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魑蝠小子(2瓦姆佩尔不该单身)/欧美当代经典文库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奥地利)莱纳特·韦尔施
出版社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魑蝠小子(2瓦姆佩尔不该单身)》由莱纳特·韦尔施编著。

一只叫做瓦姆佩尔的吸血蝙蝠降临人间,来到人类的社会。“它只喝牛奶,不喜欢吸血”,“它从他的胆囊里吸出一些毒液”在黎奇太太的精心哺育下,它改变了自己的本性,成为人类的朋友。它是一个小精灵,也是一个小战士。它的到来,让孩子不再以大欺小,成人互相礼让,小偷也不再干偷窃的事;它的到来让人与人之间更加宽容、更加和谐。

内容推荐

《魑蝠小子(2瓦姆佩尔不该单身)》由莱纳特·韦尔施编著。

《魑蝠小子(2瓦姆佩尔不该单身)》讲述了:

能够吸走人身上的“恶”,使人们变得友善的魑蝠小子当然是越多越好啰!所以,瓦姆佩尔绝对不该单身!可是,怎样才能给瓦姆佩尔找到另一半呢?为此,黎奇太太可真是想了不少办法,甚至还跑到作者家里去拜访了一通。可最后,作者能帮到黎奇太太吗?谁能来帮助瓦姆佩尔告别单身呢?

目录

瓦姆佩尔归来

在阁楼上

在地下室

在博物馆

在山洞里

在齐格勒巷

在多瑙河小岛上

与瓦姆佩尔的离别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在阁楼上

当黎奇太太醒来的时候,瓦姆佩尔还四仰八叉地躺在那儿打呼噜。

“小坏蛋!”她轻轻地说道,“你这个可爱的小坏蛋。”

她煮了一杯特别香的咖啡,开了一罐自己制作的覆盆子果酱,一边享受地听着收音机里播放的音乐,一边高兴地吃着早餐。

“现在,”她说,“你要好好想一想了,黎奇。虽然你非常爱瓦姆佩尔,可是你已经不再年轻,而它还那么小,又那么辛苦,你还能陪伴它多久呢?你必须给它找个媳妇。让它娶一只雌魑蝠,然后生儿育女,能生多少生多少。可是,我怎么才能帮它建立一个魑蝠家庭呢?”

她想半天也没有想出答案,于是就开始擦拭房间。这样做经常会有所帮助。

黎奇太太在拖地板擦窗台时,瓦姆佩尔还没醒。当她开始用清洁剂擦拭家具的时候,瓦姆佩尔耸了耸鼻子,终于睁开了眼睛。

“你觉得臭,是不是?”黎奇太太问道。

瓦姆佩尔不停地点头。

“我喜欢这种气味。”她说,“你马上就可以看到擦过的地方多么干净了。”

瓦姆佩尔噘了噘嘴。

我应该开始习惯孤独。黎奇太太想,这样倒也安静。可谁知道呢?也许它们会需要一位老奶奶为它们看护小瓦姆佩尔。不过这一天还远得很……

“别做梦了!”她骂自己,“你想问题要实际一点儿!”

瓦姆佩尔疑惑不解地叫了一声。

“不是说你,”黎奇太太说,“我在说自己!如,果你能说话就好了,那我就不用自言自语了。让我从头开始想想,不然我们永远想不出办法——我在家里蜘蛛网上发现了你,可家里现在已经没有蜘蛛网了。再说,小魑蝠们怎么会偏偏都落在这里呢?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去寻找更多的蜘蛛网。哪里有很多蜘蛛网?当然是阁楼上。如果我们运气特别好,说不定另一只魑蝠——如果那是一只雌魑蝠就更好了——就睡在我们头顶上。哎呀,太好了!快,瓦姆佩尔,我们还等什么?”

黎奇太太围上围裙,用头巾把头发包起来,然后就去找公寓管理员要阁楼的钥匙。

“您要上去干什么?”公寓管理员问道。

黎奇太太早就想好了怎么回答:

“稍微打扫一下。我想洗洗地毯,晾在上面。”

黎奇太太拿着扫帚、簸箕、水桶和抹布开始打扫楼梯问。令人窒息的空气扑面而来,阁楼的地板上满是尘土和鸽子粪便。

“那儿会有我们要找的东西吗?”黎奇太太望“尘”兴叹。  一束阳光从天窗射下来,灰尘在光束中跳跃着。

瓦姆佩尔从一个角落飞到另一个角落,帮忙找着。突然,它疯狂地叫起来。

黎奇太太踩着一块摇晃的木板,尽量保持着平衡走过来。

黑暗中,一张蜘蛛网挂到她脸上。她伸手抓住正在蜘蛛网上狂叫挣扎的瓦姆佩尔,捧着它来到窗前一打量,发现它已经完全被灰色的细丝缠住了。黎奇太太小心翼翼地把它解放出来,瓦姆佩尔颤抖着爬进黎奇太太的围裙口袋里。

当黎奇太太走回刚才走过的木板的时候,她感到胃里很不舒服。她在天窗下面站了几分钟,深呼吸了几次,然后继续寻找。她仔细找过一根根屋梁,找到许多蜘蛛网。网上有许多死苍蝇、死蜜蜂和死马蜂,甚至还有两只死蝴蝶。可就是没有发现魑蝠。

“也许奇迹马上就会出现了。”她安慰瓦姆佩尔说。

她开始扫地,扬起很多灰尘。瓦姆佩尔打了个喷嚏,黎奇太太也打起喷嚏。

不知不觉垃圾桶已经满了,可是阁楼的搜寻工作仍然没有什么进展。黎奇太太弯下腰,想提起垃圾桶,却突然被什么东西撞到了脸上。

她大叫一声,一只鸽子从天窗飞了出去。“我实在受不了啦!”黎奇太太一边说着,一边下了楼。

“您打扫得怎么样了?”公寓管理员问道。

“干不完了。”黎奇太太回答。

公寓管理员点点头:“过两天有时间我再去整理整理吧。”

回到家,黎奇太太一屁股坐在沙发椅上。瓦姆佩尔帮她把头发上的蜘蛛网清理干净。

即便这样,当她从镜子前面走过的时候,还是大吃一惊,不由得大笑起来。好一个大花脸,简直像个大怪物!

洗完脸,她的洗脸水变成了一盆黑汤。

黎奇太太想给瓦姆佩尔在脸盆里洗个澡,瓦姆佩尔却躲开,飞到窗帘横杆上蹲着去了。’

“好吧,”黎奇太太说,“随你的便。”

瓦姆佩尔开始像猫一样给自己洗脸,可惜不能像猫那样洗得干净。过了好一会儿,它歪了歪脑袋,又飞下来,想落到黎奇太太的肩膀上。

黎奇太太拒绝了:“我可不想和脏兮兮的东西在一起!”

瓦姆佩尔尝试了三四次,黎奇太太都拒绝它靠近,它只好飞到洗脸盆边上站稳,吱吱叫着。

“刚才为什么不洗?”黎奇太太凶它道。

凶归凶,黎奇太太还是小心翼翼地给它洗了澡。洗完澡,瓦姆佩尔抖抖身子,把水珠甩了出去。黎奇太太夸赞了它一番。

P11-17

序言

刘绪源

这套“欧美当代经典文库”规模相当大,共有五十来种。时间跨度也不小,几位十九世纪末出生的作者也被收入囊中——可见这里的“当代”是用以区别于“古代”的概念,它包含了通常意义上的“近代”或“现代”。这样一套书的启动与陆续出版,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将近二十年前,在我的理论书稿《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付印出版的时候,就曾暗想,如果有一套内容丰富多彩的世界儿童文学的翻译作品集能同时问世,如果读者在读这本理论书时,可以不断从译作中找到相关的作品及体验,那该有多好!当时这话是不敢和人说的,因为拙著还没受到读者和时间的检验,是否站得住脚,实在毫无把握。现在,虽然书已印了三版,但仍须接受读者和时间的检验,仍不敢肯定它是否站得住,而我还是渴望有一套大型翻译作品集可与之对读。不是说要用作品来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而是可以通过这样的书引发更多读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共同思考。这样思考的结果,可能恰恰证明了拙著的不正确或不严密,而这更为喜人——这不就使理论得到突破,使认识得到了推进吗?中国从来就有“左图右史”之说,这可指图与史的对读,也可引申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阅读作品与理论思考的互参。所以,借此重提我的一些粗浅的思考,无非就是抛砖引玉的意思。

在《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中,我把儿童文学大致分为“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与“自然的母题”,这样就可发现,各个种类的、差异极大的儿童文学作品,其实是同样合乎法则的,‘它们会从不同角度帮助不同年龄的儿童获取审美感受,体验世界和人生,并得到文学的乐趣。而此前,我们的眼光是非常局限的,不习惯于将各类作品尽收眼底,因而常有人理直气壮地排斥一些自己所不熟悉的创作。这里,“爱的母题”体现了成人对儿童的视角,“顽童的母题”体现了儿童对成人的视角,“自然的母题”则是儿童与成人共同的面向无限广阔的大自然的视角。在“爱的母题”中又分出“母爱型”与“父爱型”两类,前者是指那些对于幼儿的温馨朦胧的爱的传递,如《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红帽》等早期童话都属此类,从这里找不到多少教育性,甚至故事编得也不严密,但世代流传,广受欢迎,各国的母亲和儿童都喜欢;后者则是指那些相对较为严肃的儿童文学,它们要帮助孩子逐步认识体验真实的世界和严峻的人生,所谓“教育性”更多地体现在这类作品中。但真正好的“父爱型”作品也必须是审美的,它们让儿童在审美中自然地引发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而不应有说教的成分——它们仍应像上好的水果,而不应像治病的药。

我欣喜地看到,在这套大书中,“三大母题”都有丰满的体现。一眼望去,满目灿烂,应接不暇。这里既有《小熊温尼·菩》《哎呀疼医生》《风先生和雨太太》《蜜蜂玛雅历险记》《小袋鼠和他的朋友们》等“母爱型”作品,也有《表》《野丫头凯蒂》《疯狂麦基》《老人与海》等“父爱型”作品,更有《爱丽丝梦游奇境记》《小飞侠》《马戏小子》《傻瓜城》《列那狐》等“顽童型”作品,还有《黎达动物故事》《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狗狗日记》等合乎“自然母题”的佳作。有些作品可以说是不同母题的结合。如翻译家李士勋先生新译的《魑蝠小子》四部曲,细致生动地刻画了吸血蝙蝠的特性,却又加入了合理地改造这种动物的构思和设想,这就在“自然的母题”基础上添入了“母爱型”的内容,使其具有了一点儿近乎“科幻”的成分,这是很有趣的文学现象。细读这套书中的各类作品,一定会,有更多更新鲜的发现。这是很令人期待的。

这套书中有很多是旧译新版,如鲁迅先生的《表》,赵元任先生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郑振铎先生的《列那狐》,顾均正先生的《风先生和雨太太》等,有的问世已整整九十年。许多译本我小时候看过,现在重看,仍觉魅力无边。一个译本能有这么大的生命力,堪称奇迹,这也许只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才会出现。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古今中外的童心,是无远弗届,处处相通的。这套大书中收入的大量精彩新译也让人百读不厌,它们既吸引尚不识字的幼童,也会使八十岁的老人为之着迷。刚刚译毕的德国作家邦瑟尔斯的《蜜蜂玛雅历险记》,初版于1912年,距今已一百多年了,在德国和世界各地,三岁的孩子入睡前常会要父母给他们念一段这个小蜜蜂的故事,可是据熟悉此书的朋友介绍,爱读这本童话的成年人,一点儿不比儿童少。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本来不是给孩子写的,现在奉献给少年读者,同样非常合适。肖毛先生重译的西顿的动物小说合集《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一直被当作儿童文学精品印行,但它其实也是写给成人看的。这说明了什么?我以为,这恰好证明了一点:真正第一流的儿童文学,应该是儿童喜欢,成人也喜欢的;它们在儿童文学里是一流精品,拿到成人文学里去比一下,毫无疑问,应该还是一流!如果一部作品孩子看着喜欢,成人一看就觉得虚假造作粗劣无趣,它的价值就十分可疑。同样,一部作品在儿童文学领域听到了一点儿好话,拿到成人文学中去一比就显得水平低下,如还要说这是精品,就很难服人。当然这里要排除成人的一些偏见,比如儿童书一定要“有用”,要能马上帮助孩子改正缺点等等,就都属于不合理的要求。排除了这些久已有之的偏见,成人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辨别能力等,肯定都在孩子之上。所以请成人在替孩子买书时自己也读一读,这是有道理的,也有益于成人和孩子间的交流。本丛书中的大部分作品,正是那种孩子喜欢、成人也喜欢的精品。

还有一点需要补说的,是为什么在完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时,我想到的可与之对读的是一套优秀翻译作品集,而不是一套中国原创作品集。那是因为,当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还不足以证明儿童文学的确存在这样三大母题,它们应具有同样的合法性。如前所说,那时强调更多的恰恰还是“有用”,即有“教育意义”——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或可归入“父爱型”的母题中去,但儿童文学怎能只有这半个母题?这不太单调了吗?所以我才会投入这样的研究。我研究中所参照的,正是全世界的我所能看到的最好的儿童文学。现在,中国儿童文学已有长足的发展,但阅读和参照最优秀的世界儿童文学精品,仍是我们的必修课,并且是终身必修的美好课程。对于儿童读者来说,大量的优秀译作更是他们所渴望和急‘需的。现在评论界和出版界似有一种倾向,即为保护地推动国内作家的创作,总想能限制一下对外国作品的引进,以便将地盘留给本土作品。我以为这是很没志气的想法。当年鲁迅先生极端重视翻译,他甚至认为翻译比创作还重要,他把好的译者比作古希腊神话中为人类“窃火”的普罗米修斯,有了火种,人类才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比喻在儿童文学界也同样适用。举例而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如没有任溶溶先生一气译出八种林格伦的“顽童型”作品(包括《长袜子皮皮》《小飞人》等),中国儿童文学会那么快地发展到今天吗?所以,到了今天,我们的儿童文学创作仍需向世界一流作品看齐,我们的佳作还不够多,问题仍然不少,因此,鲁迅的比喻仍没过时。现在我们常说的“三个代表”中,有一个代表指的是“代表先进文化”,世界最优秀的儿童文学就是先进文化,只有在这样的文化充分引进之后,本土文化与这样的文化有了充分的交融和碰撞,本土文化才会得以提升并具有同样的先进性。如把先进文化关在门外,以此保护本土文化,那本土文化就不可能发展。所以,为了中国一代一代的孩子,也为了中国儿童文学的今天和明天,必须有更多的翻译家和出版家,把眼光投向最好的儿童文学,不管它们出自哪个国度,我们都应尽快地“拿来”。我愿把最美的花朵献给这样的翻。译家和出版家们!

2013年4月28日写于北京远望楼

后记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读者心中可能立刻会产生一个疑问:小魑蝠是什么?瓦姆佩尔是谁?

是的,作为本书的译者,我看到这本书的原著书名《Vamperl》时,首先想问的也是这样的问题。

看了下面的对话,你的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这是一只……一只吸血蝙蝠!”他大声惊呼。

“它出生时是吸血蝙蝠,”黎奇太太纠正道,“现在,它是我的瓦姆佩尔。它和吸血蝙蝠已经一点儿关系也没有了。”

也就是说,它本来是一只吸血蝙蝠,但在黎奇太太的哺育之下,它改变了自己的本性,变成了一只有益于人类的动物。黎奇太太甚至把它当成自己的孩子,还为它谱写了歌曲并为它歌唱。

“对——这只小魑蝠,

不是什么凶恶的动物!

如果它从小就得到爱,

它就不会那么可恶。

我的瓦姆佩尔只喝牛奶,不吸血,

它使凶恶的人们重变好。

要是有谁生气大叫,

它就会飞到他身旁,

吸走他胆囊里的毒液——

情况就会发生改变!

我的瓦姆佩尔只喝牛奶,不吸血,

它使凶恶的人们重变好。”

在黎奇太太的哺育下,吸血蝙蝠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正如狼经过长期驯化变成人类之友——狗那样,这只吸血蝙蝠也变成了人类之友。它把人性中的恶——互不信任、互相敌视、勾心斗角——像胆囊中的毒液那样吸出来,然后,人会改恶从善,脾气会重新变好:孩子不再以大欺小,成人能互相礼让,小偷也不再干偷窃的事情,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总而言之,整个人间会充满和谐!这不就是人人期望的理想社会吗?

奥地利女作家莱纳特·韦尔施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一只小小的吸血蝙蝠改造成一只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和谐因素,寄托了她的一种理想。她用爱心改变了自然界的动物,动物帮助人类清除了人性中的恶。把抽象的愿望写成富有哲理的故事,这是德国人和奥地利人(同属于日耳曼民族)的特长。因此,读这部书可能不会感到特别轻松,但你掩卷之后,一定会动脑筋想一想,作者写这部小说的用意是什么,而不是看完把书一扔了之。

西方人从对吸血蝙蝠的恐惧中演绎出一种吸血鬼文化(小说、电影和歌剧等形式)。然而,有心人也许会问一问,吸血蝙蝠真的那么可怕吗?

通过这部小说,我知道了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和一个奇特的自然现象,那就是动物中的“利他行为”。

在中国的文化中,人们赞誉“乌鸦反哺”、“羔羊跪乳”现象,认为人从小就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也就是提倡人要有感恩意识。没有这种意识的人,被我们称之为“禽兽不如”。

通过翻译这部书我了解到:吸血蝙蝠,学名“魑蝠”,是蝙蝠(翼手目)的一种。蝙蝠有两大类群,魑蝠属于第二类。大蝙蝠亚目与灵长目亲缘非常近,小魑蝠亚目与食虫目亲缘近。现生种共有19科185属962种,中国约有81种。它们多以昆虫为食物,但也有食肉和吸血的蝙蝠。这里说的魑蝠就是那种小的吸血蝙蝠,属于吸血蝠科。魑蝠是一种以吸食其他动物血液为生的蝙蝠,如果连续三夜吸不到血,它就会饿死。实际上,并非每只魑蝠每夜都能吸到血,然而没有吸到血的魑蝠并不会因此而饿死。科学家威尔金森在哥斯达黎加观察了魑蝠的血液反哺行为。一只吸到血的魑蝠会把血吐给另外一只正在挨饿的魑蝠,而这两只魑蝠并不仅仅限于亲代与子代的关系。这种行为可与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爱相媲美,让人深为感动。

据说,动物界的这种利他行为不能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来解释。对于这个问题,生物学家有不同的解释。汉密尔顿在1964年提出了亲缘选择理论,又称汉密尔顿法则。他认为亲缘关系越近,动物彼此合作倾向和利他行为也就越强烈,亲缘越远,则表现越弱。道金斯却说,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不是物种,也不是种群或者群体,而是作为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基因。

用亲缘选择理论并不能解释一切利他现象。比如鹰这种有集体智慧的动物,它们在捕获野兔的时候,会进行分工合作,然而,那些鹰之间并无亲缘关系。

这些迄今为止还不能解释的现象是否会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科学产生兴趣呢?

人类对吸血蝙蝠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近期的科学研究甚至认为,吸血蝙蝠血液中含有某种可以治愈人类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分。 假如我还小,说不定我就会受到启发而立志成为一个自然科学家!

李士勋

2012年12月6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10: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