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玛丽·F.罗宾逊著,高万隆译的《艾米莉·勃朗特传》呈现的不是那种严苛和粗暴的女诗人,因为这种看法甚嚣尘上,弄得艾米莉·勃朗特面目全非。本书要呈现的是这样一个艾米莉·勃朗特:一个勇于面对命运和怯懦的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平时沉静但间或会因开心而突然活跃起来。呈现真实的艾米莉·勃朗特,就是为她竖立最高贵、最坚固的纪念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艾米莉·勃朗特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英)A.玛丽·F.罗宾逊 |
出版社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A.玛丽·F.罗宾逊著,高万隆译的《艾米莉·勃朗特传》呈现的不是那种严苛和粗暴的女诗人,因为这种看法甚嚣尘上,弄得艾米莉·勃朗特面目全非。本书要呈现的是这样一个艾米莉·勃朗特:一个勇于面对命运和怯懦的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平时沉静但间或会因开心而突然活跃起来。呈现真实的艾米莉·勃朗特,就是为她竖立最高贵、最坚固的纪念碑。 内容推荐 Emily Bronte一书是最早有关艾米莉·勃朗特生平的传记。A.玛丽·F.罗宾逊著,高万隆译的《艾米莉·勃朗特传》对艾米莉·勃朗特本人及其创作的评价基于事实和翔实资料,具有真知灼见,也具有前瞻性。译本翻译地道,语言优美,很好地传达了原书的主旨。本书无政治宗教问题。 目录 第一章 家世 第二章 幼年 第三章 柯文桥学校 第四章 童年 第五章 上学 第六章 在霍沃思的少女时期 第七章 在伊萨贝拉大街 第八章 追溯 第九章 回忆 第十章 招生广告 第十一章 布兰威尔的堕落 第十二章 写诗 第十三章 烦扰 第十四章 《呼啸山庄》溯源 第十五章 《呼啸山庄》的故事 第十六章 《雪莉》 第十七章 布兰威尔的结局 第十八章 艾米莉之死 结束语 参考和引用文献 附录 试读章节 父亲的坚强意志遗传给了科勒、埃利斯和艾克顿,母亲的疾病遗传给了三姐,在艾米莉和安妮正值青春年少时夺走了她们的生命,并使夏洛蒂从小到大瘦小而赢弱。在这两方面,这个家庭里的唯一男孩帕特里克·布兰威尔却很少受到影响,然而也是年纪轻轻便死了。他过度放荡的生活表明,他的天性中有那么一点疯狂的因子。 天赋和疯狂往往伴随肺结核左右,就像这种疾病的好天使和坏天使。有人把赋予人类的这种最伟大的天赋看成结核病遗传倾向的偶然结果,请不要将这种看法说成一种亵渎或荒谬。当然,也有许多其他决定因素,但是可以肯定,这种遗传的淋巴结核或肺结核也许并不是以这些疾病的形式或者不只是以这些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以一种心灵状态的变化形式表现出来。恶可以造就善,也可以造就更恶。 孩子们的父亲是一个神经质、易怒和粗暴的人,他将一种不易控制的神经质基因和一种不屈不挠的意志力遗传给孩子们。至少,在这几个女孩子身上显示了这两方面的特征。相比之下,帕特里克·布兰威尔则是一个弱者,更有才气,更加激越,但却不似父亲那样坚韧和正直。他似乎也完全不似母亲那样具有坚定的道德品性。母亲在不同程度上成为女儿们在性格和健康方面效仿的榜样。父亲赋予她们激情和意志,而她们的天赋并非直接来自双亲,而是来自她们的天性构造。 此外,无论从父系那里还是从母系那里,孩子们都承袭了凯尔特人的血脉。这一点非常重要,这预示了贯穿于他们全部作品的那种迷信、想象和恐怖的倾向。他们的母亲玛丽亚·布兰威尔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族,这个家族在康沃尔郡彭赞斯一带经商,久负盛名。他们的祖父是一个爱尔兰农民,但是祖先却来自英国南方。 帕特里克.勃朗特牧师的姓氏源于一个好听的希腊姓氏——勃朗特尔。勃朗特(Bronte)是古爱尔兰语对勃朗特尔的简称,这个姓氏自然让孩子们崇拜不已。勃朗特牧师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个不同寻常、颇为有趣的故事。 帕特里克·勃朗特牧师是唐郡阿哈德格的一个自耕农的十个孩子当中的一个。他的这个家继承了上辈的力量、俊朗和区区几亩种土豆的地。因家境贫寒,十个孩子常常挨饿受冻。然而,这些不利的影响似乎只是激发了帕特里克·普伦蒂的力量,促使他决心战胜环境。他长大后,身高体壮,异常英俊;头型若雕塑,五官端正,双目湛蓝而隽永。他的言谈举止给人以生动印象,这实际上掩饰了其性情中的自我中心和严厉苛刻。而他这种自我中心和严厉苛刻的性情在后来的岁月中成为一种常态。他似乎是个慷慨大方、行为敏捷和易于冲动的小伙子。十六岁那年,帕特里克离开了父亲的庇护,立意为自己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他在毗邻的德鲁姆古兰村开办了一所他所称的爱尔兰公立学校,这是一所为村里儿童们办的露天学校。此后的五六年中,他坚持办这所学校,利用业余时间丰富知识,钻研数学,自学希腊文和拉丁文。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了。教区牧师泰伊先生对帕特里克·普伦蒂的决心和能力印象深刻,劝他去英国读大学。25岁时,这位年轻人在泰伊先生的帮助下进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进行学习。(P4-5) 序言 评判一部艺术作品最可靠的办法,就是看它问世百年之后读者大众对它的看法。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读者的趣味肯定会有所变化,华而不实的表象肯定会褪去,这部作品也会形成一种能够为读者所欣赏的品质。这样的高见让我们回想起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对艺术作品的赞美。我们也不由想起诗人雪莱在世时《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售出的数量。我们也熟知“济慈有什么粥”的诗句,惴惴不安地想起诗中霍波斯和诺波斯吃的那只龟,以及后来我们满心欢喜地看他们荣戴桂冠的情景。 那么,千万不要相信我们自己和读者大众对百年之内去世的所有名人的判断吧。当声称自己结论绝对正确时,请记住,我们的结论在时光回音廊的另一端听起来是多么奇怪。那么,我们只能对乔叟和莎士比亚、对约翰·高尔和我们博学多识的本·琼生发表看法吗?唉!对他们孰优孰劣,我们过于自信了。我们毫不费力地确立了我们对他们的看法,并对此心安理得。对他们的看法,我们有所保留,因为就他们而言,未来并非高枕无忧;对他们来说,或许仍会有人说出无心之词;对他们来说,我们也许会感到,当命运的投注依然未知时,热情突然减退并非不可能;当我们上阵时,我们臆想这些名人的荣耀就在我们手中。 不管怎样,总算是一步一步地获胜了。随后艺术的发展需要某些品质,而针对这些品质的审美趣味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了。这些品质是栖身阁楼的布莱克、两袖清风的米勒在其不朽之作中确立的。最后,当时机成熟时,有鉴赏家看到了画作,吹去书上的灰尘,直接宣告了他的发现。史文朋先生,可以说,吹去了《呼啸山庄》上面的灰尘。如今,在放有柯勒律治和韦伯斯特、霍夫曼和莱奥帕尔迪作品的书架上,《呼啸山庄》也占有了一席之地。稍后,才从悉尼·多贝尔、阿诺德先生的好诗和里德先生充满敬意的文字那里看到几句大胆的欢迎之词。这些权威人物都赞扬了这本书。西赖丁的一家工厂有年轻女工从收费图书馆借来破烂的《呼啸山庄》,一遍又一遍地读;也有一个充满渴望、不知满足、满怀激情的孩子想读这本书,并喜欢上了它;尽管他受到责难,但从这本书中,他却发现了一种能让他获得满足的想象力,发现了一种能让空气清新的暴风雨。抑或有内心坚强的人看到,一个外国船员和一个在港口讨生活的母亲抛弃了他们的孩子,而这个孩子偶然被发现,结果导致收留者的继承人遭受了不可避免的毁灭。他从这种严苛的幻象中获得了一种正义感。然而,这样的读者寥寥无几,就连这本书也不受人欢迎。 平心而论,这些被彰显的艾米莉·勃朗特的品质并非一个小说家首要的品质。她缺乏生活阅历,笔下人物都是本地人,活动范围有限。她没有乔治·艾略特那种宽广的人文情怀,没有简·奥斯丁那种能让我们在一本书中爱上被我们忽略的东西的快乐天赋,在她身上,我们看不到人类的真实和激情,看不到那种接连不断的朗静而幽默的苦涩,而这些品质正是让夏洛蒂·勃朗特跻身于塞万提斯和维克多·雨果之间的原因所在。 艾米莉·勃朗特属于不同的类别。她的想象空间狭小,却更有强度。她看到的不多,但她看到的绝对是在她眼前所呈现的。还没有哪位作家像她那样热情而忠实地描写荒野、疾风、天空,然而这却是她笔下大自然的一切。有人将她天性中的狭隘和激越归因于她单纯而天真的烦恼。那些平凡的场景和人物在《维莱特》和《雪莉》中就已经被给予了持续同情和幽默的描写。在她看来,保罗·伊曼纽尔只不过像一个迂腐和严苛的监工;然而另一方面,在那些精神类别不同的人看来,还没有哪部小说中的描写能够比对希斯克利夫快乐死亡——一种非自然、虚幻的快乐——的情景的描写更动人了。在此情景描写中,他那种野豹似的天性在一种虚幻极乐的精神错乱中变得瘫软无力了。 只有这样罕见的想象力才能构想出这样的结局。描写那种忘恩负义的邪恶生活,靠的绝不是寻常的恐怖,也绝不是疯子般的暴怒,靠的是对幸福的令人痛苦的焦虑。这种幸福总是处于接近实现的状态,根本抓不牢。也只有靠这样一种巧妙而罕见的描写,才能够绝对坚实地走在那条通向梦幻世界的狭窄单行道上。像艾米莉·勃朗特这样无所畏惧地走在那座危险之桥上的人可说以是寥寥无几。那是她自己的领域,在那里她赢得了我们最高的赞誉。然而,若把她放在这个尘世中,要她为我们解说一下周围人们的日常生活,她不可能给予回应。她有着敏捷而自信的精神,就像一只习惯于飞翔的鸟,在地上走起来不免显得笨拙和迟疑。 她对我们讲述了她之所见。她所看到的和她所能看到的都是特有的。触动她孤独生活的那片荒野的野性、偏僻农庄的那些秘密、那出激情和软弱的悲剧之能量都为她所预见和拥有,然而这并不包括她脚下那个村子的生活,不包括工厂喧闹、暴乱、贫富的突然改变,不包括国教和非国教之间不断的对抗。西赖丁人熟悉《简·爱》和《雪莉》中几乎每一个人物和每一处地方的原型,而在《呼啸山庄》中,没有一个人物爬过霍沃思周边的山丘。 让我们打个比方吧,有两个外国人曾穿过斯特拉福特郡,给我们留下了他们所见所闻的报告。第一个外国人是白天经过那里的,讲述了那里乡村可怕的黑暗面。不过,毫无疑问,他更多地讲述了男人借助火把在黑暗中所进行的可怕而耐心的抗争,讲述了那些默默无闻的生灵的坚忍不拔的勇气。他深知了他们之所以如此辛劳,就是为了怀抱小孩的女人。他注意到,烟雾之上的蓝天对于如此恶劣的环境来说是多么宝贵。但是,第二个外国人是在夜里穿越那里的,既看不到肮脏也看不到丑陋,既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孩子。他所看到的只是一大片满是火焰的黑暗,到处是火炉中燃烧的暗红色火焰。呈现在眼前的是奇特的劳工,半身赤裸,几乎不像人类,在跃动闪烁的火光中周身变得通红。他无法明白他们劳作的意义,但是却看到了火焰与黑暗的那种可怕而难忘的奇幻景象,看到了覆盖一切的黑夜中炽烈活力的展不。 这个世界中的黑暗乡村对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来说是如此不同:在前者看来,乡村轮廓清晰且富于慈悲;而对艾米莉·勃朗特来说,就像是穿越阴影的旅行。她们都忠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地方相同,呈现的景色则大不相同。在每一个旁观者看来,各种不同的性情给这个世界染上了非常不同的颜色。为了更好地理解艾米莉·勃朗特笔下所呈现的景色,我们也应该从旁观者的角度出发。获得如此短暂的一瞥,获得和给予艾米莉·勃朗特性格如此短暂的透视,是我为这本书所确定的目标。无法实现自己愿望也许是不可避免的,这个任务或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如果说我的努力还是取得了成效,那么这大多要归功于许多对我慷慨相助的人。在这些人当中,我首先要感谢我在霍沃思的友善的主人英格汉姆博士,霍沃思教区的伍德夫人、威廉·伍德先生、布朗夫人和拉特克利夫夫人——他们都熟悉当时在该教区生活的勃朗特一家。我也要感谢威姆斯·里德先生、J.H.英格拉姆先生和比德尔先生,他们帮我收集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最重要的是,我要对艾伦·努茜小姐表示感激。若没有她的慷慨相助,我在写这本书时想必会感到茫然无知而偏离事实。在她看来,如果这本书很有价值,如果这本书所涉及的话题都还不错,如果没有那些由该故事的性质所带来的阴郁和烦恼的阴影,如果我只能讲艾米莉·勃朗特那种高贵的品格而不是她生活中的严峻考验,那么我则敢于尝试致力于这项研究。然而,对艾米莉的朋友,我只是通过艾伦·努茜小姐,提供我所了解到的关于艾米莉的信息。有关布兰威尔的耻辱和悲伤,她知之甚少,且不关注,对他们那些令人悲伤的必要记录也无兴趣。我只能将我这方面的努力所呈现的光芒和阳光献给她。也许我太了解那种阴影了,太了解布兰威尔·勃朗特各种各样的荒唐和失败。可是在艾米莉的生活中,很少碰到如此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个犯有错误的挚爱兄长对她的天赋倾向影响如此之大,以致忽视了它们也就是忽视了把《诗集》中的幻想变成《呼啸山庄》中的悲剧的那种震撼,让完善艾米莉·勃朗特英雄性格的那种忍耐、勇气和慷慨成为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让她承受了执意要写主人公犯罪和暴力的诽谤。唉,并非如此!这些人物只不过是体现T让她家充满阴郁氛围的那种激情和悲伤。这绝不是一种驱使纯真少女不断渴望罪孽的超强力量和邪恶的霸主地位的堕落幻想。 她目日夜夜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并热情地关注问题的难点。于忧思之中,她写了《呼啸山庄》。从激发她写作结束的清晰思路来看,我们知道暴风雨结束了,我们知道的她下一部悲剧小说将不会有太多的暴力。不过,我们无缘看到她的下一部小说了,因为她溘然长逝了,而也因此大部分人永远记住了她。 她是在赞美之词到来之前去世的。离世之时,她的作品被人误解和忽视,可是她并不难过。荒野之家对来她说弥足珍贵,操持琐碎平凡的家务让她感到快乐,她深深地爱着她的姐妹,在她那种充满耐心和慷慨的生活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快乐和幸福。我就是要呈现她本来的样子!我要呈现的不是那种严苛和粗暴的女诗人,因为这种看法甚嚣尘上,弄得艾米莉·勃朗特面目全非。我要呈现的是这样一个艾米莉·勃朗特:一个勇于面对命运和怯懦的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平时沉静但间或会因开心而突然活跃起来。呈现真实的艾米莉·勃朗特,就是为她竖立最高贵、最坚固的纪念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