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佛陀在俱啖弥的地方说法的时候,弟子群中发生很强烈的争执,争执的人互不相让,佛陀就集合大众说教道:
“你们不要诤,用诤来止诤是不能止的,唯有能忍才能止诤。我希望你们都要尊重忍的德行。
“过去侨萨弥国有一位国王,名叫长寿王,他的邻国波罗奈国的大王名叫梵豫王。有一天,梵豫王率领大军侵犯侨萨弥国,长寿王也就领兵抵抗梵豫王。结果长寿王生擒活捉到梵豫王,而长寿王不但没有杀害梵豫王,他反而把他释放,并对他说:‘你的生死操在我的手中,我赦免你,你从今以后可不要再兴起战争。’梵豫王当时也很欢喜地叩谢,但他逃回国不久,又兴起大军要前来报仇雪恨。
“长寿王心中就这样想:‘我虽然能够战胜他,但他不服输,我再战胜他,并不是难事,但是他的心中永远不服,而且战争是恶的行为。我要胜他,他也要胜我,我要加害他。他也要加害我。他为着要侵吞我的国土,使他和我的民众受苦,这是多么不值得呢?他既是要我的国,那么我让给他,不要战争,不要让我们的百姓受苦。’长寿王有这样的想法,他就叫大臣把国事交给梵豫王管理,自己带领王后太子坐着车子,走向别的王城,隐藏起自己的身份。
“长寿王把国事让给梵豫王以后,他和王后太子反而到梵豫王的国境之中生活。他改名换姓,穿起平民的服装,研究学问,学习技能,遍走各大都市,和颜悦色地用音乐舞蹈慰劳各地民众,把自己的太子寄给别人养育。
“后来,梵豫王得悉情报,知道长寿王改名换姓潜在自己的城中,他即刻下令把长寿王逮捕。一般民众看到长寿王被捕都悲泣不能成声。长寿王的太子名叫长生童子,寄养在别处,聪明伶俐,通达百艺,闻悉父王被捕,他化装成樵夫,前来探望父王。长寿王见到自己的孩子,像没有发生什么似的对他说道:‘忍!忍!这就是孝道!不能结怨的因果,要紧的是行慈悲的大愿。含凶、怀毒、结恨、惹怨,种下万载的祸根,这不是我的孝子。你应该知道诸佛的慈悲,包容天地,怨亲都是平等。我寻道问真,舍身救众,尚且怕不能获得孝道,假若你来为我结怨报仇,行着与我相违的道,我无论怎样也不能准许你有如此的存心。你要记好我的话,你应该做我的孝子。’
“长生童子知道父亲的心,不忍见父亲无辜地死去,他就逃入一座森林中躲避灾难。
“波罗奈国全国的士绅豪族都很同情长寿王,希望能免去他无辜的罪。而梵豫王知道长寿王的人望,心中非常恐惧,因此他想到除去祸根,就下令把长寿王斩首。
“长生童子知道父亲被害以后,在夜半的时候,偷偷地前来收尸,用香木藏着遗体,恳切至诚地为父亲祈祷冥福。
“梵豫王知道长寿王有一位太子名叫长生童子,他恐惧长生童子前来报仇,满怀着怖畏的心,不能安眠,严厉地下令缉拿长生童子。
“长生童子后来改姓化名进入迦尸城,成为一位有名的伎乐圣手,贵族豪门都很宠爱他。有一天,梵豫王看到时,王也很欢喜,就命他进宫侍奉左右,梵豫王很信任长生童子,护身的刀都交给长生童子执拿。
“有一次,梵豫王出猎于山中,迷失路途,他和随从都失联络,跟随在身边的只有长生童子。梵豫王寻找路途,寻找很久还不能寻到出路,他疲倦的时候就枕在长生童子的膝上闭目休息。
“长生童子就在这个时候心下想道:‘这个恶王是一个无道的昏君,他杀害我无罪的父亲,夺去我父王的国土,现在,他的生命在我的手中,真是天给我的方便,这正是给我报仇雪恨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长生童子这么想后,他就拔刀想杀梵豫王,但是就在这一刹那,他记起父亲的遗训,他又把刀插进鞘中。此刻梵豫王已被惊醒,他对长生童子说道:‘啊!可怕!可怕!我在睡梦之中,恍惚见到长生童子来此报仇,他用刀砍去我的头。’
“长生童子听梵豫王说后,慢言慢语地说道:‘大王!你不要恐惧,我就是长生童子!老实告诉你,当你在睡着的时候,我是想报仇的,但记起父亲的遗训,我又把刀收进鞘中了。’P3-5
大藏经九干余卷,名词、文句、义理,都不是一个初学佛法者所容易探求的。在现在佛教出版界中,佛教大众化的读物,实在太少了。初学者的信心是虔诚的,初学者的智心是空虚的,为了要把佛法给大众普遍接受,《佛教故事大全》确是大家看得懂的一部书。
在佛教徒偏重信仰修持而不重视智慧理解的今日,出版一部一千数百余页的书,是一件为法牺牲的精神。不过,我希望读者能从本书中体解大道,长养信心,把书中的故事广为宣扬,自觉觉人,功德无量!
——星云大师
“法师!佛教里哪一本书。我们才看得懂呢?”
这一句话,我行脚在各地,常常听到有人问我。说来真惭愧,对于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我竟然不知怎样回答才好。
《大藏经》九千余卷,名词、文句、义理,都不是一个初学佛法者所容易探求的。在现在佛教出版界中,佛教大众化的读物,实在太少了。初学者的信心是虔诚的,初学者的智心是空虚的,为了要把佛法给大众普遍接受,《佛教故事大全》确是大家看得懂的一部书。
记得十年前,我应某地佛教会之请,在市区中心每周作一次佛法演讲,时间定为每次两小时。在这两小时的演讲中,如果半小时还不穿插一个故事,听众就会逐渐减少;但一讲到故事,听众又会逐渐增多。那时,我就深深觉得故事吸引人有莫大的力量!
本来,翻开佛经,大都是故事体裁,像《阿含经》《经律异相》等,可以说大都是佛陀和弟子之间的片断故事;就是大乘经典,如《大宝积经》《华严经》《维摩经》等,其文体也都是最生动的故事!把佛陀的言行,结集为经,成为故事的体裁,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佛陀度世的苦心。《佛教故事大全》的编著,可以说是体会佛心,适应大众需要的一部通俗的读物。
佛法,不容否认的,其艰深之处,皆因系阐扬宇宙人生的抽象的哲理,为了给大家接受,这需要具体的故事帮助说明。我平时讲法给人听,或是听人讲,每讲到难以给听众明了的地方,引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比喻说明,总会获得大家一个会心的微笑。可见故事比空洞的哲理,使大家容易铭记于心。佛法的宗要,也主张事理圆融。
《佛教故事大全》是由慈庄、慈惠、慈容、慈莲、慈嘉等所编著的。慈庄和觉珍、慈宜等主持佛教文化服务处,慈莲是儿童班的教师,慈惠、慈容、慈嘉系幼儿园老师。两年之内,在她们教课的余暇,能把这五十余万字的巨著完成,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她们都是二三十岁的女青年,能有这么大的热心毅力,研读佛经,著文宣扬,可以说,佛教青年在佛教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佛教故事大全》计有故事四百余篇,她们写好后,交给我审阅,我细读一遍,觉得这些故事,有的是依佛经改写的,有的是搜集各书刊上发表过的加以重编的。内容可说都非常忠实于佛典,但在情节上表达得还有不足的地方,而且,佛经中的故事仍多,也不止这四百余篇。虽然如此,但这已经是一部内容丰富、叙述简明的大众读物了。
本书依其内容性质,装订成册,分为十篇:
一、供施篇 二、因果篇 三、信修篇 四、悔愿篇五、忍进篇 六、智愚篇 七、苦空篇 八、本生篇九、弟子篇 十、警语篇
像这样的分法,便于给弘法布教者参考,但并不一定确当,例如在供施、因果等篇中,好多篇是本生谭,而并未完全收进本生篇中。又如一个故事,内中讲到供养、布施。可是又涉到忏悔、发愿,所以本书分类,只是一个大概的划分,这应该在此告诉读者。
在佛教徒偏重信仰修持而不重视智慧理解的今日。出版一部一千数百余页的书,是一件为法牺牲的精神。不过,我希望读者能从本书中体解大道,长养信心,把书中的故事广为宣扬,自觉觉人,功德无量!
1961年1月15日写在宜兰念佛会
史上最全面的佛教故事结集《佛教故事大全》,收录佛教故事近500篇。
台湾佛光山慈庄法师等5位佛子倾心编撰。
分册《佛教故事大全(忍进智愚篇)》,以诸多“忍”与“智”的有趣故事,明示以“忍”为“进”的人生哲学,以及大智慧的处世之道。
史上最权威、最全面的佛教故事大全;小故事,大智慧。
《佛教故事大全(忍进智愚篇)》收录佛教故事近100多篇。由台湾佛光山慈庄法师等5位佛子倾心编撰,以简明生动的笔触改写佛典中的有趣故事,将佛法的教义与智慧蕴含其间,既能借此全面了解佛教知识,又能启迪身心,明心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