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本草纲目”之精华,再现传世的养生智慧!药食同源,食物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本书从《本草纲目》中甄选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百余种食品,从调养五脏、延缓衰老、防治亚健康、提高免疫力、调节情绪、防癌抗癌、延年益寿等方面,介绍食物的性味、药效,及在保健养生方面的实际应用。帮助读者按照自身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病及保健方法,了解药食养生并提高生活质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本草纲目养生智慧(食物卷)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作者 | 刘静贤 |
出版社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浓缩“本草纲目”之精华,再现传世的养生智慧!药食同源,食物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本书从《本草纲目》中甄选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百余种食品,从调养五脏、延缓衰老、防治亚健康、提高免疫力、调节情绪、防癌抗癌、延年益寿等方面,介绍食物的性味、药效,及在保健养生方面的实际应用。帮助读者按照自身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病及保健方法,了解药食养生并提高生活质量。 内容推荐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注重养生的民族,“食”与“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件事,当然也是养生的重中之重。自古就有“药食同源”之说,有些食物不仅可以充饥,而且还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而药物不仅能治病还能养生。 药膳食疗学问颇多,不可盲目。毕竟 “药”、“食”都有其各自的偏性,用对了可以一味补全家,用错了当然也贻害不浅。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应用于日常活,既能利用药食养生之法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也可以通过药膳食疗来治疗一些轻症和慢性疾病。 目录 第一章 食补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本草纲目》是《黄帝内经》的伟大实践 食有五色,好“色”更有好健康 食分五味,健康生活需要有滋有味 熟悉食物五性,每个人都可以是医生 食物归经,细心调和才得健康身体 药补不如食补,食物才是最有效的药 别让错误的饮食习惯危害你的健康 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最合适的食物 “饮食有节”是“尽终天年”的关键 膳食营养平衡,疾病难以缠身
第二章 调养五脏六腑的小食物 小麦:心病皆宜的“心之谷” 绿豆:心气疼痛不用愁 赤小豆:热中消渴,消除心脏水肿 莲子:清心火使心脏健康 胡萝卜:护肝养心的“菜中之王” 韭菜:护肾养肝的起阳草 木耳:益气不饥,护肝疗痔 大枣:安中养脾的“脾之果” 薏米:健脾益胃的“米中之王” 香椿:香甘可茹益脾胃 百合:温肺止嗽效果好 梨:护肺凉心的好选择 柿子:有益心肺的“四子果” 桂花:滋阴清肺桂花香 鸭肉:滋阴养肾的好医生 黑豆:活血解毒的“肾脏卫士” 牡蛎:补肾壮阳,女性肾虚亦帮忙
第三章 延缓岁月的脚步,长留美丽 丝瓜:益气血的祛痘高手 猕猴桃:调中下气,告别白发 芦荟:呵护肌肤每一天 荔枝:益人颜色的雀斑“杀手” 桃:润泽皮肤的“肺之果”
第四章 辨证施治,远离亚健康 牛奶:补益劳损睡好觉 胡桃:补气养血护颈椎 鳗鱼:护肝明目作用大 金橘:下气快膈,解决烦忧 豆浆:制诸风热,摆脱感冒困扰 山楂:健胃消食的“开胃果” 龙眼:强身健脑有助记忆
第五章 提高免疫力,为健康筑防线 大蒜:解诸毒的“健康屏障” 菖蒲酒:消百病的“九节神草” 生姜:免疫系统的卫士 蜂蜜:清热解毒的保健饮品 黄豆:利大肠消水肿的“植物肉” 豌豆:调营卫,护健康 玉米:朴实的免疫良药
第六章 助人快乐心情的情绪信使 芹菜:带你走出愤怒的困境 香蕉:清脾泄火的“开心果” 甘蔗:润心肺带来好心情
第七章 祖先留给我们的抗癌秘密 银耳:轻身强志,放疗室的“好伴侣” 乌梅:除热烦满,癌细胞的“吸尘器” 苦瓜:抗“瘤”战士 茄子:治疗胃癌的“好帮手” 南瓜:补中益气,癌症也不可怕 地瓜:结肠癌的天敌 蘑菇:消肿瘤的山珍
第八章 延年益寿,健康活过100岁 樱桃:男女皆宜的“长寿果” 鱼肉:延缓衰老的好食物 西瓜:汁液多多,健康多多 萝卜:“萝卜出了地,医生没生意 葡萄:不老延年,青春常在 试读章节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们在饮食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一些以前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食物,现在非常容易就能够吃到。一时间很多人开始忘乎所以,高喊着“人在世上走,大吃大喝尽享受”的口号,置身体健康于不顾,沉湎于花天酒地,敞开胃口猛吃狂喝,真可谓是饮无规律,食无节制。这些人很少意识到这种饮食方式对身体造成的危害,相反还将此视为豪爽,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暴饮暴食,只是不一定什么时候,便颓然倒在了餐桌之前。 所谓“饮食有节”,就是指在饮食的过程中,不要吃得太多,但也不要吃得太少。保持饥饱适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饭只吃七分饱”。因为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输送、储存,主要靠脾胃来完成,如果过度地暴饮暴食,会加重脾胃的工作负担,使食物滞留于肠胃,不能及时消化,从而影响营养的吸收和输送,久而久之对人体的脾胃功能造成损害。生活中,暴饮暴食者,如果拉十个去医院检查,你就会发现,他们都是不同程度的肠胃病患者,这都是因为他们对饮食不加控制的结果。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饮食自倍,脾胃乃伤”的观点。认为人们在饮食的过程中应该学会自我控制,做到有节制地饮食,这样才可以长命百岁。如果不懂得节制,而任意放纵自己的饮食欲望,会伤害自己的脾胃,影响身体的健康。此养生之道简便易行,深得后人的推崇。《千金要方》继承了《黄帝内经》的养身理论,认为:“饮食过多则聚积,渴饮过多则成痰。”以此来说明无节制饮食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对中国几千年中医文化的传承和总结,自然深谙养身之道的真谛,因此在本草纲目中写下了“饮食不节,杀人顷刻”的语句来警示众人。而这短短的八个字也让人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饮食不节所带来的严重危害。 “药王”孙思邈一生医治过很多病人,他在《千金要方》中记载了多种重要的中药材,对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唐太宗即位时,邀请孙思邈进京,见他50多岁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感慨万千:“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从那以后,朝野上下纷纷找孙思邈索求养生之道,而孙思邈给出的答案只短短几个字:“人常不饥不饱,不寒不热,善。”然而就是这个一再被孙思邈所强调的长寿秘诀,却很少有人能坚持做下去。而孙思邈则靠着自己的节食养生之道,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百岁老人。 饮食有节,除了对饮食量的控制外,还表现在饮食的时间控制上。孔子在《论语·乡党》中说的“不时不食”,是指饮食时间应该固定在一个时间段。简而言之就是一日三餐,按时进食。人体的脾胃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已经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一到时间,消化系统就做好开始工作的准备。有些人常年吃零食,到了吃饭的时候,反而没有了饥饿感,勉强吃一点,也感觉不到有什么滋味,而且还难以消化。还有一些人,习惯了晚上吃夜宵,在身体即将进入休眠状态时,肠胃里却开始不情愿地工作起来。这样的工作的效率显然是极端低下的,会对肠胃造成损坏,而且还极容易导致身体肥胖。 我们虽然强调饮食有节,但也不能过于刻板,不能完全排斥按需进食的必要性,也就是说想吃时就吃一点,不想多吃就少吃一点。一些需要上夜班的人,在夜里往往会有饥饿感,这个时候适量地进食,能够起到补充能量的作用,对身体是有益的,即使第二天早饭不进食也不会有太多的损害。有些人则是因为工作过于投入而不能进食,这个时候,让他们停下来吃东西,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他们丝毫没有食欲,人体的供血量都在脑部,肠胃功能处于休息状态,即使吃了也不能很好地吸收消化。关于这一点,古代著名养生学家陶弘景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因此,节制饮食不是恪守成规,有时候也是需要灵活掌握的。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饮食有节已经成为健康的养身方式。这种方法甚至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老龄委的认可,他们认为这样的养身之道简单易行,很值得推广,并以此理论制订了老年人的饮食计划,即“营养荤素有度,饭量是晨好午饱夜饭少”。这个计划的实施,对于广大老年朋友的健康是有重大意义的。 P30-32 序言 药食同源,养生有道 在医院工作,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患者。他们虽然所患的疾病不同,但是他们却都对疾病有着同样的说辞:“人吃五谷杂粮,自然会生百病。”这种说法我是非常不赞同的生活中,我们有时候太过于注重推卸责任,而不是去反省自己。疾病形成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有的人先天性身体有疾,有的人则是后天不幸染病,但更多的时候,疾病的形成与我们不合理的生活、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在我看来,人们所说的五谷杂粮、水果菜蔬非但不是致病的原因,相反还是辅助治疗、保持健康的良药。 《淮南子·修务训》中记载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从这段短短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很久之前,食物、药物、植物本就是混在一起,无法区分的。后来,“神农一日遇七十毒”而尝尽百草,这才将食物和药物区分开。可以说在远古时期,药和食之间根本就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无毒者可就”,也就是说只要不会引起人体中毒的食材都会被人们采来食用,哪里分什么是药,什么是食。随着人类饮食经验的不断丰富,五谷开始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药也在这个时候慢慢从食物中脱离出来。但是,在那个时候,人们仍然无法将药物彻底从食物中剥离出来。 原始社会时期,中医开始出现,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到了春秋时期,“医工”才正式出现。“医工”出现后,他们在治疗病患时所选取的食物,便被人们称为“药物”,药物也就应运而生。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汇编成册。其中收集了成方13种,中成药10种。从这个时候开始,药物从人们的饮食中脱离出来,专门用于疾病的救治。但《黄帝内经》中“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记载,却提出了最早的食疗原则。这时,“谷肉果菜”既是食物,也是医生治病救人的药物。只不过,毒性作用较大的食材食用得少,逐渐成为医治疾病的专用,而毒性作用较小的食材被人们广泛食用,从而成为食物。 随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医疗技术水平空前提高,名医辈出。到了盛唐时期,药王孙思邈更是凭借着对前人理论和经验的总结,收集了5000多个药方,著成影响后世的《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最全面的医学巨著。但是就是在这样的一本医学巨作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很多食物赫然在列。这些食物大多具有治病的功用,但是又是日常饮食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我们称之为“药食两用”。在经历了《神农本草经》、《千金要方》、《食疗本草》后,明朝的名医李时珍穷毕生之力,参考了众多古典医学名著,汇编成影响深远的医学名著《本草纲目》。在这本传世名著中,将食物和医药彻底地结合起来,将药食同源的文化演绎到一个新的高度。《本草纲目》将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都一一划分为药类,并将它们的药性、药理、所能治愈的疾病总结出来。与其说《本草纲目》是一本医学名著,不如说它是“药食文化”标志之作。 现代生活中,西医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诊断疾病的首选。我们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中医却越来越不被人们重视,而中医所倡导的食物养生理念更是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我经常遇到这样一些病人,他们只要身体有小小的不适,就会马上到医院打针吃药。虽说这样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治愈疾病,但是由于西药在进入人体后,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所以往往小病治好了,却给人体埋下了大的隐患。另外,由于长期食用和依赖西药,身体逐渐产生了抗药性,有一天真正需要药物治疗的时候,我们吃的那些药物已经被身体内的病毒适应了,治疗效果变得非常差。鉴于这种情况,我总是提醒我的一些病人,告诉他们食物是最好的药物,只要合理地食用,一些简单的疾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我的观点一开始被很多人质疑,在他们固有的想法中,疾病往往是由食物引起的。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个医生告诉他们食物可以治病,这让他们非常难以接受。这一点,从我的同事和朋友身上就能体现出来,他们从一开始也并不认同食疗的作用。可是,当他们尝试过之后,便发出了“原来食物也可以治病”的感叹。每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总是给他们简单地讲一些“药食同源”的理论,告诉他们食物就是最好的药物。 我在生活中还遇到过这样的患者,他们的身体有诸多的不适,可是检查时,却一切正常。看着他们苦恼的表情,我很是同情。有的人对中医存有很深的偏见,这个时候,我很难让他认同中医的理念,所以,我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们一些食方,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简单的食疗。虽然有很多人以后未必能够再见到,但是,有一些最初对中医持否定态度的患者,最终还是找到我,对我的食方给予了肯定,他们也开始成为中医的义务推广者。而“药食同源”理念,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我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思想独立、性格开朗的“80后”,他们接受着先进的医学教育,却对中医保持着怀疑的态度。在他们眼里,科学技术才是医学的根本。现在,一些学生都准备了记事本,上面记载着食物的简单疗法。他们逐渐成为“药食同源”的拥护者。 在这本书中,我尽可能周详地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食物的药用价值。每一篇文章中都有我亲身经历的案例和一个小小的食方。我希望这些食方可以给您的生活带来一些小小的改变,给您的健康带来一些小小的改变。 刘静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