周围除了鸟叫、风吼和浪涛,寂静得没有一丝生气。 就在这一年,苏贵聪结婚了。他把家就安在灯守房里。不论刮风下雨,他照常每天划着小船去岛上养护灯塔;每天晚上8点、零点和凌晨5点,他都要定时观察灯光,一有故障立即排除,30年从未间断。灯塔的灯具设备十分“娇贵”,白天要拉上窗帘遮阳,晚上开灯时再拉开。灯塔顶端面积不到5平方米的“灯笼”,密不透风,夏季温度高达五六十摄氏度。这里正是苏贵聪养护的重点。在这里,养护一次要五六个小时。每次从灯笼出来,全身的衣服都可拧出水来。 有人说,苏贵聪养护灯塔胜过爱护自己的眼睛。在看似简单的塔灯养护工作中,苏贵聪总结出一套“清水冲涤、抹布擦洗、喷清洁剂、干布擦水、白布擦净”的养护程序。灯塔由太阳能板、透镜、玻璃罩、铜器等不同部件组成,苏贵聪则分别采用8块不同质地的抹布,使用8种不同的清洗程序进行清洁保养。经他保养的器具锃亮光洁、一尘不染。他选用质地柔软的绸布擦拭太阳能板,提高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使太阳能板使用寿命可延长5年,为国家节约近10万元。如今,苏贵聪的航标灯器养护方法和程序,在同行中得到广泛推广和运用。 2004年年初,苏贵聪惟一的同伴谢声松退休了。从此,他一人承担起守护灯塔的全部任务。 30年来,灯塔一代一代更新,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苏贵聪靠勤奋学习,与时俱进,成长为一名知识型航标工 30年的社会进步,改变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苏贵聪守护的灯塔也换了一代又一代,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矮小的塔身一步步“长高”;灯塔的光源不断更新,能源由乙炔、干电池改进到如今的太阳能。苏贵聪见证了历史变迁,也紧跟上时代的脚步,成长为一名与时俱进的知识型航标工。 2001年建成的新灯塔投资300多万元,其太阳能设备是从西班牙引进的。文化不高的苏贵聪看不懂设备上的英文标识和操作说明。面对这些“洋玩意儿”,他虚心向技术人员求教,借助英汉词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啃”,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拦路虎”。如今,塔灯的一般性故障他都能自己排除。为了适应新技术新要求,苏贵聪刻苦攻读了航标专业教材。 30年来,苏贵聪坚持天天写工作日记。他记下的120多本工作日记,记录了一名灯守员的忠诚与执著,也为科学养护航标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宝贵资料。 30年了,小岛改变了,灯塔改变了,苏贵聪的执著没有变,学习热情没有变。在汕头航标处全员竞岗测试时,他以98分的高分,战胜众多青年对手夺得第三名;他养护的灯塔,保持了30年正常发光率和正常维修率两个100%的纪录,被誉为“红海湾不落的北斗”。他先后被授予“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全国交通系统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刘学臣是沈阳铁路局吉林工务段一名普通的巡道工,他所承担的任。务,就是徒步巡检铁路线路,查找整治线路病害,排除各种险情,保证列车畅通。在这岗位上,刘学臣一干就是26年。 1980年,刘学臣当上了巡道工。他一边向老师傅请教,—坚持自学,口袋里常揣着技术业务书籍,有空闲就学上几条;工作中遇封。困难,就把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回到家里再一点点地学懂弄通。由于他刻苦钻研,上班不到一年,就成了工区的业务尖子。 1998年年初,刘学臣到棋盘三工区担任巡道工。棋盘站是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站场,设备比较陈旧,容易发生钢轨、夹板等零配件断裂等问题。他白天向老职工求教,晚上回家就对照棋盘站站场示意图,趴在桌子上画,接连画了几个晚上。慢慢地,整个站场轮廓在他的头脑中逐渐清晰,那些曾经让他头疼的设备,也在他的手下变得乖顺起来。在巡检作业中,刘学臣逐渐摸索总结出了勤敲、勤照、勤动、勤汇报的“四勤”作业法。 刘学臣把安全看得比命还重。他常说:“咱上班为了啥?不就是图个‘安全’嘛!当一名工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安全看住、盯死,决不能出任何问题。”凭着这份责任心,这些年他发现、处理的大大小小故障不下千件。2004年1月14日晚,劳累了一天的刘学臣正准备回家,天空下起了大雪。他立即想到,天气变化可能导致设备故障,急忙赶到棋盘站内与巡道工一起巡检。当检查到101道岔时,刘学臣发现道岔直股护轮轨有两根螺栓拉断。就在巡道工去取螺栓时,他又发现这组道岔导曲上股钢轨接头处伤损,有掉块的危险。这可是重大隐患。他不敢怠慢,立即操起对讲机向工长汇报。很快,工友们就赶到了现场,大家顶着大雪挑灯夜战,很快排除了这两处故障。工友们都说,有刘学臣在身边,就像吃了定心丸,不用担心小隐患会变成大问题。 2001年农历腊月二十九,工区举行迎新春联欢会。刘学臣透过窗户看着外面冰封的大地,又坐不住了,悄悄巡道去了。就是这一次,他发现了一组辙岔的基本轨严重伤损,如不及时处理,就有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立即通知工区更换了伤损钢轨。据统计,刘学臣当巡道工20多年,共发现轻伤、重伤钢轨上百根,伤损鱼尾板近千块,防止各类事故40多起,是名符其实的安全功臣。P2-8 序言 2006年4月15日起,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共同推出大型人物专栏《劳动者之歌》,同步报道一批工作和生活在基层岗位和生产一线普通劳动者的感人事迹。他们大多岗位平凡、条件艰苦,生活状况往往鲜为人知,但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用智慧和心血谱写着共和国的史册。 那是第一声花开的欢颜和叶绿的漫舞,笑响点染鲜艳的风;是第一声笋尖破土的呼吸,呢喃唤醒雨后的灿烂如星;是第一声沉鱼和落雁的应答,叹嫦娥素袖拂亮天上人原野用脆绿的纤指拂染了人类和谐史册的封面,起落唱和的夯歌装订起改天换地的篇章;当遍地稻菽激起排山倒海般的朗诵,远空的滚雷便携了无边的蛙鼓和百鸟啁啾,响起热烈的掌声如潮;掘进机在塞外的西风里哒哒哒地刻制劳动的唱片。没有比历史的经典更经典的历史,没有比劳动的歌声更老更美的歌声,没有哪个民族不是在歌声中诞辰,人类驾驭自己打造的战车一路高歌。社会是歌的海洋,历史是歌的总集。人类劳动创造最美的歌声,歌声是劳动者搏动最有力的心音。 那是第一缕霞光绽放的旋律,第一滴汗珠摔碎的音符,是第一道青藏长龙铿锵的节奏,第一次在计算机键盘上掀起的蓝色风暴,是第一声低吼回旋的三峡号子和第一排怒涛卷向天涯的船夫曲。力量浇铸的第一抡扬镐定格在朝霞红遍的东方,雄起的肌腱鼓满了如山的信念。思想辉映的第一缕光芒投影在曾经疮痍阴晦的大地,裂变的基因传承着一个群体的理想和一支队伍的方向。山河在掌,日月在肩,每一粒细胞浓缩了一个民族豪放的因子,每一根血脉里回荡着一支激越的鼓点进行曲,每一副强健的骨骼都塑成坚定的中国精神,在秀丽山川广袤城乡站成一道力的剪影如雕如阵。孤岛灯塔的守望者在夜的深处睁着明亮的眼,无影灯下天使的刀探着精微的路;峡江深处的信号工和云雾高处的气象员遥相问候,冰天雪地里的架线工与草原马背上的放映员风雨同行;塔吊司机在城市的高空目送夕阳下的车流人海,道班女工在白茫雪山等候越野车的低吼和马帮响铃;……在同一杆国旗下唱起同一首歌,悠扬心曲,动人心弦。社会因了他们而祥和,生活因了他们而有序,人民因了他们而安定,共和国的机器因了他们而运转欢快,一支恢弘的劳动交响曲回旋在沧海神州莽莽长河! 劳动诞生了文化,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推动了社会,劳动升华了价值。劳动是人类进步的引擎,是传承久远历久弥新的长歌。天籁如歌,歌如天籁,劳动者之歌是奋斗者之歌、奉献者之歌,是战士的歌、是人民的歌,是我的祖国穿起年年的花衣在长着翅膀的歌声里舞蹁跹,是我的民族挂满猎猎的风帆在历史长河的涛声中一路疾行。让我们把最动听的赞歌献给最美丽的劳动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