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吉鸿昌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吉瑞芝//郑慈云//郑吉平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吉瑞芝、郑慈云、郑吉平编著的《吉鸿昌传记》全面地表现了吉鸿昌将军抗日爱国的革命历程,歌颂了他忠贞不渝的英雄气魄,1932年,日军悍然进攻上海,被蒋介石逼迫出国作“军事考察”的吉鸿昌闻讯毅然回国,奋起抗日,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爱国的旧军人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按照党的指示,召集旧部策划起义。并毁家纾难,收复失地,出版刊物宣传抗日。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不幸被捕,经蒋介石下令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殉难前,他从容走上刑场,慷慨陈词,并写下了正气浩然的就义诗……

内容推荐

1895年10月18日,吉鸿昌生于河南省扶沟县一个贫苦家庭。幼年时他在乡塾里读过书,因家境窘迫,不满18岁便投到冯玉祥部下当兵,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吉鸿昌为人忠实、机敏、果断,具有典型的军人性格,而临阵的勇猛,尤出一般人之上。吉鸿昌1913年入冯玉祥部,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递升至军长。1930年9月,吉鸿昌所部被蒋介石改编后,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奉命“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但他不愿打内战,对“围剿”红军态度消极,1931年8月被蒋介石解除兵权,强令其携眷出国“考察”。1934年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吉瑞芝、郑慈云、郑吉平编著的《吉鸿昌传记》讲述了吉鸿昌的人生经历。

目录

第一章 不寻常的童年

 家世

 学徒

 投军

第二章 从军初战陕川

 打“白狼”

 反帝制

第三章 做官不许发财

 常德练兵

 兴学乡里

 “招兵营长”

第四章 投身国民革命

 在首都政变中

 兴利除弊

 响应誓师

第五章 率部响应北伐

 解西安之围

 甘泉润心田

第六章 征战中原扬威

 夜渡黄河

 铁军扬威

 大义灭亲

 身不由己

第七章 入甘驱马平乱

 河州解围

 力保天水

 收复宁夏

第八章 为做事而做官

 省主席吉回回

 志在开发西北

第九章 蒙冤屈遭关押

 无辜遭陷

 被迫参战

 接受改编

第十章 觉醒中的奋起

 “不仁的军长”

 出路在苏区

第十一章 解职被逐出洋

 适逢“九一八”

 我是中国人

 归来报命日

第十二章 新生命的开始

 温暖

 考验

 入党

第十三章 察北抗日烽火

 毁家纾难

 揭旗张垣

第十四章 收复失地多伦

 受命维艰

 塞上大捷

第十五章 誓死抗日讨贼

 旗帜决不倒

 日蒋夹击下

第十六章 “为时代而牺牲”

 逃出虎口

 地下斗争

 从容就义

附:吉鸿昌烈士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第一章不寻常的童年

家世

……贾鲁河水在朦胧的月色下静静地流淌着,两岸像死一样岑寂。突然,一声悦耳的婴儿啼哭划破了寂静的夜空……随着接生婆的奔走报喜,人们知道吉家有了一个传香火的人。这个男孩,当时谁能想到,后来会成为威振中外的民族英雄。他就是吉鸿昌。那天正是1895年10月18日……

吉鸿昌出生在豫东平原扶沟县东北重镇吕潭镇。镇有寨,寨周长10余里,地处扶沟县一太康县、开封一周口两条官道的枢纽,且水上交通运输极为便利。贾鲁河从寨西北角流人,由东南角流出,纵贯全镇,它上通白潭直抵开封惠济河,下流在镇南与双洎河汇流,直泻沙河人流淮河。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同时,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初步发展,这条水上航道,运输十分繁忙。1938年河南省统计月报载:“贾鲁河丰水期,水深达15尺,舟楫畅通,从安徽省的阜阳、界首和河南省的周口来的木帆船,满载客货,上溯吕潭、白潭等沿河埠镇,川流不息。”这条航道,源远流长,据光绪年间扶沟县志记载:“惠民河(即贾鲁河)岸巨镇吕家潭,下达淮泗,上接黄河,故艘舰之中,珍奇猬集,在远疆识镇而不识邑。”于此可见吕潭镇之兴旺繁盛。

贾鲁河把全镇分为河东、河西两部分,河内桅樯林立,远近商旅云集,商业之繁荣,为扶沟县之冠。镇内开设有闽、赣、浙、鄂、陕、晋等省的大小商号。大街店铺以及手工业作坊鳞次栉比、喧闹异常。镇中心有一座横跨贾鲁河的三孔拱形石桥,桥身全长50余米,用形。状各异的岩石嵌砌而成,缝隙不漏,浑然一体;三个桥孔前有龙头,后有龙尾,桥身两边的石栏杆上,精雕细刻着成双成对、栩栩如生的石狮石猴,俨然大桥的守卫者。河堤上,散落着低矮潮湿的窝棚。在这些窝棚里栖息着来自四乡、衣衫褴褛的破产农民,他们没日没夜地在简陋的码头上,肩扛人抬,忙碌而艰难地装卸搬运,但仍终日不得温饱。在那吆喝声、皮鞭声、呻吟声、号子声中,不时有一群赤身露体的孩子在桥上奔来跑去。这些穷人的孩子,为的是想在那些码头、店铺,觅得一点拉拉帮套和小搬运的活计,赚得几文糊口钱……

此时,正值中日甲午海战中方失败、清朝决定割地赔款、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之时。腐朽的清廷,开始建立新式陆军,这就是诞生在天津南郊小站的中国第一支用西方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的正规军队。这支部队由袁世凯负责督练,成为之后的北洋军阀集团。到了袁世凯执政后期,开始分裂成各派系军阀,这些军队也就成了各派首领赖以生存和进行镇压的工具。是不是巧合,谁也说不清楚,吉鸿昌与新式陆军诞生于同一年——1895年,而且与这支军队结下不解之缘——本文后面将会叙述。

吉家是贾鲁河畔的大户人家。吉鸿昌的父亲吉茂松是吉家的义子吉业运所生。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吉业运继承祖业地百余亩,房屋五间,这在当时也算得上一份像样的家产。靠着祖父精于经营和勤劳耕耘,尚能维持生计。后娶妻王氏,生一子,取名茂松。吉业运中年过世,撇下孤儿寡母。这母子俩相依为命,在那被人歧视的境遇中,艰难度日。吉氏门中嫡/ti的吉茂松之兄长吉茂棠、吉茂桐,以正统自居,对吉茂松的家产,产生非分之想,以吉业运非吉氏嫡/ti为由,两人串通一气,在宗族偏见的支配下,扬言要把孀居的王夫人及吉茂松赶/ti家门。但他们不敢明目张胆地把茂松的财产据为己有,托辞以其家产作为吉氏祠堂香火之用,这对吉茂松母子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吉茂松之母王氏,性格刚毅,不畏强暴。她对刚满lO岁的儿子说:“孩子,他们欺负咱们孤儿寡母,要霸产,我咽不下这口冤气,咱娘俩跟他们拼了,他们不仁,别怪我不义,这天底下横竖得有说理的地方,妈带着你和他们打官司!”茂松似乎懂得母亲的苦衷,眼睛里闪动着泪花说:“妈,打官司我跟你去,给妈壮胆。”就这样,王氏决计破罐破摔,以“有义子没有义孙”为由真的打起官司来。她开始满以为理由充分,抱有打赢官司的一线希望。可是她哪里知道,“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县太爷的欲壑是永远填不满的。他们卖了地又卖房,一个寡妇领着幼子,奔波数年,直至弄到一贫如洗,官司也未见赢输。

1887年,黄河在郑州附近决口,黄龙滚滚一泻千里,豫东一带首当其冲,顿时变为泽国。这时,十四五岁的吉茂松,伴随母亲逃难他乡,由此他目睹了啼饥号寒的灾民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悲惨景象,饱尝了人间不平的酸甜苦辣。大水退后,返回家乡,搭起茅草屋栖身。他去河边搬运,母亲纺纱织布,苦撑生活的重压。吉茂松20岁时,由母亲做主,娶妻高氏。成家后,便在吕潭镇高台开起一座小小的茶馆谋生糊口。由于吉茂松从小跟着母亲,奔走于县城、府衙,出入公堂,过早地涉世,吃尽了世态炎凉之苦,比他的同龄人,也就过早地成熟起来。他痛恨世道之不平和以强凌弱的残忍,立志做一个正直的、安于清贫、助人为乐的人。开茶馆是小本微利、聊以糊口的营生。茶馆里只有几张白茬方桌、两只圈椅、十几条板凳、一口烧水的大锅、两个茶壶,靠着码头的地利及人和的优势,吃红薯、喝面糊,倒也能填饱肚子。吉茂松,字筠亭,为人豪爽,性格豁达,以结交朋友为快事。茶馆倒也兴隆红火,茶客络绎不绝,经常是客人满座。过路商客借着香茶,倾吐见闻抑或谈判生意等,常常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归。那时,正是清末民初的一个国难当头、风云多变的年头。P1-3

序言

前言

时间过得真快呀,倏忽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75年了。75年前父亲为了民族的尊严、国家的解放甘洒热血,壮烈牺牲,年仅39岁。屈指算来父亲诞辰已经114周年矣。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更是发生了改天换地、史无前例的巨变。父亲为之献出生命的祖国像一条腾飞的巨龙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并且迎来了新中国建国60周年大庆。父亲可以安息了,您和无数英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江山已经60载了,今后还会有80载、一世纪,直到永远……父亲可以含笑九泉了!

在举国上下欢庆祖国母亲60华诞的日子里,重新出版我和一年前因病离开我的老伴郑慈云合写的这本传记,令我百感交集、激动不已。这本书的出版不仅可以让年青一代了解历史,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继承先辈遗志,继往开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同时,也是对父亲、丈夫在天之灵的最好纪念和告慰。

我的丈夫郑慈云也是一位1944年参加革命的老战士,抗战时期同小鬼子殊死搏斗,解放战争时期随四野参加过打锦州、克沈阳、战天津等无数战役,在“林海雪原”剿匪的战斗中敌人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脸颊留下了两寸多长的伤疤……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他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飞行员,驾驶飞机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作为烈士的女婿他感到自豪和光荣。几十年来为撰写烈士事迹他笔耕不辍,为翔实、准确、真实地展现30年代的历史,他翻阅了数百万字的各种文字资料;为了还原历史原貌,早在多年前他就和我一起遍访父亲生前为数不多的战友、部下以及父亲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行程数十万公里。数九寒冬,我俩一杯清茶,废寝忘食,伏案疾书;酷暑盛夏,我俩一把蒲扇,挥汗如雨,妙笔生花。历时两年多终于在18年前——199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之时,浸透着我俩汗水和泪水的第一版《华夏忠魂——吉鸿昌传记》问世。

18年后的今天,当书稿重新摆在眼前时已是物是人非,与我朝夕相伴的老伴已经先我而去,这重新出版的重任将落在我和我的长子郑吉平的肩上。我已经快80岁了,虽然父亲牺牲时留给我的记忆朦胧模糊,但从我记事开始母亲就一遍又一遍地为我讲述父亲那可歌可泣、气吞山河的英雄事迹,仿佛父亲的高大身躯、音容笑貌始终伴随在我的身边,父亲的英灵已经扎根在我的心里,溶化在血液中。那就是发扬光大父亲爱祖国、爱党、爱人民,面对日寇侵略者挺身而出,誓死抗日不当亡国奴的英雄气概。

1950年我还是梳着两条大辫子的小姑娘,第一次陪母亲回河南扶沟县老家为父亲移灵扫墓,面对数十万乡亲父老第一次代表母亲介绍父亲的英雄事迹,控诉国民党反动派枪杀父亲的滔天罪行;到今天我已是两鬓斑白人到暮年的垂垂老妪,我宣讲烈士事迹已记不清有多少次了,如果把宣讲稿和天津、河南等地数十所大、中、小学聘请我担任校外辅导员的证书以及已出版的各类书籍摞起来足有一人高。总之,宣传父亲的英雄事迹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常想:父亲是一位官可以做到省主席、军长,统率千军万马驰骋沙场的共产党人,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但追寻父亲的脚步,踏着他的足迹前进,是我作为他唯一女儿的一生追求。虽然我现在年老体衰,多种疾病缠身,但我依然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宣讲烈士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青少年永远记住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江山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几十年来,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为了民族的解放英勇牺牲的父亲,给了他很高的荣誉。1945年6月在党的七大会议上宣布,我父亲和23名共产党人是为中国革命和抗日救国献身的革命烈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聂荣臻、薄一波、胡耀邦、萧克等以及第二代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李瑞环、刘华清、乔石等先后为父亲题词;197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并上映了由陈立德同志编剧,李光惠、齐兴家同志导演,达奇主演的故事片《吉鸿昌》。该片以感人至深的情节和内涵,生动再现了父亲波澜壮阔的一生。凡观看影片的人无不为之流下感动的热泪。为此这部影片入围了粉碎“四人帮”后《大众电影》杂志恢复评选的第三届“百花奖”,以得票数第一名而获得最佳故事片奖。父亲是人民的儿子,得到了人民的爱戴。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以父亲的英雄形象创作改编的话剧、小说、诗歌、散文等更是不胜枚举,无数作家用他们手中的笔最大限度地再现了父亲辉煌壮丽的一生。我想,在成千上万的烈士中他们之所以选择父亲是因为他们要向读者和青少年传达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民族危亡外敌入侵的时刻义无反顾、挺身而出、毁家纾难,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侵略者血战到底这种油然而生的民族自尊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所应有的气节,对于生长在和平环境的年青一代有着深刻的启迪和警醒作用。

我有三个孩子,一子二女,前面提到的郑吉平是我的长子,是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高级编辑,从事新闻工作30多年。他是我母亲一手带大的,从小在外祖母讲述外祖父的事迹中长大。在拍摄《吉鸿昌》电影和撰写本书以及撰写中共党史人物传记《吉鸿昌》时他都参与其中。这次再版《吉鸿昌传记》由他接下其父亲的班同我一起对原稿重新修改。我的大女儿和小女儿一个是机关干部,一个是现役军官,她们都是中共党员。在我身体欠佳时,由她们接过我的班为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的孙女、外孙子、外孙女都在大学上学。他们作为烈士的后代,如何继承先辈的遗愿,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人生必修课。

在这本传记重新出版的时候,我要感谢父亲的家乡河南省扶沟县委、县政府在父亲诞辰114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重新修建的吉鸿昌纪念馆,这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阵地。同时,我也要感谢河南人民出版社为本书出版所付出的努力。

吉瑞芝

2009年炎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0:40:16