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和谐养生少生病(四十以后才明白)
分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作者 李寅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吃熟食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之一

吃熟食是人类饮食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一次革命。据《礼记》记载,原始人的生活状态是:“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韩非子》),因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淮南子》中也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说明远古时期的先民,确实曾受到吃生食所致疾病的折磨和困扰。这种情况在人类有意识利用、保存自然火和人工取火后才逐渐得以改变,如《淮南子·本经训》中记载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它标志着人类从此告别了像野兽一样“茹毛饮血”的生存方式,并迈入了吃熟食的文明时代。

食物与药物一样,都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药物通过一定方法的炮制,可以改变其气味属性;食物经过烹调,同样可以改变其性质和滋味。饮食调和,脾胃健旺,则元气充沛,生机蓬勃;饮食不调,脾胃损伤,则元气衰败,生机减退。食物通过烹调后,可以使食物的能量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使人对食物的吸收能力大大增强。这就是熟食的魅力。

生和熟的选择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有人号召人们返祖,吃生食,如生吃茄子、生吃泥鳅等,而且信者竟然甚多。

并不是什么都不能生吃,但肯定也不是什么都能生吃的。可怕的不是谣言,而是谣言的传播和轻信。

大家都知道,发芽的土豆是不能吃的,否则会中毒。从医学上来看,中毒的原因是发芽的土豆含有一种叫做茄碱的毒素,而生茄子中也含有较多的这种毒素。一次吃进过量茄碱,会出现口腔及咽喉部瘙痒、上腹部疼痛等反应。但茄碱经过蒸、烧等加热的烹调方法后,会分解、去毒。所以,茄子不能生吃。难怪有朋友调侃说:吃生茄子的好处是能省佐料,坏处是中毒。

再如黄瓜,具有减肥、美容、抗肿瘤、扩张血管、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从中医角度来说,能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消肿利尿,治疗咽喉肿痛、四肢浮肿。但是,黄瓜味甘而性凉,也就是偏于寒性,所以脾胃虚寒者最好不要生吃。

西红柿生熟皆宜。由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治疗坏血病,对于维生素C缺乏的患者来说,生吃西红柿不失为补充维生素C的一种好办法。近期有谣言说在其中发现了尼古丁,生吃西红柿等于抽烟,这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谣言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出格的言语颠覆人们的传统认知,以此来吸引人的眼球。所以我们在听到所谓的“新理论”时,一定不要轻易相信。西红柿做熟后,维生素C流失较多,但番茄红素和其他抗氧化剂含量却明显上升,具有较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损伤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还能抗癌、防癌,所以熟吃也有熟吃的价值。

吃熟食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之一。大体来说,一切肉类都应该吃熟的,即孙思邈强调的“一切肉惟须煮烂”。这不仅能防止传染病,有利于吸收,还能有效地保护牙齿,否则“强力咬啮坚硬脯肉”,就会“反致折齿破齿之弊”。而蔬菜则有能生吃者,有必须熟吃的,应分别对待。

要想身体好,饭要吃得少

少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量不要过,总体数量上要少;二是不偏,顺口的应主动少吃。

有些朋友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胃口好才能吃得多,吃得多就是健康的表现。其实不然。《素问·痹论》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千金要方》进而指出:“食不可过饱……饱食过多,则结积聚”,应当“食无求饱”。简单地说,不论是平时还是在大饥大渴时,都应该吃八分饱,给脾胃留一线之地,给机体一个消化吸收、自我调节的空间,这在中医里叫“饮食有节”。节,是节制的意思,“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登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所以我们应“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否则,“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老百姓说得就更直白了:“要长寿,三餐量腹依时候。”

长期吃得过多,会造成食积,从而引发诸如胃胀、打嗝、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严重者还会出现眩晕、失眠等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内经》所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也。

人的口味不同,有喜欢甜的,有爱吃酸的。遇到自己爱吃的,都习惯多吃上几口,更有人偏食很厉害,专门吃自己爱吃的。实际上这是不妥的。《素问·五脏生成论》中说:“多食成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也就是任何一种口味都应该有所节制,否则各有危害。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身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也就是说,即便是我们不喜欢吃的,也要吃一点;即便是我们再喜欢吃的,也不能吃得过多。

P11-13

后记

养生是个大工程

我很少看关于养生的书籍。在写作这本书时,有朋友好心建议我应该看一看别人是怎样写的,我想了一下,还是没有采纳(本书主要参考的,还是中医的经典书籍,如《黄帝内经》《千金方》《脾胃论》等。当代的,主要是参考了《中国中医药报》上的相关文章,由于大多是剪报留存,所以很多原始日期、作者等已不可查,在这里一并致以谢意)。

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医,我知道,社会上流行的养生书,大多不是中医或纯正的中医写的。我并不是说他们写得不好或不对。西方的养生学是在营养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人为研究到回归自然的发展过程。虽然细化了《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理念,也就是充分研究了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成分,确定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各种矿物质等的含量,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了较为具体的饮食原则。但是,如同西医治病往往只见病不见人一样,西方养生观缺少中医强调的整体观,从而过分地关注或强调某一方面。这与我个人的养生观是相悖的。

在我的眼里,养生是个综合体,需要多方面的协作配合,包括身体上的、心理上的、饮食上的、运动上的等等。只有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才会使我们的机体尽可能地处于和谐、均衡的状态。

现在中央有一句口号:“建设全面和谐的小康社会。”什么是“全面和谐”?全面和谐不是局部和谐,不是这里和谐那里不和谐,也不是那里和谐这里不和谐,也就是邓小平所说的“两手都要硬”,而不是仅强调某一方面。

养生同样需要如此,需要外部大环境的共同和谐,才会促成人体内部小世界的阴阳和谐,最终达到“远离疾病、保身常全”的终极目标。

但是,现代人经常把这个搞反了,妄图用局限性的保养方法来追求整体的和谐健康,结果往往是缘木求鱼。比如经常看到有些人,上下班开车代步,在单位或家里一直坐在电脑旁,自己也知道运动过少的损害,所以每周抽出几个小时去健身房专门运动。这种方式费时费钱,且效果并不明显,完全可以换一种不用花钱的随时随地运动法。离单位近的朋友,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离单位远的朋友,可以坐地铁、公交,提前一站下车,然后步行去单位。如此坚持下来,每天只需要提前十几分钟起床即可,对身体的好处绝不是健身房所能替代的。

这只是一个例子,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比比皆是。如希望运动强身,却不顾自己的关节炎症、肿胀;每日三餐大鱼大肉,却希望吃点水果蔬菜就能抵消;脾胃虚弱,还不停地喝水,以进行所谓的排毒;有点小病就恐惧得不得了,而每天大把吃药;或是疾病很严重了,还担心“是药三分毒”,而不敢用药;患了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后因为片面理解饮食疗法而什么都不敢吃,导致身体迅速衰弱。这些现象都是因为不能准确理解“全面和谐”的含义而造成的。

人体是个小世界,与外部的大干世界相应相成。小世界的和谐,除了需要自身的“畅情志”、“远物欲”这些内因外,还与“调饮食”、“节起居”、“慎动静”、“适寒温”等等外因息息相关。只有这些环节都协调好了,才能达到阴阳权衡、内外沟通、气血通畅的整体和谐。《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后世各种养生理论的总纲,强调的就是多环节的协调,而不是仅仅注重某一个环节。著名的长寿明星彭祖是《内经》理论的忠实践行者和受益者,传说他活了八百多岁。在他临死前,还惋惜自己有两个环节没有做好:一是睡觉时枕头垫得过高,二是唾液吐得过远,都有损精气。  当然,完全做到每个环节都协调合理是不太现实的。如果真能那样,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度百岁乃去”了。退而求其次,我们可以力求大多数环节做好,而容忍一两个环节出现偏差,这也符合“恬淡虚无”的、不较真的精神养生法。但是有些人却是退而更求其次,仅仅重视某一两个环节的调理,对其他大多数环节重视不够,妄图以点带面,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举个例子,一个脾虚的人,他可能由于时间或其他方面的原因,没办法在饮食上注意调理,比如说选择品种。但他可以在其他方面做出改善,比如减慢进食的速度,讲究细嚼慢咽;餐后休息片刻再进行其他活动;学点按摩方法,如摩腹、点按相应穴位;保持情绪乐观,以避免肝气犯脾;避免过度思虑,从而避免耗伤心脾。这样,虽然他一个环节没有做好,但其他环节都做好了,也会逐渐达到保养脾胃的目的。相反,如果仅仅注意了饮食,其他方面却都放任自流,也不可能使脾胃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养生,最早出自春秋战国时一本叫《管子》的书,意思是保养生命。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未病先防”,就是预防得病的一种态度,所以说“养生”这个词是中国人发明的。几千年下来,养生成了门大学问,其中包含了中国的养生观念和处事方法、中医中药的医学理念等很多内容。也就是我个人的理解:“养生是个综合体”,需要多环节的兼顾。“辨证论养”,才能达到最终的机体“全面和谐”。

上面所说的这些,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也没有什么特殊难度影响你去施行。它的唯一要求,就是要求综合。综合而行就会健康,进而有可能长寿。单纯注重某一方面而其他方面不管不顾的做法,只能是缘木求鱼。

我们曾看到某些伪养生大师、伪科普专家宣传一些个性养生方法,过分夸大某种养生方法或食物,如大量吃绿豆、生吃茄子、吃泥鳅、喝尿、生吃树皮、摔背(背撞墙)等。虽然他们都宣称自己是中医养生,实际上却肆意歪曲中医养生,从未把养生也要遵循“辨证论治”这一中医精髓讲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如果老百姓盲目“对号入座”,久而久之,养生(保养生命)却变成了养病(培养疾病)。

天之道,补不足而损有余。《黄帝内经》里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类作为大自然的精灵,必然要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求天地人和。其核心思想为一个“和”字。道家讲自然界的和谐,儒家讲社会的和谐,佛家讲人类的和谐。中医则追求生命个体与天道自然、地理风俗,与他人以及个体自身阴阳之间、脏腑之间、气血之间、经络之间的大和谐(也就是天时、地利、人和)。其和谐的程度,与健康、寿命是成正比的。

通过这样一本小册子,我把自己的这种理解和大家交流、探讨,希望您能开卷有益。

愿每个人和谐养生,身体健康!

目录

从饮食说起

 您会喝水吗

喝水有益,中国创造

适量喝水,胜似服药

过犹不及,有损三脏

饮水水饮,脾虚虚脾

阴阳秘合,水火不离

 您会吃吗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

吃熟食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之一

生和熟的选择

要想身体好,饭要吃得少

饮食多样化不是一句空话

别怕吃肉

请你吃粥

食欲与疾病

四季与饮食

食疗≠药疗

饮食中的常见误区

 别把晚饭吃得战战兢兢

过去提倡晚饭要少吃的理由

晚餐现在时:因人而异

健康晚餐三要素

 糖尿病该如何忌口

忌口不分中西,病情决定需要

观念当分中西,“留人”、“治病”不同

食疗的两个原则

饮食的三条主张

中医忌口的六条原则

饮食的十点注意

 药膳啊药膳

药膳的起源

药膳的特点

药膳的配制规律

药膳首先是药

药膳≠食物+中药

谁把药膳的配制权给了饭店

药膳“一勺烩”

 别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

今天,你“被保健”了吗

温柔一刀,“被保健”成全了谁

鸡肋的保健品

半遮琵琶的保健品

误人的保健品

害人的保健品

“风骚”三五天的保健品

美丽的错误

 美丽的身姿,痛苦的膝盖

高跟上的舞者,美丽的代价

容易受伤的关节

小膝盖大视野,骨与非骨治要分清

保养膝盖,勿忘护筋

忍耐,不一定是美德,坚强,才更重要

做自己膝盖的朋友,学会聆听它的声音

养护膝盖,从30岁开始

一年四季,勿忘暖膝

摒弃误解,正确护膝

动,并健康着

规范正确的自疗方法,助您保护膝盖

请善待自己的平衡支点

 漂亮的十字绣,扭曲的颈椎

扭秧歌的颈椎

变脸的颈椎

不堪摇摆的颈椎

不要“牵挂”您的颈椎

请“温暖”您的颈椎

谁扳动了您的颈椎

中医推荐的颈椎自我养护法

 运动虽好,切忌过度

生命在于运动

意倦即止,量力而行

预防积劳成疾

谨守“动静结合”之道

动以养阳,静以养阴,阴阳不离

 饭后百步走,真的能活到九十九吗

“动则耗阳”,不足者请勿饭后立刻运动

适度原则,饭后养生有讲究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解

正说“冬练三九”

正说“夏练三伏”

 因人而异话减肥

国人的肥胖标准与相关危险概率

肥胖的分类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中国人的某些诡异行为

 我们集体去补钙吗

缺钙与否的鉴别

中医对缺钙的认识

 我们集体去扶阳吗

过用寒凉显弊端

矫枉过正亦枉然

自疗当远极性药

中庸之道守周全

 我们集体去通便吗

通便的好处:肠中常清,可得长生

宿便的形成:功能、器质各不同

宿便的治疗:水火既济方为功

当这些变为常识

 您高血压了吗

 高血脂了,您还敢吃吗

合理的膳食结构≠单调的饮食品种

合理的膳食结构不能代替药物治疗

中医的个性化治疗更具优势

 您骨质增生了吗

认识上的误区:骨质增生就是病吗

治疗上的误区:准确的鉴别诊断是保障疗效的前提

骨质增生症是可防可治的

 别轻易泻“火”

千古混沌一团“火”

虚实补泻各不同

火是疾病亦是根

医师指导勿看轻

 适度春捂,谨慎秋冻

春捂秋冻有道理,天人相应大智慧

过度春捂,春瘟泛滥上焦火失当秋冻,阳气不达手足疮

适度春捂,早穿棉袄午穿纱;谨慎秋冻,上薄下厚腰膝足

养生智慧,切勿胶柱鼓瑟

对养生爱好者说

 找准自己的定位

 敲胆经的作用与误区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是一种存疑的表述,并不代表

胆高于其他的脏腑

胆为阳脏,主升发。阳宜秘藏,过度敲击打会造成阳气外泄

从疾病的属性来说,并不是只有“堵”的一类,还有不足的一类,并不是只有“热”的一类,还有寒的一类

“升”与“生”的不同

敲胆经能促进胆汁分泌吗

诸经均有不同功效,养生非只敲胆一途

 直面艾灸

什么是艾灸

艾灸演义

艾灸的作用

艾灸的规范操作

施灸的顺序

艾灸的注意事项

 对按摩热的冷思考

按摩的分类

按摩的手法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足疗

聊聊阿是穴

我的推荐:按摩五方

 拔罐

 这不是封闭

封闭疗法的利弊

穴位注射疗法的利弊

封闭与穴位注射的异同

 谁把中成药划成了非处方药

也谈体质学说

 嘘“寒”问”暖”辨体质

体质的定义

体质学说的起源及意义

体质的分类

各种体质的特点及调养方法

执简驭繁,嘘寒问暖辨阴阳

 体质学说+对症药物为何没能等于健康

体质学说当活看,患病倾向非必然

体质本由先天产,后天调养可转化

分型仅为启门径,五脏相关糅合体

体质调护偏转平,过敏悄然无影踪

 亚健康离健康到底有多远

亚健康仅仅是西医的观点

疾病诊断,不能以现代检测手段为唯一标准

亚健康距离健康到底有多远?

重新认识“未病”与“亚健康”的关系

中医正说亚健康

老年人的亚健康

推荐亚健康(五脏相关亚健康)自疗方

关于医患关系

 与医生的相处之道

选择他就要尊重他

医生也有七情六欲

认清送红包的潜规则

 别和医生深入探讨病情

 沉默寡言的医生就不是好医生吗

 面对中西医对同一种病的不同观点,您会取舍吗?

中医西医的区别

让中西医各司其职

走出认识误区

 献血真的无害健康吗

中西医眼里的“平人”

不同的“平人”观念导致“适宜献血者”的标准迥异

迥异的标准,不同的后果

建议

 煎药机究竟煎出了多少药

正确的煎药方法

兼论服药方法

中药应择时而服

 除了拔牙外,还有这样一种选择

 此脚气非彼脚气

此脚气非彼脚气,一字之差缪千里

脚气好治“病”难医,自疗医疗慎选择

 宣泄一下吧

人非圣贤,孰能无“怒”

怒由肝生,亦受外惑

中医解读,一怒之“效”

适度发怒,有益健康

推荐方法,长吁短叹

给您支招

 养生,不要拿来主义

养生不可照本宣科

养生硬道理:无过无不及

 别看名声看疗效

不要追星看病

 学会从“专科”走出来

专科的现状

怎样选择专科

实用小方——真正的简、便、验、廉

 正确认识偏方

 通调脾胃——资生丸

 醋的妙用

“醋”出来的爱意

莫要“醋”海生波

 食盐效方

 价廉效佳话山楂

 敛汗通闭——浮小麦

 妙用鸡蛋皮

 花,美丽中的健康

谨志怀念话槐花

“冰清高洁”的菊花

爱你的女人,就给她玫瑰

月月花红月月舒

花开风流说牡丹

芍药花

 我们身边那些被遗忘的宝贝

清热安眠分心木

廉价“三七”花生衣

强力截喘花椒子

止遗蠲痹露蜂房

中西医话银杏叶

轻能去重玉米须

亦食亦药说野菜

止血祛痛童子尿

 足跟骨刺自疗术

 肝硬化简方

 指尖连着生命

 挑治痔疮

 龚士澄先生的几则经验小方

三仁糊治便秘

酒剂搜寒

神曲治感冒

 巧敷足脐治百病

贴足心

敷肚脐

 捏积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

富足时代生“贫”疾,饮食失节成疳积

西医认识缺陷大,中医捏积疗效佳

推陈出新“冯捏积”,无私献法世人夸

不针不药捏肉皮,艺精术简可重复

施术要点先牢记,适者禁忌后分清

 张悟本错了,可它们没错

绿豆

赤小豆

黄豆

白扁豆

黑豆

 其他

附:养生三字经

后记:养生是个大工程

序言

中国人自仓廪足之后就一直在探讨养生、追求长寿,可上至历代帝王、下至寻常百姓,似乎都还远远未曾达到追求之目的。

2011年春节晚会上姜昆表演了一个相声:甲专家说苹果要带皮吃,乙专家说苹果不能带皮吃,结果闹得不知道这苹果到底该怎么吃了。这虽然仅仅是一个艺术作品,但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一个严峻的现实,那就是:各路专家们对同一问题出现大相径庭说法的现象,普遍存在。

面对众说纷纭的养生各家“邪说”,您迷惑了吗?

从早期的甩手疗法、打鸡血、喝红茶菌热,以及对某些气功大师意念治病、隔空取物的狂热追捧,到近年来的吃果子狸、吃老鼠、生吃泥鳅、生吃茄子等;从早些年的“神医”胡万林,到近几年的神仙道长李一、李培刚、刘太医、张悟本、大道堂刘逢军,虽然每一轮错误的养生方式都会引起一番思考,虽然一个个“大师”倒下了,但大众似乎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启发。难道真的是咱中国的老百姓太愚昧了吗?

面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养生大师,您是否能做到“择其善者而从之”?

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17日国内即发生大范围哄抢食用盐的集体荒唐行为。

面对诸如此类的以讹传讹而不设防的举动,您怎样才能做到让“谣盐”止于智者?

本人从事中医理论研究与临床十几年,在年将不惑时终于明白: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养生同样如此,以人为本因人而异。

本书不是一本面面俱到的养生经,也不是一本人云亦云的养生经。我只是把我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或许是您正在经历的,通过我的方式告诉您:它或许是不对的。

正确的养生方式,无疑会提高您的生活质量,而错误的养生方式,不可避免地会降低您的生活质量。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养生,肯定都会改变您的人生。

说实话,我并不奢望仅仅通过这样一本小册子让您长寿,但它绝对可以让您减少错误的养生方法,减少对自己身体的损害。归根结底,我是想帮助您确立起适合自己的养生经。

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才是最好的养生方式。

内容推荐

在《和谐养生少生病:四十以后才明白》一书中,一位地道的中医李寅通过他的方式告诉你,如何减少错位的养生方法对身体的损害,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和谐养生少生病:四十以后才明白》提供的诸多养生方法简单实用,可供读者选择。掩卷之余,你会发现,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才是最好的养生方式。

编辑推荐

李寅从事中医理论研究与临床十几年,在年将不惑时终于明白: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养生同样如此,以人为本因人而异。

本书《和谐养生少生病:四十以后才明白》不是一本面面俱到的养生经,也不是一本人云亦云的养生经。李寅只是把他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或许是您正在经历的,通过他的方式告诉您:它或许是不对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4: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